志願軍特等功臣柴雲振去世 食指被美軍咬斷

2020-12-04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 據解放軍空降兵軍官方微博@我們的天空 12月26日消息,剛剛,一級戰鬥英雄柴雲振安詳的走了,享年93歲為老英雄祈福,向老英雄致敬!

他是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志願軍特等功臣獲得者,朝鮮一級自由獨立勳章獲得者,他在上甘嶺戰役中與敵殊死肉搏,右手食指被咬斷,殲敵200多人,黃繼光曾以他為前線楷模! 他就是柴雲振!

柴雲振 圖片來自@我們的天空

鄧小平下令尋找英雄柴雲振 33年後補領勳章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曾刊登文章,柴雲振是一個傳奇英雄,而尋找柴雲振的過程也是一個傳奇故事。

20世紀80年代初,全國許多家新聞媒體都先後發表了一條引人注目的消息:一位失散了30多年的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終於被原部隊找到,並佩戴上了早就屬於他的英雄勳章。他叫柴雲振,是志願軍十五軍四十五師一三四團八連七班班長。從此,柴雲振成了人們心目中的傳奇英雄。

說起尋找英雄,不能不提起一個人,他叫李天恩,是一位解放戰爭時期入伍的老兵,抗美援朝期間,他是志願軍十五軍軍部《戰場報》的記者。後來這支部隊改建成空降兵,他又當過軍政治部的宣傳處處長,1983年離休後,軍首長請他出任空降兵十五軍軍史編寫組組長。

在軍史編寫的過程中,軍史編寫組接到軍首長給他們下達的任務,就是尋找英雄柴雲振。同志們接到任務後,立即開始查找,可是柴雲振的情況很特殊。因為,自從志願軍總部授予他一級戰鬥英雄稱號後,他的英雄勳章就一直沒有人來領。部隊也不知他的下落,他的籍貫是哪裡?他當時是犧牲了還是仍健在?他的英雄事跡詳細情況又是怎樣的?可翻遍了部隊保存的檔案資料,也沒有找到答案。軍史組成員知道李天恩在抗美援朝時就採訪過柴雲振的事跡,應該多少知道一些情況,就向他請教。李天恩說:「我也沒有見到過柴雲振本人。是得知他的事跡後,到他們團裡去找他的戰友們採訪的。」

李天恩的回憶,把大家帶進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志願軍十五軍在朝鮮戰場上是支響噹噹的英雄部隊,戰鬥英雄黃繼光、邱少雲都來自這個部隊。柴雲振所在的一三四團八連是其中的一個英雄連隊。就是這個連隊,在後來的上甘嶺戰役中堅守坑道作戰34個晝夜,斃敵逾千,該連有一面被穿有381個彈洞的戰旗,至今還保存在軍事博物館裡,被譽為「上甘嶺特功八連」。電影《上甘嶺》中的那個八連就是以這個連隊為原型的。在參加上甘嶺戰役之前,這支部隊曾經在樸達峰打過一次漂亮的阻擊戰。柴雲振就是在樸達峰阻擊戰中成為英雄的。

樸達峰位於金化西南30多公裡處,山勢險要,是敵人進犯金化的必經之地。1951年5月28日拂曉,美國侵略軍第二十五師和加拿大第二十五旅,在飛機、大炮、坦克的掩護下,開始向樸達峰撲來。擔負阻擊任務的是志願軍四十五師一三四團。經5天5夜的激戰,雙方傷亡都很大。志願軍丟掉了兩個山頭,敵人已逼近我三營前沿陣地,情況十分危急。營長武尚志將該營剩餘人員全部編入第二梯隊,全線設防,拼死阻擊,同時命令八連七班班長柴雲振帶領9名戰士出擊,堅決奪回已被敵佔領的兩個山頭,堵住敵人進攻缺口。柴雲振毅然接受了任務,憑他的藉機智和勇敢,先後將兩個山頭奪了回來,並堅守陣地,打退了敵人的數次進攻。

仗打到第七天上午,2號山頭陣地上只剩下柴雲振一個人了。他利用戰鬥間隙,從敵人屍體旁揀了六七支加拿大衝鋒鎗和兩箱半手榴彈,隨時準備迎擊敵人新一輪的進攻。很快,敵人開始進攻了,他們組織了一個排的黑人士兵敢死隊往山頭上衝。柴雲振沉著應戰,利用有利地勢,端起機槍、衝鋒鎗,輪番向山下掃射,將成捆的手榴彈和爆破筒,扔向敵群。到中午時,彈藥耗盡了,他就端起刺刀和衝上山頭的敵人展開殊死的肉搏戰。

此時柴雲振已經殺紅了眼。他揮舞著槍刺,像發瘋了一般,和敵人拼殺起來。當他的面前只剩下最後一個敵人的時候,他的力量已消耗到了極點。然而,他仍然拼出最後的力氣,把刺刀刺進了那個比他塊頭大得多的美國士兵的胸膛。就在同時,那個美國士兵的刺刀也挑穿了他的腹部。

隨後,我軍的增援部隊趕了上來,陣地被牢牢地佔領了。戰鬥結束後,人們再也沒有見到柴雲振,在陣亡官兵的名單中也沒有找到柴雲振的名字。

1954年,部隊回國以後,組織上就指示有關部門開始查找柴雲振的下落。根據一份當時保留下來的花名冊,給他所在縣的政府發了一份調查函,回函說該縣查無此人。(後來才搞清楚,那份花名冊籍貫欄裡,只填了縣名,沒有填省名,而且縣名還填了一個音同字不同的縣。)後來,部隊經過幾次整編,駐地也不斷變動,原先的一些老同志調走的調走,退役的退役,加上政治運動一個接一個,尋人的事也就顧不上了。

到了1980年,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到北京參加抗美援朝30周年紀念活動,鄧小平會見了他。兩人自然談到30年前的那場戰爭,金日成代表朝鮮國家和人民感謝中國的幫助和支持,還順便向鄧小平打聽原志願軍十五軍的戰鬥英雄柴雲振的情況。十五軍前身屬於劉伯承、鄧小平領導的第二野戰軍,當時的軍長是秦基偉。正好,時任北京軍區司令員的秦基偉這次會見時也在座。聽到問話,秦基偉回答說:「柴雲振是原志願軍十五軍的一名戰士,在朝鮮江原道金化郡樸達峰戰鬥中英勇頑強,志願軍總部授予他一級戰鬥英雄榮譽稱號。」接著又說,「我們現在暫不清楚柴雲振的情況,一旦打聽到消息,一定及時向金主席報告。」鄧小平聽了秦基偉的介紹,當即指示說:「儘快派人尋找柴雲振。只要柴雲振在這個世界上,哪怕是大海裡撈針,我們也要把他撈起來!」於是,十五軍再次組織對英雄的尋找,軍首長把這個任務正式下達給了軍史組。

中朝兩國的最高領導人都在關注著這位英雄,軍史組全體人員都感到肩上責任重大。可已經過去30多年了,部隊裡找不到一個熟悉和了解柴雲振的同志,這個尋找工作應該從哪裡入手呢?

為此,軍史組專門開了會議研究對策。會上,大家討論得非常熱烈。有人提出,柴雲振究竟還在不在?如果他還在,為什麼這麼多年他都不來找部隊?儘管部隊回國後的駐地他不知道,但部隊的番號一直沒有變,他只要想找,就一定可以找回來的。也許他當時已經犧牲。即使他當時沒有犧牲,但從他當時在戰場上受傷的嚴重情況來看,我們的戰地醫院是不是可以救治得了?就是經過搶救保住了他的生命,他的頭腦還是不是清醒?後來還會不會出現意外?大多數人認為,這種推測不是沒有道理,但仍不能完全否定柴雲振依然健在的可能性。從根本上講,我們尋找英雄的意義不僅在於是不是能夠找到他這個人,而是要告訴人們,凡是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的英雄,國家和人民永遠都不會忘記他們。

李天恩是一個非常有責任感的老同志,他滿懷深情地說:「我們這一輩人年紀都不小了。趁我們這些了解情況的老傢伙還在,一定要把柴雲振的下落搞清楚。否則,我們對不起那些曾經浴血戰場的戰友!也無法向老軍長和小平同志交代!」

特別尋人啟事引來一個戴著圈圈兒草帽的老漢

決心好下,怎麼去找呢?大家都沉默了。有人問李天恩:「你不是親自採訪過柴雲振的事跡嗎?還想不想得起來,當時採訪過的是一些什麼人?也許這些人能夠給我們提供一些尋找的線索。」李天恩回憶了一會兒,說:「有一個叫孫洪法的人,我當時採訪過他。他和柴雲振一起參加過那次阻擊戰,是山西運城人。可他很多年前就轉業了,現在在什麼單位工作不知道。」有人接著說:「可不可以通過戰友來找戰友?只要我們在山西運城找到一個我們軍的戰友,再由戰友找戰友,就一定能找到他。」大家都認為這是個好辦法。

很快,在部隊內找到一個山西籍的老同志,通過他又找到一位已經轉業的運城籍的老戰友。沒多久,這位戰友就給軍史組來了信,把孫洪法的地址、工作單位和他的近況寫得清清楚楚。軍史組立即決定派工作人員溫鐵漢前往山西運城。

溫鐵漢受領任務後,立即啟程直奔山西運城,很順利地找到了孫洪法。孫洪法聽溫鐵漢說明來意,思索了一會兒,便說:「柴雲振是我把他從陣地上背下來的。當時他已經昏死過去,頭上、身上到處是血。還有一根指頭斷了。我把他送到救護所以後,就再也沒有見到過他了。」接著又說,「柴雲振是在樸達峰阻擊戰開始之前,才由師部一個單位調到我們連的。我們在一起的時間很短。只記得他是個中等個頭,其他情況都不太了解。」溫鐵漢問:「你知道不知道他是什麼地方人?」孫洪法搖了搖頭:「我跟他接觸不多。沒有問過,也沒有聽別人說過。」溫鐵漢又問:「那你總應該聽他說過話吧,是什麼地方的口音?」孫洪法想了一下,用肯定的口吻說:「是四川口音!因為他說話的腔調和我熟悉的一個四川戰友完全一樣。」

聽了溫鐵漢的匯報,李天恩說:「這一趟運城沒有白跑。至少我們知道他可能是四川人。我軍在入朝作戰前,參加過西南剿匪,當時就有不少雲、貴、川的人民子弟參軍。黃繼光就是那個時候從四川參軍的。因此,柴雲振是四川人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你再辛苦一下,去四川一趟,到省民政廳去查一查優撫檔案,或許能有收穫。」

溫鐵漢又日夜兼程趕到四川成都。民政廳的同志聽說他的來意後,十分支持,立即派人協助查找歷史檔案,終於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一份花名冊上找到了一點線索。可花名冊上只記載了一個「柴雲正」的名字,其他項目均為空白。這個「柴雲正」是不是就是要找的「柴雲振」呢?不得而知。於是,民政廳向各地、市、縣發出協查「柴雲正」的通知。很快,下面就將查找的情況上報到省裡,可均沒有查到名叫「柴雲正」的優撫對象。

溫鐵漢立即把查找的情況,用電話向李天恩進行了匯報。李天恩說:「這個『柴雲正』很可能就是我們要找的柴雲振,因為他們相似的情況太多了。只有一個字有差別,字雖不同,音卻是相同的。那時人的文化不高,把字寫錯了,也是常有的事。沒有查到『柴雲正』這個優撫對象,並不是說,就沒有這個人。我的意見,你可以在《四川日報》上發個尋人啟事,看看結果怎麼樣?」

幾天以後,《四川日報》在第4板的右下角,刊登了一則特別尋人啟事,啟事四周圍著方框的,特別顯眼。

尋人啟事

一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柴雲振,原是我部三營八連七班班長,在朝鮮樸達峰阻擊戰鬥中身負重傷,斷了一根指頭,戰後與部隊失散。請本人或知情者看到本啟事後及時與原部隊聯繫。

湖北省孝感市XXXXX部隊

啟事發出後,溫鐵漢在成都等了半個月,沒有得到任何消息,就返回了軍部。

又過去了10多天,還是沒有半點信息,軍史組的同志們都有點失望了。

一天下午,軍部司令部值班室轉來營門崗哨一個電話。報告說從四川來了一個老頭,自稱叫「柴雲政」,說是部隊在報上發啟事找他,他想見見部隊領導。李天恩和溫鐵漢一聽,立刻激動起來,一路小跑著直奔營院大門口。

到了營門崗哨,李天恩和溫鐵漢看到一個50多歲的老漢,腰微駝,頭上戴著圈圈兒草帽,穿著一身粗布黑衣褲和一雙水膠鞋,鞋、褲腿上濺了許多泥漿,臉蒼老得像開裂的樹皮。

老漢掏出自己的復員退伍證和殘廢證,自我介紹說:「我叫柴雲政,村裡人都說你們登報找的那個人就是我。」

「柴雲政?」又出現了一個與「柴雲振」相似的名字,字不同音同。李天恩走上去和老漢握手,發覺他缺了根指頭,就問:「你的手指是怎麼了?」老漢回答說:「朝鮮戰場上被美國鬼子咬掉的。」李天恩又問:「你還有哪些地方受過傷?」老漢把草帽一揭,說:「我的頭也被鬼子打爛了。」溫鐵漢走到跟前,扒開老漢的頭髮一共數出24個傷疤。

老漢的敘述只有後邊一節與部隊掌握的情況不同

李天恩和溫鐵漢忙把老漢領到了軍史組的接待室。李天恩給他倒了一杯水,就試探性地和他談起樸達峰阻擊戰,並詢問他後來的一些情況。老人記性還不錯,也很健談。

對於樸達峰阻擊戰,老漢說的大部分情況和我們掌握的情況是相同的,只是後邊與美國鬼子拼刺刀一節有點不同。

據他回憶,當時陣地上,只剩下他一個人了。他忽然聽見後面有腳步聲,轉過身來一看,4個高大的美國士兵已經衝了上來,離自己不到20米遠了。他立即舉槍扣動扳機,當場擊斃了3個美國士兵。與此同時,他的手臂、腰部等多處也被敵人的子彈擊中。柴雲振強忍劇痛,使勁扣動扳機準備消滅最後一個敵人時,發現衝鋒鎗裡沒有子彈了。他只好扔掉手中的槍,衝上前去與美國士兵搏鬥。這時他才看清對面的敵人是個體形高大的美國黑人。那個黑大個企圖憑藉個子高大的優勢,要生擒柴雲振。雙方拳腳相加,然後又抱住對方扭打在一起,在陣地上來回翻滾。扭打中,柴雲振揪掉黑大個的一隻耳朵,黑大個抽出了匕首,向柴雲振刺來。柴雲振側身躲過,趁勢將黑大個推翻在地,將他的匕首打脫。然後雙手攥拳猛擊黑大個的腦袋,接著,又伸出五指去挖黑大個的眼睛。不料,黑大個把臉一仰,張開嘴一口把柴雲振的右手食指咬了下來。一陣劇痛使柴雲振雙眼發黑,那個黑大個趁機抓起一塊巖石,對著柴雲振的腦袋狠狠地砸來。柴雲振只覺天崩地裂,很快失去了知覺。黑大個以為柴雲振已經死去,便鬆開了手,急急忙忙向山下逃去。

樸達峰2號山頭上靜了下來,再也沒了槍炮聲和怒吼聲。出奇的寂靜使柴雲振突然甦醒過來,他睜開雙眼,見那個黑大個已經跑出近百米遠了,便強忍劇痛,翻過身來,往前爬行,抓起敵人扔下的槍枝,使出最後一點力氣,瞄準敵人,扣動扳機,「砰」的一聲,黑大個應聲倒下。柴雲振再次昏了過去。

說到這裡,老漢再次伸出他的右手,食指只剩下半截;又摘下圈圈兒草帽,頭頂布滿了疤痕,這些都在無言地敘述著那場肉搏的慘烈!

李天恩這個曾上過戰場的老兵,也被眼前這位老漢的講述深深地打動了。他禁不住問道:「你後來是怎樣被救下戰場的?這些年你到哪裡去了,為什麼不來找部隊?」

老漢道:「我一醒過來,就看到身邊圍著許多穿白大褂的人。他們都說我醒過來是『奇蹟』。我就問他們:這是啥子地方?他們就對我說:『你已回國了,這裡是內蒙古包頭市部隊醫院。』後來,我才曉得自己是作為危重病人被前線戰地醫院用飛機送回國內的。」

老漢說,當時他在內蒙古包頭醫院醫護人員的精心救治下,從死神的手裡逃了出來。一年多後,他傷好出院了。可是他從此就和部隊失去了聯繫。當時抗美援朝戰爭還沒有結束,也無法去尋找部隊。政府發給他80元錢和1000斤大米票證,他就回到了家鄉四川省嶽池縣大佛鄉。

部隊從朝鮮歸國的情況,他是幾年後才知道的。當時,他也曾想過要回來找部隊,可他不知道部隊駐在什麼地方。再說,就是找到了,也可能沒有人能認識他了。柴雲振又一想,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每一個人的責任,現在自己已復員回鄉了,再去找部隊也沒有多大意思。於是,他就一門心思在家鄉搞建設。他也很少向人提及自己在朝鮮打仗的事跡,人們只知道他是一個抗美援朝的老兵,在一個叫「樸達峰」的地方打過仗。就連他應該成為優撫對象的名單也沒有報上去。他在家鄉幹得十分出色,土改時,他被選為副鄉長,後來成立人民公社,他又被任命為大隊黨支部書記。

在朝鮮打仗的事,他幾乎都快忘記了。直到半個多月前,村裡有人見到他,說是報上登了啟事,部隊在找一個叫「柴雲振」的人,問是不是他。他還沒當回事。後來,兒子把那張《四川日報》拿了回來,他把那則啟事看了又看,似乎覺得部隊要找的人就是自己,但他又不敢完全肯定。兒子勸他說:「是不是,到部隊去一趟不就知道了。」到這時,他才動了要回一趟部隊的念頭。

聽完老漢的敘述,李天恩和溫鐵漢已經基本斷定,他就是部隊要找的柴雲振。但他為什麼又叫柴雲政呢?就問老漢,老漢也沒有說清楚。李天恩是個辦事非常細心的人,沒有十分把握,是不會輕易下結論的。他把老漢領到軍部招待所,先住下來再說。他是想把山西的孫洪法請來,讓他們見過面後再做決定。

這時恰逢四十五師要舉行上甘嶺戰役勝利32周年紀念活動,軍史組的同志就藉機給遠在山西的孫洪法發去了邀請函,孫洪法立即動身返回部隊。當時,回部隊參加紀念活動的老領導、老戰友很多,在事先不告知的情況下,專門設計了讓他倆會面的場景。當孫洪法一出現在會議室門口時,那個叫柴雲政的老漢,就緊緊地盯著他,緩緩站了起來。孫洪法也盯著老漢細細看了好一會兒後,突然喊道:「你是柴雲振?」老漢也激動地喊道:「是的!你是孫洪法?」「是的!」兩個老人急步走上前,緊緊地抱在一起,眼淚譁譁往下流。「你原來沒死啊!你這個老東西!」「上帝不收我啊!我做夢也沒有想到,我還能見到你!」

這次紀念活動上,柴雲振還見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知情人,他就是原師部警衛連文書董貴臣。董貴臣把柴雲振3個不同名字的謎底揭開了。原來柴雲振原是師部警衛連的,參加樸達峰阻擊戰時才調到一三四團八連。柴雲振剛到警衛連時叫「柴雲正」,連隊的文化教員要給他的名字賦予政治意義,就叫文書董貴臣填寫花名冊時把他的名字記為「柴雲政」。由警衛連補入八連時,負責送兵的人按照董貴臣的山東口音又把他的名字寫成了「柴雲振」。

訪問朝鮮時,他把自己的「遺像」帶回了家

找到了英雄柴雲振的消息很快在中朝兩國傳開了,當年的志願軍老首長楊成武、洪學智等以及中央和軍委領導都分別接見了柴雲振。北京軍區司令員、原十五軍軍長秦基偉還特地將柴雲振請到自己家中做客,回憶往事,共敘當年。

1985年10月,經中央軍委批准,柴雲振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鬥英雄代表團的成員,應金日成的邀請前往朝鮮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35周年紀念活動。期間,金日成兩次接見柴雲振,並給他頒發了「一級自由獨立勳章」。金日成說:「找到柴雲振,歷史應該改寫過來,柴雲振不是烈士,是活著的英雄。」

按照訪問日程,柴雲振參觀了朝鮮軍事博物館和志願軍烈士陵園。在軍事博物館裡,翻譯官指著牆上懸掛著的一幅素描畫像說:「這就是柴雲振的『遺像』。」還告訴他在當年的樸達峰陣地上為他埋了一座假墳,立了一塊碑。柴雲振說:「我還活著的呀!這『遺像』我得帶回去!」徵得朝方同意後,柴雲振親手把自己的「遺像」揭了下來,至今還保存在自己家裡。

相關焦點

  • 這場阻擊戰,志願軍一個營拼到只剩2人,消滅了近700美軍
    美軍新任第8集團軍司令李奇微強令士氣不振的聯合國軍立即發起進攻,一場代號為「撕裂者行動」的大規模反擊讓攻克漢城之後形勢大好的志願軍頓時感到了巨大壓力。 後撤是政治上不允許的,困難再大也要硬著頭皮去頂。彭德懷的打算是在東線集中兵力,通過局部攻勢的勝利打退敵軍的全面攻勢,儘可能穩定現有的戰線。要想實現這一目的,在東線必須集中志願軍4個軍的兵力。
  • 海門老兵鍥而不捨,揭開抗美援朝特等功臣塵封往事……
    >七十年前的11月1日,志願軍第39軍在朝鮮雲山,與美軍「王牌部隊」第1騎兵師狹路相逢,115師345團戰士羅亮泗躍出戰壕,隻身一人,拿爆破筒炸毀了美軍重型坦克,堵住了敵人逃跑之路此戰志願軍殲敵兩千多人,羅亮泗創造了單兵用爆破筒炸毀美軍重型的先例,被授予「爆炸英雄」稱號,榮記特等功一次。光陰荏苒,三十年彈指一揮間,英雄的壯舉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連最親密的家人都毫不知情。
  • 在長津湖戰役中,被志願軍殲滅的美軍「北極熊團」是怎樣的部隊
    老周摘要:在抗美援朝的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殲滅了美軍「北極熊團」,這也是在整個戰爭中,志願軍唯一一次殲滅美軍團級建制的部隊,被殲的美軍號稱「北極熊團」的第31團到底是一支怎樣的部隊?在抗美援朝的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殲滅了美軍「北極熊團」,這也是在整個戰爭中,志願軍唯一一次殲滅美軍團級建制的部隊,被殲的美軍號稱「北極熊團」的第31團到底是一支怎樣的部隊?
  • 志願軍和美軍第一戰,此連創全殲美軍整連紀錄,被授「戰鬥模範連」
    雲山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後,和美軍第一次正面交鋒。戰鬥雖然只打了三天,可就是這三天,志願軍仿佛給了美軍當頭一棒,好好地滅了滅美騎兵第一師,戰前那不可一世的傲氣。這一戰也是令志願軍鞠萬昌,印象十分深刻的一戰。老年再憶時,他依舊記得此戰中,他所在的連隊,是首個將美軍一整個連全部殲滅的連隊。鞠萬昌生於1927年,江蘇鹽城。
  • 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強大的範弗裡特火力消耗,志願軍為何能夠...
    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強大的範弗裡特火力消耗,志願軍為何能夠堅守下來? 範弗裡特消耗是誕生於韓戰的一個軍事名詞,是美軍將領範弗裡特提出的。其要點就是用無限火力壓制對方,讓對方喪失抵抗意志,極大限度地造成對方傷亡。
  • 美軍「尖刀師」自帶嘲諷技能,找美女跟志願軍聊天,還送了大禮
    眾所周知,上甘嶺戰役是1952年10月14日由美軍挑起的。但是實際上,從春天開始美軍就開始了各種挑釁。一開始我軍還無視,後來美軍的一泡尿讓他們損失慘重。這絕對是有史以來最慘的一泡尿。1952年春天以來,中美兩國就開始在五聖山、鬥流峰、西方山一線對峙。此時駐守的是志願軍第15軍。
  • 志願軍全殲美軍「北極熊團」,團旗太花哨,竟被戰士當做蒸籠布
    志願軍第80師清除了外圍哨兵後,對村落裡房屋裡的美軍發起進攻。 可笑的是,麥克萊恩上校戰鬥打響後,竟然昏頭昏腦的以為逼近的志願軍是撤退下來的美軍,還衝他們嚷嚷,結果被一槍擊中並生擒活捉(幾天後傷重而亡)。美軍接下來就由費斯中校接替指揮。
  • 志願軍使用「貓耳洞」,美軍到死都不明白,哪來如此堅固的工事
    曾經自吹打敗天下無敵手的美軍不得不承認中國軍隊是世界上的「頭等陸軍」。 在韓戰場上,我們對付敵人的優勢空軍,炮兵,坦克等軍事裝備,出現了很多困難,為了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志願軍在1951年冬天就開始著力研究構築工事的問題,1952年當山冰地凍之時,志願軍就開召開了參謀長會議,內容的重點就是研究構築坑道的問題,要求部隊全線構築工事。
  • 志願軍一個連為搶衣服突然襲擊,佔領美軍指揮所,全殲敵軍三千多
    「北極熊團」被佔領,結果美軍一時群龍無首,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後來美軍由費斯中校接任指揮,他也被我軍擊斃。二是貼近作戰,削弱美軍空中火力優勢。美軍北極熊團畢竟是王牌部隊,不僅火力猛,而且還可以得到美軍空中火力的支援,美軍空中火力對志願軍威脅特別大。
  • 志願軍一炮擊落美機,誰知機上有個大人物,美軍司令事後點名找他
    在朝鮮戰場上敵我的軍事實力差距是非常懸殊的,而我軍也非常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充分採取了揚長避短的戰術,拒絕和美軍硬碰硬的衝突。特別是當時我軍的空軍力量是非常薄弱的,而美國空軍是當時世界水平的最高代表,所以一旦和他們硬碰,我軍很難有取勝的希望。
  • 堪稱經典的志願軍戰例,重創美軍元勳師,日本軍校拿來當教學案例
    1950年10月底,先期秘密入朝的我志願軍,趁敵機冒進,摸不著頭緒,對美王牌師騎兵第1師進行了一次漂亮的包圍殲滅戰。首當其衝的是39軍116師,他們迅速肅清了雲山外圍各高地上的韓國軍隊。作為原五大縱隊之一的東野二縱第39軍,其歷史可追溯到徐海東的紅15軍團和黃克誠的新四軍3師。不屈不撓的志願軍利用美軍不易分清南韓人和中國人的缺點,116師突擊隊與南韓潰兵一起迅速集結向雲山主陣地方向發起進攻。
  • 志願軍這支部隊殲敵人數最多,軍長卻因美軍細菌武器而犧牲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志願軍是我國在抗美援朝時期英勇的隊伍,為了維護鄰居朝鮮的和平並且不讓我國的戰略緩衝地帶受到其他國家的侵蝕,我國一百多萬志願軍英勇奔赴朝鮮戰場,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奮勇抵抗。
  • 美軍四星上將策動絞殺戰,唯一兒子卻在志願軍反絞殺中屍骨無存
    來到朝鮮之初,範弗裡特就想大幹一番,利用美軍為首「聯合國軍」武器裝備優勢,給中國志願軍一個下馬威。1951年8月中旬,「聯合國軍」為了配合停戰談判,在其地面部隊發動夏季攻勢的同時,又乘朝鮮發生洪水災害,動用其侵朝空軍約百分之七十的兵力,對志願軍發動了以分割前線與後方、切斷運輸線為目的的大規模的「絞殺戰」,亦稱「空中封鎖交通線戰役」,妄圖以軍事壓力,逼朝中方面接受其停戰談判中的無理要求。小範弗裡特是美軍第3轟炸聯隊第13轟炸中隊一名B-26轟炸機飛行員,上尉軍銜。
  • 志願軍犧牲十多萬才打到三八線,為什麼說是志願軍取勝?
    志願軍犧牲十多萬才打到三八線,為什麼說是志願軍取勝? 20世紀50年代,發生了一場為保衛我國領土主權不受侵犯的戰爭,抗美援朝,這場戰爭的敵人是強大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派出軍隊,越過三八線,已經威脅到了我國的領土主權,我國領導人決定援助朝鮮,將美軍打回三八線處,這場戰爭無疑是慘烈的,我方志願軍共犧牲了十多萬人才將美軍打回到了三八線處,可謂是損失慘重,但為什麼又說損失慘重的志願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 李湘殲滅美軍一萬多人,後死於美軍的生化武器,聶榮臻為他哀悼
    1952年春天,好不容易才熬過了寒冬的志願軍戰士們還沒來得及脫掉厚重的襖子,美軍精心策劃的「春季攻勢」便氣勢洶洶地到來了。與1951年的「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不同的是,這一次攻勢中,美國人還特意攜帶了大量的生化武器,企圖在志願軍陣地上播撒傳染病毒,以達到削減我軍士氣和戰鬥力的目的。
  • 炸掉2個地堡,犧牲3名戰士,志願軍副排長一眼看穿美軍防線漏洞
    1950年11月28日,在抗美援朝二次戰役中,志願軍20軍266團奉上級命令攻擊社倉裡的美3師一個團,此地易守難攻,四面環山,一道江水貫穿市鎮,美軍防衛嚴密,就連海拔700米的高山上也修建了地堡。是一個很難啃的硬骨頭,266團2營6連的任務是攻擊社倉裡大橋北部的道路,配合兄弟部隊,圍殲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