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葬、壁葬、樹葬、花壇葬……你知道什麼是節地生態安葬嗎?

2021-01-13 浙江在線

  「爸,清明節快到了,我們來看你了。」「媽,在那邊過得好嗎?我和爸一切都好,你放心吧!」「孩子,時間過得真快啊,你都走了十年了。」

  一束束鮮花寄託著親人對逝者的哀思和懷念,一聲聲低語交談仿若一家人正圍坐在一起聊著各自的近況,這是一次特殊的團圓,一次跨越了生與死的團聚。

  又是一年清明節。昨天上午,記者來到嘉興市沈家橋公墓,雖然還沒有進入清明祭掃的高峰期,但墓區裡已經有不少市民前來祭掃。

  「寶寶,這是爺爺和奶奶,跟他們打聲招呼。」在墓區東南角的一排屋簷下,矗立著兩列六層高的壁葬墓穴,一對年輕夫妻小韓和小玉指著其中的一個墓碑對懷中的女兒說。聽了爸爸的話,小姑娘好奇地伸長了脖子,湊近瞧了瞧素未謀面的爺爺奶奶。「爺爺好,奶奶好。」雖然不認識照片裡的老人,但女孩還是乖巧地問了聲好。

  「寶寶真乖。」憐愛地摸了摸女兒的頭,小韓轉身接過妻子手中的鮮花,輕輕地放在了父母「身旁」。他牽著妻子的手,看著父母的照片,說起了這一年來發生的點點滴滴。

  「爸媽,小玉懷孕了,今年10月生,到時候又多一個寶貝喊你們爺爺奶奶了。」小韓笑著對父母說,「我和小玉現在生活不錯,孩子也很乖,你們放心。」

  作為墓區裡少數選擇壁葬的家屬,小韓告訴記者,這都是父母自己的意思。「我爸媽是學校裡的老師,感情特別好,當時壁葬剛推出時,他們就自己過來買了一個壁葬的雙穴。」小韓說,「他們思想比較開通,對身後事要求也不高,還常跟我說壁葬挺好的,既節約地又環保。」

  墓區的另一側,梁立浩正陪著家人給外公外婆祭掃。對於節地生態安葬,梁立浩表示能夠接受,「我沒有那麼傳統的想法,其實不管什麼樣的墓葬方式,都只是為了給子孫後代留一個念想,形式並不重要。」

  今年69歲的林鳳鳴是來看望父母和胞妹的,她對記者說:「我想得通的,沒有關係,像海葬、壁葬也蠻不錯的,不但節約資源,孩子祭奠也方便,心意到就行了。」

  傳統規格墓仍是主流

  節地生態安葬接受度低

  節地生態安葬,就是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價值導向,鼓勵和引導人們採用樹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佔或少佔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使安葬活動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但是,在嘉興,接受節地生態安葬的市民仍是少數。據統計,嘉興的公墓主要分為義莊墓區和沈家橋墓區,兩大墓區的總佔地面積為162畝,總規劃建設墓穴約3萬隻(5萬穴),目前兩區已安葬墓穴35918穴,比去年增加3595穴。其中沈家橋墓區已安葬13625穴(11937隻墓),比去年增加3365穴(其中2351穴為四聯公益性墓地搬遷墓)。

  記者從嘉興市公墓了解到,自2010年以來,市公墓先後建造壁葬近800穴,但到目前為止,僅使用了288穴,還有500多穴處於空置狀態。「大多數的嘉興人還是持有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對壁葬、海葬等節地生態安葬的接受程度比較低。」嘉興市公墓主任蔣志明告訴記者,「其實,節地生態安葬的好處有很多,就拿壁葬來說,它是懸空的,又有屋簷遮風擋雨,相較傳統的墓穴更為乾燥,保存的時間也更長。」

  據介紹,目前嘉興市公墓共推出了「傳統規格墓」「壁葬(廊葬)」「樹葬」和「花壇葬」四種類型的墓葬方式。其中,傳統規格墓仍是大部分市民的首選,極少數市民會選擇壁葬、樹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方式。

  而在傳統規格墓中,市公墓創新推出了「上下墓葬」方式,即雙穴墓由平行結構改為上下結構,中間由水泥板封閉隔開。目前,沈家橋墓區建造了300多個上下墓穴,但僅售出了2穴。其中之一還是因為孩子英年早逝,父母為了跟孩子葬在一起,便購買了相鄰的上下墓,女兒的骨灰放在其中一個墓穴中,下面放置女兒的遺物。

  此外,沈家橋公墓劃出7畝左右的土地用於樹葬,建造了3個長約21米的花壇用於花壇葬。「很多人都以為樹葬就是在埋骨灰的地方種上一棵樹,這種理解是不正確的。」蔣志明說,「其實樹葬和花壇葬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對逝者的骨灰進行深埋,把骨灰放在可降解的骨灰盒中,深埋到土裡進行自然分解,等過一段時間後這片土地還能埋下新的骨灰,達到重複利用的目的。」

  目前,花壇葬和樹葬用地正在建設當中,預計今年能投入使用。

  轉變觀念是大勢所趨

  節地生態安葬優惠多

  「土地資源緊張是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墓區裡空餘的土地已經不多了,還有10多畝地,按照每年5畝至6畝的用地速度來計算,還能支撐3年左右。」蔣志明介紹,「國家正在大力推行節地生態安葬,對傳統墓葬的規格也進行了限制,不符合規定的墓穴將來都會被取締,像過去那種『睡大墓』的情況已經不可能發生了。」

  為鼓勵更多市民選擇節地生態安葬,我市出臺了相關政策,對擁有本地戶口的居民,選擇海葬的給予2000元生態補助;選擇壁葬的在購買墓穴時優惠30%,若持有貧困證可優惠50%,並在此基礎上再減360元;而樹葬和花壇葬的生態補助正在申請當中。

  記者從嘉興市公墓了解到,當前,傳統規格墓(雙穴)的價位平均在2.5萬元到2.6萬元之間,上下墓在2.2萬元到2.3萬元之間;壁葬(單穴、雙穴各佔一半)根據層數不同,價格在3000元到6000元不等,其中三、四層的價格相對較高。

  「厚養薄葬、保護生態環境、造福子孫後代,這是節地生態安葬的優勢,也是未來的大勢所趨。」蔣志明表示,「節地生態安葬已經在全國開始推廣實施,全面鋪開只是時間的早晚問題,所以呼籲嘉興市民轉變觀念,選擇更為環保的殯葬方式。」

相關焦點

  • 冰葬、樹葬、懸棺葬,人類安葬方式初探
    人類安葬方式有多種,常見的諸如火葬、土葬、樹葬等。除了常見的安葬方式外,還有些人們鮮有耳聞的安葬方式,諸如冰葬、水葬、天葬、崖葬、壁葬、花壇葬、沙葬等,這些平常人少見的安葬方式,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接下來一起探尋一下,人類不被人熟識的安葬方式。
  • 不留骨灰的家庭合葬墓碑,講究「入土為安」的江西人能接受嗎?
    2016年國家公布了《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鼓勵推行樹葬、花壇葬、海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方式,其中還有鼓勵家庭成員採用合葬方式提高單個墓位使用率。今年,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推動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又大力推行節地生態安葬,鼓勵不佔或少佔土地、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節地生態安葬方式,進一步地鼓勵了生態安葬方式的發展。
  • 清明時節雨紛紛 來看國外如何生態節地安葬
    那麼,國內外又有哪些綠色生態殯葬的典範呢?美國:綠色墓園回歸自然據美國綠色安葬協會介紹,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美國創建了第一個綠色墓地。「塵歸塵,土歸土」,這些墓地沒有任何鋼筋水泥等人工建築,墓穴和周邊環境保持自然狀態。綠色安葬的骨灰盒或棺木都採用降解材料。
  • 洛陽首推「生態樹葬」!多少人願化作一棵樹,讓生命回歸自然?
    鳳凰山生態紀念園將本屆公益生態樹葬安葬儀式定在中元節這一天,也是為了讓逝者能夠知道,他們的親人將會永遠心存思念和祝福。16位逝者的骨灰安放在鳳凰山生態紀念園樹葬苑的金桂樹下,為確保群眾健康安全和疫情防控,現場僅邀請了本屆逝者家屬和往屆親屬共同見證生命的重生。
  • 「自然葬」、「鑽石葬」聽說過嗎?帶你了解各國殯葬新方式!
    解決這個問題那就必須用生態殯葬作為一種回歸自然節約資源的新型殯葬模式推進殯葬改革國外殯葬怎樣做到「節地生態」事實上,在瑞典、美國、瑞士等國,節地生態安葬理念已日本:青睞「挖坑」樹葬根據媒體報導,在東京都內的墓園買一塊墓地,一般需要約30萬元人民幣,即使在地方城市,也要約6萬元人民幣。相比之下,樹葬的價格就低廉多了。
  • 省錢省地的「自然葬」有全面推廣意義
    自然葬,不同於一般的花葬、樹葬、草坪葬——留有骨灰,同時在小型紀念碑上刻有逝者名字。自然葬採用特殊木質的骨灰容器,大約半年內即可自然降解,骨灰隨之融入大地。(據3月26日《北京晨報》)  自然葬既節約墓地也省錢,1平方米的區域可安葬10名逝者骨灰,土地利用率是傳統墓地葬的10倍,每份骨灰安葬成本價為4000元,全部由政府直接補貼給公墓,用於業務辦理、購置可降解骨灰容器,提供告別、安葬儀式、日常祭掃、共祭等禮儀和安葬服務。
  • 臺灣海葬接受度低 臺北新北兩地8年不到200人
    聯合報圖 中新網3月1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土地資源逐年匱乏,各縣市積極倡導「環保葬」,紛紛推出海葬、樹葬、植葬、花葬,唯獨海葬推行「受阻」,臺人無法突破「入土為安」觀念,導致雙北(臺北、新北)聯合推行海葬8年,至今僅有192名往生者參與,廟宇員工還曾聽過有民眾將親人海葬後,被託夢說「好冷」,要求撈回骨灰重新安葬。
  • 親人的骨灰可製成「生命晶石」隨身佩戴,你怎麼看?
    親人的骨灰可製成「生命晶石」隨身佩戴,你怎麼看?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俞菀 馬劍  2017年清明節前夕,浙江推出一種全新的骨灰處理方式——生命晶石,甚至可做成首飾佩戴上身。在網友中間,這種「舶來」的創新殯葬手段與「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產生了強烈碰撞。  逝而為石,你能接受嗎?
  • 心向大海寄哀思——大連海葬見聞
    承載著對親人的思念,一朵朵鮮花漂向大海……1日上午,大連市紀念海葬20周年暨第三次海葬公祭儀式在老虎灘海洋公園遊艇碼頭廣場舉行,逝者家屬、社會各界人士近500人從大連老虎灘海洋公園遊艇碼頭登船出海,將鮮花撒入美麗遼闊的老虎灘海域,緬懷落葬在浩瀚無垠大海的已故親人。  9時,公祭儀式開始。「今日公祭,天地共拜,親人相送,淚灑大海。浪花萬朵,獻給逝者,波濤萬裡,同悲同哀。」
  • 窮人海葬樹葬,富人別墅墓地,我看見了死亡的差距
    即便如此,多家公墓的現墓也早已銷售一空,北京市民甚至一度要去買「期墓」,或者乾脆選擇周邊河北安葬——「活在北京,葬在河北」。其他城市也有這個現象。很多地方都開始推行價格低廉的樹葬、花葬、海葬等等生態殯葬儀式,用公益的形式,移風易俗,緩解僵局。在自由派經濟學家的眼裡,窮人海葬、樹葬、生態葬,不留骨灰、不留墓碑以節省墓地,有錢人出錢購買稀缺的天價墓。
  • 世界十大下葬方式 世界各地安葬形式盤點
    在西方一些國家,人們認為水是不朽的,所以許多政府首腦和傑出人物、民族英雄死亡時,就採用此種葬法。投河式在中國古代和現在西藏地區比較常見,即是將死屍背到河邊肢解後,投入河中,或將屍體用布匹包捆後,墜上大石塊拋到河中。 4.風葬 又稱露天葬,是一種著名的風化殯葬方式,包括崖葬、樹葬、洞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