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的習俗多的數不勝數,就來說一說古時候的喪葬習俗吧,從古代到現在人們一直很是重視這種習俗,把家中老人的身後事安排好是每一個家庭最重要的一件事,現在還會有許多地方在辦喪禮的時候請人來哭,哭喪是儒家的方式的一種,但在古代禮儀規矩很多,葬禮的習俗也有很多,不過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一點點的就形成了新的葬禮習俗,也許會更適合當代的發展。
古時候的葬禮一般分為三部分,劃分為喪禮、葬禮、服喪,而喪禮這一塊是在死者要在臨終之前,將他們的人抬到大廳的床上,頭部向東的方向,然後給換上新衣服,在要死之前還要在鼻子前放一塊新的棉花,棉花如果不動了,就表示人已經了,然後把屍體抬到另一張床上,再給蓋上被子,把珠玉或者其它的放入口中,這還是喪禮的一部分。
在現在看古時候的一些喪葬習俗是比較不一樣的,例如瓦罐墳,那是就在地下先挖一個墓出來,然而只留有一個出口,形狀像瓦罐,在以前唐朝的一些地方,由於勞動力不充足,為了節約食物。
當時的朝廷就會下令將滿了60歲的老人送進去,如果母親滿了60歲,就可以被兒子送進墳裡,然後每一天都會送一頓飯給老人,並且在砌一塊磚,直到口被堵死之後,老人也就會困死在裡面。
這樣的喪葬習俗成形的原因很多,在現代人看來是沒有人性和道德的,還有一種和它類似的「寄死窯」的習俗,就是在山壁或者灌木裡挖一個可以裝下一個人的洞,然後把不能幹活的老人放在裡面,直到老人沒了,這些都是古時候安排老人身後的方法。
這兩種喪葬習俗在現代人看來就是沒有道德的,沒有人性的,在很遠的古時候人們的知識和經驗是很少的,勞動能力也很低,原始的時候他們為了生活下去,都是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為了保證自己生存下並且保證下一代的延續,大多數人都會只顧及生的人,不會管死的人,那些沒有生產能力的老人就會去那個地方,在當時並沒有什麼道德和人性的說法。
然而這兩種喪葬習俗是對一些沒有勞動能力的人,在古時候的一種習俗,形成的原因也是因為沒有勞動能力等問題,現在社會在發展,這些都已經消失了。
而人們下葬的方式也變成了土葬、火葬、懸棺葬、樹葬、天葬、崖葬、二次葬,還有現如今的現代葬了。所以那些守舊的習俗也就被淡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