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死後要把他們放三天才下葬,老祖宗為什麼要這麼安排

2021-01-21 趣史錄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

已故的親人,永遠是我們心中放不下的痛。在我國古代,一直有死者為大,入土為安的思想。

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那時候大部分的家族在人死之後需要停放三天,方可入葬。這一做法與入土為安的思想背道而馳,卻一代又一代地延續了下來。直到今天,在我國的部分地區依然有這樣的傳統。這是為何?「死而復生」真的存在嗎?聽聽扁鵲的說法,你就明白了。

盧醫扁鵲,救死扶傷

「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守數精明,後世循序,弗能易也。」能夠得到司馬遷如此之高的評價,足以見得扁鵲在當時人們心中的重要地位。

扁鵲原名秦越人,又號盧醫,「扁鵲」是人們給他的綽號。在古代,喜鵲被看作是吉祥之兆。醫者治病救人,走到哪裡就為哪裡帶來平安,就如同翩翩飛來的喜鵲一般,所以人們習慣把這些醫術高明的醫生稱呼為扁鵲。

不同於其他人在醫療方面保守的態度,扁鵲在治病的過程中擅長吸取別人的經驗,結合自己大膽的思想,從前人沒有的角度對待疾病。

經過長期的努力,他終於成為了一位學識淵博,醫術高明的醫者。許多年以來,他不顧個人的安危,帶著弟子前往了許許多多的窮苦的村落,切實體會到了底層百姓生活的苦楚。他用自己的醫術救治了許多的病人,為一個個被苦難折磨的家庭帶來了希望。為此,人們都尊稱他一聲盧醫扁鵲。

虢國太子,「死而復生」

中醫治病,講究望、聞、問、切。扁鵲此人不僅善於使用切脈和望診,更是可以靈活運用針灸、按摩、熨帖、砭石、湯藥,甚至連手術也不在話下。在他看來,只要能夠去除病人的病症,這些方法都應該大膽地嘗試。

如果因為顧慮太多而選擇保守的治療方法,最後錯失了治病的時機,那才是最大的過錯。正因為扁鵲如此正直的性格,才能救了虢國太子的性命,那個流傳至今的人死後需停放三天的傳統,也是由此而來。

針灸

那一天,扁鵲和他的弟子子陽、子豹等人在外出的途中,恰巧路過虢國太子行宮所在的龍山腳下。這時候,只聽得行宮之中傳來一片哭聲。仔細一聽才知道,原來是虢國的太子死了。於是,舉國上下都在為之祈禱,連國家大事都沒人管理。

扁鵲心生疑慮,來到宮門前問他們太子患了什麼疾病。宮人說太子是中邪了,邪氣一直發不出去,這才昏倒丟了性命。扁鵲一聽心中暗喜,又詳細詢問了太子的病情。在了解了情況之後,扁鵲非常自信地告訴他們,太子其實並沒有死,如果能夠幫他向虢國君主稟報一聲,經過他的診治太子就能「死而復生」。

宮人起初並不相信扁鵲的話,但扁鵲一連幾句都說中了太子的情況,宮人不禁目瞪口呆,只能進去為他通報了。虢國的君主聽到扁鵲的名號,趕忙出來迎接。

自稱久仰扁鵲的名號,今天太子能夠有幸得到扁鵲的救治,實在是他們的福氣。扁鵲告訴他,太子其實並沒有死,只不過是休克過去了,只要經過他的診治,就可以恢復健康。

扁鵲見到太子後,連忙叫弟子子陽磨製針石,在太子頭頂的百會穴處扎了一針。過了沒一會兒的功夫,太子就甦醒了過來。

這時候,扁鵲又叫弟子子豹在太子的兩邊肋下進行熨帖療法。又過了一會兒,太子就能坐起來了。扁鵲連忙開了藥方,虢國太子照著藥方服了二十天的藥,身體果然恢復了健康。

經過了這件事以後,扁鵲名聲大噪。天下人皆知道他竟有讓人「起死回生」的本領。但是扁鵲卻告訴大家,他並不是把死去的人救活,而是這個人並沒有真正的死去。他只不過是用了合適的治療方法,把太子從垂死中挽救過來罷了。

救命之恩,此生難忘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是性命這種大事。太子康復後,虢國君主非常感謝扁鵲,把他奉為上賓。虢國的君主賞賜了扁鵲大量的財寶,並且邀請他留在宮中。但面對這一切,扁鵲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說自己的理想是雲遊天下,濟世救人。在救治完當地的百姓後,扁鵲就離開虢國去往秦國了。

虢國太子康復之後,對扁鵲十分感激。他決心找到扁鵲,拜他為師,救治更多人的生命。長途跋涉之後,大病初癒的太子不得不停下來休息,為了紀念他的到來,這個地方得名「且停」。「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虢國太子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見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而扁鵲也被虢國太子的誠心所打動,破例收下了這位弟子。

但遺憾的是,後來扁鵲在秦國為秦武王治病時,遭到了秦太醫李醯的妒忌,並被他殺害。一代神醫竟然慘死於這樣的小人之手,實在是令人唏噓。

百姓愛戴,風俗流傳

扁鵲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醫學事業。他通過總結前人以及民間的經驗,並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在醫學上為我們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留下的寶貴資料,在我國醫學的歷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對我國醫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在醫學界人們常常將他尊稱為醫學界的祖師。

扁鵲救活虢國太子的事情傳遍了各地,一時之間成了一件美談。後來,一方面是為了紀念扁鵲這位偉大的醫者,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這種假死現象,導致人還沒死就被埋葬的慘劇,人死後需要停放三天的習俗漸漸流傳了下來,這也就是老祖宗為什麼這麼做的原因。

現如今,在我國的某些地區依然有著這樣的傳統。一方面是為了延續古時候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自己的近親能夠在這三天之內前來弔唁,稍微遠一點的後代也能有時間趕過來。

當然,在現代,這一習俗也賦予了新的意義。三天的時間可以讓家屬為去世的親人選擇合適的墓地,並舉辦告別儀式。這些事情都在三天之內處理好,才不至於手忙腳亂慌張無措。

相關焦點

  • 古代皇帝去世後,遺體要放幾個月才下葬,不怕腐爛嗎?
    皇帝葬禮也是封建社會的一件大事,古代皇帝死去後遺體要放幾個月才下葬,不怕腐爛了嗎? 古代家裡死人了要設立靈堂,而且要把逝者的遺體在靈堂裡停放三天才會按照地點下葬,而皇帝死後遺體存放的時間會更長,有足足三個月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有講究嗎?不怕遺體腐爛了嗎?
  • 人死後為何要口含一物下葬?並非迷信,有相關科學依據
    在農村長大的人,或者參加過葬禮、見過不少世面的人,應該對民間的一種喪葬習俗有所了解:人死後,家人收拾遺體、擇時下葬時,大多會讓死者含上一件物品,用這種方式送到入土為安。其實,這種習俗並不都是迷信,也有相關的科學依據。
  • 古代皇帝死後,為何遺體要擺放幾個月才下葬,屍體不會腐爛嗎?
    皇帝是古代封建社會權力的巔頂之人,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當了皇帝,這個國家的所有人和土地就屬於皇帝管了,無論什麼事在皇帝哪兒都和普通人有很大不同,皇帝住的那可是最大的房子,娶最多的老婆,甚至連在死後都有很大的差別。
  • 人死後下葬時,為何要給嘴裡含一東西?是一種科學手段
    赤條條來,光塌塌去,從古至今,生老病死每個人都無法逃脫。人死後,他的身體、名字、甚至思想和精神都要跟世界一一告別,唯有音容笑貌殘存在一些親朋好友的記憶裡。隨著時間的推移,甚至連這些記憶也將煙消雲散,到那時,他就真真正正跟世界毫無瓜葛。
  • 有人過世後,為什麼要逢「7」祭祀?原來老祖宗竟有這麼大的智慧
    人死後設靈堂有頭七,二七……最後是斷七,可以說七七四十九天都是重要的,不能犯了忌諱。現在老一輩的人依舊還在遵守著逢「7」祭祀的習俗,但是年輕人卻難以理解。其實在這些方面,老祖宗的智慧是現代年輕人難以看透的,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逢「7」祭祀的風俗背後的深意。
  • 人死後為什麼要蒙一層白布?專家的解釋最扯,還是傳承靠譜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我國大多數地方,在人去世之後,家人親友總是會為逝者蒙上一塊白布。很多人對於這種做法不太理解,但因為習俗是這麼傳下來的,所以就一直這麼做了。其實這個做法,從古至今,一直都有的。在我國很多地方,死後在其臉上蒙布的行為都是普遍存在的。
  • 人死後,下葬前是人最後在世間的日子,喪葬流程這些不能少
    人死後,下葬前是人最後在世間的日子,喪葬流程這些不能少。先是裡外共四層壽衣,顏色從內到外由淺至深,之後放置門板上抬到堂屋內,點上長明燈,此燈必須專人看守不得熄滅,之後開始由女性哭喪,男子不允許。在當地,很多人家裡都養貓,不得讓貓靠近亡靈。(難道是怕貓臉老太的事情發生?)
  • 為何人死後不能馬上下葬?需停屍三天呢?是迷信還是有科學依據?
    儘管我們已經不再是那個封建落後的國家了,人們的思想也越來越先進,但是仍舊有些地方有些人的思想仍舊是無法跟上這個不斷向前發展的時代。比如,如今在我們國家的一些農村地區,仍舊保留著古老的一些習俗習慣,這些習俗習慣有的是封建迷信的,但有些卻不是表面看的那麼簡單。就比如今天小編要和大家介紹的這個習俗習慣,那就是在中國的一些農村地區,人死後是不能馬上下葬的,需停屍三天。
  • 皇帝下葬的過程是怎樣的?下葬後,最後一名工匠是如何出來的呢?
    他們相信死後有靈魂,人們應該和生前一樣吃穿。他們「視死為生」,逝者比活人更注重體面的炫耀,這就造成了後來的盜墓文化,皇室的葬禮特別隆重、繁瑣,埋藏在那裡的財寶更豐富、更值錢,這給了盜墓者可乘之機,甚至如果他們被堵住了,生活中一定要挖出寶藏。皇帝在多大程度上「喜歡」葬禮?我們知道人死後不能馬上埋葬。要過幾天才能停止葬禮。老百姓還是這麼做的,尤其是皇帝。
  • 遙寄哀思:人死後為何要守靈?守靈時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像再早千古一帝秦始皇命喪於沙丘,而在之前,早已知命不休矣,大造地下皇宮,來安葬死後的自己。在死後到下葬的這段時間裡,必然會有人守護,想必是最早的守靈起源了。為何守靈守靈愈來愈成為一種習俗,為人們所遵循,之所以會守靈有下列幾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古代,人們篤信人死後,有魂靈,而魂靈所去往的地方是陰間。當一個人去世後,他首先會到陰間探探路,而後回到家裡看一看在世的親人。
  • 人死後為啥要燒紙,沒人燒紙會怎樣?流傳幾千年的文化,真是迷信嗎
    在幾千年的沉澱中,文化不僅沉澱在古代史書中,而且還反映在民間,甚至已經融入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果有人死了,沒有人為他燒紙,會發生什麼? 實際上,「燒紙」不是普通的紙燃燒,這裡所說的紙實際上是死者使用的錢幣。但是已經去世的人會需要錢幣嗎?事實上,這是來自民間的一種說法。人死後會變成靈魂,所以他們在陰間也需要錢。那些剛過世的人沒有陰間用的錢。
  • 人離世後,為何要穿著壽衣下葬?原來有科學依據,還真不是防屍變
    即使人失去了生命,但人的靈魂還存在,是不死不滅的。我們知道,古代的科技不發達,很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他們就將這些現象認為是神靈的存在。而靈魂的存在就是人們生命的延續。為了能夠讓死者繼續享用生前的生活,人們便開始用不同的形式來祭奠,這也逐漸的形成了喪葬文化。嚴格來說,從生命開始,死亡也會隨之而存在。"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 人死後為何一定要停屍三天?其實並非迷信,還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即死者去世後,一般要在靈堂裡停靈三天才能下葬。這3天裡,死者家屬會為其舉辦盛大的追悼會,也是告別禮。三天哀悼結束後,死者才會正式入土為安。 相信大都數人會以為這跟封建迷信掛鈎,有一種說法是,人死後,靈魂還能在體內逗留3天。因此,死亡並不是真正的告別,只有靈魂離開身體後的第三天才是。 其實,這種迷信說法並不是停靈3天的由頭。至於為何要停靈3天,還真有這麼一個歷史典故。
  • 死後都不得安寧的皇后 下葬六十多年後被盜墓者刨開肚子尋金
    死後都不得安寧的皇后 下葬六十多年後被盜墓者刨開肚子尋金時間:2017-07-11 14:54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死後都不得安寧的皇后 下葬六十多年後被盜墓者刨開肚子尋金 在我國古代的封建社會中女人向來是受到欺壓的一方,在那個社會中婦女沒有話語權也不可以插手一些重要的事務。
  • 人死後為何要用白布蓋住臉?原因竟和勾踐有關,真相令人不寒而慄
    人死了是要停屍幾天的,因為古代科技並不發達,有些人的死並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進入一種假死的狀態,所以要停屍幾天來觀察是不是真正的死亡,一來是確認一下是否死亡,二來也是含著生者對於死者能夠復生的一種期待,我們有時候也會看到電視上的類似片段,不過這些人的臉上一般都蓋著一張白布,是為什麼呢?
  • 人死後需要守夜,為啥偏偏不讓貓靠近屍體?這次真不是迷信!
    人死後需要守夜,為啥偏偏不讓貓靠近屍體?這次真不是迷信! 說起老一輩的「封建迷信」,可能很多年輕人都有話要說。比如房間裡不能打傘,晚上不能照鏡子之類的,應該是全中國的老年人通用的。即便是建國後不能成精的現在,在一些偏僻的農村,依然有著各種各樣的習俗。
  • 為何慈禧死後一年才下葬,出殯當天臭氣燻天,只因「黃道吉日」
    中國史上有諸多的歷史人物妄想「長生不老」,但是長生不老對於一個身體會隨著時間慢慢衰老的肉體來說簡直就是遙不可及,除了秦始皇有過這種念想之外,臭名昭著的慈禧也有過此種妄念,可是為何慈禧死後一年才下葬,出殯當天臭氣燻天,就只是因為「好日子」嗎?
  • 在古代,皇帝駕崩後為什麼會「停屍」一段才入土?不怕腐爛嗎?
    不過古代皇室成員的喪葬制度,卻讓人覺得有點毛骨悚然,尤其是有很多皇帝、太后,他們死後很久都不會下葬 但讓人覺得奇怪的是,按理說陵寢早早就準備好了的這些皇室成員,為何死後不趕緊下葬呢?
  • 朱元璋的下葬過程,讓人不寒而慄!
    傳說,朱元璋下葬時搞了一個「迷魂陣」,當天,十三城門同時出棺。這個說法已傳講了六百年,是南京民間最經典的段子之一。 南京過去有個民謠:「南京有三怪,龍潭的姑娘像老太,蘿蔔當作小菜賣,十三個城門抬棺材。」朱元葬當年這個怪異下葬傳說,竟然被當成了南京的城市符號之一。
  • 中國民俗中,為何去世後一定要穿壽衣?其實是對後代好!
    從古至今,人們對逝去的人都是很敬畏的,葬禮有很多講究,比如在中國民俗中,人去世後是一定要穿壽衣的,而且怎麼穿,需要穿幾件都是很有講究的,這些從古代就流傳下來的民俗,承載著活在世上的人,對已經去世的人的祝福。那麼中國民俗中,為何去世後一定要穿壽衣呢,有什麼寓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