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
已故的親人,永遠是我們心中放不下的痛。在我國古代,一直有死者為大,入土為安的思想。
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那時候大部分的家族在人死之後需要停放三天,方可入葬。這一做法與入土為安的思想背道而馳,卻一代又一代地延續了下來。直到今天,在我國的部分地區依然有這樣的傳統。這是為何?「死而復生」真的存在嗎?聽聽扁鵲的說法,你就明白了。
盧醫扁鵲,救死扶傷
「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守數精明,後世循序,弗能易也。」能夠得到司馬遷如此之高的評價,足以見得扁鵲在當時人們心中的重要地位。
扁鵲原名秦越人,又號盧醫,「扁鵲」是人們給他的綽號。在古代,喜鵲被看作是吉祥之兆。醫者治病救人,走到哪裡就為哪裡帶來平安,就如同翩翩飛來的喜鵲一般,所以人們習慣把這些醫術高明的醫生稱呼為扁鵲。
不同於其他人在醫療方面保守的態度,扁鵲在治病的過程中擅長吸取別人的經驗,結合自己大膽的思想,從前人沒有的角度對待疾病。
經過長期的努力,他終於成為了一位學識淵博,醫術高明的醫者。許多年以來,他不顧個人的安危,帶著弟子前往了許許多多的窮苦的村落,切實體會到了底層百姓生活的苦楚。他用自己的醫術救治了許多的病人,為一個個被苦難折磨的家庭帶來了希望。為此,人們都尊稱他一聲盧醫扁鵲。
虢國太子,「死而復生」
中醫治病,講究望、聞、問、切。扁鵲此人不僅善於使用切脈和望診,更是可以靈活運用針灸、按摩、熨帖、砭石、湯藥,甚至連手術也不在話下。在他看來,只要能夠去除病人的病症,這些方法都應該大膽地嘗試。
如果因為顧慮太多而選擇保守的治療方法,最後錯失了治病的時機,那才是最大的過錯。正因為扁鵲如此正直的性格,才能救了虢國太子的性命,那個流傳至今的人死後需停放三天的傳統,也是由此而來。
針灸
那一天,扁鵲和他的弟子子陽、子豹等人在外出的途中,恰巧路過虢國太子行宮所在的龍山腳下。這時候,只聽得行宮之中傳來一片哭聲。仔細一聽才知道,原來是虢國的太子死了。於是,舉國上下都在為之祈禱,連國家大事都沒人管理。
扁鵲心生疑慮,來到宮門前問他們太子患了什麼疾病。宮人說太子是中邪了,邪氣一直發不出去,這才昏倒丟了性命。扁鵲一聽心中暗喜,又詳細詢問了太子的病情。在了解了情況之後,扁鵲非常自信地告訴他們,太子其實並沒有死,如果能夠幫他向虢國君主稟報一聲,經過他的診治太子就能「死而復生」。
宮人起初並不相信扁鵲的話,但扁鵲一連幾句都說中了太子的情況,宮人不禁目瞪口呆,只能進去為他通報了。虢國的君主聽到扁鵲的名號,趕忙出來迎接。
自稱久仰扁鵲的名號,今天太子能夠有幸得到扁鵲的救治,實在是他們的福氣。扁鵲告訴他,太子其實並沒有死,只不過是休克過去了,只要經過他的診治,就可以恢復健康。
扁鵲見到太子後,連忙叫弟子子陽磨製針石,在太子頭頂的百會穴處扎了一針。過了沒一會兒的功夫,太子就甦醒了過來。
這時候,扁鵲又叫弟子子豹在太子的兩邊肋下進行熨帖療法。又過了一會兒,太子就能坐起來了。扁鵲連忙開了藥方,虢國太子照著藥方服了二十天的藥,身體果然恢復了健康。
經過了這件事以後,扁鵲名聲大噪。天下人皆知道他竟有讓人「起死回生」的本領。但是扁鵲卻告訴大家,他並不是把死去的人救活,而是這個人並沒有真正的死去。他只不過是用了合適的治療方法,把太子從垂死中挽救過來罷了。
救命之恩,此生難忘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是性命這種大事。太子康復後,虢國君主非常感謝扁鵲,把他奉為上賓。虢國的君主賞賜了扁鵲大量的財寶,並且邀請他留在宮中。但面對這一切,扁鵲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說自己的理想是雲遊天下,濟世救人。在救治完當地的百姓後,扁鵲就離開虢國去往秦國了。
虢國太子康復之後,對扁鵲十分感激。他決心找到扁鵲,拜他為師,救治更多人的生命。長途跋涉之後,大病初癒的太子不得不停下來休息,為了紀念他的到來,這個地方得名「且停」。「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虢國太子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見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而扁鵲也被虢國太子的誠心所打動,破例收下了這位弟子。
但遺憾的是,後來扁鵲在秦國為秦武王治病時,遭到了秦太醫李醯的妒忌,並被他殺害。一代神醫竟然慘死於這樣的小人之手,實在是令人唏噓。
百姓愛戴,風俗流傳
扁鵲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醫學事業。他通過總結前人以及民間的經驗,並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在醫學上為我們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留下的寶貴資料,在我國醫學的歷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對我國醫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在醫學界人們常常將他尊稱為醫學界的祖師。
扁鵲救活虢國太子的事情傳遍了各地,一時之間成了一件美談。後來,一方面是為了紀念扁鵲這位偉大的醫者,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這種假死現象,導致人還沒死就被埋葬的慘劇,人死後需要停放三天的習俗漸漸流傳了下來,這也就是老祖宗為什麼這麼做的原因。
現如今,在我國的某些地區依然有著這樣的傳統。一方面是為了延續古時候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自己的近親能夠在這三天之內前來弔唁,稍微遠一點的後代也能有時間趕過來。
當然,在現代,這一習俗也賦予了新的意義。三天的時間可以讓家屬為去世的親人選擇合適的墓地,並舉辦告別儀式。這些事情都在三天之內處理好,才不至於手忙腳亂慌張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