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朱元璋下葬時搞了一個「迷魂陣」,當天,十三城門同時出棺。這個說法已傳講了六百年,是南京民間最經典的段子之一。
南京過去有個民謠:「南京有三怪,龍潭的姑娘像老太,蘿蔔當作小菜賣,十三個城門抬棺材。」朱元葬當年這個怪異下葬傳說,竟然被當成了南京的城市符號之一。
可能有人覺得是無稽之談,其實並非空穴來風,史料上有記載,如明人朱國楨的《皇明大政記》上便有這樣的文字,朱元璋下葬那天,「而發引,各門下葬」。
埋葬各種各樣的門是一種掩飾,秘密埋葬的步驟之一,這是反盜墓的典型特徵。作者在他的《中國人盜墓史》和其他書中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作者後來想了想,覺得很奇怪,因為每個人都知道朱元璋的墓在哪裡。你給誰看了這個?根據朱元璋死后妃子被殺的事實,那些棺材裡可能裝滿了被殺的後宮美女。
殉葬本是秦漢以前的喪葬制度,活活殺死者身邊的妃妾新侍,到陰間給死者站崗放哨當「服務員」。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處死了他生前眾多的妻妾,引起了廣泛的不滿。當劉邦成為皇帝時,他確實廢除了這種不人道的習俗。然而,幾個朝代的祭祀儀式已經消失了。朱元璋登基後,這一制度得以恢復和復興。
後來,朱棣文的後代也效仿了。明朝皇帝朱迪死後,30多名妃子被殺。甚至封臣國王也被殺了。例如,湖北鍾祥市英王靜朱東墓被盜後,當地考古學家在進行「搶救」發掘時發現了烈士。
在左右耳室裡,各發現了六口棺材,從遺骸鑑定分析來看,年齡都不是很大,且都是女性,由於年輕,骨頭早都爛了,只剩下牙齒和金屬飾物。這些女人應當是朱棟生前年輕漂亮的妃侍,她們不可能同時生病死去,惟一的解釋是非正常死亡——殉死。
再說回朱元璋。在皇太子朱標早喪的情況下,朱元璋依傳統禮制,立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死後,朱允炆承繼大位,史稱「建文帝」。
根據遺詔和古代制度,朱允炆下令處死朱元璋後宮中所有生前未生育的妃子,並安葬他們,其他幾名女僕也相繼去世。至於如何處決這些活著的烈士,一直是個謎,有人說是水銀毒害了他們。有人說是勒死。但是根據《朝鮮李朝世宗實錄》,它應該被絞死。
「帝(明成祖朱棣)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餉之於庭,餉輟,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圍於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
從上面可以看出,這是為了讓殉難的公主站在小床上。她的脖子伸進套索後,太監突然從下面的小床上抽走了。當時,朱迪——新繼承人的長子明仁朱高熾也親自到場向他們道別,這實際上是一種「監禁判決」。兩名美女,韓石和崔石,被朝鮮選中帶到皇宮,也被處死。
韓氏臨死前哭喊,「媽媽,我去了!媽媽,我去了!」未等話說完,太監就抽去了她腳下的小床。
形勢如此悲慘,皇帝甚至不能看不起它。後來,明英宗和朱祁鎮堅決廢除了殉難制度。朱祁鎮在位時曾被瓦拉俘虜,這對他來說是一大恥辱。然而,由於殉難的廢除,他有著良好的聲譽和歷史形象。《明史·英宗後紀》(卷12)給他最後的判決,「如果皇妃被殺,盛德之事可以為後人所用。」
給朱元璋殉葬的人具體有多少人,史上並無確切的記載。據明末人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後來,朱允炆對這些生殉后妃宮女的家屬進行了表彰和封賞。張鳳、李衡、趙福、張弼、汪賓、孫瑞、王斌、楊忠、林良、李成、張敏、劉政等人都被封賞,授以「千戶」、「百戶」之職,其官皆世襲。他們都是給朱元璋殉葬宮人的父兄,即所謂「朝天女戶」。
殉葬也是一種榮譽。但這些殉葬者可能並未全部進入孝陵,而是葬在陵外,具體地點成謎。
據中山陵園管理局稱,1937年,當在明陵東側的夏紫湖修建水壩時,發現了阿明皇陵。墳墓大約有3米高,分為內外兩個房間。然而,奇怪的是房間裡什麼也沒有。它是為烈士準備的嗎?
1976年,在明墓以西約300米的山腳下,又發現了一座磚墓,出土了大量的金飾。裡面印有「工藝局」字樣的金手鐲,是官方皇家珠寶製作車間。由於這裡曾是明朝的禁地,非皇族親屬不能葬在這裡,所以這兩座墓很可能是祭祀墓。
著名考古學者、南京大學自然與文化研究所所長賀雲翱教授,在負責明孝陵「申遺」時曾作專門做調查,朱元璋殉葬的宮妃葬地可能分布在三個地方,一處在今天陵西側百米處。
今植物園內;其在孝陵陵宮牆外西南角處,第三處位於明孝陵右側,與東陵(太子陵)遙遙相望。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責編;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