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把徐達灌醉後抬上龍床,徐達酒醒後做了一事,朱元璋放心了

2020-12-07 騰訊網

古人云:「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把天上的鳥打完了,那麼良弓就失去了用處;兔子既然已經死了,那麼獵狗也沒用了,不如煮了吃。這句話形容一個人一旦失去利用價值,那麼就會落得個無比悽慘的下場。

當年漢太祖劉邦成功上位後,挨個殺掉當年與他共患難同進退的「兄弟」,即使是幫他最多的韓信,最後也難逃一死,行刑前,韓信哀嘆道:「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其中蘊藏了多少無奈與辛酸。

和劉邦一樣,朱元璋也是一位草根出身的皇帝,自他上位以後,殺掉的人不計其數,比起劉邦有過之而無不及,如胡藍黨案,連坐被誅殺的人達到15000人,朱元璋把開國功臣幾乎全都殺光,一時間人人自危。

徐達,朱元璋從小一起長大的鐵哥們,自打朱元璋邀請徐達加入郭子興手下,這位鐵哥們便一路陪著朱元璋走南闖北,不離不棄,是實實在在的開國功臣,然而朱元璋同樣對他留了心眼,為了「考驗」徐達,朱元璋故意把他灌醉後抬上龍床,後來發生了什麼?徐達的結局如何?

徐達,出生於1332年,起初是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後來跟著朱元璋建功立業,成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徐達這個人性情剛毅,為人謙厚,最不喜結黨營私,並且話不多、生活又樸素,所以大家對他都特別尊敬,朱元璋更是稱讚他為「萬裡長城」。

但在帝王眼裡,哪裡有對一個人完全放心的時候,一次徐達大勝歸來,慶功宴上,朱元璋故意將其灌醉,然後讓人把他抬上龍床,而朱元璋躲在暗處觀察徐達的一舉一動,很快,徐達醒來了,半醒半醉的他一看自己躺在龍床上,當即臉色煞白,立刻跪下不斷磕頭認罪,朱元璋看到這一幕後,認為徐達對自己並無二心,便放心了。

後來,朱元璋讓皇四子朱棣娶了徐達的女兒,這麼一算,兩人就成了親家,從側面可以看出朱元璋對徐達的恩寵。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達在北平留守,突患背疽(背部急性化膿性蜂窩織炎,不算難治),但通過治療後很快就漸漸好了起來,然而在不到1年的時間裡,徐達的背疽突然惡化,並且很快就去世了。

關於徐達的死,一直以來就有諸多爭議,在吳晗的《朱元璋傳》、趙翼的《廿二史札記》、王文龍《龍興慈記》中均寫道「賜以蒸鵝,疽最忌鵝」,即朱元璋明知道徐達得了背疽,不能吃蒸鵝,還要賜他蒸鵝,才導致了徐達病情惡化,快速死亡。不過這個觀點至今仍然有爭議,在此不多做評議。

徐達死後,朱元璋將其追封為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配享太廟、功臣廟,並且親自為他撰寫碑文,盡顯對徐達的恩寵。

參考資料:《明史》《翦勝野聞》

相關焦點

  • 六百年謎案:朱元璋用燒鵝害死了大明開國第一功臣?
    徐達,字天德,漢族,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是朱元璋的同鄉。少年時候就志存高遠,史載「長身高顴,剛毅武勇」。徐達早年追隨起義軍元帥郭子興,為朱元璋的部下,兩人一見如故。後朱元璋離開郭子興,帶領以徐達為首的「淮西二十四將」開始了創業之路。農民出身,沒有讀過兵書的徐達卻展現了過人的軍事才能。朱元璋拿下定遠之後逐漸向南發展,一口氣拿下南京。
  • 大明開國第一功臣徐達,何以在朱元璋「大清洗」時得以善終
    據說,當年徐達佔領蘇州後,一日在城中閒逛,在大街上看到了一位絕色美女,這讓三十多歲的徐達動了心,挨過了幾日相思之苦後仍然無法忘記,於是派人打聽這位女子的住處,並以一千兩黃金作為聘禮。這位女子的父母看到女兒能嫁給赫赫有名的將軍,自然高興不已,就答應了這門婚事,而這位女子也只得聽從父母的安排等待與徐達成親。哪知沒過幾日,徐達就接到了朱元璋的命令離開了蘇州,這門親事也就此擱淺了。
  • 朱元璋還真是烏鴉嘴,說徐達後人三世王爵,結果倒黴了兩代人
    徐達和朱元璋是兒時好友,雖然出生於農家,但仍是自幼習武,練得一身好功夫;在朱元璋回老家徵兵的時候,徐達欣然應邀也是奇怪,這徐達雖然自幼習武,但以他家世代務農的條件來看,他是沒有任何機會學習兵法的,但對用兵之道卻是極為敏感,仿佛是天生一般。 而朱元璋也是很快就發現了徐達的才能超乎眾人,於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徵戰四方。而徐達也是沒有辜負朱元璋的期望,一生驍勇有謀,戰功及築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裡長城」。
  • 大明帝國十大名將-徐達
    大敗陳友諒,初現鋒芒至正十九年(1359),徐達受朱元璋之命攻擊池州,池州守將為趙普勝(紅巾軍大將,時受命與徐壽輝,有常勝將軍之說),徐達同水師將領俞通海一起進攻池州,攻破柵江營,趙普勝從陸路逃跑,克池州。
  • 劉伯溫臨死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不解,十七年後長嘆一聲
    朱元璋得知這一情況後,派胡代表前去拜訪。胡在拜訪劉伯溫時,特意帶了一副朱元璋送給他的良藥。劉伯溫知道朱元璋給自己的藥出了大問題。畢竟朱元璋殺功勳將領是眾所周知的。飯桌上,劉伯溫邊吃魚邊對胡魏勇說:我希望你能給皇帝一籃子我釣到的魚。 後來吃了「良藥」的劉伯溫病情加重,不久就去世了。朱元璋收到胡帶來的魚,並沒有多想。但很快這籃魚就讓朱元璋心裡有了疙瘩。為什麼?因為籃子裡有大量活魚,只有少數活了下來。朱元璋看到他眼中的這一幕,非常不爽。畢竟,活魚逐漸死去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劉伯溫死前為什麼給自己一籃子魚?
  • 朱元璋臨死囑託要善待此功臣後人,建文帝朱棣:將此人兒子殺掉
    徐達從山後刨出一兜地瓜,他把地瓜分成兩袋,一大袋給了朱元璋,自己只剩下一小袋。由於這件事,朱元璋非常感動,兩人的友誼也更深了。朱棣長大成人後,一度迫於生計出家當和尚,徐達則仍留在家鄉務農。之後朱元璋從軍,加入郭子興的起義軍,並被重用。郭子興命朱元璋去徵兵,朱元璋回到了家鄉,發現徐達仍以務農為生,非常貧困。所以他說服徐達,把徐達納入軍隊。
  • 朱元璋善疑、殘暴,什麼原因造成了扭曲的性格?
    朱元璋的性格應是在這段時間發生重大的轉變,在《皇陵碑》中朱元璋用文字記述了他這段時間的心境。《皇陵碑》中寫道:魂悠悠而覓父母父母無有...身如蓬竹風而不止,心滾滾忽沸洋。一浮云乎三載,年方二十而自強。正是這樣這樣的成長環境,朱元璋的性格造成了影響,這也為他後來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 朱元璋封的開國六公爵都是誰?其中有個人,爵位承襲到了大明滅亡
    至正十五年(1355)春,隊伍已過萬人的鄧愈決定加入朱元璋的陣營。朱元璋對他的軍隊和他個人都很滿意,所以賜其名為"鄧愈"。往後鄧愈對朱元璋也是忠心耿耿,為其接連立功。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稱王時,鄧愈被任命為右御史大夫。大明建立後,鄧愈被加封為太子諭德,後又為榮祿大夫、右柱國和衛國公。
  • 在元末起義軍中,朱元璋為什麼能夠嶄露頭角?
    朱元璋對郭子興的態度十分恭敬,甚至幾次三番救了郭子興的命,與孫德崖等將領相比,朱元璋的見識並不算粗,郭子興有什麼好主意去攻打元兵,其他人若不明白便掉頭而去,甚至瞪了郭子興一眼,只有朱元璋認為這些人做得不對,認為這是一次簡單的會面,不用擔心。趙都習慣去找孫德雅,經常挑釁孫德雅,郭子興對趙都習慣以禮相待。
  • 朱元璋攻打元朝,北京突然出現紅霧,劉伯溫預言7個字,果然應驗
    這主要還是因為,子嬰和楊廣作為中原人,無路可退,而元順帝是蒙古人,在失去中原政權後,他在草原仍有安身之處。實際上,元順帝的結局,曾經被劉伯溫預言到。 且說元朝末年,朱元璋順勢而起,在歷經15年的奮鬥和拼殺後,朱元璋先後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等亂世梟雄,並且於公元1368年稱帝,建立明朝。
  • 朱元璋問相士還能活多久,相士剛說完就人頭落地!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不少佔卜大師,前有姜子牙諸葛亮,後有劉伯溫,無一不是神機妙算之流。由於古代的科學技術不發達,所以大多數人們瘋狂迷信於佔卜一說,於是不少佔卜家神算子應運而生,當然有的是斂財的江湖騙子,有的則是有點真東西的。他們可以從一個人的面相,看出其以後的成就。
  • 朱元璋有多麼的「重武輕文」?看完他冊封的公、侯就明白了
    朱元璋既然做了皇帝,自然要對那些為他奪取天下的文臣武將論功行賞,朱元璋與建立宋朝的趙匡胤有一個明顯的區別,那就是「重武輕文」。當年趙匡胤在建立大宋王朝後,執行的是「重文輕武」國策,即使是那些參與「陳橋兵變」的心腹武將們,也被趙匡胤以「杯酒釋兵權」的高超手腕,心甘情願地交出了兵權。
  • 朱元璋:怕什麼,他是我借刀殺人的刀
    現在郭子興死了,朱元璋還是隱忍、退讓。可是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就在那兒放著,這遮不住,也蓋不住,不由人不忌憚,特別是郭子興的長子郭天敘和妻弟張天祐兩人。在和小明王合作的事上,郭天敘和張天祐就耍了小心眼。他們先是想借這事兒支走朱元璋,一舉將朱元璋架空。藉口也能拿得出手,說什麼既已決定跟小明王合作,肯定要有人去表達誠意,朱元璋威望高,正是合適人選。
  • 明朝第一開國猛將,死後封侯,朱元璋令畫師繪製身穿龍袍的全身像
    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曾經發生過較大的農民起義,其中不乏有佼佼者稱帝一方無獨有偶,一千多年後,一位叫朱元璋的遊僧也走了劉邦一樣的歷程。如果縱觀朱元璋長達十五年的建國曆程,你會發現他非常的求才,重才,亦能識才。無論文人抑或武士,多是用其所長,各得其所。
  • 此人數次打敗朱元璋,投降後也未有大戰功,卻被封為明朝開國公侯
    康茂才與其他公爵相比,能力和戰功相差很多,不僅如此,康茂才曾經還做過元朝官員,而且數次取得阻擊朱元璋的勝利,另朱元璋吃了不少苦頭,康茂才歸降後也從未獨自帶隊取得大勝,但朱元璋卻封他為蘄國公,雖說有死者為大的嫌疑,但一定程度也上說明朱元璋對他的肯定,只不過對他的認可是在農業生產以及安撫百姓這兩個方面。
  • 有人送給朱元璋一名絕色女子,一夜過後,女子被朱元璋降旨處死
    公元1358年朱元璋率領麾下大軍攻佔了婺州城,為了安撫城中百姓,朱元璋便張貼出一份告示:令軍隊不得騷擾城中百姓。但婺州城中的百姓大多不認識字,並不知道告示上寫的是什麼。就在百姓竊竊私語的時候,人群中的蘇坦妹向百姓宣講了告示所要表達的意思。結果這一幕正好被李文忠和胡德濟看到了,兩人被這位女子的美貌給驚呆了。
  • 朱元璋為何要求大臣不能貶低元朝,他這樣說有什麼深刻含義
    《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三年(1370年)的時候,左副將軍李文忠隨徵虜大將軍徐達討伐北元,打了大勝仗。中書省的宰相們擬定了張貼出去的捷報,拿給朱元璋看。朱元璋發現捷報中,對元朝皇帝用了很多「侈大之詞」。
  •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作《釋道論》,談自己對儒、道、佛三教的看法
    元朝末年,掀起反元狂潮的紅巾軍最早是依靠在中原地區秘密傳教的白蓮教組織,當以韓山童、劉福通為代表的起義軍正式拉響滅元的衝鋒號角後,其起義鬥爭便不可避免地連累到了佛教及其他教派。因此,在各地鎮壓白蓮教徒的元軍常常採取寧可殺錯,不可放過的策略,把途經的寺廟視為眼中釘,放一把火燒毀。
  • 朱重八為什麼要改名朱元璋,有何深意?
    這裡還有一個原因,朱元璋出生時,父親45歲、母親43歲,父母年齡加起來正好88歲,所以正好重八。1352年,25歲的朱重八應同鄉湯和之邀,在百般思考之後,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兩個月後,表現出色的朱重八即升為親兵九夫長,相當於現在的部隊的班長吧,再小的官也是個官,當官了,名字也要改一改,畢竟叫朱重八太土了。朱重八考慮來考慮去,決定改名朱元璋。
  • 劉伯溫向朱元璋進言:殺一人可解決天下大旱!殺完後天依舊大旱!
    既有出生時就被指定為太子,一路順暢地繼承皇位的,也有一路拼殺,九死一生之後才當上皇帝的。從當上皇帝的難度上來講,那種順位繼承的實在沒什麼好說的,倒是那種草根出身,憑藉自己的智慧與膽識最終登上大位的,一直是民間故事中的主角。這當中,最出色的行列裡當然少不了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