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作《釋道論》,談自己對儒、道、佛三教的看法

2020-11-22 史家之韻

元朝末年,掀起反元狂潮的紅巾軍最早是依靠在中原地區秘密傳教的白蓮教組織,當以韓山童、劉福通為代表的起義軍正式拉響滅元的衝鋒號角後,其起義鬥爭便不可避免地連累到了佛教及其他教派。

因此,在各地鎮壓白蓮教徒的元軍常常採取寧可殺錯,不可放過的策略,把途經的寺廟視為眼中釘,放一把火燒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位於安徽鳳陽縣城北的皇覺寺又被路過的元軍燒成了一片焦土,一位年輕的名叫朱元璋的僧人看著寺裡剩下的斷垣殘壁,無可奈何之下,他只好去投靠了紅巾軍領袖郭子興所率領的部隊,從此開始了縱橫天下的生涯。

朱元璋剛出道時,信仰的是神佛,那時在長江以北的紅巾軍以白蓮教徒為主,而白蓮教徒信奉的是彌勒佛,作為紅巾軍一員的朱元璋也未能免俗,在戰時也隨聲附和地向彌勒佛、明王祈求勝利。

後來,朱元璋在軍中脫穎而出,拉起一支隊伍獨擋一面時,已經對白蓮教的那一套學說感到厭倦,很快便改轅易轍,不再向彌勒佛祈禱,至於被譽為「明王出世」的小明王韓林兒,在朱元璋眼裡只不過是一個相隔千山萬水的毛頭小子,不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好運氣。

因此,朱元璋在渡江南下之後就果斷地拋棄白蓮教那一套理論,轉而推崇儒教,並在部隊中廣泛宣傳儒家學說,據《明實錄》記載,朱元璋多次指示軍中將士應該親近儒者,多聽儒家的道理。

朱元璋很像歷史上其他王朝創建者一樣,特別希望能得到聖賢的輔佐,他每到一處就招攬當地名士以謀大業。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率領大軍出徵浙東,途經徽州時親自到石門向精通《易經》的儒士朱升請教逐鹿天下的計策。

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攻下金華,按照慣例招攬儒士輔政,禮聘儒士劉伯溫出山。劉伯溫來到軍營,有針對性地提出十八條有關時局的對策,稱為「時務十八策」,朱元璋得之後大喜,特意修築了一座禮賢館來安置劉伯溫等儒士,當作聖賢式的人物而推崇備至。

除了儒士外,朱元璋還在軍中招攬了佛、道教的奇人異士,比較有名的是鐵冠道人和周顛仙人。朱元璋在稱帝後,還專門寫了一篇《御製周顛仙人傳》,來懷念當年這位仙人對自己帝業的幫助。有興趣的讀者可閱讀筆者早些日子前發布的這篇文章:朱元璋軍中的奇人異士,除劉伯溫外,還有一位道人,一位仙人

因此,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後,充分利用那些對政權有利的宗教,佛、道二教自然未能置之事外。比如佛教,他設置了僧錄司這個機構管理國中有關佛教與僧倡的事務。對於道教,他任命龍虎山第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管理全國道教,以為已用。

但是,在儒、道、佛三教之中,朱元璋最重視的還是儒教,他極力提倡以儒教治國。這個早年做過僧人的皇帝親自撰寫的《釋道論》,對儒、佛、道三教的關係發表過自己的看法,他在文中分別對儒教之祖孔子,佛教之祖釋迦牟尼、道教之祖老子作過評論,大意如下:

「儒、佛、道三教,只有儒教是國家不可或缺的。孔夫子生於東周,修改、訂立綱常等倫理道德,並制禮作樂,作為政治和生活的準則,對國家造福無窮,所以後人立廟祭祀孔夫子。不過,只有儒官到孔廟祭祀,普通老百姓對此不太關心。」

「佛祖釋迦牟尼與老子的玄幻傳說流傳萬世,老百姓焚香拜祭,無所不至。而佛道二教的神靈最初顯現化身時,對蒼生是有求必應,於是感動了無數的平民,即使是那些處於偏僻之地的百姓,不懂國家的法律,也知曉佛道二教倡議的生死之罪,以至於做善事的人多而作惡的人少。所以佛道二教對國家的治理是有益無損的。」

「遺憾的是,後來佛道二教的教徒,精研本教教義的人少了,倒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娶妻生子,放縱本身的欲望而不加節制,這些人居於塵世,所造的罪孽有過於平民,又反過來連累了自己所在的宗教,他們號稱出世修行,而道行反而比不上俗家弟子。」

朱元璋這番話的意思是說,儒教對國家的作用最大,不過真正信仰儒教的只有官僚士大夫階層,可謂曲高和寡。

佛、道兩教的玄幻神話既能滿足大眾的好奇心,而善惡報應等理論又容易被平民所接受,就此而言,佛、道兩教在百姓之中的影響又勝於儒教。因為佛、道兩教能夠導民向善,所以同樣可以輔助儒教治理國家。不過為了防止出現不法之徒利用宗教作好犯科,要對其嚴加管理。

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朱元璋在那些紅巾軍出身的部屬之前以「明王出世」的宗教領袖自居,因為那些人沒多少文化,只好向他們灌輸這些玄幻的神話便能控制他們的思想。

而當面對像劉伯溫這類的儒士時,朱元璋便嚴格按照儒教的綱常理論來行事,努力將自己打扮成為「聖王」 ,從而成為官僚儒士階層的領袖。

有意思的是,朱元璋不但在人間一言九鼎、日理萬機,還喜歡插手神仙厲鬼的事務。他稱帝之初,便組織人手對祭祀制度都做出了統一的安排,原則上規定天下神,只有有功於民,才允許祭祀,無功於民的,一律視為淫祠,禁止祭祀。

後來,朱元璋又認為國家給神仙封官晉爵的行為不太妥當,便下令全部革去,只以神仙的本名稱呼,唯一的例外是以孔子為萬世師,仍保留封之號,這反映了儒教獨尊的地位。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在當皇帝的第二年,就在南京的雞籠山建造了一座「功臣廟」以表彰開國有功的將士,廟中群英薈萃,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專門設立的二十一名高級將領的牌位,即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燈愈、湯和等人,這些人有的已死去,比如像常遇春,而大多數人還活在世上,朱元璋規定「死者塑像,生者虛其位」,不論生與死,一律供奉。

朱元璋做的「功臣廟」,完全是按照儒教的祭禮行事,並排斥佛、道等異教的方外人士,無論鐵冠道人、周顛仙人等人有多大的本領,立過多大的功勞,都未出現在被供奉的行列裡,這也反映出了朱元璋獨尊儒教的態度。

本文參考自:《明史》、《大明戰神譜》

相關焦點

  • 薔薇花的眼睛:孟郊的3首薔薇詩,以儒、釋、道的思想相望一生
    然而,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這三首薔薇詩,竟然囊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道、釋三家思想。從這三首詩裡,我們也可以窺見出孟郊的心情,在儒道釋三教的浸染中,所產生的變化。而薔薇花,它們目睹了所有的一切。1.道教神物:仙機織鳳凰【和薔薇花歌】孟郊仙機札札織鳳凰,花開七十有二行。天霞落地攢紅光,風枝嫋嫋時一颺,飛散葩馥繞空王。忽驚錦浪洗新色,又似宮娃逞妝飾。
  • 百家爭鳴,道、儒、墨、法爭出了啥結果?
    可以說,正是從人性善惡的不同認識出發,才形成了道、儒、墨、法等不同的思想流派,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但時至今日,大多數人仍然只知道孟子是「性善論」、荀子是「性惡論」,但這不過是那場「終極辯論」的冰山一角,且理解上存在不小的偏差。那麼人性到底是善是惡?百家爭鳴,道、儒、墨、法爭出了啥結果?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 古今中外最出名的1道菜,朱元璋和慈禧的最愛,皇宮廚子卻不敢做
    朱元璋在早期參加紅巾軍來反抗元朝,後來碰巧元朝覆滅,他就帶領著紅巾軍建立了明朝,在他執政的期間,對國內實行了很大的內部改革,改革之後,明朝也漸漸的迎來了開元盛世,歷史稱之為「洪武之治」。朱元璋雖然貴為明朝的皇帝,但是在他的心中卻一直有一個缺憾,那麼到底是什麼能讓一個國家的皇帝一直耿耿於懷呢?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永生之道
    疾病癒後,為長久住世弘揚佛法,則繼續尋找長生不老之術。時山中宰相陶弘景密授他道家十卷長壽仙經。但返程遇到了三藏法師菩提流支,菩提流支鄙夷道家長生術,對曇鸞大師言之:「外道哪有長生術?如果真講長生術,唯有我佛教大覺金仙氏才有!」因則傳給大師佛教淨土經典,大師方知修成佛家的無量壽之法才是世間真實可得的究竟長壽之法。今此我們想得無量壽有可能嗎?有!
  • 此人為篡位,飼養一群鴨鵝每日叫聲不停,改變了中國三百年歷史
    朱元璋建立明朝,劉伯溫是功不可沒。劉伯溫算是明朝第一能人,與諸葛亮同處一路,他們都是靠夜觀天象推算國運。說到劉伯溫我們不得不說一個人,他就是奇人姚廣孝。  同劉伯溫的厚重博學不同的是,姚廣孝帶給人一種神神道道的感覺。今天我們就說說這兩人。
  • 劉伯溫測算明朝國運,卻被朱元璋曲解,明朝滅亡後才知其中真相
    眾所周知,在我國的古代,曾經非常的迷信著算命,甚至就連皇帝都不能夠避免,而且在古代也是有著非常出名的算命者,就像是在唐朝時期的袁天罡以及李淳風等等,不僅是唐朝時期的袁天罡,還有在明朝時期的劉伯溫也是非常出名的,但是他的出名與袁天罡有著很大的不同,因為劉伯溫並不是一個單純算命的人,他還是明朝時期朱元璋的軍師
  • 從本體論談儒道釋
    什麼是本體論?簡單地說,本體論是關於真實存在(佛家稱之為「實相」)的學說,美國哲學家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1908-2001年)說過:本體論最好的一點就是只用三個單音節的英語單詞就可以定義它 :「What is there?」(那有什麼)。當人們面對眼前的事物,並不滿足於此,而是不斷地追問:宇宙萬物從何而來?
  • 山海經中記載的一件事,朱元璋看後說不可能,後被鄭和下西洋證實
    《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裡、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但是對於這部著作,古今的很多名人都有不同的認識,比如司馬遷就曾評價山海經的內容是無稽之談,魯迅先生也認為山海經是方士之書。袁珂先生曾在《山海經校注》中說:「吾國古籍,瑰偉瑰奇之最者,莫《山海經》若。
  • 陳兵教授:論附佛外道
    歷朝禁而弗絕,衍生變換出老官齋教(齋教)一字教、大乘教、三乘教、龍華教、餈粑教、金幢教、觀音教、真空教、青幫、一貫道等流派。明末以來,彌勒、白蓮、羅祖三系附佛外道互相融合,並與依附道教等的其它外道相混雜,衍生出黃天、弘陽、聞香、靜空、還源、西大乘、雞足山大乘等道門。
  • 朱元璋問明朝國運如何,劉伯溫寫了4個字,預示明朝有308年!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出現了很多傑出的謀士,他們常常以門客,軍事,幕僚自稱,為自己的主人出謀劃策,排憂解難,用自己的智謀為王侯霸業服務,從而達到自我實現的最高理想。比如我們十分熟悉的範蠡,蘇秦,張儀,張良,郭嘉,範增等。
  • 「道」與「佛」的境界,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老子無奈,一氣呵成五千字《道德經》,然後西出函谷關傳「道」去了。釋迦牟尼是個王子,享受榮華富貴,還娶妻生子,但面對人生疾苦終不得解脫,於29歲離家修行,終於開悟,成為佛陀。後來廣收門徒,教授真經,這就是佛教了。道教的形成則要晚於老子成書《道德經》,並不是老子的本意。以老子東周國家圖書館館長的身份和其灑脫的本性來看,他是斷然不會把其學說發展為道教的。這就是老子和釋迦牟尼最本質的區別。
  • [北京日報]陳先達:「文化決定論」是不對的
    我將近年來自己對「文化」的思考獲得的一些重要觀點,輯錄在《學點哲學》一書中。這裡,我結合書中的觀點對「文化」略作散議。    關於「文化決定論」    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一定要弄清文化的重要性與「文化決定論」兩者的區別。文化重要,但「文化決定論」是不對的。
  • 明朝最偉大的皇帝是誰?為什麼大多數人會說是明太祖朱元璋
    圖一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剛跟隨郭子興起事時朱元璋,不過只是一個十夫長。然而,後來卻開創了一個朝代。我認為應該歸功於朱元璋。因為整個王朝的統治秩序基本上都是朱元璋設立的。而且,朱元璋在位之時,整個王朝在軍事、財政、官僚隊伍等方面都保持了較高的水準。在維持天子權力方面,胡惟庸案爆發後,朱元璋果斷撤銷中書省,廢除丞相制度。同時規定太監不得習文學字,防止宦官幹涉朝政。可以說集天下權力於天子一人之手,天子之下,皆為權力分享。軍事上,他在全國範圍內設立衛所制度,衛所中的將士即是軍事力量,同時也是生產力量。
  • 「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出世的道家何以能治世?
    一、道家是講入世的首先,道家和儒墨名法等其它諸子百家一樣,都起源於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時期是禮崩樂壞,滿滿社會責任感的思想家們都在思考怎麼重建社會秩序,道家怎可能置身事外,正如漢代史學家司馬談所說:「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本文通過對「佛說」的界定,對「大乘非佛說」論由來的回顧,對歷史上兩種思潮發展、碰撞的簡述,進而以雙方共許的《阿含經》、聲聞律以及部分大乘經論為依據,對持上述見解者的三條主要論點進行逐項辨正,強調公元1世紀以來大乘佛教的勃然興起乃「復興」而非「新興」,闡明大乘顯密經教既源於佛陀本懷,又出之佛陀時代。
  • 朱元璋還懂化學?明朝皇室一族名字都在元素周期表上有記錄?
    各個朝代都發生了非常多的趣聞,而在明朝,這種趣聞也十分多見,這不就有人發現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除了我們知道的朱元璋、朱允炆、朱棣這幾個皇帝的名字外,居然有那麼多的明朝皇子姓名和元素周期表莫名重合起來,這讓大家感到十分困惑。難道明朝皇室還懂化學,並且痴迷於化學,把自己的姓名同元素周期表聯繫起來?
  • 評《學點哲學》:「文化決定論」是不對的
    我將近年來自己對「文化」的思考獲得的一些重要觀點,輯錄在《學點哲學》一書中。這裡,我結合書中的觀點對「文化」略作散議。  關於「文化決定論」  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一定要弄清文化的重要性與「文化決定論」兩者的區別。文化重要,但「文化決定論」是不對的。在當代世界,尤其是大國之間的博弈,起主導作用的仍然是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是經濟實力和軍事科技的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