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體論談儒道釋

2020-12-02 國學指迷

什麼是本體論?簡單地說,本體論是關於真實存在(佛家稱之為「實相」)的學說,美國哲學家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1908-2001年)說過:本體論最好的一點就是只用三個單音節的英語單詞就可以定義它 :「What is there?」(那有什麼)。當人們面對眼前的事物,並不滿足於此,而是不斷地追問:宇宙萬物從何而來?在此探索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一切事物的生起、存在以至湮滅都是有原因的;一件事情已經發生了,人們就可以推斷出來:所有的原因它都具備;這就是所謂的充足理由律。佛家稱之為「因緣法」。「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雜阿含經二九六經》)。一件事情的存在,是以某個在前的原因為前提的;那個在前的原因本身,又必須是某種更早的原因的結果,也就是說,這種原因永遠需要追溯更早的原因,這樣無窮追溯下去,就形成了一個因果序列。如果這個序列永遠是未完成的和不充分的,就無法解釋這個世界的現實存在。

一些哲學家認為:必須假設一個最初的純粹自發的原因,一方面,它本身不再有別的原因,另一方面,它意味著自行開始一個因果系列,這樣才能夠徹底解釋世界的發生。這個原因就是第一因,它是絕對的最高者。最開始,人們把這第一因歸之於神。世界上所有民族都有自己的創世神話;神就是用來指稱這個開端,它在所有文化中都出現過。但是,神創說並沒有解答這個問題,只是將問題推到神那裡。假如是神創造了世界,那麼神又從何而來?這種追問也會陷於無窮後退之中。因此,神其實並不是合適的稱謂;在神教發展到晚期時,神教揚棄了自身,人們從神的信仰轉向哲學上的探討,即什麼是宇宙產生的原理。人們將這個最高者看作是一個非神但超驗的存在,人們用了許多名稱來稱呼這個第一因,如物質、精神、梵等。這是一條超驗論的探索路徑。

另一些哲學家則認為:不僅不存在造物者,而且該序列不可能存在超驗的第一項,因為如果存在這樣的第一項,那麼它必然是一個特定的事物,而任何特定的事物都不可能創造和支配萬物萬形。他們認為,這個無窮的因果系列沒有第一項、但是「收斂」於這個世界的,也就是說他們把這個序列作為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就是萬物產生的原因,因而不需要任何第一項。這是一條整體論的探索路徑,它是從經驗世界本身出發。

印度,佛陀(公元前565-486年)的緣起說就屬於整體論或經驗論的探索路徑。佛陀與孔子大約是同時代的人,住世約八十年,教說繁多,能貫穿他的全部教義的思想也就是緣起。緣起的道理是很深奧的,概括地講,佛陀的緣起說有兩層意思,一是「業因緣起」,就是因緣法。第二層是「相依緣起」:萬法是相互依存的,猶如「束蘆互相扶持,同時不倒」(《攝大乘論》),從而構成宇宙萬象。也就是說,萬物生滅的原因就在萬物構成的整體本身。佛陀並沒有在經驗世界之外另行設定最高者或第一因,而是認為這經驗世界即是萬物生滅的根源。

古希臘,多數哲學家滿足於尋出物質的第一原理以作萬物之原,如泰利斯(Thales,約公元前640年-前550年)就認為,水是世界的第一原理。但也有一些哲學家,如巴門尼德斯(Parmenides of Elea,約公元前515年)提出「存在」是唯一的真理。存在「它不是已有或將有;萬有都同時現存,一個相連的整體;因為你能給它尋個什麼生?它如何生且從何生?」【轉引自馮友蘭,《中西哲學小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10頁。】 巴門尼德斯的「相連的整體」猶如佛陀的「束蘆互相扶持,同時不倒」。

中國,老莊的道論是整體論的探索方式。《郭店楚簡 老子》這樣描述道的特徵:

有象混成,先天地生;清寥,獨立不亥,可以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折,折曰轉,轉曰返。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顯然,只有世界整體本身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而且,「折」、「轉」、「返」,指明萬物生滅所形成的因果序列返回世界本身,此所謂「返者,道之動也」(《郭店楚簡 老子》)。如果道是第一因,道生萬物就是單向、直線式的進行,而不會有「折」、「轉」、「返」的姿態。「獨立不亥」,說明我們所在世界整體是不依賴於神和超驗的世界的。所謂「自然」,只是萬物「自己如此」,其反義詞是「使然」;世界變化的原因就在世界本身【「自然」是日本人對英文nature的翻譯,古漢語並無這詞彙。在古漢語中,「自然」不是一個獨立的詞,而是兩個字連用構成的詞組。古漢語文獻中最早出現「自然」這兩個字連用的是老子的《道德經》,之後「自然」兩字在文獻中的出現也多源於對《老子》的解讀和發揮。張岱年寫於19351937年間的《中國哲學大綱》中已經提出了這個問題「前人多解自然為一名詞,謂道取法於自然,此大誤。自然二字,老子書中曾數用之,如『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希言自然。』『道之尊德之貴,莫之命而常自然。』所謂自然,皆系自己如爾之意,非一專名,此處當亦同,不得視為一名詞。其意謂道更無所取法,道之法是其自己如此」。】

莊子對道的特性也作了豐富的描述: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齊物論》)

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山木》)

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大宗師》)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大宗師》)。

物已死生方圓,莫知其根,扁然而萬物自古以固存。(《知北遊》)

陰陽相照相蓋相治,四時相代相生相殺。欲惡去就,於是橋起。雌雄片合,於是庸有。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此名實之可紀,精微之可志也。隨序之相理,橋運之相使,窮則反,終則始,此物之所有。言之所盡,知之所至,極物而已。睹道之人,不隨其所廢,不原其所起,此議之所止。(《則陽》)

世人皆以為因果序列「有終」、「有極」,但如果「有始」(起點),那麼從此往前追溯,仍然是無窮:在這個「開始」的前面一定就有「未曾開始」,在「未曾開始」之前還有「未曾開始的開始」。而且,如果存在第一因,萬物固然由第一因而生,但第一因也是因為萬物而存在的(「物於物」),因為沒有萬物,第一因也沒有存在的意義;這樣第一因和萬物是「相對」、「相待」的關係,就不能「見獨」。如果因果序列不存在第一項,而是「窮則反」、「無窮」、「無測」地「收斂」於自身,也就是說因果系列作為一個整體是序列中每一項的原因,那麼它就是「自本自根」,絕對絕待。世俗「言之所盡,知之所至,極物而已」,總想找到第一項,但「睹道之人,不隨其所廢,不原其所起」。

萬物的結構世界是由萬物組成的,萬物都是有結構的,它們都是由更小的或更基本的存在論成分構成的,這些基本成分就是性質和關係;性質和關係是共相,又合稱為「屬性」。性質為一個個體所具有或例示;而關係則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所具有或例示。對於個體的結構,又存在著兩種理論。一種是支撐物理論:所有個體都是由這樣兩種成分構成的,其一是它們所具有的各種各樣的性質、二是作為這些性質的真正的承擔者或具有者的赤裸的支撐物;支撐物所具有的性質是第一性質,其他性質是第二性質的。另外一種是束理論或集合物理論:所有個體實際上都是由其所具有的各種各樣的性質構成的,它們不過是性質的集合或束;在束理論者看來,構成一個體的任何性質對於它來說都是本質性的、必然的。

相關焦點

  • 譚苑苑:再談《資本論》的勞動本體論思想
    譚苑苑:再談《資本論》的勞動本體論思想 2017年06月13日 09: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譚苑苑 字號 內容摘要:筆者在《試析馬克思〈資本論〉勞動本體論思想》(《當代經濟研究》2016年第8
  • 中國文化中的因果學說,儒道釋三家的說法合集,好人終究有好報
    殊不知因果學說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儒道釋三家都給予高度的肯定,因果律是宇宙間最基本的規律。如果要談科學,因果定律就如人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天熱扇扇子,天冷穿棉襖,科學的就是這麼智慧而純粹。【民間樸素的因果論】中國自古民間對於因果的認識: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做好人將來能升天界去享福,做壞人將來下地獄去受苦。
  • 本體論(六)| 康德的本體論思想及主張
    ,而對於康德而言,什麼是本體論呢?康德在論述本體論證明的時候,透露出他對本體論的看法,他把本體論理解為,純粹概念的推論其中,上帝論證最核心就是本體論證明,他們置一切經驗於不顧,完全是先天地從純粹的概念去推論最高原因的存在本體論使用的是一種特殊規定的語言,他的意義來源於概念之間的關係之中,柏拉圖後期理念論中所使用的理念或通種,就是些這樣的概念。
  •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來自《世界哲學》據說用「本體論」一詞來譯西文的ontology的最初是日本學者,由此影響到中國人,「但20世紀30年代以後,日本學者已逐漸放棄『本體論』而採用『存在論』一詞,大約從50年代至今便幾乎完全用『存在論』代之,『本體論』這一術語已經消失。」
  • 本體論和認識論
    皮浪的懷疑論斷無意中勾勒出了哲學發展的的一個脈絡,即本體論哲學,認識論哲學和語言哲學。 哲學和科學密不可分。我們做任何科學研究,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兩個基本的哲學問題。第一個問題,現實的本性。什麼是現實?什麼是存在?解決這類問題的哲學領域叫做本體論。第二個問題,獲取知識的方法。
  • 文藝的人民本體論
    我們沿著這一思考脈絡去研讀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就不難發現,其「人民本體論」作為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當代中國本體追問的命題形態,其理論建構意義和命題實踐張力,足以使我們用本體論知識分析的學理方式去給予深度闡釋和把握,否則就會出現命題指涉的意義流失與價值低估。
  • 水之本體論還是人地關係論
    水之本體論還是人地關係論——文學地理批評視野中的《水地篇》作者:陶禮天(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編者按20世紀初期以來,不少學者把《水地篇》類比或等同於古希臘泰勒斯以水為萬物之本原的本體論,從而導致對其主旨的誤解。《水地篇》水土「本原」論的主要內涵,是指最重要的生成條件或要素之意。但目前對《水地篇》主旨詮釋仍不明晰,必須首先進行分析。《水地篇》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該文主旨的前提性論點,即水土乃萬物生長之根本要素和條件:「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生也。
  • 本體論及其應用(上)
    亞里斯多德把本體論定義為關於存在的科學。與其他具體科學不同,這些具體科學都是研究一類事物及其相關信息,本體論研究的是「所有存在事物及其相關屬性」。這可以稱為「一般本體論」,相對應的是那些面向具體領域的各種特定本體論。一般本體論不關心某些具體的存在對象,而是關注於這些對象存在形式的嚴格描述,即結構特性。在實踐中,本體論可以作為區分理論,可以獨立應用於世界狀態。
  • 孫正聿: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
    孫正聿: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2017年06月30日 22:17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孫正聿 字號 內容摘要:
  • 論「是」的本體意義
    原發:《世界哲學》2003 年第6期如涉版權請加編輯微信iwish89聯繫哲學門鳴謝本文所論之「是」 , 依康德的定義, 為判斷中的系詞;「本體」 則被認為是這個「是」 的一種哲學意義。(參見Kant , p .504 、159)。漢語學者很難把普通的是動詞與哲學探討的大本大源想到一起。
  • 闡釋學的蛻變與本體-目的論的建構
    語言本體論是一種特殊本體論,不是基礎本體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期待的東西與海德格爾實際上所做的完全不同。本體論之所以能逐漸從個體導向其目的,是因為這一級級的本體的剝離和漸進,是因為本體具有層次性和運動過程的特點。但是,這一級級展開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又不同於主體論中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前者是從個體出發的存在本體的運動,後者是從普遍到一般至個體的認識論過程。  邏輯上的界定有助於我們分析本體的生存狀態。本體論素來有自然本體論、神學本體論、物質本體論、人學本體論等分別。
  • 新書推薦《數理本體論——存在與量度》
    萬物是本體組成的,因此只有充分理解了本體才可能深刻理解萬事萬物。在當代,理解本體的重要性在有識之士那裡得到了重視,但是也被許多人所忽視。我國傳統思想雖然本來就優於理解本體,但是在現代,由於科學迅速發展,本體觀念需要得到更新。
  • 藝術本體論不能含糊
    原標題:藝術本體論不能含糊 中國藝術批評界對本體論問題並不重視,許多批評家和策展人認定當代藝術的突破仍要繼續依賴語言形態的不斷翻新,要依靠對某種社會形態的尖銳批判來完成。 當代藝術近30年來的某種潛意識,很多重要的思潮也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上展開的,不管是為配合社會政治學的主流地位,還是盲目拓展實驗空間的「趕超」價值觀,都導致另一個重要的問題:中國當代藝術本體論的嚴重缺失。 藝術本體論長期被忽視有著非常複雜的原因,關於這個原因的討論與追溯尚需時日,但它的確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 從「重寫」到「本體論」
    41其中的許多討論都是圍繞狩獵採集社會而展開的,而本體論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狩獵採集社會及其生存之道,這使得狩獵採集社會研究者需要對人類學的本體論進行關注與透徹理解。對於何謂本體論,科恩(Eduardo Kohn)認為本體論是對真實(reality)的研究,即一個包含但不限於人類建構的世界的研究。
  • 中國哲學有沒有本體論?
    「本體論」是哲學中的一門,如果本來沒有哲學,又怎會有本體論呢?中國人以前分「經、史、子、集」四部,最重視的是「經」,「經」是儒家成德之學,「史」是歷史,「子」是其他諸子的思想,「集」是文學,這種分類中沒有甚麼哲學、本體論等項目。由此而言,中國當然沒有哲學,沒有本體論。
  • 聯通主義:「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二、教育哲學本體論  對本體論以及教育本體論的追尋一直都是哲學和教育哲學研究者的重點研究話題。本體論就是要超越現有對象來追求其本真、本性和本源,追求當下的超現實存在(高清海,1997)。教育哲學的本體論就是回答教育是什麼,或教育起源與發生的問題。
  •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否定派」的主要理由包括:馬克思著作中出現本體論的次數較少,而且馬克思本人一貫對西方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中唯心主義本體論思想採取批判態度,反對這種用概念進行邏輯推導的純粹思辨哲學。在《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路歷程》一文中,俞吾金將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展歷程劃分為自我意識本體論、情慾本體論、實踐本體論、生產勞動本體論和社會存在本體論五個階段。
  • 略論佛教本體哲學——胡曉光
    這三個宗系,都有自己的本體論。本文試圖對大乘佛教的各種體論做一番邏輯分析,從而澄明佛教本體的本質規定。一、何謂「本體」?本體就是事物的本性,哲學的本體是一個共相本體,即普遍性與必然性的理則。科學的本體是一個殊相本體,即萬象森羅的分理。在西方哲學史中,講本體有兩大哲學主義,一是唯物主義哲學本體論,二是唯心主義哲學本體論。
  • 為馬克思早期本體論思想發聲
    筆者的觀點是,馬克思本體論思想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具體包括馬克思博士論文的自我意識本體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感性存在本體論、《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社會實踐本體論、《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社會生產本體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社會存在本體論以及《資本論》勞動本體論立場的最終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