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出函谷關,不知所蹤,被稱為「老子化胡」。90歲的老子騎著黃牛途徑函谷關,被其信徒守關將軍尹喜挽留,逼其寫點什麼,否則就不放行。老子無奈,一氣呵成五千字《道德經》,然後西出函谷關傳「道」去了。釋迦牟尼是個王子,享受榮華富貴,還娶妻生子,但面對人生疾苦終不得解脫,於29歲離家修行,終於開悟,成為佛陀。後來廣收門徒,教授真經,這就是佛教了。道教的形成則要晚於老子成書《道德經》,並不是老子的本意。以老子東周國家圖書館館長的身份和其灑脫的本性來看,他是斷然不會把其學說發展為道教的。這就是老子和釋迦牟尼最本質的區別。
一個悟道,一個成佛
老子是教人悟道,然後依道而行。釋迦牟尼是教人修行,成為佛陀。從目的來看,老子更看重「自然而然,無為而無不為」,更注重人本性的發展;釋迦牟尼則發展信徒,教人持戒修行,脫離苦海,成為佛陀。老子寧願自己只是一個好老師,釋迦牟尼則願意自己成為照亮芸芸眾生的佛陀。所以,老子不發展宗教,釋迦牟尼則發展宗教。這也就是為什麼西方人說中國人不信宗教都活在俗世中的原因,因為這是老子的本意,因為他知道「聖 人 後 其 身 而 身 先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非 以 其 無私邪 ,故 能 成 其 私」的道理。所以,每個中國人都是不信教的道家。在這一點上,是不是老子比釋迦牟尼更偉大?!
「道」與「佛」的本源
「道」與「佛」的本源,就是他們的世界觀或者叫宇宙觀。我們在說世界觀時,似乎還停留在地球上,但是說宇宙觀時,觀念似乎霎時擴大了整個宇宙。其實,二者都是關於時空觀的表述。
老子認為,有無相生,有都是從無開始的,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並說「反著,道之動也」。老子更像一個老師,他研究道的運動規律,教導眾人要依道而行罷了。佛陀認為「五蘊皆空」,並認為這是持戒修行的結果,也是教人向善。
老子教育世人,依道而行,活在當下。佛陀教導信徒,持戒修行,輪迴轉世。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延續了老子,依道而行活在當下的思想。至於死,那不過是道的運動過程罷了,就是「生老病死,自然而然」。
「道」的智慧與「佛」的光芒
中國人會在一條道上走到黑,今世不夠,還要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絞盡腦汁,悟出個人間正道來!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樣不是也很好嗎?非得跑到宗教裡,修煉個萬丈光芒的佛陀不行嗎?但願你在地悟道,在天成佛,乘智慧之光,到達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