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慈誠羅珠堪布
「心識善能分別一切」,佛已經證悟了,佛所看到的、聽到的都是空性。同時,佛對紅色、黃色、白色,大的、小的等等,也能分得清清楚楚的。我們的眼睛就有很多很多的錯覺,現在我們看到的基本上都是錯覺,沒有一個是真實的。
佛就不是這樣,佛的眼睛就連一個原子、一個電子,甚至是最小的粒子也能看見;甚至在最小的粒子上面,也能夠看到一個完整的宇宙。我們的眼睛是不可能的,對我們而言,大和小永遠都是對立的、矛盾的,電子這麼小的一個粒子上面,怎麼可能就有一個宇宙呢?
佛的眼中沒有大和小,一個宇宙也是一個粒子,一個粒子也是一個宇宙,打破了大和小,大即是小、小也即是大。所以,善能分別就是這樣。我們眼睛看得到的東西,佛能夠看得到;佛看到的,我們永遠沒辦法看到。
不僅僅是佛,外道也比我們看得多。佛陀在世的時候,印度有很多很多的宗教,這些宗教裡面修行很高的人,雖然沒有證悟,但是,他們世俗禪定的力量很高,他們的眼睛就像顯微鏡一樣,可以看到物質最深的結構。
外道看不到的,阿羅漢能夠看得到;阿羅漢看不到的,菩薩能夠看得到;菩薩看不到的,佛能夠看得到。境界越高,那麼能夠看到的越多。因為他們的智慧無限制地開發了以後,從勝義諦的角度講,他了解物質或者是自己內心的本質越來越深入;從世俗的角度講,他們看到的廣度越來越大。
所以,佛一方面徹底地證悟了一切事物都是空性,同時也善能分別一切事物。就像《普賢行願品》所講的一樣,在一根頭髮的發尖,佛也能看到一個完整宇宙,所以這叫作善能分別。這些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現在所有的判斷,包括科學家的判斷,最終是要通過我們的肉眼去決定。因為各種各樣的測量儀器,還是要通過我們的感官去判斷,人的感官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我們永遠都看不到世界的真相。
佛不是用我們的感官去看,也不是用某一種儀器去測量,佛是用智慧去看,所以就是善能分別一切。「乃至施為運用,皆是智慧」。不僅僅是佛,凡是證悟的人,他們的行走坐臥所有的運動都是智慧,都在智慧當中運作。我們普通人是用頭腦、分別念去說話、溝通、做事。
普通的人,如果幾個月或者幾十年以後開悟了,而且開悟的境界稍微高一點點的話,雖然還不是佛,也不是一地菩薩,但是我們所有的行住坐臥,也同樣可以在智慧當中進行,包括晚上睡眠都可以在光明當中。
大家比較了解密宗的夢瑜伽,通過夢瑜伽的修法,把我們的睡眠也變成了修行,所以睡眠都可以處在智慧當中。「心無形相」,我們天天講自心,那麼這個自心是什麼形狀呢?它沒有顏色,沒有形狀。那麼無形相就等於是空性嗎?不是。無形相的東西很多,但都不是空性。比如說,我們看不到空氣的形相、顏色,但是它也不是空性。這就是說空性不僅僅是無形無相的。
我們的內心是空性,它就像外面的虛空一樣。「智慧亦無盡」,佛或者是證悟的人,說話、做事的時候,心就處於無形相的狀態當中,所以智慧也是無窮無盡的。我們普通人說話、做事的時候,沒有辦法安住在空性中,在空性中做這些事情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們證悟了,在證悟的基礎上還有一定的修證,那我們也可以安住於空性的智慧當中,同時也可以說話、做事。所以,那時我們的智慧,也差不多達到了心量廣大、應用無窮、智慧亦無盡的層面了。「故云: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就是這個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