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念佛才能得到佛現身給你摩頂?

2021-01-13 騰訊網

妄想盡時佛自現

對淨土法門要深信、切願、實行,實實在在修行,這才容易成功的。

宣化上人 開示於金山禪寺佛七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

念佛勿緩亦勿急 集中精神須菩提

妄想盡時佛自現 火裡栽蓮切莫疑

我們人在這兒念佛,要心平氣和地來念,不要念得很慢,也不要念得很快,所以說「念佛勿緩亦勿急」。你若慢了,就懈怠;若快了,就會有緊張的毛病發生,所以要心平氣和地念得很自然。

「集中精神須菩提」,你要把你的精神集中,不要常常打妄想;常打妄想,這精神就不集中。精神不集中,念佛的功夫就會散失了。怎麼叫精神集中?也就是專一,只有這念佛的一念,沒有其他雜念。怎麼說須菩提呢?須菩提尊者是 「解空第一」,不著一切相。你能念佛念得阿彌陀佛現身來給你摩頂,這功夫就差不多了。

「妄想盡時佛自現」,想要佛現身給你摩頂,你首先要沒有妄想。什麼是妄想呢?你一邊念佛,一邊想:「阿彌陀佛,什麼時候我能見著您?阿彌陀佛,您什麼時候現身?阿彌陀佛,您什麼時候手摩我頭、衣覆我體?阿彌陀佛,您快放光照一照我吧!」這都是妄想。

你有這種妄想,本來阿彌陀佛想要放光,因為你這麼一個妄想,那個光就暫時不放了。本來阿彌陀佛想要手摩你的頭、衣服覆蓋你的體,因為你打這個妄想,阿彌陀佛就要等一等了。你就是求佛來加被你,這都是妄想。

想念佛得到「念佛三昧」,就是要一心不亂。所謂「一心不亂」,就是什麼妄想都沒有,念得心清了、意也定。

「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雲」,你這個心要是清了,就好像水中現出月光;你若心是渾的,妄想紛飛,月光就不會照到水裡去了。心清就是妄想沒有了,好像那個水,一切的塵垢都沉到底下去了。你的心意不散亂,就好像天上沒有雲彩。所以,有這麼兩句古語說得很不錯:

千潭有水千潭月 萬裡無雲萬裡天

《永嘉大師證道歌》也說得很清楚:

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諸佛法身入我性 我心同共如來合

這種境界都是說心清的境界、意定的境界。可惜呀!我們不會用功的人,越念佛,妄想越多;妄想越多,就越不願意念佛,就好像那渾水,月亮照不進去是一樣的。

念佛法門又有一個譬喻,譬喻什麼呢?就像一粒清淨的如意寶珠,所以古人這麼說:

清珠投於濁水 濁水不得不清

念佛入於亂心 亂心不得不佛

「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這個清淨的寶珠投到渾水裡頭,渾水一定要清的。

「念佛入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我們用散亂心來念佛,這散亂心裡邊也有一尊佛了──你念一聲佛,這散亂心裡頭就多一尊佛;念兩句佛,就多兩尊佛。所以這個念佛,也就是念心,念心也就是念佛。念心,就要心清;念佛,佛也就出現了,所以才說:「妄想盡時佛即現」,你那個妄想沒有了,佛就現出來了。

「火裡栽蓮切莫疑」,這念佛法門,本來是人不相信的,「怎麼會有這麼容易的事情?一念佛就成佛了?真沒有這個道理!」你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費一番的辛苦才能成就;這念佛法門只是念念而已,也不需要什麼功夫,也不需要用多少錢就成功了,這是太容易了。因為太容易,所以這個法門是不容易信的法門。所佛說《阿彌陀經》是不問自說;為什麼要不問自說呢?就因為沒有人懂這個法門,沒有人相信這個法門,這法門就好像在火裡頭生出一朵蓮華,那麼令人難以相信。

雖然這個事情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你不要疑惑,一定能做得到的!一定能成佛的!如果念佛不能成佛的話,那釋迦牟尼佛也犯了妄語戒。我相信釋迦牟尼佛是真語、實語、如語、不妄語的,這位大覺者不會騙我們這些凡夫眾生;如果念佛不能成佛,佛說《阿彌陀經》做什麼?佛為什麼又要沒有事情找一個事情來幹,說出《阿彌陀經》?由這一點證明,佛說這個不問自說的經,就因為這個法是太重要了,對於末法的時候更重要,所以說「末法眾生只有念佛才能得度」。

因為這種關係,我們切記要生出一種信心來念佛;信真了,阿彌陀佛會接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成佛。你有這種信心以後,要發願:「我發願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樣才能滿我這個願。 」如果沒有滿我願的時候,我天天要發這個願──求生極樂世界──那麼天天發這個求生極樂世界的願,我們就要天天老老實實依法修行、依教修行。古人又有兩句話說得也不錯:

修道之人心莫疑 疑心若起便迷途

我們對這個淨土法門要深信、切願、實行,實實在在去修行,這才容易成功的。

不可說時今又說 語言文字非妙科

各位欲得真受用 心心念念阿彌陀

又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個世界的眾生都是顛顛倒倒,以是為非,以非為是,迷而不覺,所以在沒有事的世界,就要找一個事情來做,乃至於我們打念佛七,也是這樣子。

本來不需要打七的,可是我們自己不會用功,在平時不知道用功,所以才舉行念佛七,大家集會到一起共同來念佛,希望有所成就。你自己如果知道用功,功夫已經得到相應了,那麼這打七是多餘的;但因為你自己不會用功,所以功夫也不會相應的,因此大家集到一起來互相幫助、互相提攜。

怎麼叫互相幫助?譬如我這兒停止念佛了,你那兒還念呢,我聽見你念佛的聲音,把我這個間斷的念又繼續起來,這豈不是得到對方的幫助呢?互相提攜,你勉勵我,我勉勵你,你看我不懶惰,那麼我看你也很精進的,這互相一比較,自己就知道應該努力用功,這樣就是互相提攜。

【編注】恭錄自《西方極樂是君家──宣化上人談念佛》

相關焦點

  • 佛教:念佛也是有講究的,如何念佛才是最穩當的,印光大師開示
    一邊看著佛像,一邊念阿彌陀佛,你能把這佛像念得這個佛會走路了、會說話了、會給你摩頂授記了,這是觀像的功夫成就了,得到觀像的三昧了,就阿彌陀佛果然現身來給你說法,這是觀像念佛。你想要得到念佛三昧,也先要身口意這三業要清淨。你不能口念著佛,還去罵人去;你不能意裡想佛,你又去胡思亂想,想一些個邪念。
  • 念佛人的死亡過程......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念佛人的死亡過程   是時阿彌陀佛,與無數化佛同時舒垂寶手,招接行者。   5 接手升臺。   行者被佛寶手垂接,自然身心飄舉,直升蓮花寶臺。   6 彌陀贊慰。   阿彌陀佛親開金口,暢發綸音,與菩薩大眾同聲讚嘆,說:「善男子!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白話文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 一句佛號成佛有餘,念佛方法很多哪種方法最適合,印光大師開示
    一句佛號成佛有餘,念佛方法很多哪種方法最適合,印光大師開示。印光大師說「一句佛號成佛有餘」,「一句佛號念得熟,成佛有餘」:什麼叫成佛有餘呢?不僅保你成佛,還能保與你有緣的人都能成佛。為什麼?因為你念佛能到西方淨土成佛,你成了佛可以度眾生,能度很多的眾生,不是一個兩個。一句佛號不僅保你成佛,還保你回來度眾生。
  • 香港理工大學原校長潘宗光:淨土法門不是念佛等死
    目的是為救度十方世界所有眾生(即佛以外的九道眾生: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人、畜牲、餓鬼、地獄眾),往生到他的淨土,永遠離苦得樂,最終成佛。從這角度而觀,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是普被三根,即使上上根器的大菩薩也都在他攝受的範圍內。當然,他的救度對輪迴六道的凡夫眾生而言,非常重要、非常珍貴!也就是說,娑婆世界的六道凡夫極需這樣的法門,才能順利地跳脫輪迴,解決六道輪迴之苦。
  • 一心念佛 志心執持阿彌陀佛聖號
    慈法法師當時在廣化寺任管堂,覺得這個調很好,可快可慢,可高可低,而且念起來清涼寧靜不憋氣,音域廣老少適宜,尤其適合經行念佛。後來慈法法師弘揚般舟法就用這個調子,現在大江南北幾乎所有般舟道場都用這個四聲念佛。   福建廣化寺圓拙老法師,曾住靈巖念佛堂,親聆印祖教誨,圓拙大師得到傳承到福建廣化寺讓大家用這個調念佛,並由定妙法師用譜子記下來以防誤傳。
  • 讀經誦經和念佛有什麼關係,淨空法師開示
    經裡頭沒有意思,不要求解義,這個怎麼講、那個怎麼講,那都是你的妄想,經沒有意思,一直就念下去,念一千遍、念二千遍、念三千遍,規定一天念多少遍,一生都不間斷。誦經目的是什麼?目的是修定,得到定之後就開智慧了,智慧開了問題才能解決。誦經是修定的,把自己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給念掉,是這個意思。心裡經文念得清清楚楚,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掉,慢慢就會得定。
  • 淨宗法師:念佛好比領「支票」
    無量壽經: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澫益大師: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只講一條:你念我的名號來往生。阿彌陀佛的誓願不會那麼複雜。
  • 「念佛法門」的原理是什麼?
    心作心是繫念佛界《觀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心念若與佛名相應,即念佛法界。念佛從念頭入手,是反本歸元第一妙法。心作心是,繫念佛界,是念佛法門的根本理念。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大勢至念佛圓通從根修證,以一攝六根,不令六根緣六塵,所謂六用不行而六根都攝。在具體的念佛行持中,都攝六根的意思是:念佛時,心專注在佛號,這是攝意根;口念得清清楚楚,攝舌根;耳聽得清清楚楚,攝耳根。這三根攝於佛號。
  • 如何才能做到始終把心安在阿彌陀佛佛號上
    真信,是相信佛說的話,相信有阿彌陀佛,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阿彌陀的四十八願,相信自己也具有佛的本能,相信自己今生成就,相信自己一定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相信自己今生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佛感恩並相信,對自己有無比的信心。有出離心,就是放下,就是決定。放下個人的名聞利養,放下這個色,放下情執,放下私慾.決定離開六道。
  • 花開見佛悟無生,是什麼意思?
    還沒有看到無量光以前,不可以說我們是真正「念佛」,這 是師父根據經典來講的,並不是要批評你們念錯,我也不曉得你 們怎麼念,說出來是為了讓大家互相參考嘛! 在我們身體內有一個門,說門其實也不是門,說眼睛也不是 眼睛,反正從那個地方,我們可以開我們的智慧,所以有的人稱 它是「智慧眼」,因為開這個智慧眼以後,可以見佛,可以具有 佛的智慧,所以又有人稱它是「佛眼」。
  • 淨空法師:佛所發出來的音波、光波是平的,沒有波浪
    一個光現這麼多色,現這麼多相,你要曉得這裡頭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光從哪裡來?從實智,真實智慧。實智,《般若》裡頭所說「般若無知」,無知之智是實智,實智是遍虛空法界,像什麼?像大海,海水一樣,遍滿大海,水是實智。光是什麼東西?光是波動,現在我們一般人都知道,光是波動的現象,音聲是波動的現象,電是波動的現象,波是作用。諸位想想如果沒有水,哪來的波?水上的波浪,是依水而有的。諸佛菩薩放光,依什麼而有?
  • 佛教:持名念佛又稱為香光莊嚴
    茲因阿彌陀佛以光明作為大願的載體,故對信願念佛的眾生,如磁吸針,攝取不舍。這是阿彌陀佛因地施設的名號與光明的同源性。阿彌陀佛拯救眾生的願力光明就靠這句名號傳達給十方一切眾生。是故,釋尊以及十方諸佛都在讚嘆執持名號的功德。歷代蓮宗祖師亦作如來使,代佛弘化,讚嘆持名念佛為徑中之又徑。
  • 在家人事物牽絆多,怎樣修行最高效?(成剛法師)
    我們怎樣才能脫離呢?我們得念佛、念法、念僧,念阿彌陀佛,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不停地念,修行的心不能間斷,間斷了嘛,我們的生死習氣有一種生死的習慣勢力,它自動就要發起現行,嗔恨、煩惱、貪著、鬥亂、危害,所以我們心就得轉念佛法,念佛就能滅罪增福,念法就是把佛法轉入心中,才能我們心上的貪、嗔、痴等惑業,才能降伏其心,開發智慧之性。念僧就是念諸大菩薩名號。很好地守持五戒。
  • 佛教:宇宙中一共有多少佛,說了你可能無比驚訝
    佛教:宇宙中一共有多少佛,說了你可能無比驚訝。在《金剛經》中佛對須菩提說,「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
  • 一念佛,一念魔,心念的力量是如此的強大
    起善的念頭,你的法界呈現的就是善的法界;起惡的念頭,你的法界所呈現的就是惡的法界。這就是「一念佛,一念魔」的意境。念頭反過來會支配我們的行為,讓我們行善還是作惡,都是由這個念頭來操作的。我們凡夫愚痴,不知道自己當下這顆心起的念頭對自己的法界有這麼巨大的影響,但是十方諸佛菩薩,高僧大德有能量的人都會感覺到你心的起伏,像是《了凡四訓》中的袁了凡當初給雲谷禪師對坐三日不起一個念頭,雲谷禪師就能感覺得到。這是我們的起心動念像是無線電波,能被有能量的人攔截到你的這個信號。
  • 佛親證的宇宙人生真相是什麼
    直到他有點分析、理解能力的時候,才能教導他分享給別人,改變其思想行為。這些行為,都是貪慾業果造成的小孩子的本能。我們既然帶著業果來到這個世間,就要隨緣接受,安然處之。不怨天、不尤人,一切向內找,只有自己才能轉化一切。如何轉化呢?念佛修行培養福慧,消除貪、嗔、痴,放下煩惱執著,清淨自心回歸本性。誰在修?我是誰?這才是作為修行者首要解決的問題。
  • 佛以大慈大悲,於念念中憶念攝化於我
    好,我們請看下面:[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於念念中憶念攝化於我,則我今者深感佛恩,故應念佛。一向長劫枉受眾苦,欲求脫苦,故應念佛。
  • 你是佛手中那把土嗎?佛說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度真實不虛
    佛經中有這樣一段故事,釋迦牟尼成佛後,魔王波旬很緊張,魔王擔心佛把閻浮提的眾生都度走了,魔界就沒有子民了。佛隨手從地上抓起一把土,問魔王,是佛手中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魔王回答說大地的土多,佛手中的土少。佛說,你魔王不用擔心魔界會空,佛能度走的眾生如手中的土,不能度走的眾生如大地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