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佛,一念魔,心念的力量是如此的強大

2020-12-05 尚思修善學佛

每個人的世界都是自己的心幻化出來的,是說自己的世界觀、心性、人生道路的走向都與自己的念頭有關係,有不同的心就會有不同的選擇,就會有不同的世界。現在流行的「吸引力法則」,說明了人與人之間,人與宇宙之間存在一種相互轉化,信息互通的能量。一些國外的書籍從另一個角度剖析了這種力量的存在,《秘密》、《羊皮卷》能成為影響現代人的書就是因為闡述心念的力量,讓人們重新冷靜的思考唯心主義的價值所在。

點一盞心燈,照亮十方世界

只要你的心起一個念頭,你這個念頭在十方法界,就像是一張網一樣,把整個你的法界網羅在裡面。起善的念頭,你的法界呈現的就是善的法界;起惡的念頭,你的法界所呈現的就是惡的法界。這就是「一念佛,一念魔」的意境。念頭反過來會支配我們的行為,讓我們行善還是作惡,都是由這個念頭來操作的。

淨空法師的書法

心只要動,人就會造業,就會有結果。這個結果的善惡會改變我們將來的人生,將來的方向。我們凡夫愚痴,不知道自己當下這顆心起的念頭對自己的法界有這麼巨大的影響,但是十方諸佛菩薩,高僧大德有能量的人都會感覺到你心的起伏,像是《了凡四訓》中的袁了凡當初給雲谷禪師對坐三日不起一個念頭,雲谷禪師就能感覺得到。這是我們的起心動念像是無線電波,能被有能量的人攔截到你的這個信號。

心無所住,才能成佛

經說,如果一個地方,有一個大修行人,精進用功,嚴持戒律,方圓四十裡之內,鬼神都不會受苦 ,特別是餓鬼,看到有大修行人在這裡,他身心就安穩,因為大修行人散發出來的信號是普遍十方法界,在周圍不同的維度空間都能感覺得到。善的念頭大了,這個環境自然就改善了;惡的念頭生起來,這個環境就會變得惡劣。所以大部分人到一個修行高的人的道場,身心就會安穩。

一切唯心造

每一個人的念頭都具備十方法界的普遍性,我們心念的信號,隨時都覆蓋著整個法界。特別是身體有病,事業不順,你內心就不停地生起跟病和事業上相應的負面情緒、不安的情緒、痛苦、煩惱、抱怨、嗔恨的情緒,那麼你身體的細胞、器官、構成身體的地水火風,就會不舒服、難受,產生出損害身體的毒素,讓你更加備受煎熬。

美好的世界是我們心幻化出來的

所以說,度眾生,就要先度自己,讓自己多培養善的念頭,時常觀察自己的內心,當一個惡念起來的時候,迅速壓下去、消滅掉,或者排解開來,經過一定時間的燻修,就會善念充盈,法喜充滿,身心康泰。人有了正念,就會心生慈悲,具備正能量,並且能把這種正能量傳遞到十方法界,從而影響別人,讓人感覺到舒服,這也是我們修行人應該具備的。

打開心門接受陽光

即心即佛,六祖慧能說:「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心心念念緣生緣滅,而無有實體之生、實體之滅,不生不滅,當體性空,就是自心本性,就是佛。這也是我們學佛後的改變,要想成佛就要在心性上下功夫,起心動念都要符合佛理,一門深入,不做他求,這樣才能證得般若智慧,終成正果。

相關焦點

  • 一念也無,才會當下,當下念淨,會學般若
    妙華嚴:成佛也是一念之間的事。一念佛一念魔。覺迷的事情。小同修:你這話你是過來人嗎?就知道巴拉巴拉說。我問你初果怎麼證?妙華嚴:原本是佛。誰沒過來?迷了就是夢中人。明白了覺悟了本來未曾迷。小同修:你告訴我怎麼明白?不說了,我去百度了。
  •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佛與魔就在這一念之間
    老陽按:要以禪宗而論,成佛就在一念之間,所謂一念成佛,這可不是說說,佛和魔往往就在一念之中,讓我們一起學習南懷瑾老師對此的開示。【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
  • 怎樣念佛才能得到佛現身給你摩頂?
    你若慢了,就懈怠;若快了,就會有緊張的毛病發生,所以要心平氣和地念得很自然。 「集中精神須菩提」,你要把你的精神集中,不要常常打妄想;常打妄想,這精神就不集中。精神不集中,念佛的功夫就會散失了。怎麼叫精神集中?也就是專一,只有這念佛的一念,沒有其他雜念。怎麼說須菩提呢?
  • 佛說:天堂與地獄,只在一念之間【早課】第129期
    太守實在沒忍住,就找來一根木棍,要回擊禪師。他邊打邊罵:「你這個無理的傢伙,算是什麼禪師,太沒有涵養了。」白隱禪師突然笑了:「你不是要我帶你參觀地獄,你現在的樣子,不就是地獄嗎?」聽了白隱禪師的話,太守頓時醒悟,覺得羞愧難當,立刻跪在禪師面前懺悔道歉。
  • 原來,心念才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
    外國人做心理實驗,兩個罪犯張三、李四對面坐,當著李四的面,撿這麼大一塊火炭往張三手上一放,張三哇地一下子手被燙爛了,燙了一個大血泡;然後把李四的眼睛蒙起來,搞了這麼大的一個冰塊往李四手上一放,李四哇地一下手上也燙了個大血泡。如果李四睜著眼睛,放一冰塊在他手上,會不會燙一個大血泡啊?不會的。所以皮膚上的大血泡是被燙出來的,還是心裡變出一個大血泡啊?都是心變出來的。
  • 香港理工大學原校長潘宗光:淨土法門不是念佛等死
    尤須注意的是,佛來迎接,亦須眾生有願求接引之心,否則無法接通感應,印光大師曾說:「阿彌陀佛於往劫中,發四十八願,度脫眾生,有一願雲,若有眾生,聞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眾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倘志心稱名,誓求出離娑婆者,無一不蒙垂慈攝受也。」這裡提到的願求往生,與下文我要談的「信、願、念佛」有直接關係。
  • 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到底有多大,看善導大師開示
    念阿彌陀佛功德無量破一切惡,成一切善。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十方諸佛自然護念。「護念」即是守護憶念,令其安穩,無諸障難。故知:念阿彌陀佛,即是念十方諸佛;生極樂淨土,即是生十方淨土;能以此自利,即能普利一切。不必改口另外稱念十方諸佛名號。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觀音勢至,自然相隨;並有其他大菩薩,共二十五位,不請自來,二六時中,歡喜擁護,令念佛人,離諸惱亂,常得安穩。
  • 佛教:念佛也是有講究的,如何念佛才是最穩當的,印光大師開示
    此不以眼見色身,也不以心觀相好,而是觀佛身自無所有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念佛法,即為實相念佛。所以實相念佛,是最難的。若得離念,可久久住於此境,即入真如三昧。若起散亂,即刻持名,即念即觀,則了念與不念無二,以此實相心持佛名號,所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於念念中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於念念中增長福慧,享受法樂。日日如此修持,身心獲益無量,現世快樂無比,命終自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到上品上生。
  • 一句佛號成佛有餘,念佛方法很多哪種方法最適合,印光大師開示
    印光大師開示:觀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觀境熟悉,無躁妄欲速之心,有鎮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則損多益少。至於實相念佛,乃一代時教,一切法門,通途妙行。如臺宗止觀,禪宗參究向上等皆是。所謂念自性天真之佛也。如是念實相佛,說之似易,修之證之,實為難中之難。非再來大士,孰能即生親證。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淺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門也。
  • 生活禪、動態內觀與念佛---林崇安
    一、禪修的基本目的談到禪修,要先了解禪修的基本目的,如此才不會走到冤枉的路上去。佛法的禪修目的只有一個:滅除自己的痛苦,並進而幫助別人滅苦。這個目的也可用「證得涅槃」、「獲得心解脫、慧解脫」等詞句來描述,而內涵不外是苦的止息。在禪修的路途中,便要時時檢查自己:是不是執著於戒?是否定多慧少?是否定少慧多?自己的苦是否減少了?煩惱是否減輕了?覺性是否增強了?
  • 念「阿彌陀佛」聖號時,心中默念2個字,功德無量!
    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念其名號有何功德?「阿彌陀佛」到底是什麼意思?許多初入佛門的信眾往往很迷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功德利益就不圓滿了。那麼本篇文章,小編就帶大家簡要了解一下這個佛教常識。念「阿彌陀佛」聖號時,心中默念「清淨」2個字,功德無量!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佛,亦被稱為「接引佛」,接引無量眾生往生西方淨土。
  •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究竟何謂魔?
    「魔」是梵文「魔羅」的音譯之略,可意譯為「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佛教中,魔常指擾亂人心、破壞好事、障礙善法者。佛教傳說中,欲界第六天主,稱為「魔王」,名字叫魔波旬。他常率領眷屬,擾亂人界,稱為佛道的障礙。因此惡魔成了佛之怨敵,人稱「魔怨」。
  • 淨宗法師:越三祇於一念的「蟲洞理論」
    但如果念佛,時空就摺疊了。因為阿彌陀佛的名號是超越時空的,不需要那麼長時間,它是所有的果地功德。你一念佛,佛就要找你。這一端就是你的心,那一端就是佛的心;你的心是凡夫心,佛的心是無上正等正覺。你一念佛,「南無阿彌陀佛」,你的心當下就是佛,整個就是,這就是蟲洞。這句六字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就是蟲洞,你跟著這六字名號,一下就到了極樂世界,就到了佛的境界。
  • 高維意識:匱乏與豐盛-心念的力量
    時間根本不存在,只是我們的心念在變,從而指導著我們的選擇。很多人會問,我該做什麼,我是誰?其實真的很簡單,你什麼都可以做,你可以是任何人,只要你想。此刻你可以是匆忙商業社會的一份子,下一刻你也可以是山林隱居的修行人。全在你的選擇和決定。往往我們害怕做決定,因為我們太害怕失去,太害怕做錯選擇。
  • 印光大師:想要修持念佛三昧,如何用功最為妥當?
    果真能死盡偷心,就會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或許馬上就可以證得。然而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千萬別以為很容易。縱使不能馬上證得,應該也會相差不遠了。都攝六根,是念佛最妙的一個辦法。念的時候,無論是出聲還是不出聲,常常都要攝耳諦聽。這樣才是契合返念念自性,與返聞聞自性這兩種義理兼修。
  • 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我們的心念如同流水,一刻也不會停留,我們的妄心妄念方生方滅,當你覺察到有心念時,它已經跑掉了,成為過去式;我們的心,永遠不會停留,永遠把握不住,它來時沒有方向,去時沒有蹤影,好像來了卻又找不到,這就是「如來」。
  • 「念佛法門」的原理是什麼?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凡夫真心含藏塵垢之中,難以自現,今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之力,清除垢障,聲聲喚醒自心,就路還家,領略本地風光。心念若與佛名相應,即念佛法界。念佛從念頭入手,是反本歸元第一妙法。心作心是,繫念佛界,是念佛法門的根本理念。
  • 讀經誦經和念佛有什麼關係,淨空法師開示
    讀經與念佛,事實上是淨業行者每天都要修持的功課。以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教導淨業行者要修五種正行,其中讀經與念佛,都包括在五種正行之中。五種正行就是第一讀誦正行,第二觀察正行,第三禮拜正行,第四持名正行,第五讚嘆供養正行。所以五種正行的第一讀誦正行就是讀經,讀經一定要讀自己所修學法門,根據的經典,如此才是修相應教。
  • 淨宗法師:念佛好比領「支票」
    無量壽經: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而皆是已成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只講一條:你念我的名號來往生。阿彌陀佛的誓願不會那麼複雜。阿彌陀佛當初發願,如果以誦經作為往生的行法,那就會有很多的限制和障礙:沒有經典不能誦,不識字也不能誦;有經典、也識字,但是沒時間也不能誦,結果就不能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