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佛」不佑你,那「道」護你

2020-12-05 弘道者

人生而自由,自然信仰也是自由的,既然佛門信徒眾多,佛不佑你,那便由道來護你。

道教的最高信仰是「道」,但由於宗教的神性論,導致道也進行了一定的神化,加上道教的最高追求是「長生久視,羽化登仙」,所以道教必須建立規範在「道」的意義上的神仙信仰。離開了神仙信仰,道教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基礎,道教的其他理論和內容幾乎都圍繞著神仙信仰而展開。

平日所說的神仙,是對「神」和「仙」的統稱,但最初他們的定義是不相同的。

「神」有超越人類的力量,能主宰一切;

「仙」是指由人經修煉得道而成的。

簡單地說,從天而人的是神,由人而天的是仙。

先秦時,人們對「神」和「仙」是有區別的,但到了秦漢時期,人們逐漸把他們交相融合了。神仙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神仙一般指修煉得道,神通廣大,變化莫測,而又長生不死之人,也稱仙人、真人、仙真。仙人是道教徒修煉的理想境界和最高的追求目標。

廣義的神仙內涵,是繼承了長生不死成仙之說,包容了中國古代宗教、古老神話、民間信奉的眾神,逐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神仙體系。

嚴格地說,道教並沒有建立自己精確的神仙體系,因為道教的神仙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隨著道教組織的擴大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情況的變遷而逐步適應時代的發展調整而成的。再加上沒有全國性的嚴密組織,不可能做這種系統的整理工作。道教的神仙體系化是在兩宋時才基本定型的,就是延續至今的「三清四御」譜系。

按照「三清四御」的譜系,可以把宋以來的神仙,概括為十個層次。

最高層是三清四御,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和玉皇大帝、北極大帝、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祗;

第二層是諸天帝,如九天上帝、五靈五老天君、三十二天帝等;

第三層是日月星辰,如十一大曜真君、五鬥星君、二十八星宿等;

第四層是三官大帝,如三元真君、四聖真君等;

第五層是歷代傳經著名法師,如玄中大法師、靈寶三師、三天大法師等;

第六層是雷公、電母、龍王、風伯雨師等;

第七層是五嶽、諸山神及靖廬治化洞天福地之神等;

第八層是北陰豐都大帝、水府扶桑大帝及它們所屬諸神;

第九層是各種功曹、使者、金童、玉女等;

第十層是城隍、土地、社稷之神。

如果以「三清四御」為綱來畫張組織體系表」,是畫不出來的,因為照這個系統,有相當一部分神仙沒有固定的位置這充分說明了道教的神仙信仰並沒有一個完善的譜系。

相關焦點

  • 我是你佛前五百年的那顆痣
    夢中我見到了魚兒,她已經化為佛前一朵清蓮,我們行同陌路。我含淚說:「魚兒,你不該如此絕情,害我一個人在無恨河畔苦等。」魚兒不語。佛主想了想說:「你本為名門望族之後,且有硃砂痣護體,今日命不該絕,你回去吧。」 我不懂佛家之道,更不知何為硃砂護體。我執意懇求佛主收留我。
  • 《超級蟲洞》爽點十足,超越《佛本是道》成為無數書蟲心頭最愛
    《超級蟲洞》爽點十足,超越《佛本是道》成為無數書蟲心頭最愛嘿大家好哦,這裡是小光推書,很開心又和各位朋友見面了。不知道大家這段時間都在看什麼小說,是不是已經書荒了呢?想必喜歡看小說的朋友們肯定有著書荒的顧慮吧,在這一片茫茫書海當中,能夠找對一本對自己口味的書還是相當難的。
  • 南師講:神通一成就往往悟不了道,那都是道的虛花
    要聽我的意見,你的意見收起來,這是英雄心態。菩薩道則是我都沒有意見,聽你的,這是菩薩。一般世間的見,乃至佛法的見,很明顯地就是一個有見取、有所境界、有所得的此心未了,所以說「故知諸見從有心而生」。西方的叫極樂世界,是無量光;東方是琉璃世界,北方是不空如來,南方是寶生如來,中央則是含蓋一切的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的佛土是一個大世界,一切具足在其中,哪有方位的分別?五方佛就是一個毗盧遮那佛,十方三世佛土就是一個。涅槃就是極樂,極樂就是涅槃。涅槃不是死亡,不是枯槁,這個涅槃是「常樂我淨」。
  • 你是佛手中那把土嗎?佛說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度真實不虛
    佛經中有這樣一段故事,釋迦牟尼成佛後,魔王波旬很緊張,魔王擔心佛把閻浮提的眾生都度走了,魔界就沒有子民了。佛隨手從地上抓起一把土,問魔王,是佛手中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魔王回答說大地的土多,佛手中的土少。佛說,你魔王不用擔心魔界會空,佛能度走的眾生如手中的土,不能度走的眾生如大地的土。
  • 五本「佛系」言情文:江山為聘佛為媒,你嫁我可好?
    「就是……是你的熟人……」小止的手往裡一指,花蓮抬頭,正好看見那熟悉的身影從後廳走進來。他還真是自便啊花蓮咬牙切齒。心中的失落早就被滿滿的怒火取代,他可真行,竟然連妖族的聚居地也敢這麼光明正大的走進來,這是嫌自己命大了殷漠靠在一旁的藥柜上,笑吟吟地看著她,也不言語。「你來這裡幹什麼」花蓮咬牙,一字一句地問道。「我無家可歸。」
  • 既然佛說一切虛幻不實,已經明了此理的人們為何還要精勤修行?
    既然世間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為什麼我們還要精勤修行?看看下邊佛與商人的對話,應該可以解除這個疑惑。佛對前來請教的商人說,你要知道離開人的心,苦樂並不存在。一切苦樂怖畏,不過都是人的心態在來回變化而已。如來已經不在三界六道之中,心中已經不掛念世間任何的事與物。在如來心中,沒有善法、惡法的掛念,沒有善報、惡報的執著,也沒有證悟果位的想法。
  • 鏡泊湖上的追尋,國內第一東方藥師佛七佛道場——藥師古剎!
    本期我們就來看看鏡泊湖不遠處的國內第一東方藥師佛七佛道場——藥師古剎!藥師古剎位於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風景區內,坐落在鏡泊湖北面湖頭的龍泉山上,這裡面對青山,三面環湖,站在寺廟的鐘鼓樓便可以看到最美的鏡泊湖,而它,本身就是一道風景線!
  • 玉皇大帝大還是如來佛祖大 吳承恩真的是貶道揚佛嗎
    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最後延伸出另一個問題,原著作者吳承恩先生在西遊記中是不是貶道揚佛?對於西遊世界中,對於玉皇大帝大還是如來佛祖大的問題,其實沒有必要討論呀,當然是三界共主玉皇大天尊大呀,如來佛祖這位西方教主,就是一方諸侯,而之所以產生這個問題,是因為大家被西遊題材的影視劇誤導了。
  • 我就是佛,你不是佛
    在霹靂布袋戲《霹靂天罪》中,最具人氣的正道角色「雅僧佛公子」有許多啟示別人的佛偈,其中與女俠左手香有三次打賭,兩人之間的對話非常有意思,對學習佛理的很有開示作用。左手香為百姓打抱不平,質疑佛公子利用佛騙了百姓的錢財。
  • 「道」與「佛」的境界,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90歲的老子騎著黃牛途徑函谷關,被其信徒守關將軍尹喜挽留,逼其寫點什麼,否則就不放行。老子無奈,一氣呵成五千字《道德經》,然後西出函谷關傳「道」去了。釋迦牟尼是個王子,享受榮華富貴,還娶妻生子,但面對人生疾苦終不得解脫,於29歲離家修行,終於開悟,成為佛陀。後來廣收門徒,教授真經,這就是佛教了。道教的形成則要晚於老子成書《道德經》,並不是老子的本意。
  • 道教佑聖真君,即為玄武亦乃真武,歷史傳說版本各異,你認為呢?
    卷首語在道教的諸多神祗中,若說道「佑聖真君」這個稱呼,可能很少人會知道是哪一尊,但若說道「真武大帝」,相信許多人一定知道,但很少人知道的是道教佑聖真君,即為玄武亦乃真武,歷史傳說版本各異,你認為呢?佑聖真君在道教的神祗之中的佑聖真君全稱為「北極佑聖真君」,就是人們熟知的「玄武」。四聖在天上護衛北極紫微,可是往星空上看去,何為翊聖?何為天猷?連個影子也找不到。這四聖中唯一在天空有實體的星神,就是玄武。
  • 最愛佛系遊戲《旅行青蛙》:你的蛙給你帶了什麼禮物?
    最近佛系大火,不僅有「佛系少女」、「佛系生活」,現在連遊戲都有佛系了,沒錯就是日本有名的遊戲商Hit-Point出廠的大熱休閒遊戲——《旅行青蛙》。這種休閒遊戲在日本也稱「放置系」,就是放那裡不管都可以,但是相信我,你不會捨不得不管的。那為啥這款「佛系青蛙」這麼火呢?當然也有它火的道理。
  • 佛說,有福之人的四種特徵,看看你有嗎?
    要懂得布施、救濟窮苦;要深信因果、放生護生;要孝敬父母、知恩報恩。有福報的人,總是善良的人。善良之人必有厚報。佛說,有福之人身上往往有以下四種特徵,看看你有嗎?一、孝順父母、知恩報恩我們常說「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我們為人子女的義務和本分,若不孝父母,就是在折損自己的福報,在折磨自己。
  • 唯美古風:以我粉身碎骨,佑你一世無傷
    1.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恰似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2.誰拿流年亂了浮生,又借浮生亂了紅塵。此生若能得幸福安穩,誰又願顛沛流離?4.這世上愛恨,多苦怨,無論凡人仙子,都有所惱,若能只求一時歡愉,不懼一世長殤,那便是風流。5.願得韶華剎那,開得滿樹芳華。6.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既然是不了義,豈不是會有誤導,為何要說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這是出自大般涅槃經中的四依法。今天跟大家探討一下四依法中的「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或許你會說了,這有什麼好探討的,不就是:依止了於了義之經,而不要依止於不了義之經唄。
  • 有眾神佑護卻大病一場,佛祖欺騙了他
    這位老師最出彩的解讀莫過於佛、道兩教的陰謀論,以及太上老君的什麼反天大計。其中有一篇網文是針對唐僧師徒的白毛老鼠精之難。這位老師說依據原著分析,白毛老鼠精已然和唐僧交姌,取走了唐僧的精陽。這位老師的理由大致如下:一、擁有佛祖如來的寶貝袈裟。
  • 佛以大慈大悲,於念念中憶念攝化於我
    可能還不一定,不是所有的人。何以故?末法眾生的一個特點就是不知恩、不報恩,有這麼一個特點。不知恩是由於沒有智慧;不報德是他沒有德行。確實,要我們對阿彌陀佛這種同體的大悲、無緣的大慈,從內心深處感知到、接納到、信解這一點,還不是很容易的。我們還會覺得「佛是佛,我是我,阿彌陀佛跟我有什麼關係,他憑什麼要關心我呀?或者他關心我,他真的就能幫助我嗎?」內心會不期然地隱隱約約地出現這些疑點。
  • 佛說,寬容待人是福!佛說,平常心是道!
    正如佛所說,寬容待人是福。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佛常說的:平常心是道。榮辱得失之間保持淡定自如的心態,才能從容應對紛繁複雜多變的人和事。當然,人必須擁有和品味生活之樂之美,不能缺少心靈與人和事的共鳴,應該在各種複雜的人和事中,以一顆冷靜而又熱烈的心去處理那些令人愉悅或頭疼的問題,這樣人生才能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怎麼處置?修行就要看自己的功力了。這兒舉兩則佛門極端故事,似乎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 既然世間皆苦,人為何要來呢?佛說出了真相
    那麼,既然世間皆苦,人為何要來呢?佛說出了真相。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在六道輪迴,是來酬償業報的,這就是真相。佛教認為,我們在前世甚至累世之中所造的善業,這一生就是來享福的,這就是「酬」。前世甚至累世之中造的不善業,這一生就需要來受罪,消「業」,這就是「」。
  • 當別人誇獎你、諷刺你時,如何不為之所動?
    當別人誇你時,應該如何應對,而不為之所動呢?②生活中,我們也經常受到別人的打擊、謾罵、指責,以致於使自己不開心、氣憤,和對方爭吵,甚至大打出手。表面上是誇你美、誇你好、誇你帥、誇你怎樣怎樣,實際上是在誇他自己,只不過是通過誇你,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審美和眼光不錯。表面誇你,事際上是誇他自己,既然是在誇他自己,我還要不要為之所動呢?下次別人誇你,你就用反向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