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陳先達:「文化決定論」是不對的

2021-01-16 人大新聞網

「文化」是個內涵廣泛的概念,對其理解和認識,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將近年來自己對「文化」的思考獲得的一些重要觀點,輯錄在《學點哲學》一書中。這裡,我結合書中的觀點對「文化」略作散議。

    關於「文化決定論」

    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一定要弄清文化的重要性與「文化決定論」兩者的區別。文化重要,但「文化決定論」是不對的。在當代世界,尤其是大國之間的博弈,起主導作用的仍然是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是經濟實力和軍事科技的發展水平。文化是綜合國力的一部分,在國際交往中文化作為軟實力的作用不容忽視,但沒有硬實力的後盾支撐作用,單純文化的作用同樣是有限的。當代中國文化軟實力作用日益顯著,這與中國整個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是不可分的。

近代以來,西方文明在中國的傳播很廣泛。先進的科學技術、廉價的商品以及各種所謂的「奇技淫巧」都會進來。但西方要以它的文化徵服中國,則不可能。因為近代中國的落後是物質文明的落後,封建社會的農業生產方式無法抵禦西方工業生產方式。文化則不同。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積累的智慧和思想,絕不低於西方文化。它只是暫時被外部勢力壓抑難以發揮,但始終起著支撐民族精神的作用。一旦中華民族復興,中華文化將會再度燃起不可撲滅的智慧火焰。

    關於文化與文明

    文明可以接受、移用。科技和科技產品,近代的鐵路、電話以及一切西方發明的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東西都可以進口,也可以借鑑、可以學習、可以仿造。文化則不同。文化不可能簡單引入。文化可以交流,可以相互學習,但文化的吸取必須以自己的民族文化為底色,是吸收而不是被同化。一個民族的文化被同化,表明這個民族之根已枯萎,它必將退出歷史舞臺。能不能這樣說,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科學技術上可以趨同,落後的國家可以在科學技術上追趕發達國家,而在文化上則應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它可以吸取其他民族文化中優秀的東西,但文化本質是存異,而不是趨同。

文化與文明的發展不是完全同步的。這是中國近代文化發展的一個特點,也是近代中國衰敗的表現。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中國文明與文化的發展水平基本是合拍的。而在近代則不同步,因而才可能在晚清產生「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中學為體」的錯誤,在於中國封建社會的「體」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恰好是西方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文明優於近代中國的地方。而體不變,西學難以為用。我們可以用錢買來軍艦大炮,但買不來國家的現代化。洋務運動雖然有點成績,但其終難成事的原因正在於此。

    關於文化內涵與文化載體

    文化的可貴之處在於它可延續而澤及後人,器物則可用於當時而毀於當時或後世。阿房宮化為廢墟,無論《阿房宮賦》如何鋪陳,留下來的只是著名的賦,而阿房宮則無跡可尋。《論語》《道德經》《莊子》等歷代經典至今猶存,可同時代的器物大多化為烏有。

我們重視文化內涵的建設應該重於文化載體的建設。與其建造豪華的大樓,不如多建造一些學校。培養人才是立國之本。所謂薪盡火傳者,乃文化也;而薪盡火滅者,乃宮殿樓宇也。真正治國者注重科學文化和教育而不忙於建設豪華樓宇,更不應為了發展旅遊而把早已不存在的東西重新建築。修復古董、遺址重建之類,與文化建設風馬牛不相及。至於我們重視文物,不是因為它是物,而在於它是文物,它承載著它那個時代的文化信息。如果複製古董,製造贗品,除了商業價值外,沒有文化價值。

文化傳統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從中外歷史來看,凡是沒有文化支撐而僅僅以軍事力量確立的帝國,都不可能持久。例如,古代羅馬大帝國,橫跨歐亞非,結果仍然解體;再如,英國建立了一個日不落的大英帝國,結果仍回到英倫三島。沒有統一的共同主導的文化的所謂大帝國,無論曾經怎樣輝煌,終究會分裂。

    關於孔子和儒學

    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國力強盛,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成為有影響的大國,中國文化在世界舞臺上也隨之重新煥發活力。孔子真正走出國門,孔子學院在世界很多國家落戶。這絕非單純文化之力,而是民族復興的碩果。當代的孔子和儒學已經不是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時代的孔子和儒學,而是處在一個偉大民族復興時期的孔子和儒學。處於創造性轉化和發展中的儒學,和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一同會獲得新的生命力。

從歷史上看,中國不同的朝代可以支持不同的宗教或學說,例如漢代重黃老、唐代重佛教,但從總體上說,儒學在封建社會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這並不是因為它是宗教,發揮宗教信仰作用,而是因為它的學說內容符合封建時代治國理政、教民化俗的需要。中國近代雖然有人把儒學宗教化,倡導建立孔教,但難成氣候。儒學的宗教化是逆歷史潮流的思潮,在社會主義中國是不可能實現的。儒學的世俗化,在封建社會並非以宗教形式成為民間的宗教信仰,而是靠民間鄉紳和宗法制度支撐,並以鄉規民約的方式施行,凝集在人們的人倫日用、風俗習慣之中。

儒家學說變為儒教或孔教,就會喪失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的崇高地位,變為一種宗教教派。如果人們崇拜孔子,把他作為神而不是作為聖人,把《論語》作為「聖經」而不是作為文化經典,把祭孔變為祭神,孔子從人間升入天國,儒學從思想智慧變為永恆不變的教義,這不是提升儒學,不是尊敬孔子,而是將孔子變為三支香、兩根蠟燭就可以打發的泥塑偶像。這是對孔子和儒學最大的傷害。

    關於儒、釋、道

    中國習慣稱呼的儒、釋、道,並非在宗教意義上並稱。儒、釋、道的融合併非三種宗教的合一,而是思想的相互激蕩。儒、釋、道合一是從思想史角度說的。儒學,指的是儒家學說;道,不是指道教,不是張天師而是被尊敬為祖師爺的老莊哲學思想,他們是思想家,不是教主;釋,指的是佛學思想和智慧,而非釋迦牟尼,不是佛教。通稱「三教合一」,容易誤解為三種宗教的合一。沒有見過大雄寶殿中有孔子塑像,或道觀中坐上彌陀大佛。教是教,學是學。

儒家學說的重大作用是教化,而不是神化。雖然儒家學說關於天、關於天命的觀點也有超越世俗的神聖性,但只是其中的極小部分,絕大部分都是世俗性的教化。只要讀讀《論語》,就能感受到其中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儒家學說不主張鬼神崇拜,子不語怪力亂神。儒家主張祭祖,慎終追遠,是懷念先人,是孝道,而不是相信死後仍然有靈魂;儒家重視祭祀,但祭神如神在,可以說是心祭,而非偶像崇拜。孔子像沒有擺進神殿,孔廟是讀書人祭孔拜孔的地方,而不是燒香叩頭求財求子的地方,不具有「有求必應」的世俗化功效。

    關於話語、話語權和話語霸權

    話語權的確立,既要依靠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又要依靠一個國家的硬實力。因為話語權表現的是一個國家在世界中的地位。一個國家沒有國際影響力或者貧困落後,在國際舞臺上必然處於失語狀態。話語權不一定是話語霸權。中國奉行和平外交,奉行大小國家一律平等的政策,奉行建設和諧世界和與鄰為善的政策,從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我們重視話語權,重視向世界表達我們的觀點。

我們應該區分話語、話語權和話語霸權。話語可以是詞語,自由、民主、人權在各種語言中都可以存在;話語權是對它的各自解釋;話語霸權是只準一種解釋,否定其他國家實行的自由、民主和人權制度。這種只準一種模式、一種解釋,就是話語霸權。西方的所謂「普世價值」,就是一種話語霸權,是獨霸對自由、民主、人權的解釋權。

    關於文化傳統

    我們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有幾千年治國理政的經驗,其中有許多值得批判繼承的東西。自秦統一後,中國實行的是中央集權的制度,官吏選拔是選賢與能,政府官員須經地方歷練才能逐步升遷。這種制度與西方那種靠競選演說、電臺辯論的表演民主,哪種更符合中國的文化傳統和實際呢?當然是中國自己的傳統。我們應該學習西方好的東西,但更應該繼承我們自己好的東西。

「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這種選拔方式是中國的一個好傳統。當然,社會主義同樣需要民主。幹部提拔和選用,仍然要經過民主程序。我們不是迷信選票,協商民主的優越在於它不是單純選票說了算。協商,是了解人和事,參與者充分發表意見;民主,是充分協商後多數人贊成。向西方學習,我們永遠要牢記邯鄲學步的教訓。學步不成,忘其故步,結果匍匐而歸。

(作者陳先達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原文連結:

[北京日報]「文化決定論」是不對的

相關連結:

[網易新聞]「文化決定論」是不對的

[人民論壇網]陳先達:「文化決定論」是不對的

[中國青年網]」文化決定論」是不對的

相關焦點

  • 陳先達:「文化決定論」是不對的
    《學點哲學》,陳先達著,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文化」是個內涵廣泛的概念,對其理解和認識,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將近年來自己對「文化」的思考獲得的一些重要觀點,輯錄在《學點哲學》一書中。這裡,我結合書中的觀點對「文化」略作散議。
  • 評《學點哲學》:「文化決定論」是不對的
    《學點哲學》,陳先達著,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陳先達我將近年來自己對「文化」的思考獲得的一些重要觀點,輯錄在《學點哲學》一書中。這裡,我結合書中的觀點對「文化」略作散議。  關於「文化決定論」  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一定要弄清文化的重要性與「文化決定論」兩者的區別。文化重要,但「文化決定論」是不對的。在當代世界,尤其是大國之間的博弈,起主導作用的仍然是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是經濟實力和軍事科技的發展水平。
  • 【秦皇島日報】山川人物仰輝光——《中華歷史與傳統文化論叢》第5...
    小島之上能夠誕生一份《中華歷史與傳統文化論叢》這樣的高端出版物確實很難得,這與董劭偉教授的首倡之功密不可分。說《中華歷史與傳統文化論叢》高端,並非阿諛之詞,首先從該刊物強大的學術顧問團隊即可略窺一斑,學術顧問有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的卜憲群、日本九州大學的川本芳昭、南開大學的杜家驥,陝西師範大學的杜文玉、中國人民大學的黃樸民、首都師範大學的李華瑞、北京師範大學的黎虎、揚州大學的李文才、河北省社科院的孫繼民、中國人民大學的烏雲畢力格、首都師範大學的張金龍,名單很長,無法照錄全部,皆為一時名儒碩彥,卓然大家。
  • 文化哲學面向現實的方法論視域
    1.文化哲學的多樣化理解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觀決定方法論。同樣,哲學觀也決定著哲學的方法論,如何理解文化哲學與如何研究文化哲學是內在統一的。「以人釋文」與「以文釋人」的純粹統一是人學的文化哲學觀念最基本的方法和特徵,不同於文化學的「文化」研究,這種哲學不是「關於文化的哲學」,也不同於形上學的本體論追求,這種哲學不是關於一般世界的「文化本體論」,而是人性探索歷史中,人學理論研究的一個新路徑。
  • 文化存在論的先驗基礎及其思辨邏輯
    一、文化存在論的觀念 作為存在論的文化,顯然不是作為科學認識對象的文化形態,而是決定各種不同文化在者的那個文化自身。這意味著,我們需在反思思維的觀照下,探尋文化的本質。 自巴門尼德以來,哲學的基本問題就被定位在對存在的探尋上。
  • 北京長城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獨特功能
    北京長城是我們古都文化、中華文化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反映了當時社會條件下生產力發展水平、科學技術水平和人們的創造能力,具有研究意義。審美薰陶功能北京長城的藝術內涵非常豐富,給人以美的啟迪、美的享受,充分發揮北京長城文化遺產地的遊覽功能是其審美功能的重要表現。但從長遠利益出發,要把對長城的保護放在第一位,進行科學合理的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
  • 坤鵬論:一切都是已經決定好的嗎?
    追根溯源,世界如今的狀態早在它形成之初就已經被決定下來了。如果宇宙是大爆炸形成的,那過去的一切、現在的一切、未來的一切,包括我們在內,就在爆炸的那一刻決定了。細一想,不對啊!關於道家的哲學思想,坤鵬論在後面專門整理出來了,可以對照參考。既然大腦也屬於自然物質,也是粒子構成,那就必然遵循因果律這一法則,其中並沒有自由意志進入的餘地。而我們所認為的,自己的行為是由自己的意志決定的,這只不過是心理上的錯覺。
  • 北京:創新科技點亮傳統文化
    在傳統二維畫作和照片基礎上,進行二次創意設計,呈現3D可觸摸效果,帶來更強的視覺衝擊……7月6日,一場主題為「科海幻彩」的藝術圖畫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行。本次展覽是2019年北京中關村國際青年藝術季系列展覽之一。
  • 論中國文化精神:彌補宗教、科技及現代性的偏弊
    與現代文明相配合,彌補宗教、科技及現代性的偏弊——論中國文化精神「中國文化精神」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國文化凸現了積極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強調革故鼎新,創造進取,即人要向天地學習。無數的仁人志士奮發前行,不屈服惡劣的環境、勢力與外來侵略者的凌辱壓迫,正是這種剛健堅毅的精神使然。
  • 第三屆北京麋鹿文化大會開幕
    9月20日,北京市大興區以「鹿力同興•文產共融」為主題,召開第三屆北京(國際)麋鹿文化大會。 「一鹿有你」麋鹿文創大賽自8月10日開展以來,經過一個多月的作品徵集和嚴格評選,共有8件優秀作品獲獎,其中包括麋鹿陶器、麋鹿硯臺、麋鹿筆筒、麋鹿文化衫等多個品類,大大豐富了麋鹿文化的外延形式。
  •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翻譯北京地鐵站名被吐槽
    目前,北京地鐵的英文站名是用拼音翻譯的,因為作為一個千年古都,其地名實在是太有「文化味」,實在是難以翻譯。為此北京地鐵方面還曾提出向市民徵集英文意譯名稱的邀請。不過目前官方的意譯站名還沒有正式開始採用。《華爾街日報》昨天可能是等不及了,該報中文版網站「中國實時報」刊文,貼出了一張「英文直譯」的站名地圖。
  • 文化常識:你聽說過內發論與外鑠論嗎?
    內發論又稱自然成熟論、預成論、生物遺傳決定論。總體上歸納而言,認為人類個體的心理發展完全是由個體內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預先決定的,心理發展的實質是這種自然因素按其內在目的或方向而展現的。外部條件只能影響其內在固有發展節律,而不能改變節律。
  • 《京劇貓》中的強者都沒有高貴血統,打臉血統決定論
    而且有些作品已經有意識的跟我國傳統的特色文化相融合,如此通過喜聞樂見的手段弘揚傳統文化的方式,比起一味的說教更加有用。而《京劇貓》就屬於國粹跟動畫完美結合的一個典範。可裡面卻有一個困擾很多貓,或者說許多人的問題,京劇貓的血統真的決定一切嗎?
  • 《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2020)》在京發布首都文化產業發展繼續...
    發布會上,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副主任趙恩國介紹了《白皮書》的編撰背景和主要內容,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範周教授進行了專家解讀,並就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相關熱點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自2013年起,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編撰發布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為社會各界提供一個了解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窗口。
  • 論高校圖書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它不但是學生獲取文化知識的陣地,也是學校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窗口。本文結合我校圖書館的具體做法,簡明扼要地談談高校圖書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關鍵詞:校園文化;導讀;信息 一、引 言 校園文化是大學實施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校園為空間,以教師、學生為參與主體,以課外活動為主要方式,以文化的多學科、多領域廣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為基本形態,具有時代特點和學校特色的一種群體文化[1]。
  • 【名家話文化】袁慧琴:打造北京城市文化符號
    也正因為這個戲,吸引了一大批青年觀眾和原本不喜歡京劇的觀眾成為我的戲迷。2008年,我拍攝了我國首部京劇數字電影《對花槍》,2009年在好萊塢第五屆中美電影節榮獲「金天使」大獎。接下來我又排了《北國紅菇娘》,描寫了抗戰時候八女投江的事跡,屬於紅色文化的戲。
  • 博弈論讓你不再做後悔的決定
    原創 羅數君 羅博深數學導語博弈論和我們日常的生活也有不小的關係,我們在做決定的時候,對博弈論的了解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對方的狀況、分析身邊的處境,從而作出更優決定。那麼到底什麼是博弈論?如何應用博弈論?
  • ...一切都是遺傳決定的,會不會有生物決定論的問題?_澎湃新聞-The...
    X 請問老師,用進化解釋所有人性和心理問題,一切都是遺傳決定的,會不會有生物決定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