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達:「文化決定論」是不對的

2020-12-06 人民論壇網

《學點哲學》,陳先達著,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文化」是個內涵廣泛的概念,對其理解和認識,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將近年來自己對「文化」的思考獲得的一些重要觀點,輯錄在《學點哲學》一書中。這裡,我結合書中的觀點對「文化」略作散議。

關於「文化決定論」

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一定要弄清文化的重要性與「文化決定論」兩者的區別。文化重要,但「文化決定論」是不對的。在當代世界,尤其是大國之間的博弈,起主導作用的仍然是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是經濟實力和軍事科技的發展水平。文化是綜合國力的一部分,在國際交往中文化作為軟實力的作用不容忽視,但沒有硬實力的後盾支撐作用,單純文化的作用同樣是有限的。當代中國文化軟實力作用日益顯著,這與中國整個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是不可分的。

近代以來,西方文明在中國的傳播很廣泛。先進的科學技術、廉價的商品以及各種所謂的「奇技淫巧」都會進來。但西方要以它的文化徵服中國,則不可能。因為近代中國的落後是物質文明的落後,封建社會的農業生產方式無法抵禦西方工業生產方式。文化則不同。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積累的智慧和思想,絕不低於西方文化。它只是暫時被外部勢力壓抑難以發揮,但始終起著支撐民族精神的作用。一旦中華民族復興,中華文化將會再度燃起不可撲滅的智慧火焰。

關於文化與文明

文明可以接受、移用。科技和科技產品,近代的鐵路、電話以及一切西方發明的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東西都可以進口,也可以借鑑、可以學習、可以仿造。文化則不同。文化不可能簡單引入。文化可以交流,可以相互學習,但文化的吸取必須以自己的民族文化為底色,是吸收而不是被同化。一個民族的文化被同化,表明這個民族之根已枯萎,它必將退出歷史舞臺。能不能這樣說,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科學技術上可以趨同,落後的國家可以在科學技術上追趕發達國家,而在文化上則應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它可以吸取其他民族文化中優秀的東西,但文化本質是存異,而不是趨同。

文化與文明的發展不是完全同步的。這是中國近代文化發展的一個特點,也是近代中國衰敗的表現。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中國文明與文化的發展水平基本是合拍的。而在近代則不同步,因而才可能在晚清產生「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中學為體」的錯誤,在於中國封建社會的「體」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恰好是西方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文明優於近代中國的地方。而體不變,西學難以為用。我們可以用錢買來軍艦大炮,但買不來國家的現代化。洋務運動雖然有點成績,但其終難成事的原因正在於此。

關於文化內涵與文化載體

文化的可貴之處在於它可延續而澤及後人,器物則可用於當時而毀於當時或後世。阿房宮化為廢墟,無論《阿房宮賦》如何鋪陳,留下來的只是著名的賦,而阿房宮則無跡可尋。《論語》《道德經》《莊子》等歷代經典至今猶存,可同時代的器物大多化為烏有。

我們重視文化內涵的建設應該重於文化載體的建設。與其建造豪華的大樓,不如多建造一些學校。培養人才是立國之本。所謂薪盡火傳者,乃文化也;而薪盡火滅者,乃宮殿樓宇也。真正治國者注重科學文化和教育而不忙於建設豪華樓宇,更不應為了發展旅遊而把早已不存在的東西重新建築。修復古董、遺址重建之類,與文化建設風馬牛不相及。至於我們重視文物,不是因為它是物,而在於它是文物,它承載著它那個時代的文化信息。如果複製古董,製造贗品,除了商業價值外,沒有文化價值。

文化傳統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從中外歷史來看,凡是沒有文化支撐而僅僅以軍事力量確立的帝國,都不可能持久。例如,古代羅馬大帝國,橫跨歐亞非,結果仍然解體;再如,英國建立了一個日不落的大英帝國,結果仍回到英倫三島。沒有統一的共同主導的文化的所謂大帝國,無論曾經怎樣輝煌,終究會分裂。

相關焦點

  • [北京日報]陳先達:「文化決定論」是不對的
    關於「文化決定論」    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一定要弄清文化的重要性與「文化決定論」兩者的區別。文化重要,但「文化決定論」是不對的。在當代世界,尤其是大國之間的博弈,起主導作用的仍然是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是經濟實力和軍事科技的發展水平。
  • 評《學點哲學》:「文化決定論」是不對的
    《學點哲學》,陳先達著,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陳先達我將近年來自己對「文化」的思考獲得的一些重要觀點,輯錄在《學點哲學》一書中。這裡,我結合書中的觀點對「文化」略作散議。  關於「文化決定論」  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一定要弄清文化的重要性與「文化決定論」兩者的區別。文化重要,但「文化決定論」是不對的。在當代世界,尤其是大國之間的博弈,起主導作用的仍然是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是經濟實力和軍事科技的發展水平。
  • 文化哲學面向現實的方法論視域
    1.文化哲學的多樣化理解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觀決定方法論。同樣,哲學觀也決定著哲學的方法論,如何理解文化哲學與如何研究文化哲學是內在統一的。這裡的文化通常說來,主要表現為已經積累沉澱成為歷史客觀的生活習慣、生產方式、價值信仰、行為規範、社會模式等。「自然主義」的文化哲學觀念本質上應該屬於文化學的範疇。  二是「形上學」的文化哲學觀念。這種文化哲學觀念反映了哲學的形上學本質,承繼著西方本體論哲學的追求,把文化作為世界和人的本質,從世界是文化的世界和人是文化的人出發,來詮釋整個世界和人類社會的不同圖景及其變化運動。
  • 文化存在論的先驗基礎及其思辨邏輯
    一、文化存在論的觀念 作為存在論的文化,顯然不是作為科學認識對象的文化形態,而是決定各種不同文化在者的那個文化自身。這意味著,我們需在反思思維的觀照下,探尋文化的本質。 自巴門尼德以來,哲學的基本問題就被定位在對存在的探尋上。
  • 坤鵬論:一切都是已經決定好的嗎?
    追根溯源,世界如今的狀態早在它形成之初就已經被決定下來了。如果宇宙是大爆炸形成的,那過去的一切、現在的一切、未來的一切,包括我們在內,就在爆炸的那一刻決定了。細一想,不對啊!關於道家的哲學思想,坤鵬論在後面專門整理出來了,可以對照參考。既然大腦也屬於自然物質,也是粒子構成,那就必然遵循因果律這一法則,其中並沒有自由意志進入的餘地。而我們所認為的,自己的行為是由自己的意志決定的,這只不過是心理上的錯覺。
  • 文化常識:你聽說過內發論與外鑠論嗎?
    內發論又稱自然成熟論、預成論、生物遺傳決定論。總體上歸納而言,認為人類個體的心理發展完全是由個體內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預先決定的,心理發展的實質是這種自然因素按其內在目的或方向而展現的。外部條件只能影響其內在固有發展節律,而不能改變節律。
  • 《京劇貓》中的強者都沒有高貴血統,打臉血統決定論
    而且有些作品已經有意識的跟我國傳統的特色文化相融合,如此通過喜聞樂見的手段弘揚傳統文化的方式,比起一味的說教更加有用。而《京劇貓》就屬於國粹跟動畫完美結合的一個典範。可裡面卻有一個困擾很多貓,或者說許多人的問題,京劇貓的血統真的決定一切嗎?
  • 博弈論讓你不再做後悔的決定
    原創 羅數君 羅博深數學導語博弈論和我們日常的生活也有不小的關係,我們在做決定的時候,對博弈論的了解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對方的狀況、分析身邊的處境,從而作出更優決定。那麼到底什麼是博弈論?如何應用博弈論?
  • ...一切都是遺傳決定的,會不會有生物決定論的問題?_澎湃新聞-The...
    X 請問老師,用進化解釋所有人性和心理問題,一切都是遺傳決定的,會不會有生物決定論的問題?
  • 《發條橙》:一部關於自由意志的電影是如何體現社會的強決定論?
    「強決定論」的三大因素:信念+願望+性情,同時是一系列信息的權衡利弊的結果在哲學界裡面,「自由意志存在與否」,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其中與自由意志最爭鋒相對的概念就是「強決定論」。所做的一切決定,都是早已被其他因素所決定好?就像宿命一樣的存在嗎?那如果我今天早上起床,偏偏我就要玩一個隨機挑戰來選擇今天早上吃什麼。正如「強決定論」一樣,也並不是我自己可以決定的,而是早已被外界決定了的,所以說,我們就是一個符合「強決定論」的傀儡。
  • 關凱:超越文明衝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在這個意義上,趙汀陽和阿蘭·樂比雄在書中倡導的"跨文化",雖然概念本身仍然不那麼令人滿意,卻是一個相當尖銳的想法:它可以擺脫任何文化中心主義的傲慢與偏見,提供一個具有包容性和"共可能性"的價值坐標,從而在文明衝突論之上製造出一個新的認識論,而這恰是當下全球社會所需要的。
  • 自然規律能否決定人類行為?自由意志與決定論孰是孰非?
    除了極少數頑固的懷疑論者外,大多數科學家和哲學家都堅信因果論(當然除了一些極端例子,比如宇宙大爆炸),每件已經發生的事情必有一個或數個在它之前的原因,而這件已經發生的事情,可能也會成為在此之後的一系列事情的起因。這並不與經驗相悖,很容易讓人接受。
  • 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生價值觀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其表現形態有哲學、倫理、文學等,其流派主要是儒、道、佛三家。這些文化形態與流派,尤其是儒、佛所論及的內容,總起來說可以歸結為關於人的問題。這是一種偏重於講怎樣做人的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生價值學說。
  • 宿命論!你的命運在你剛出生的時候就決定了?
    也有人會認為其實這個小男孩喜歡音樂是因為他家裡邊的人不讓他碰音樂。有一些孩子很叛逆,家裡邊的人不讓做什麼,他就特別想做什麼。所以他碰音樂的主要的動機是表示對現在家庭的一個反抗。還有人會認為他其實就是沒有什麼理由,就是喜歡音樂,因為這個國家是一個特別流行音樂文化的一個國家。
  • 文化記憶的符號機制初論
    內容提要:從符號學的角度來審視文化記憶是明智且自然的選擇,這是研究對象的符號性本質所決定的。為了分析文化記憶的符號機制,本文在前人理論的基礎上對文化記憶的概念加以了界定。文化記憶明確地依賴象徵符號,主要指的是文化記憶載於象徵,即象徵是文化記憶的外在攜帶物和提醒物,實現文化記憶的客觀符號化。
  • 羅清啟:海爾轉型文化引發工業本體論轉向
    西方後現代文化思潮的所有文化特徵實際都表現為一種存在主義的焦慮,神聖規範的解構,新的世俗規範的非神聖性讓人產生了適範的焦慮,也就是社會範式轉換後的不適而引起的焦慮,在當下發達經濟體的工業領域也是如此。
  • 論高校圖書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它不但是學生獲取文化知識的陣地,也是學校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窗口。本文結合我校圖書館的具體做法,簡明扼要地談談高校圖書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關鍵詞:校園文化;導讀;信息 一、引 言 校園文化是大學實施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校園為空間,以教師、學生為參與主體,以課外活動為主要方式,以文化的多學科、多領域廣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為基本形態,具有時代特點和學校特色的一種群體文化[1]。
  • 論中國文化精神:彌補宗教、科技及現代性的偏弊
    與現代文明相配合,彌補宗教、科技及現代性的偏弊——論中國文化精神「中國文化精神」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受此影響,中國古代思想家始終聚焦於生命哲學本身,沒有創世神話,不向外追求第一原因或最終本質等抽象答案,不向超越的、外在的上帝觀念致思。所謂「生機的自然主義」,指中國哲學認為「自然是一種不斷活動的歷程,各部分成為一種有生機的整體形式,彼此動態地關聯在一起……此種活動的歷程是陰與陽的相互變動,在時間的歷程中來實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