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論!你的命運在你剛出生的時候就決定了?

2020-12-06 鳳凰衛視

無論是從影視劇還是綜藝節目,「原生家庭」都成為了一個非常熱門的詞彙。

電視劇《都挺好》當中,原生家庭對於女主角蘇明玉的這種傷害,讓網友覺得特別地心疼。

在綜藝節目中,演員王子文談原生家庭,也在微博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互動。

北大留美碩士拉黑父母 12年春節不回家!

發萬字長文控訴父母

去年,一個北大畢業生寫了一篇萬字長文,「控訴」自己的父母。該長文發出來後,引起了國內各大官媒和網友們的熱議。

(作者原文截圖)

這位北大留美碩士化名王猛,成績優異,大學本科讀北大最好的生物專業,碩士讀的是美國前50名的高校。這位「別人家的孩子」卻在12年前就沒有回家過春節,6年前拉黑與父母的所有聯繫方式。他在長文裡控訴父母從小對自己肆意操縱,做事不考慮他的感受,給他的成長帶來負面的影響:不夠自信、內向敏感、社交能力差、動手能力差等。

原生家庭——宿命論還是向前看

提起原生家庭,很多人會用「痛點」、「遺憾」、「逃避」來形容。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有沒有可能,我們是可以選擇的呢?

李松蔚,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認知行為治療,系統家庭治療。曾任清華大學心理發展指導中心講師,現為心理諮詢師,自媒體專欄作者。

何為原生家庭?

李松蔚:比如說一個成年人,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一個家庭,有妻子、有女兒,是一個三口之家。與此同時還有另外一個家庭,在他還未成年的時候跟父母生活在一起,那麼父母所生活的這個家庭就被稱之為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首先是針對成年人而言的,講的是在還未成年的時候所生存的環境。

原生家庭會導致什麼?

《尋夢環遊記》講的是有一個小男孩叫米格,生長在一個鞋匠世家。同時,這個家庭的人對於音樂是深惡痛絕,完全不讓孩子去接觸音樂。可是米格特別喜歡音樂,和家裡產生很多的衝突。

其實這個家庭跟音樂有很深的淵源,家裡人不讓孩子接觸音樂的原因是因為孩子的高祖父是一個音樂家,很早的時候就背井離鄉,給這個家帶來了很大的創傷。所以在之後的很多年,音樂成為了這個家的禁忌。

小男孩對音樂的天分和這個熱愛,可以有很不同的解釋

小男孩的某種隱藏的一些天分被喚醒了,這是跟家裡邊的高祖父直接相關的部分。也有人會認為其實這個小男孩喜歡音樂是因為他家裡邊的人不讓他碰音樂。

有一些孩子很叛逆,家裡邊的人不讓做什麼,他就特別想做什麼。所以他碰音樂的主要的動機是表示對現在家庭的一個反抗。

還有人會認為他其實就是沒有什麼理由,就是喜歡音樂,因為這個國家是一個特別流行音樂文化的一個國家。

緊接著這個問題就是做得這些選擇,這些狀態,背後的決定因素是什麼?是什麼樣的一些事情,導致了今天此刻在這裡會是現在這樣的狀態

而原生家庭理論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解釋這樣的一個問題。

很多事情,小時候就決定了?

你之所以今天在這裡是這樣的一個狀態,有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十年前,或者是二十年前,或者是三十年前你小時候的那個家庭。原生家庭理論本質上告訴我們的一件事情是,你現在的很多狀態是被過去發生的事情所決定的。

聽到這句話是不是有些生氣?

「我現在很多事情都是被小時候決定了,那憑什麼我的爸爸媽媽就可以決定我呢?」

但是,你也別怪你爸爸媽媽,因為他們也被決定了,他們被爺爺奶奶給決定了。他們小時候在那樣的一個家庭裡是那樣長大的,這就導致他們長大以後會做出現在的一些事情,然後就導致了你接受了這樣的家庭的一個因素。所以原生家庭理論本質上是一個解釋我們現在的行為和特點的一個理論。

有沒有可能,我們是可以選擇的呢?

因果論

你沒得選或者是你以為你有的選,但是其實你不是真的在選。因為你就是這麼一個人,而這件事情很早就已經被決定了。

我今天做的事情是一個結果,在這個結果之前有一個前因,這個前因很可能就發生在我大概7、8歲的時候的那個家庭。

目的論

我現在做的事情跟我的家庭、我的過去沒有那麼大的關係,主要是因為我現在想做這件事情。

我現在做的這些事情,主要是根據我當前的需要、我的目的、我做的一個自由選擇。

人到底有沒有選擇的自由?

在因果論和目的論裡有一個非常核心的爭議,就是人到底有沒有選擇的自由?

當然在很多大的事情上,我看起來是有選擇自由的,比如說我有自由選擇今天是不是要來聽講座,因為沒有任何人來強迫聽。

可是另一方面,又會說有的時候沒辦法,沒得選。比如說在情緒上,如果一件事情讓你特別生氣,好像很難可以選擇自己生不生氣。因為事情發生了,我就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可在目的論看來,人真的可以選擇自己的情緒。我們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一個孩子做了一件非常嚴重的錯事,媽媽非常生氣。這時候爸爸跟媽媽說不要那麼生氣。媽媽很可能說我沒法不生氣,因為他做的這件事情我無法控制我自己的情緒,我真的很生氣。爸爸這個時候想要去勸解媽媽,發現沒有用。

你做了錯事,我沒法控制我的情緒

所以聽起來好像這個情緒就是一個被孩子做的事情給決定了對嗎?好像決定了。但是這個時候,手機響了,媽媽接起電話,發現是單位領導,媽媽聲音的分貝迅速降下去了,語速變慢了,臉上開始出現了笑容,然後說:好的,我知道,沒問題。媽媽可以很平和淡定地跟她的領導溝通。媽媽掛掉了電話,轉頭瞪著她的孩子,忽然之間又變得很生氣,然後她說,你做了錯事我沒法控制我的情緒。

你們見過這樣的場景或者能想像嗎?在這個場景裡我們就會說其實媽媽可以控制她的情緒,一個電話就可以讓她立刻收回她的情緒,切換到另外一個狀態。但是這個媽媽會說,我沒法控制。

其實在這一刻媽媽選擇性地用了自己的憤怒來達成一個管教孩子的目的。那麼在這樣的框架裡面,媽媽的憤怒是有用的,是有目的的。

這就是我們的一個目的論的框架。如果這個媽媽說,我的憤怒其實都是因為孩子做了那些錯事情才導致我現在這麼生氣,這只是媽媽在選擇性地使用一個因果的說法來解釋,但實際上他並沒有真的被決定。

原生家庭理論的前世1:早期決定論

大概100年前,那時心理學的主流理論認為:人的很多狀態是被他過去的家庭所影響的,這樣的一套理論叫作早期決定論。早期決定論是一個典型的因果色彩的解釋。

那時已經有了心理諮詢,叫精神分析,它一般是一個分析師對一個來訪者一對一的大體諮詢。但在上世紀50年代,有一些諮詢師提出不該只對來訪者做諮詢,需要把他的爸爸媽媽叫過來,對這個家庭做諮詢。因為這個人 的問題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其實是在這個家庭裡形成的問題,所以那個時候就出現了家庭諮詢的早期模型

那個時候會認為家庭是萬惡之源,很多的問題、困擾和痛苦是來自於那個家庭。所以那個時候我們的心理學家提出了一個概念叫病源式的父母,這個源是源頭的源。

電影《何以為家》劇照

他們會用父母的一些行為特徵來解釋孩子成年之後的一些心理的疾病,把父母作為疾病的源頭,很像是今天所提出的父母皆禍害,很多問題其實是來自於早期父母做的事情。

原生家庭理論的前世2:代際傳承理論

代際傳承理論是莫瑞波恩提出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家庭諮詢的理論,他認為有很多的問題和特點是一代一代被影響下來的。

那些好的影響,中性的影響我們不會太在意。大家在意的是那些壞的影響,是父母的一些問題沒有處理好落到了孩子身上,等這個孩子成為一個成年人的時候,他把這個影響傳承下來了,這就是原生家庭理論它所要講的一個核心思想。

電影《何以為家》劇照

所以有一段話來闡釋這個理論,來自原生家庭的那些以愛為名的傷害影響我們這一代人,我們基本上把這個敏感、膽怯、自卑、多疑等大多數負面性格都歸因到是在你早期就已經接受了一些不好的影響。

那是不是真的是這樣呢?

如果從目的論的角度來看,也許我們會發現另外有一片天地。

但是為了講這個影響,我們可能需要首先講一點跟統計有關的一些結論,也有很多的心理學家通過數據來驗證是不是真的被原生家庭給決定的。

元分析得出一個結論:人的特徵有40%來自於基因,而另外60%來源於成長環境。原分析認為說今天我們的人格特徵來自於這樣的兩部分的影響。一部分是爸爸媽媽從基因角度的一些影響,這個影響很難去改變。另外60%的環境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成分。成長的環境包括:非共享環境、環境與基因的匹配度、共享環境。

非共享環境

第一個部分是非共享環境,在環境因素裡面是影響最大的一部分。非共享環境是說如果一件事情你遇到了,但是比如說你的兄弟姐妹沒有遇到,那麼這個環境因素對你來講叫作非共享環境。

比如可能你小的時候一不小心在哪裡摔了一跤,於是你的身上就留下了一個傷疤,那麼這個傷疤帶給你的影響不是你和兄弟姐妹去共享的,因為那個只是在你身上的傷疤,這個部分叫作你的非共享環境。非共享環境不是原生家庭,他是原生家庭以外的一些部分,這個在環境因素裡是佔第一位的

環境與基因的匹配度

在成長環境中佔第二位的是環境與基因的匹配度,意思是說環境因素會對每個人產生不同影響,這跟個人基因特點有關係。環境的很多因素,不是說對每個人都會施以同樣的影響,可能也跟我們的一些基因的特點有關。

比方說我是一個基因水平上特別內向的人,在一個環境裡邊有很多的人和社交,可能他對我來講是一個蠻痛苦的一個事情,因為我的基因跟這個環境不匹配。

可是反過來說如果我的基因上就是一個外向的人,那麼如果有很多的人和很多的朋友,對我來講那簡直就是如魚得水。因為我的基因非常匹配那個環境,所以這種環境和基因的交互作用在這裡邊是排第二位的

共享環境

成長環境中排第三位的是共享環境,意思是你與你的兄弟姐妹都會經歷的環境。其中包括你生活在城市還是農村,南方還是北方等等,原生家庭也是共享環境中的一部分。

由此可見,原生家庭在人格特徵塑造中,只起到小部分作用

既然原生家庭並不起決定作用,

為什麼現在人都喜歡講原生家庭呢?

原生家庭理論究竟有什麼作用呢?

權力結構的轉化:老一代人的權威流失

原生家庭最大的用處對於我們這一代人80後來講,實際上是發生了一個權力結構的一個轉換

我們想一想,在過去幾十年前,在我們父輩的那一代人還是年輕人的時候,那個時候一個家庭裡最有權力的人是誰呢?基本上他跟中國的傳統的權力結構是非常相符的,一個家裡最有權力的人是老人

電視劇《都挺好》劇照

可是在最近的二三十年裡,或者包括我們身邊的例子,一個家庭裡面最有權威的是誰?是比較年輕的這一代人,有的時候雖然父母可能還很想成為那個家裡邊說一不二的權威,但是我們會看到其實他已經當不了主了。他雖然努力的想要去下命令,想要告訴你該怎麼做,但是你好像也不怎麼聽他的了。

很多人可能都不跟父母住在一塊了。他去一個大城市,會跟父母把這個距離拉開,這是我們今天另外一個時代的背景,就是城市化、人口流動

原生家庭這些條條框框,你給我滾開.....

其實這裡邊就發生了這種權力的一個轉化,這個權力的轉化的背後其實是跟比如說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果的變化是一脈相承的,包括技術的發展。

在現在的這個時代,真正掌握著新技術的人是誰?是年輕人。年輕人在技術和在生活方式上,可能是會比他們的父輩更先進的,我們這一代人就比上一代懂的要多,包括電腦、手機,很多新的技術操作的要更好,那可能到了我孩子這一代,他看我也會是一個老古董。

所以這個新的技術變化,讓一個社會的組織結構裡面的年輕人是那個最需要被尊敬的對象。

如果可以重新定義自己,那麼我是誰?

我們來自天南海北,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城市城鎮甚至農村。那我們就會去重新定義我們到底是誰?我從哪裡來?我為什麼在這裡?我到底要做什麼事兒?我們有好多問題要重新去定義。

可是大家想一想在幾十年前,這些事情不太需要被定義的,因為幾十年前你是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爸爸是誰或者是你媽媽是誰。也許爸爸在一個國營的一個大廠煉鋼廠做工人,然後你可能在那個大院裡邊生活,可能就去上廠子裡邊的一個子弟小學,在那個地方你就會接爸爸的班,繼續在這裡終老一生。

然而現在很多人從自己的家鄉來到了大城市,甚至可能會出國去異國他鄉。

我們今天所選擇的職業大概也跟我們的父輩沒有那麼密切的關係,因為今天有好多新的職業新的工種根本就不是幾十年前存在的,你說我是一個產品經理,你爸爸可能不是一個產品經理,因為在他們那個時候沒有這個說法。

緊接著我們就會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在我做諮詢的經驗裡邊,幾乎每一個人都會說在他們人生當中有某一刻,忽然會問自己一個問題:

如果我不在這兒或者是如果我當初不做這個選擇,

我現在還有可能在哪裡?

我的生活會不會跟那個時候很不一樣?

我是不是還可能會在一個平行世界裡?

其實會有一些完全不同的生活。有的時候我們真的會問自己這個問題,因為每個人都覺得充滿了這種可能性。我們這個時代的很多固定的一些程式化的框架已經被打破了。所以我們才開始在自己的世界裡邊尋找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而尋找這個可能性的前提就是你必須要指著你的原生家庭說,你給我的條條框框滾開,我再也不要被你限制了

兩代人無法互相理解

上一代人和我們這代人當中有很多的衝突是兩代人互相不能理解的。上一代人他們經常講的話是什麼嗎?他們會講說你說的那些什麼原生家庭什麼我也不太懂,但是我們一代一代不都是這麼被養大的嗎?我們也從來沒有矯情過,我們也沒有說過說什麼你給我造成了什麼陰影或者是什麼傷害,不都是這樣的嗎?

電視劇《都挺好》劇照

甚至有的父母還極端一點的話他還會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說我是父母,我是當爹當娘的,我怎麼會有錯呢?你看我對你爺爺奶奶是很孝順的,他們講的話我會聽的。現在我們聽這句話是不是會有不一樣的意味?他其實講的是在一個相對穩定相對傳統的一個權利結構裡面,他就是一代一代這樣被傳承下來的

可是你再聽聽看年輕一代的說法,他就會說你們根本不能理解他對我的影響。這句話實際上在說我的世界跟你們的世界已經不一樣了。

年輕人想要什麼?

年輕人實際上是想要去打破傳統給與的條條框框的,他們繪覺得那個東西不足以來定義自己,不足以限定自己的人生。然後他們會認為可以比自己想的還要自由,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人。

以前父母就會問,你將來是想當科學家還是想去要飯?這個問題絕對不是在問你說,你是想吃肯德基還是麥當勞。他這個問題就已經預設了答案是你一定要當科學家。

沒有人會說我想一想到底科學家好還是要飯好,可是現在的流浪者都可以當流浪大師,現在的生活方式蠻多元的。

我們在探索這個新的可能的時候會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會活成現在這樣?是應該活成這樣還是我想活成這樣?是應該還是想?過去其實沒有這個問題,因為過去你就得活成這樣,那就是應該。可是現在我們有的時候會在心裏面重新去確認,我想要什麼?

你有什麼想對原生家庭說的話嗎?

編輯:紀小婧、曉靜

相關焦點

  • 我們的命運早就被決定好了嗎?——對宿命論的一些思考
    更有甚者,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被決定好了的,無法改變,但我們的命運真的是早就被決定好了嗎?這樣一種宿命論真的對嗎?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自然界的許多事物間都存在相互聯繫,甚至是因果關係。如果就自然界有因果關係的那些事件來看,這樣的決定論似乎是對的,即在前的事件作為因必然引出在後的事件作為果。
  • 宿命論與人的自由作何選擇?讓命運與自我聯袂演出! | 思維課堂
    宿命論則認為,不管我們做什麼,都不能影響預定事件的發生。其實更準確地說,宿命論也相信有原因,只不過不是物理的自然的原因,而是冥冥之中的神秘因素。這些超自然的原因是無法用人的理性和因果規律加以解釋的,所以在宿命論看來,命運既是偶然無常的,又是必然註定的。對宿命論的反對主要基於兩個理由,一是經驗論證,二是邏輯論證。似乎缺乏對宿命論有利的經驗證據。
  • 正信的命運觀-命運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
    相信我們大部分人對命運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總結起來,大部分人對待命運的看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宿命論」,一種是「意志論」。贊成宿命論的人認為人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命中注定的和安排好的。人生努力的結果就是順應自然的去實現上天安排好的這個圖景或者說藍圖。這種宿命論還算比較積極一點,因為它至少強調了要順其自然,老老實實生活,凡事不可強求。
  • 科學解讀:宿命論
    宿命論最早源自美索不達米亞、埃及以及東方文化,當時的人類感受冥冥中蒼天與人世的變化,而覺得其中有一些必然的定數。認為在人類諸多的神秘變化的命運現象中存有一些定數,這些必然法則的定數即是組合世間諸法相的基本力量。北周無名氏《步虛辭》:「宿命積福應,聞經若玉親」。
  • 你的孩子是幾時出生的?出生時間可能會決定他以後的命運
    中國的傳統思想就是孩子出生的時辰是很重要的,認為出生的時間決定著孩子以後的性格和命運。所以在古代總是對生辰八字很看重的,尤其是結親,總是要看雙方的生辰八字,才決定適不適合在一起。其實,在現在,中國人的這個觀念也是很重的,為了孩子能在某個時間出生,也是想盡各種辦法,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好的性格和前程。那麼,在各個時間出生的孩子都有什麼樣的性格和命運呢?
  • 論定域實在表象性與宿命論終結的必然性
    人們經常糾結的一個問題是,宿命論是否成立?有人可能好奇,這和物理學定域實在與非定域實在矛盾有關聯嗎?答案是肯定的。昨天發表文章中,我曾提到著名的拉普拉斯決定論。根據拉普拉斯決定論不難看出,其實質就是所謂的宿命論。顯然,人自出生一刻起就是宇宙全部原子衍生出來的。既然所有原子的確切位置和動量原本都是確定的,那這些原子構成的每個人的一生就成為完全註定的了。那人還需要努力嗎?人的主觀能動性就不可能發揮任何作用了。另一方面,結合物理學定域實在本質分析可知,拉普拉斯決定論本質就是非定域實在的終極推論。
  • 2020肖虎人,你是白天出生還是晚上出生?出生時間決定了你的命運!
    早上中午和晚上三個不同時間段出生的生肖虎一生的性格和命運也會有所不同。出生在早上的屬虎人,性格溫和,看上去比較平凡,但是,他們卻是善於韜光養晦,尋找機會發揮自己能量的人。出生在早上的屬虎人,在機會到來的時候,善於把握,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很多時候都能在某一次機會中一舉成功,嶄露頭角。
  • 屬牛人,你是早上出生還是晚上出生?出生時間決定了你一生財富
    屬牛人,你是早上出生還是晚上出生?出生時間決定了你一生財富 1、出生於申時,下午3點~5點 此時出生的屬牛人一生中都有
  • 你的磁場,決定你一生的命運
    發現沒有,優秀的圈子,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磁場,在你懶惰懈怠時,會吸引著你前行。路遙在《平凡的世界》裡寫道:「一個人的思想還沒有強大到自己能完全把握自己的時候,就需要在精神上依託另一個比自己更強的人。你想要變得更優秀,就去多結交那些優秀的人。曾國藩曾說:「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一個人的磁場圈子,決定了一個人成敗。與高人同行,你才能成為高人。
  • 決定論:你是否願意去承認自己被決定,還是被決定早已是事實
    儘管那場音樂會你永遠錯過了,你可能認為,你有可能不錯過它的。從更大的尺度上看,這個岔路口是你生活中的一一個 點,許許多多個這樣的點形成了你生活的主線。在每一個像岔路口這樣的點上,你似乎都有超過一個以上的選擇。你總是可以相信,如果你在某個點上選擇了不同於已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你的生活可以是另一種樣子。你充分地相信,你通過種種選擇,主宰著你的生活,讓你過著一種獨特的、屬於你自己的生活。
  • 兔兔兔:出生時辰決定你的命運,你什麼時辰出生,就是什麼命
    眾所周知,在算命上,一定要看一個人的生辰八字,不同的生辰八字有著各自的命運。生與死相同,生與死不同,他們的命運也會有所不同。今日小編將與大家分享4種不同時期出生的兔人運勢最佳。此時出生的肖兔,男能娶嬌妻,女能嫁佳婿,一生幸福。兔人生於子時(23:00—00:59):兔人在此時出生,聰明伶俐,才華橫溢,在事業上,光彩奪目。先祖深邃,父母賢達,而家兔則可得先祖之助。但是,此時所生的兔女、身邊的小人、所做的壞事、所阻礙的事業發展道路,都要注意到身邊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團結,才能化險為夷。
  • 量子力學可以證明「宿命論」是錯的?
    最近幾期內容我主要圍繞「多重宇宙論」講解,其中可以用多重宇宙論可以解釋「薛丁格的貓」,也就是可以解釋微觀粒子的「疊加態」,但是目前這個理論還沒辦法通過實驗來證實,所以大部分物理學家對這個理論不感興趣,但是今天我要談談微觀世界的「不確定性」到底對我們人生有啥意義?
  • 出生時辰決定著命運,這幾個時辰出生的寶寶,生來「將相命」!
    出生時辰決定著命運,這幾個時辰出生的寶寶,生來「將相命」! 「辰時」出生的寶寶——7點—9點 在「辰時」出生的嬰兒一生財庫豐隆,會有財富,因為他們有濃鬱的地方風味,而土壤是賺錢的基礎,所以他們會有無數的財富。等他們長大了,他們會帶上甘坤,有一個好的事業。他們只需要奮鬥幾年就能翱翔天際,飛向騰達。
  • 古人的宿命論
    -----《兒女英雄傳》引言古人都很信命,認為人的命運是上天註定的。而且根據男女出生年份以及時間的不同,歸結出不同的屬相以及八字。人們覺得屬相以及八字正是命運的種種表象。在現代人眼中,古人的宿命論似乎沒有什麼道理,他們有這樣觀念是因為對大自然認知能力較低。
  • 小狸貓剛出生時候的樣子
    這個是我家小外甥,我大女兒的寶貝也是我們的寶貝,女兒的成長回憶不起太多了,所以我記錄小外甥的成長記錄,這是他剛剛出生的時候,很可愛吧,很多人都說像女兒哦,我也覺得挺像的,可是還是剛出生的緣故吧,其實不管像男孩還是女孩我都很愛這個小外甥哦。
  • 姻緣天註定,你的配偶在你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你竟還是單身
    美國基因研究顯示:你的配偶在你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無形的上帝之手決定了你的人生,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神奇的領域。古語有云:姻緣天註定,人們更傾向於找到和自己具有相似DNA的人做配偶,這就是常說的夫妻相。基因學證明,夫妻之間的DNA就有非常高的相似度,更有研究顯示可能在很久以前夫妻兩人是擁有相同的祖先,所以才導致了現在彼此有許多相同或相似的基因。
  • 這三個月份出生的屬鼠女最好命
    你是否聽說過宿命論?人一生下來命運便被確定。這聽起來似乎有些玄學,畢竟多數人覺得自己的命運還是由自己所掌握,哪裡有什麼所謂的宿命?不過,伴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有時候卻不得不沮喪地說出我命不由我,同時也感覺冥冥之中似乎有什麼在主導著我們的命運。
  • 農曆出生月份決定孩子的命運,你是哪個月出生,就決定了是什麼命
    子女是婚姻的產物,他們肩負著家庭的希望,決定著家庭的前途。假如有一個聰明而幸福的孩子。不但能給家人帶來好運,還長大後有望成就一番事業,光宗耀祖。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孩子出生在陰曆幾月份,天生富有,福及父母!
  • 出生時辰決定了娃兒命好不好,生在以下幾個時辰,出生就自帶福氣
    出生時辰決定了娃兒命好不好,生在以下幾個時辰,出生就自帶福氣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這個時辰出生的孩子,聰明伶俐,才華橫溢,命中藏財,而且還能福及家人,提升父母的財運。
  • 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世界的無限可能
    換句話說,如果一些實驗者的行為不是完全預先決定的,那麼基本粒子的行為也不是它們先前歷史的函數。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無隱變量」定理。是愛因斯坦追求的那條完全決定論的微觀路線的顛復!那麼,真的有所謂自由意志麼?如果未來可以預測,那就意味著某種程度上一切已定在在皆定,一切都是時間中事的宿命論!一切都是命運,一切都是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