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中記載的一件事,朱元璋看後說不可能,後被鄭和下西洋證實

2021-01-08 佳佳樂多

《山海經》是我國志怪古籍,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

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裡、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

但是對於這部著作,古今的很多名人都有不同的認識,比如司馬遷就曾評價山海經的內容是無稽之談,魯迅先生也認為山海經是方士之書。

袁珂先生曾在《山海經校注》中說:「吾國古籍,瑰偉瑰奇之最者,莫《山海經》若。《山海經》匪特使地之權輿,乃神話之淵府」

但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的認知水平有了極大的發展,學者們越來越清楚的發現,山海經是一部有價值的地理著作,書中一些關於人文地理的描寫,很多都已經得到了證實。

其實對山海經存在偏見的名人,除了司馬遷和魯迅之外,還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皇帝。這位皇帝就是朱元璋。

司馬遷是史記的作者,寫史的人一般眼中不揉沙子,而山海經是一部神話色彩過於濃厚的書籍,司馬遷對其反感也是很正常的事。其次魯迅是一位文學家,立志用筆桿子救中國,魯迅先生對一些糟粕文化向來都是大力批判的,所以山海經這類書,被魯迅先生誤傷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那麼朱元璋,為何也會輕視山海經呢?

朱元璋從一個放牛娃,成長為明朝皇帝,起初對山海經中的奇聞異事,還是有著很深的好奇心的。

但是隨著朱元璋閱讀時發現,山海經中記載了一件非常離奇的事情,就是在在天下的西南端,生活著一群奇怪的人,這些人全身黝黑,身材高大,和中土之人有著明顯的區別。

其實朱元璋從放牛娃到皇帝,中間也一直沒有學習什麼太多的知識,而且在當時那個時代,對於這種怪事不僅僅是感到不可思議這麼簡單。自然大大超出了他的認知極限,於是朱元璋連呼不可能,從此便把山海經扔到了一旁,再也不看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欽定了十五個不徵之國,責令後世子孫永不徵伐。這十五個國家都是明朝的周邊小國。在朱元璋眼中,明朝外加這些朝貢國,就是天下,天下就這麼大。這些朝貢國,每年都要到南京覲見朱元璋,朱元璋還從沒見過一個全身發黑的人。從此,朱元璋便看輕了山海經,斷定書中的事都是無稽之談。

那麼書中記載的這個倒是是否是真的呢?如果是真的又是什麼時候被證實的呢?

在明朝西南的非洲大陸,確實生活著很多黑人,只是當時科技並不發達,而且這還要怪朱元璋自己,朱元璋頒布了禁海令,規定片板不得下海,這就斷絕了明朝和很多國家的往來,朱元璋也錯失了見到黑人的機會。

直到明成祖朱棣做皇帝後,他廢除禁海令,並派遣鄭和七下西洋。

鄭和的船隊最遠到達了非洲紅海沿岸,宣揚了明朝的威德,拓展了明朝的朝貢體系。此後明朝的朝貢國,從十五個增加到了四十多個,非洲的黑人和一些非洲特有的動物,從此進入了明朝人的視線,在開拓人們眼界的同時,也證明了山海經的正確性。

如今看《山海經》中所描繪的一切,初讀只是覺得荒誕不經,但是細思下來,的確可能是有所根據的。

雖然世界史上關於五千年前的文化幾乎沒有任何記載,留下的只有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但不可否認的是,《山海經》是一本包羅萬象的天書。

它囊獲文獻、地理、神話、奇幻等的研究價值,是華夏文明第一寶典,擁有著破解上古文明歷史的魔力,對我國乃至世界都有深遠影響。

雖然山海經中記載的真實性還需要深入研究,但是無法否認的是,我們的確需要思考山海經的真正意義了。

在這裡建議大家也讀一讀《山海經》,因為它不僅僅是一本神話故事,也十分受專家學者的歡迎,是中學課本的常客,在現行的中學語文地理必學的《水經注》中,有數十處引用了《山海經》。

不過想要看的朋友,應該都有一個擔心,那就是怕看不懂裡面的文言文,這裡給夥伴們推薦一本《山海經》,這本是全注全譯白話文版本。

內容易懂好理解,書中文言文與注釋,也有白話文解析,是了解山海經的最佳途徑,如果只是單一的白話文,反而沒有什麼樂趣,其中配圖也比較真實還原。是古籍中值得一讀的書。可以增加我們閱讀時的樂趣。包裝也非常的精緻,可以用來收藏。

全書價格也很划算,就一頓飯錢,但是當你熟讀之後,不僅可以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消遣,或者是自己的興趣研究,還可以給家裡的小朋友講講中華文化傳統故事。

在科技發展到今天的地步,有些東西我們還要記住的,因為時至今日,我們其實真的還是停留於很多事物的表面而已。

正版書籍僅需79元,想看的小夥伴你們點擊下方商品就可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鄭和只會航海?看他下西洋都幹了些什麼?打仗外交玩政治無一不精
    鄭和只會航海?看他下西洋都幹了什麼?打仗外交玩政治無一不精首次航行遇上國戰,逼服一國,全殲海盜1405年,「鐵血海王」鄭和率領他的艦隊從福建出海,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航行。同年,他們抵達爪哇島,碰上爪哇島東西兩王的內戰,鄭和的手下捲入其中意外被殺一百多人。
  • 鄭和下西洋沒有北鬥衛星,是如何不迷路的,靠第六感覺嗎?
    鄭和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揚帆遠航的代表性人物,比起歐洲的大航海時代,鄭和下西洋比歐洲整整早了一百多年,所以這又不得不感慨明成祖朱棣的雄才大略,單這一項來說明成祖朱棣的眼光絕對不比他老子朱元璋差。可是在海上航行不同於陸路,那個時期遠洋航海技術還未成熟,海面上根本沒有多少船隻,根本沒有問路一說,更何況當時的各國還沒有海上領土這個概念,所以很難想像鄭和當年七下西洋是如何做到不迷路的,畢竟來回要14次,可以說是個大工程:
  • 鄭和下西洋對東南亞伊斯蘭教發展的貢獻
    根據史料記載,鄭和下西洋時,帶的翻譯官馬歡,也是回民,馬歡精通波斯語、阿拉伯語,在鄭和團隊中身兼兩職,既為外事翻譯,又負責傳播中華文化。馬歡至少參加了七次下西洋時的三次。這次鄭和船隊還在三寶壟休整了至少一個月,期間鄭和與隨從費信還時常去當地華人的回教堂祈禱。 三寶壟就在現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 根據東南亞三寶壟華人的史料記載,在伊斯蘭文化的輸入方面,鄭和曾經派人到達伊斯蘭教的聖地的麥加,帶回了麥加大清真寺的寫真畫本,加強了伊斯蘭教文化區的聯繫。
  • 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行程安排是否合理?
    鄭和船隊系由木帆船組成,海上航行全靠風力驅駛。每次出航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船員對風向和風力的掌握。船員對沿途所經地區的季風變化規律,必須有非常準確的了解,這是遠洋航行成功的必要保證。今天,我們將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和行程是否合理?
  • 美人魚原型其實是海牛 鄭和下西洋時或見過
    資料圖片  □金陵晚報首席記者 於峰  最近熱映的周星馳電影《美人魚》中,出現了一位神秘的人物——鄭先生。這個鄭先生到底是誰?影片中鄭先生畫像上是一副明朝宦官打扮,使得很多人懷疑,「鄭先生」就是從南京出發遠航西洋的偉大航海家鄭和。  「鄭先生」就是鄭和?
  • 鄭和下西洋的寶船究竟有多大?長150米,排水量3萬噸可信嗎?
    寶船是鄭和下西洋船隊中使團領導成員乘坐的,載物最多的主力船隻。研究寶船的大小,是關係到我國以及世界古代造船業和航海業的最高水平問題。中外學者和專家對這個問題一直很重視,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鄭和下西洋的寶船究竟有多大?歷來眾說不一。
  • 鄭和下西洋體現了明朝人怎樣的海洋意識?
    儘管該圖中的海外知識還是模糊和不精確的,但卻是明代統治者制訂海洋政策的重要依據。作為大航海時代前奏的鄭和下西洋從1405年開始,明政府想重建與南洋的朝貢關係,決定派遣宦官鄭和、王景弘等率領船隊數次下西洋,與亞非各國建立起廣泛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鄭和原姓馬,名和,雲南昆陽州人,據說在家排行第三,字三保。
  • 探尋鄭和之路:龍涎香由鄭和從阿拉伯傳入中國
    中新社福州五月二十一日電題:龍涎香是由鄭和從阿拉伯傳入中國的  中新社記者韓勝寶  臺灣中華戰略學會秘書長、高級研究員龍村倪在此間舉辦的「鄭和下西洋與華人華僑」系列活動時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他考證,鄭和下西洋最遠曾到達非洲東海岸,也曾進入亞丁灣,抵達「天方」(今阿拉伯聖城麥加)。
  • 用龍涎香治病、豆子生豆芽,這些都是鄭和做的事
    他說,在鄭和下西洋的時候,途徑一個小島,叫龍涎嶼,距離蘇門答刺有一晝夜的航程,島上有若干龍涎香。這是因為每年春天,抹否鯨都會聚集在這裡嬉戲覓食,將大量誕沫留在島上,這就是龍涎香。當地人駕駛獨木舟前往島上採集龍涎香,遇到海上有風浪的時候,當地人就跳到海裡,一手扶著獨木舟,一於划水,登島採集龍涎香後,返回岸上。
  • 《山海經》記載的異獸真的存在過?是史前核戰爭後的產物?
    中國奇書《山海經》:12萬年前上古人類文明核戰爭後的地理、生物勘察報告?中國志怪小說《山海經》歷來被認為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漢朝太史令司馬遷說它記載荒誕,寫《史記》時不敢參考。近代作家魯迅也曾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它是「古之巫書」,意思是不可信的古代迷信書籍。
  • 探尋鄭和:航海家鄭和是中國第一個吃燕窩的人?
    林局紳是馬六甲研究鄭和的資深專家,他告訴記者,鄭和的遠洋船隊在海上遇到了大風暴,停泊在馬來群島的一個荒島處,食物緊缺,無意中發現荒在斷石硝壁上的燕窩。於是鄭和就命令部屬採摘,洗淨後用清水燉煮,用以充飢。數日後,船員個個臉色紅潤,中氣頗足。回國時,鄭和帶了一些燕窩獻給明成祖。從此,燕窩成了朝拜皇帝重臣的貢品。  鄭和到過的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海岸,均是燕窩的主產地。
  • 清代麒麟老照片,驗證《山海經》的記載,專家:你好好看看照片
    近日來,網上開始瘋傳一張「清代麒麟」的圖片,令不少探秘愛好者感到好奇不已,甚至還有網友還認為,它可能會驗證《山海經》中關於麒麟的記載。那麼問題來了,這張瘋傳的清代麒麟圖片,是否能夠驗證《山海經》中的記載呢?專家又會對其給出怎樣的看法?
  • 山海經中越來越多的謎題被解開,記載開始不斷被證實,細思極恐
    到了21世紀後,山海經中的離奇記載不斷被證實,很多以前弄不懂的謎題都將被迎刃而解,仔細想一下,細思極恐山海經是先秦古籍,裡面主要記述了上古時期的各種神話故事、地理條件、物產、宗教、古史、民俗和醫藥等內容,很多人認為 山海經是一本荒誕不經的奇書,但也有部分人認為宇宙生存了150億年,神奇的地球也已經旋轉了46億年,生物歷史有33億年,人類歷史的300萬年不過是彈指一揮間罷了
  • 泉州港、「巨無霸」廣州港差在哪裡,鄭和要選擇劉家港「下」西洋?
    據《元史》當中這樣描述當時發達的海外貿易活動稱:「漲海聲中萬國商」,而發達的海貿活動,造就了一大批興起的港口城市,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劉家港藉此機遇,一躍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大港口。鄭和下西洋為劉家港的繁榮發展再一次提供的機遇,雖然明太祖朱元璋曾經發布的禁海令,當中中國的航海活動備受打擊,沿海港口出現不同程度的衰弱。
  • 《山海經》記載的另一世界可能被證實?美國專家:是描述美洲大陸
    甚至是有人說《山海經》中記載的是另一個世界!而網絡上,甚至一些學者認為是五大文明古國(包含瑪雅文明)的先祖利莫裡亞人所居住的利莫裡亞州,而《山海圖》之中所記載的其上所有的地形,妖物,甚至神的存在,都是利莫裡亞的人等等,當然,這些都是網絡及學者的一些猜測。到底《山海經》中記載的是不是另一個世界呢?
  • 鄭和七次下西洋,是著名的航海家,最後卻死在航海途中
    其實在中國古代的時候,有很多非常著名的航海家,不過最出名的幾位都在國外,那麼在中國有這樣一位非常出色的航海家就是鄭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其實是一名宦官,俗稱就是太監。那麼鄭和他七次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的壯舉,就是因為這樣的事情,才讓我們真正的看到了鄭和所擁有的那些才能。而且我們發現朱棣明成祖對於鄭和是十分的信賴,要不也不會讓他去出使西域,而且我們發現鄭和能夠真正的帶領一堆人馬來到其他的領域也是相當的不錯。
  • 鄭和原來是一個太監,後來成為了著名的航海家
    由於人們的閱讀習慣和環境來說,許多人都知道一些口口相傳的故事,但卻不知道其背後的人物的背景,也不能確定其真實性。所以說歷史還需要一一道來。今天我們說的人物是鄭和,相信大家對鄭和都不陌生,應該聽說過鄭和下西洋的故事,許多電視劇也拍過鄭和下西洋的劇情。
  • 不該出現的謎團:航海家鄭和死於何時、何地?葬於何處?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明代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偉大事件。但非常可惜的是,鄭和下西洋的所有檔案資料都已經丟失,再加上古代對宦官的一些偏見,我們至今都不清楚鄭和死在什麼時候,葬在什麼地方。明朝距離今天不過六百年時間,這是一個不應該出現的謎團。
  •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彼岸有譽聲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廣域講述歷史人文,今天小編繼續給大家帶來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鄭和七次出使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創始人,在歷史上起過很大的作用:第一、促進了中國和南洋各國之間交通的進一步發展。
  • 山海經中偶然發現的離奇記載,要是被證實,可能會解開一些謎
    山海經中偶然發現的離奇記載,要是被證實,可能會解開一些謎在我們的古代中也是有很多的著作,但是那個時候和我們現在相差的時間實在是太過於長了,書中還有很多的事情我們現在的人壓根就看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其實一點也是和地理的環境變化也是有很大的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