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數次打敗朱元璋,投降後也未有大戰功,卻被封為明朝開國公侯

2020-12-05 明清史說

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在南京舉行盛大慶典,給功臣們論功行賞,朱元璋不僅給自己的8個兒子封了藩王,另外還封了36位爵,其中公爵6位、侯爵28位、伯爵2位,我們常說的這36位爵其實是活著的(常遇春除外,因為他的爵位是由兒子常茂襲任),其實除了這36位,朱元璋還追封了一些去世的功臣,其中就包括我們今天要說的蘄國公康茂才。

康茂才與其他公爵相比,能力和戰功相差很多,不僅如此,康茂才曾經還做過元朝官員,而且數次取得阻擊朱元璋的勝利,另朱元璋吃了不少苦頭,康茂才歸降後也從未獨自帶隊取得大勝,但朱元璋卻封他為蘄國公,雖說有死者為大的嫌疑,但一定程度也上說明朱元璋對他的肯定,只不過對他的認可是在農業生產以及安撫百姓這兩個方面。

元朝末年,起義軍四起,年輕的康茂才心中還是歸向於奄奄一息的元朝,於是在家鄉組織起了軍隊,他們喊出的口號自然是「保衛元朝、保衛鄉裡」,對付零散的起義軍,康茂才很有一套,在蘄縣被起義軍佔領的情況下,康茂才率領軍隊取得節節勝利,很快就收復了蘄縣,結果被元朝政府看上,任命他為朝廷官員(長官、鎮撫等)。

康茂才又與其他元朝將領一起收復了九江、蘄水黃連寨等地,他的官越做越大,兵力也是越來越強盛,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準備攻打康茂才駐守的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此時朱元璋正處在事業上升期,可謂是意氣風發,但遇到同樣意氣風發的康茂才,朱元璋明顯準備不足,數次進攻都被擊退,搞得朱元璋進退兩難。

朱元璋手下還是有能人,在這危急關頭,常遇春獻上一計,他認為康茂才屢戰屢勝,一定會輕視對手、放鬆警惕,建議把康茂才引誘出來,然後打一個伏擊,結果還真如常遇春所料,康茂才中了計,手下精銳部隊幾乎被全部消滅,康茂才只得率領殘餘力量逃至集慶(今江蘇南京),朱元璋渡江後乘勝追擊,第二年就攻佔了集慶。

集慶被朱元璋拿了下來,康茂才見大勢已去就率部歸降,面對這位昔日屢次戰勝自己的對手,朱元璋本想羞辱一番,但康茂才接下來的一席話另朱元璋很是滿意,康茂才說道:「以前我們各為其主,難免會有交戰,雖然我曾經多次戰勝你,但最終還是敗給了你,這就是天命,你殺我合情合理,但你若不殺我,來日我定效犬馬之勞。」

朱元璋攻佔集慶後將其改名為應天,以應天為根據地發展,此時他最大的對手變成長江上遊的陳友諒,面對陳友諒的強大攻勢,剛剛投降的康茂才起了作用,因為他和陳友諒是舊識,於是又使出了誘騙設伏的把戲,把陳友諒誘騙至龍灣伏擊,陳友諒損失慘重,此戰為接下來的「鄱陽湖決勝」奠定了基礎,「龍灣之戰」是康茂才歸降後取得最有意義的一場勝利。自此後朱元璋與張士誠的較量,康茂才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康茂才對朱元璋最大的貢獻在於農業生產,朱元璋當年聽取了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於是命康茂才任都水營田使(農業生產負責人)兼帳前總制親兵左副指揮使,康茂才就帶上軍隊開墾荒地,農業生產搞得轟轟烈烈,朱元璋手下許多其他將領也被派去種糧,唯獨康茂才搞得最出色,糧食產量也最高,為接下來朱元璋一舉奪得天下解決了後顧之憂。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此時天下並未完全平定,康茂才跟隨大將軍徐達北伐元朝,在平定汴梁、洛陽、陝州、絳州、解州等地時,康茂才的主要作用是籌集糧草和安撫地方百姓,所到之處百姓都為他立碑頌德。洪武三年(1370年),康茂才繼續從徵定西、興元,大勝歸來途中病逝,時年57歲,朱元璋追封他為蘄國公。

相關焦點

  • 朱元璋封的開國六公爵都是誰?其中有個人,爵位承襲到了大明滅亡
    洪武十年(1377),在鄧愈病逝後,朱元璋追封他為寧河王,諡號武順,配享太廟。可惜繼承了鄧愈爵位的長子後因李善長而受牽連,最終奪爵被殺。直到明世宗時,鄧愈的五世孫才被續封定遠侯,並把爵位傳了下去。他懂謀略,懂人心,也懂朱元璋是如何一步步利用手下的眾人成為四海之主的。所以若是武將因兵權過大而陷入危機,那麼李善長就是隨時都有可能遭到朱元璋的忌憚。因而即便李善長能憑藉數年來的勞苦功高而被封為定國公,被朱元璋贊作大明之蕭何,他最終也還是逃不開"大清洗"。洪武二十三年(1390),李善長全家七十餘人被處死,留下的活口再也不能繼承爵位。
  • 明朝第一開國猛將,死後封侯,朱元璋令畫師繪製身穿龍袍的全身像
    雖然這些割據者暫時叱吒風雲,但是真正成功完成統一的只有布衣劉邦和遊僧朱元璋這兩位,而他們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是對人才的挖掘和使用,這也無疑是他們成功的最大法寶。 劉邦曾說過:「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 大明開國第一武將,生前封侯,死後封王
    有佼佼者帶領著他們發動起義。甚至有的佼佼者可以獨佔一方。但是大多數的獨佔一方都是短時間內或者是區域性的。想到這一個文化名人就會慢慢的浮現在我們的腦海當中,蜀國的開國皇帝劉備。雖然這些割據者都輝煌一時。但是真正完成統一中原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劉邦,一個是朱元璋。先不討論二者所處的時代和環境背景怎麼樣。他們兩個成功的原因有一個相同之處。就是他們對人才的利用和挖掘,這無疑成為了他們的制勝法寶。
  • 朱元璋有多麼的「重武輕文」?看完他冊封的公、侯就明白了
    朱元璋既然做了皇帝,自然要對那些為他奪取天下的文臣武將論功行賞,朱元璋與建立宋朝的趙匡胤有一個明顯的區別,那就是「重武輕文」。當年趙匡胤在建立大宋王朝後,執行的是「重文輕武」國策,即使是那些參與「陳橋兵變」的心腹武將們,也被趙匡胤以「杯酒釋兵權」的高超手腕,心甘情願地交出了兵權。
  • 哈裡王子晉封公爵,英國爵位的公侯伯子男和中國古代爵位一樣嗎?
    而中國古代的爵位都是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區別,但大體上還是分為王(親王、郡王)、公(國公、郡公、縣公)、侯(縣侯、鄉侯、亭侯)、伯、子、男。在商周時期,爵位對應的都是封國,裂土分封,封邦建國。每個爵位都是世襲並且,封國上的領土、子民世代相傳。
  • 大明開國第一功臣徐達,何以在朱元璋「大清洗」時得以善終
    徐達,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自小習武,與朱元璋是從小長大的好友。後來,朱元璋回家鄉徵兵,徐達應徵入伍,從此戎馬一生,與常遇春一起推翻了元朝的統治,為朱元璋和大明朝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封魏國公。朱元璋曾評價他:將軍謀勇絕倫,故能遏亂略,削群雄。
  • 胡大海生前身後事:兒子被朱元璋殺死,媳婦竟然也被扔到河裡
    胡大海是明朝開國功臣,在民間傳說中,他和程咬金一樣都是一員福將,福大命大,武藝不咋地,但比較幽默,喜歡插科打諢,屬於比較搞笑的人,事實上胡大海為人嚴肅,但是命運卻比較慘。
  • 東漢開國第一功臣家族耿氏一門十九侯,為何始終被竇氏壓一頭
    如果要評選東漢開國第一功臣家族,耿氏當選毫無爭議。從劉秀踏上河北之地開始,上谷太守耿況就始終力挺劉秀。在耿況選擇劉秀之前,其長子耿弇就追隨在劉秀身邊,並高居東漢開國雲臺二十八將第四位。耿況有六個兒子,除了長子耿弇,他的二子耿舒、三子耿國,都因戰功受到光武帝劉秀的信任。
  • 據說朱元璋發跡後,他的兩個舊相識前來投奔,結局卻迥然不同!
    朱元璋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成為起義軍中勢力較大的一支,在成勢之後,朱元璋並沒有著急與打地盤,反而是在浙西一帶休養生息,迅速的壯大了自己的勢力。此後,朱元璋先後打敗了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人,在鞏固了在南方的統治後,朱元璋隨即揮軍北伐,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在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城登基為帝,建立了大明朝,朱元璋也完成了由放牛娃到開國皇帝的逆襲。
  • 六百年謎案:朱元璋用燒鵝害死了大明開國第一功臣?
    徐達可謂為明朝建立了不世功勳,朱元璋認為他是大明第一功臣,位居開國「六王」之首,先後被任命為大將軍、徵虜大將軍、太傅、右丞相兼太子少傅,被封為魏國公,死後追封為中山王。但關於的徐達的死因確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流傳最廣的就是朱元璋明知生背疽的徐達不能吃蒸發之物卻還要賜給他一隻燒鵝,徐達因此病重身亡,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人物小傳之明朝朱元璋:頂級權謀大師,自私權力野獸
    在這一階段,朱元璋把主要的殺戮目標鎖定為官僚集團,就連「開國六公」之一的李善長都沒能倖免於難,但「開國六公」之中的徐達、李文忠和鄧愈都是善終,應該說此時的朱元璋還算理性,並沒有大肆屠殺功臣的打算。可在太子朱標去世之後,一切都變了。朱標出生於公元1355年,大明建國的時候是公元1368年,那時朱標已經十三歲了,並被封為皇太子,地位穩如泰山。
  • 劉伯溫臨死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不解,十七年後長嘆一聲
    在明朝野史中,有一段關於劉伯溫的有趣記載。劉伯溫晚年病重在家。朱元璋得知這一情況後,派胡代表前去拜訪。胡在拜訪劉伯溫時,特意帶了一副朱元璋送給他的良藥。劉伯溫知道朱元璋給自己的藥出了大問題。畢竟朱元璋殺功勳將領是眾所周知的。
  • 大明王朝的西南屏障,以女將軍的身份封侯,威震轄地幾十年
    歷史上出名的女性很多,有專政的,有幕後把持朝政的,還有才名譽天下的。古代帶兵作戰的基本都是男性,女將軍很少很少,隨著網絡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女英雄走入大眾視野,花木蘭、穆桂英等。而正史中唯一記載的封侯女將出現在明末,她戎馬一生,名字令敵人膽寒,是大明西南最後的屏障。
  • 朱元璋還真是烏鴉嘴,說徐達後人三世王爵,結果倒黴了兩代人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而一個王朝的建立,必然是有一大幫人輔助,而且都是當時極為傑出的人才。在明初時期,人才的確很多,武有徐達、常遇春、湯和、藍玉、李文忠、馮勝、傅友德等,文有宋濂、李善長、劉伯溫等;那誰才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呢?那就必須是徐達了,因為他是開國「六王」之首。
  • 朱元璋力排眾議,堅持分封藩王,背後有著怎樣的深謀遠慮?
    他不相信異姓人,把自己兒子分封在各地能保障江山不被外姓人奪去朱元璋多疑的性格為後世所詬病不已,他的手下帥才大將有很多。開國大將接連被他用各種手法給除掉,只留下幾個他認為對他和他的後世沒有威脅的少數幾人。他建立錦衣衛,鎖扣大臣,手下大將被殺的殺,囚的囚。
  • 雲貴高原的漢人大多為明朝遷入,至今還說著明朝時期的官話
    雲南有四千八百多玩人口,就有三千二百多萬漢族,漢族人佔雲南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那雲南的漢族人是怎麼來的呢?  內地漢人最早移民雲南,應該是戰國時代開始的,《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楚威王命大將莊礄從長江逆流而上,經黔中進軍雲南,取得勝利後,在返回的途中,黔中已經被秦國佔領,莊礄無奈,只得領兵返回滇池,被當地少數民族擁戴為王,建立滇國,這應該是歷史上中原漢人移民雲南的開始。
  • 明朝開國大帝朱元璋之起義前的他
    朱元璋同志的生平可分為三大階段,分別為 1:1328——1352年,起義前的不幸生活; 2:1352——1368年,進擊的大帝朱元璋; 3:1368——1398年,好好當皇帝; 今天主要講述的就是第一階段,這個階段其實也可以分為三個小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