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之明朝朱元璋:頂級權謀大師,自私權力野獸

2021-01-09 顧道驚城

很多人談起歷史時總會一臉自豪地誇耀:「我中華上下五千年如何如何…」他們對於漢唐雄風了如指掌,提起秦皇漢武滔滔不絕。

但如果你問他:「宋之後的情況怎樣?」他多半就啞火了。因為宋之後有元和清,雖然現在的蒙族人和滿族人都是中華民族一份子,但在當時,蒙古和後金就是標準的異族入侵,這一點無可辯駁。

民族自尊心稍強一些的人,此時多半會憤憤不平地喊一句:「元清怎麼了?我們還有朱元璋呢!」

雖然我一向反感用民族主義的視角來看待歷史,但在那個中華民族自信心極度低落的時刻,是朱元璋橫空出世,讓中國重新變得偉大。

今天,我們聊聊朱元璋。由於朱元璋的一生過於恢弘,遠不是一篇文章所能寫完的。所以我略過他早期起家和爭霸天下的相關事跡,只講朱元璋建國之後,對於中國歷史造成的影響。

不徵之國

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令編纂《皇明祖訓》,宣布將朝鮮和日本等十五個海外國家列為「不徵之國」,告誡後世子孫不得恣意徵討。

後世有讀者說,這十五個國家把大明周邊的大多數鄰國囊括在內,使得大明被束縛住手腳,白白錯失了開疆拓土的大好時機,都怪朱元璋保守。

其實,這種說法是錯怪了朱元璋,因為這十五個國家裡並沒有蒙元。朱元璋的意思是告誡後世子孫:必須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目前能夠對大明構成威脅的只有蒙元,千萬不要盲目樹敵。

如果後世子孫真能把蒙元打得亡國滅種,那麼在消滅了這一大邊患之後,再考慮繼續開疆拓土的問題也不遲。太祖皇帝定的法,後世子孫因時制宜進行變革,也不是什麼大逆不道的事,這就用不著朱元璋瞎操心了。

如果朱元璋的後世子孫認為:蒙元已不存在或不足為懼,只有打朝鮮和日本才符合大明的利益,難道後世子孫們就會被老祖宗朱元璋的一番話束縛住手腳嗎?那也太高看政客的節操了。

綜上,十五個不徵之國的設立是非常正確的,必須集中精力應對主要敵人,然後用一個類似於「永不侵犯條約」的玩意兒安撫鄰國,才能以最小的代價辦好頭等大事,朱元璋這事辦得很高明。

經略雲貴

在中國傳統歷史中,西南地區只有四川戲份較多,雲南和貴州在大多數時候都屬於蠻夷之地。

形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生產力發展緩慢,雲貴的各民族成分又很複雜,致使經略雲貴成本太高,但在朱元璋時代,這一切有所改觀。

在元朝的時候,統治者也有意經略雲貴,並為此設立了土司制,土司就相當於土皇帝,名義上服從中央,實際上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

朱元璋知道雲貴和中原在組織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他看不慣這種行為,於是他開始想方設法地限制土司,並利用宣慰司和宣撫司進行制衡。

除此之外,雲貴地區開始頻繁出現新設立的衛所和大規模的軍屯。這一舉措雖然在明成祖朱棣時期走了一些彎路,但總體來說:經略雲貴從朱元璋開始,使得今天的雲南和貴州沒有變成第二個和第三個越南,朱元璋功不可沒。

但必須承認:朱元璋玩的衛所軍屯這一套,其實在元朝時就已經出現了,這為朱元璋經略雲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朱元璋有功,卻也必須感謝元朝的前期投資。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修建了大量驛道通往雲貴,極大解決了交通問題,並將情如親子的沐英派駐當地,沐家更是「世鎮雲南」,使得雲貴在明朝時得以與中原相連,從此之後真正成為了一家人。

南北榜案

在明洪武三十年,也就是朱元璋去世前一年,發生了著名的「南北榜案」。

有人說,「南北榜案」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北方考生學識不高還喜歡耍無賴,所以朱元璋被迫大開殺戒,目的是團結北方;

也有人說,「南北榜案」是南方官僚集團聯合起來排擠北方人,同時讓朱元璋看看自己的力量,朱元璋不受威脅,於是大開殺戒;

在我看來,這兩種說法都對,但都片面,結合起來才算完整。

北方多戰亂,這是不爭的事實;由於戰火頻仍,致使北方考生的文化功底不如南方考生,也是客觀存在的,這不是地域歧視,沒必要過多解讀。

但回望中國歷史,從西晉末年的「衣冠南渡」開始,南北矛盾就已經是極大的問題了,當時的南方士族重要人物周玘甚至在臨終前對兒子說:「我就是被那些北方佬給逼死的,你如果不能給我報仇,就不是我兒子!」

將卒,謂子勰曰:「殺我者諸傖子,能復之,乃吾子也。」吳人謂中州人曰「傖」,故云耳。——《晉書》·卷五十八·列傳第二十八

很多人都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也在客觀上說明了一個事實:在南北相互歧視的傳統背景下,南北分開過日子並不是什麼偶然事件。

從東漢末年到南宋末年,幾乎是一半分裂一半統一。而到了明清,這種局面基本看不到了。明末雖然有短暫的分裂,但滿清很快就統一天下,中國的版圖持續擴大。

這不是朱元璋一個人的功勞,但這種整合南北的舉動,很明顯是從朱元璋時代開始的。應該怎樣令中國重新習慣統一?這事兒秦始皇最有經驗,朱元璋也一直在學習秦始皇的一些作為。

除了恢復習俗,朱元璋還統一法律和行政職能,當北方由於戰亂,導致全面落後於南方的時候,朱元璋開始從政策上傾斜北方,並從南方抽血,為北方恢復活力。

朱元璋能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知道他是由南向北統一的天下,他的基本盤就在南方,首都南京更是江南重鎮,這事要是幹得不好,無異於自掘墳墓。

當然了,我們也不能把朱元璋說得太偉大,他重北輕南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要拉攏北方官僚制衡南方官僚,動機並不純粹,但客觀事實是:朱元璋的做法,極大地緩和了當時的南北矛盾。

我只挑了比較著名的「南北榜案」,用以講述朱元璋的南北策略,除此之外還有「蘇松重賦」,囿於篇幅就不一一展開了。

濫殺無辜

上面三段講了朱元璋的亮點,下面再講兩段朱元璋的黑點,最著名的莫過於朱元璋濫殺無辜之事,因為朱元璋前後四次興起大獄,製造了大量血案和慘案,史稱「洪武四大案」。

其實在說起朱元璋濫殺無辜這件事的時候,也不能完全認定為黑點,因為這事要分兩部分看:一部分是太子朱標在世之時,一部分是太子朱標去世之後。

太子朱標在世之時,朱元璋殺戮的主要原因是元朝官場過於腐敗,朱元璋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整頓官場,順便樹立皇權的威嚴,達成集權之事。

比如說「空印案」,很明顯是官僚集團聯合起來忽悠朱元璋;比如說「胡惟庸案」,是朱元璋認為宰相會成為制衡皇權的重要因素,所以幹掉胡惟庸之後廢除這一制度;比如說「郭桓案」,朱元璋的主要目的還是分化瓦解官僚集團,並著重打擊江浙地區的士大夫。

在這一階段,朱元璋把主要的殺戮目標鎖定為官僚集團,就連「開國六公」之一的李善長都沒能倖免於難,但「開國六公」之中的徐達、李文忠和鄧愈都是善終,應該說此時的朱元璋還算理性,並沒有大肆屠殺功臣的打算。

可在太子朱標去世之後,一切都變了。

朱標出生於公元1355年,大明建國的時候是公元1368年,那時朱標已經十三歲了,並被封為皇太子,地位穩如泰山。

按說,朱標是朱元璋親自培養的,從朱標成為太子時開始計算,也培養了二十多年,是一個非常稱職的接班人,完全可以令朱元璋免去後顧之憂。

可朱標去世之後,朱元璋就面臨一個新問題:新接班人接受自己培養的時間較短,他真能接過這副重擔嗎?

在懷疑與猜忌中,朱元璋始終找不到答案。最終,朱元璋做出了一個快刀斬亂麻的決定:既然找不到答案那就不找了,我用最簡單的粗暴的辦法來做事!

在這種背景下,「藍玉案」爆發了。

藍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朱標的嶽父,所以藍玉就是太子妃常氏的舅舅,可以算朱標的死黨。但問題是:太孫朱允炆並不是常氏的親骨肉,只是嫡母,朱允炆的生母姓呂。

朱元璋之所以選擇以「藍玉案」作為快刀斬亂麻的開端,就是因為藍玉的身份敏感:他是太子朱標的死黨,卻不是太孫朱允炆的死黨。

藍玉功勳卓著,如果留給朱標用,那必然是君臣相得益彰,可如果留給朱允炆用,難免會出現主弱臣強的局面,不殺他殺誰?

因為類似的原因,曾被封為「太子太師」的傅友德和「開國六公」中的馮勝都被殺了。

在洪武四大案中,「空印案」、「胡惟庸案」和「郭桓案」都發生在太子朱標生前,我能很肯定地說:朱元璋在辦這三件大案的時候一直很理性,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他堅定地認為自己沒有做錯事。

可在太子朱標去世之後發生的「藍玉案」,以及後來的傅友德和馮勝之死事件發生時,朱元璋已經迷失了,他雖然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他並不知道自己這個做法到底對不對,因為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天下為私

或許有人會不理解這一小節的標題:「封建帝王不都希望『天下為私』,不都希望自己建立的天下能從一世傳至萬世嗎?」

這話倒是沒錯,但朱元璋的「天下為私」卻格外過分,甚至有些突破下限。

很多人不喜歡朱元璋,說他根本就不是個人,完全是一隻純粹的「權力野獸」。但無論怎麼貶低朱元璋,都必須承認一點:朱元璋對家人足夠好,尤其是對兒子足夠好。

建國之後,朱元璋立刻把自己的兒子們分封到各地做藩王,這雖然有大明初立敵人眾多的客觀原因,但主觀原因還在於朱元璋希望自己的子嗣能夠永享富貴。

能力強的在邊疆為國戍邊,能力弱的在地方牧守黎民,這給人的感覺就是地主老財往各地派監工。

在朱標去世之後,朱元璋曾問過朱允炆:「等你繼位之後,會怎麼對待自己的叔叔們呢?」朱允炆的叔叔們就是朱元璋的兒子們,估計朱元璋也擔心朱允炆大開殺戒。

朱允炆的回答很乖巧:「我會好好跟叔叔們交流,只要他們願意聽話,我絕不為難他們。如果藩王成為了朝廷的阻礙,我會用一種較為平和的方式來削藩。」

朱元璋聽到這番話的感覺是什麼?我們無法得知,但從朱元璋的所作所為來看,他並不放心朱允炆。

如果朱元璋認為朱允炆可以信賴,他完全有能力再幫朱允炆一把,像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這樣的實權派,朱元璋完全可以率先出手,削弱他們的實力,使得他們沒有機會成為朱允炆的威脅,可朱元璋並沒有這樣做。

朱元璋是什麼人?只要他認為該殺的人,那幾十幾百是殺,幾千幾萬也是殺,他什麼時候心軟過?

可在對待子嗣的問題上,朱元璋的心腸卻格外柔軟。

朱允炆為什麼會被朱棣打得退位?自然有朱允炆瞎折騰的主觀原因,但邊疆藩王強大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種局面是誰造成的?朱元璋。

朱元璋雖然沒有正兒八經地當過農民,但他的這一做法,充分證明了他狹隘的小農思想:不管誰繼位,都是我朱元璋的嫡系子嗣,反正肉爛在鍋裡就行。至於朱允炆的命運問題,我也管不了那麼多啦!

朱元璋對待子嗣的軟心腸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事例,從秦至清,只有明朝宗室的待遇最好,而且好得有些離譜。

明朝藩王窮奢極欲,不事生產,這裡面雖然有朱棣圈養宗室的原因在內,但朱棣其實也是跟著朱元璋的步子走。

與明朝藩王相比,明朝大臣的俸祿卻非常低。看過我明末系列的讀者們,應該非常清楚明末那種官僚集團制衡皇權的亂象有多可怕,可問題的根源在哪裡呢?

如果明朝藩王能夠爭點氣,如果明朝武勳能夠爭點氣,朝堂也不至於被一幫官僚把持。明亡於財政危機,這裡面固然有官僚集團斂財的原因,但圈養宗室同樣是一筆天文數字。這個鍋,恐怕得由朱元璋和朱棣兩父子好好背著。

很多人都說,蒙古人佔據中原,是把中原當成一個大牧場。在我看來,把中原當成牧場和農場的人不是蒙古人,而是朱元璋。

只要這個牧場或農場能養活他朱家子孫就可以了,百姓世代給朱家打工,百官也只是地位高點的打工仔。

現在網上流行一個段子,說朱元璋是「開局一個碗」,起點比劉邦和石勒還低,最終卻能夠統一中國,實在是非常了不起。

我認同這個觀點,朱元璋能夠建國立業,說明他有非常出色的個人素質。但我同樣要強調一點:在各代開國帝王中,朱元璋是最沒有理想、私慾最旺盛的一個。

相關焦點

  • 明朝內官權力的擴張進程,越過皇帝,到達權力的頂峰
    明朝經歷了,靖難之役、永樂盛世、弘治中興等這些盛世,然而明朝最終還是從繁榮、穩定走向了衰敗的土木堡之變。內裡其實都與皇帝身邊的人有關,比如內閣、錦衣衛、宦官等等,明朝設置這些職位,最初是為了官員們彼此制衡,而自己也可以更輕鬆的管理國家,處理朝政。然而也是因為這些職位的存在,使得宦官能夠專政,導致了明朝後期的頹敗。
  • 明朝最偉大的皇帝是誰?為什麼大多數人會說是明太祖朱元璋
    圖一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剛跟隨郭子興起事時朱元璋,不過只是一個十夫長。然而,後來卻開創了一個朝代。我認為應該歸功於朱元璋。因為整個王朝的統治秩序基本上都是朱元璋設立的。而且,朱元璋在位之時,整個王朝在軍事、財政、官僚隊伍等方面都保持了較高的水準。在維持天子權力方面,胡惟庸案爆發後,朱元璋果斷撤銷中書省,廢除丞相制度。同時規定太監不得習文學字,防止宦官幹涉朝政。可以說集天下權力於天子一人之手,天子之下,皆為權力分享。軍事上,他在全國範圍內設立衛所制度,衛所中的將士即是軍事力量,同時也是生產力量。
  • 朱元璋問明朝國運如何,劉伯溫寫了4個字,預示明朝有308年!
    在人們的心中,劉伯溫是可以和諸葛亮相媲美的人物,他們共同輔佐主公成就大業,還會預言未來的事情,在民間有著神人的之稱。劉伯溫一生的最大的貢獻就是幫助朱元璋統一天下,建立明朝,他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每當朱元璋遇到危險的時候,都是劉伯溫幫助朱元璋渡過難關,從而讓朱元璋覺得劉伯溫有遇見未來的本事。
  • 朱元璋刁難劉伯溫,明朝國運多少年,劉伯溫回答萬曆
    明朝也是歷史上的盛世年代,雖然比不上唐朝時期,可明太祖開闢的大明也讓百姓們過上了富足的生活。每一個朝代開闢的帝王都是英雄能辦事的,但是毀滅王朝的偏偏就是他們的後人自己作的。歷史上奪權的事情多,可是造成朝代的覆滅的大部分不是起義之人他們的野心,就是這些帝王暴政之下產生的必然結果。
  • 劉伯溫測算明朝國運,卻被朱元璋曲解,明朝滅亡後才知其中真相
    眾所周知,在我國的古代,曾經非常的迷信著算命,甚至就連皇帝都不能夠避免,而且在古代也是有著非常出名的算命者,就像是在唐朝時期的袁天罡以及李淳風等等,不僅是唐朝時期的袁天罡,還有在明朝時期的劉伯溫也是非常出名的,但是他的出名與袁天罡有著很大的不同,因為劉伯溫並不是一個單純算命的人,他還是明朝時期朱元璋的軍師
  • 朱棣自比唐太宗,其實卻是朱元璋轉世
    但他們不知,朱棣雖然嘴裡嚷嚷說要做唐太宗,實際上卻是明太祖朱元璋再世。可以說,是個權力欲極強、非常殘忍非常保守的暴君。史學家對他的評論,多有「恣行誅戮」之語。這個人隨意殺人,弒殺成性。他殺建文帝舊臣方孝孺,株連十族,一下子殺了873人,一人惹怒了他,800多人要跟著一起死。
  • 明朝開國大帝朱元璋之起義前的他
    導語:本文主要講述朱元璋生平三大階段中,有關其參加起義之前的部分,閱讀約需要3分鐘。 朱元璋同志的生平可分為三大階段,分別為 1:1328——1352年,起義前的不幸生活; 2:1352——1368年,進擊的大帝朱元璋; 3:1368——1398年,好好當皇帝; 今天主要講述的就是第一階段,這個階段其實也可以分為三個小階段
  • 朱元璋問相士還能活多久,相士剛說完就人頭落地!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不少佔卜大師,前有姜子牙諸葛亮,後有劉伯溫,無一不是神機妙算之流。由於古代的科學技術不發達,所以大多數人們瘋狂迷信於佔卜一說,於是不少佔卜家神算子應運而生,當然有的是斂財的江湖騙子,有的則是有點真東西的。他們可以從一個人的面相,看出其以後的成就。
  • 十部頂級穿越歷史小說,部部經典,沒看過的別說自己書荒!
    大家好,我是小馬哥,今天給大家推薦十部頂級穿越歷史小說,部部經典,沒看過的別說自己書荒!第一本:《一品江山》 作者:三戒大師書評:三戒大師的作品,這是一個穿越者對這個世界所帶來的轟動。一隻小蝴蝶扇動翅膀所引發的故事。
  • 朱元璋力排眾議,堅持分封藩王,背後有著怎樣的深謀遠慮?
    在歷史上分封諸侯王的弊端是這些諸侯王將來有一天可能會反你,西漢分封劉氏子孫,爆發了七國之亂,西晉分封司馬氏諸侯王,導致了八王之亂。之後大多朝代都不再搞分封諸侯王這一套了,但是為什麼到了明朝朱元璋卻又力排眾議,堅持分封藩王呢。難道他沒有讀過史書嗎?這其中的弊端他不明白嗎?其實老朱也是有自己的考慮的。
  • 明朝君主專制的強化及國家機構的進一步集權化
    在軍事機構方面,廢大都督,改設左右二都督府,以下設同知都督、副都督等輔佐之。吳王元年(1364年)朱元璋在平定張士誠的勢力後,又設置了御史臺,作為監察百官的機構。對於吳王政權機構的這種建制,朱元璋在詔諭中曾說:「國家新立,惟三大府總天下之政。中書,政之本;都督府掌軍政;御史臺糾察百司。朝廷綱紀,盡繫於此。」(明官修:《明太祖寶訓》卷6。)
  • 劉伯溫臨死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不解,十七年後長嘆一聲
    說起劉伯溫,人們首先會認為他是一個堪比諸葛亮的軍事大師和神算子。在明朝野史中,有一段關於劉伯溫的有趣記載。劉伯溫晚年病重在家。朱元璋得知這一情況後,派胡代表前去拜訪。胡在拜訪劉伯溫時,特意帶了一副朱元璋送給他的良藥。劉伯溫知道朱元璋給自己的藥出了大問題。畢竟朱元璋殺功勳將領是眾所周知的。
  • 子淵獨家談歷史:為什麼明朝大臣都不怕死?
    ▲程頤、朱熹雕像一、明朝程朱理學到達巔峰,教化作用強大到了明朝,程朱理學的獨尊地位被確立起來,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也成為明朝科舉考試的教科書和標準,可以說明朝士人都是受程朱理學的教育長大的。程朱理學以下兩點對士人的氣節影響很大:程朱理學強調人的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與品德修養。
  • 明朝皇帝名字為何獨具特色?原來是朱元璋早有安排!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小農出身的大一統帝國皇帝,因此雖然已是九五之尊,但一些小農的特徵仍然在他身上有著強烈的反映。比如在「家」和「國」之間的平衡問題上,朱元璋的制度設計完全在於傾向於「家」,逆歷史潮流而動事實所謂的「分封制」,造成藩王尾大不掉之勢,最終釀成叔侄相殘的局面。
  • 明朝第一開國猛將,死後封侯,朱元璋令畫師繪製身穿龍袍的全身像
    雖然這些割據者暫時叱吒風雲,但是真正成功完成統一的只有布衣劉邦和遊僧朱元璋這兩位,而他們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是對人才的挖掘和使用,這也無疑是他們成功的最大法寶。 劉邦曾說過:「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 把明朝皇子們的名字連起來,你會發現朱元璋的一大秘密!讓人心驚
    把明朝皇子們的名字連起來,你會發現朱元璋的一大秘密!讓人心驚 「氫鋰鈉鉀銣銫鍅,鈹鎂鈣鍶鋇鐳」凡是理科生對於這幾句話都不會太過陌生,甚至是倒背如流,1869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發明了元素周期表,推動了化學史的發展與進步。元素周期表傳入中國,自然每個元素就要有中國的名字。
  • 河南老人自稱皇帝後人,相貌神似朱元璋,家中還有明朝聖旨和冰盤
    因為據正史記載,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後,明朝末代崇禎皇帝朱由檢直接在煤山上吊自殺,宣告明朝徹底滅亡,而朱氏家族也在此刻遭到了滅頂之災。 史書記載,李自成和張獻忠兩路人馬在起義之時,便秉持了「宗藩罹禍尤甚」的宗旨,意思是為了防止朱氏家族東山再起,但凡掠過的城池,對皇族朱氏的後人一概是屠戮殆盡,不留一個活口。按理來說,朱元璋的後人早就應該死絕了。
  • 明朝歷代皇帝聊天群,明太祖朱元璋該打誰
    如果歷史有假如,那麼假如明朝歷代皇帝齊聚一堂,明太祖朱元璋會對他們說什麼? 明太祖朱元璋:想我朱元璋一生,誅陳友諒,滅張士誠,北伐大元,建立明朝,廢宰相集皇權,興科舉,懲貪官。你們這些臭小子告訴我,為什麼我大明卻只有276年而已。孫兒你先說,今天我一定要找出那毀我大明江山的敗家子。
  • 朱元璋還懂化學?明朝皇室一族名字都在元素周期表上有記錄?
    各個朝代都發生了非常多的趣聞,而在明朝,這種趣聞也十分多見,這不就有人發現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除了我們知道的朱元璋、朱允炆、朱棣這幾個皇帝的名字外,居然有那麼多的明朝皇子姓名和元素周期表莫名重合起來,這讓大家感到十分困惑。難道明朝皇室還懂化學,並且痴迷於化學,把自己的姓名同元素周期表聯繫起來?
  • 問吧精選 | 古代王朝那麼多,為何明朝的皇帝多"奇葩"?
    ▍為什麼明朝皇帝奇葩較多?ywq:彭老師,為什麼明朝皇帝奇葩較多?是否與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有關係呢?朱元璋的畫像是否如真人一般鞋拔子臉,還是後來清朝統治者歪曲的呢?彭勇:明朝的皇帝奇葩多,簡單概括,我認為原因有二,一是皇帝制度的選拔比較嚴重遵循了「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的嫡長子繼承制,生而為皇帝,導致皇帝的素養不是最高的,而皇權又是高度集中,當皇帝的比較放肆。二是明朝的皇帝制度運行中,行政機構運行制度相對完善,內閣六部等權力機構可以很好地保證國家權力運行,皇帝不是事必躬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