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談起歷史時總會一臉自豪地誇耀:「我中華上下五千年如何如何…」他們對於漢唐雄風了如指掌,提起秦皇漢武滔滔不絕。
但如果你問他:「宋之後的情況怎樣?」他多半就啞火了。因為宋之後有元和清,雖然現在的蒙族人和滿族人都是中華民族一份子,但在當時,蒙古和後金就是標準的異族入侵,這一點無可辯駁。
民族自尊心稍強一些的人,此時多半會憤憤不平地喊一句:「元清怎麼了?我們還有朱元璋呢!」
雖然我一向反感用民族主義的視角來看待歷史,但在那個中華民族自信心極度低落的時刻,是朱元璋橫空出世,讓中國重新變得偉大。
今天,我們聊聊朱元璋。由於朱元璋的一生過於恢弘,遠不是一篇文章所能寫完的。所以我略過他早期起家和爭霸天下的相關事跡,只講朱元璋建國之後,對於中國歷史造成的影響。
不徵之國
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令編纂《皇明祖訓》,宣布將朝鮮和日本等十五個海外國家列為「不徵之國」,告誡後世子孫不得恣意徵討。
後世有讀者說,這十五個國家把大明周邊的大多數鄰國囊括在內,使得大明被束縛住手腳,白白錯失了開疆拓土的大好時機,都怪朱元璋保守。
其實,這種說法是錯怪了朱元璋,因為這十五個國家裡並沒有蒙元。朱元璋的意思是告誡後世子孫:必須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目前能夠對大明構成威脅的只有蒙元,千萬不要盲目樹敵。
如果後世子孫真能把蒙元打得亡國滅種,那麼在消滅了這一大邊患之後,再考慮繼續開疆拓土的問題也不遲。太祖皇帝定的法,後世子孫因時制宜進行變革,也不是什麼大逆不道的事,這就用不著朱元璋瞎操心了。
如果朱元璋的後世子孫認為:蒙元已不存在或不足為懼,只有打朝鮮和日本才符合大明的利益,難道後世子孫們就會被老祖宗朱元璋的一番話束縛住手腳嗎?那也太高看政客的節操了。
綜上,十五個不徵之國的設立是非常正確的,必須集中精力應對主要敵人,然後用一個類似於「永不侵犯條約」的玩意兒安撫鄰國,才能以最小的代價辦好頭等大事,朱元璋這事辦得很高明。
經略雲貴
在中國傳統歷史中,西南地區只有四川戲份較多,雲南和貴州在大多數時候都屬於蠻夷之地。
形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生產力發展緩慢,雲貴的各民族成分又很複雜,致使經略雲貴成本太高,但在朱元璋時代,這一切有所改觀。
在元朝的時候,統治者也有意經略雲貴,並為此設立了土司制,土司就相當於土皇帝,名義上服從中央,實際上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
朱元璋知道雲貴和中原在組織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他看不慣這種行為,於是他開始想方設法地限制土司,並利用宣慰司和宣撫司進行制衡。
除此之外,雲貴地區開始頻繁出現新設立的衛所和大規模的軍屯。這一舉措雖然在明成祖朱棣時期走了一些彎路,但總體來說:經略雲貴從朱元璋開始,使得今天的雲南和貴州沒有變成第二個和第三個越南,朱元璋功不可沒。
但必須承認:朱元璋玩的衛所軍屯這一套,其實在元朝時就已經出現了,這為朱元璋經略雲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朱元璋有功,卻也必須感謝元朝的前期投資。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修建了大量驛道通往雲貴,極大解決了交通問題,並將情如親子的沐英派駐當地,沐家更是「世鎮雲南」,使得雲貴在明朝時得以與中原相連,從此之後真正成為了一家人。
南北榜案
在明洪武三十年,也就是朱元璋去世前一年,發生了著名的「南北榜案」。
有人說,「南北榜案」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北方考生學識不高還喜歡耍無賴,所以朱元璋被迫大開殺戒,目的是團結北方;
也有人說,「南北榜案」是南方官僚集團聯合起來排擠北方人,同時讓朱元璋看看自己的力量,朱元璋不受威脅,於是大開殺戒;
在我看來,這兩種說法都對,但都片面,結合起來才算完整。
北方多戰亂,這是不爭的事實;由於戰火頻仍,致使北方考生的文化功底不如南方考生,也是客觀存在的,這不是地域歧視,沒必要過多解讀。
但回望中國歷史,從西晉末年的「衣冠南渡」開始,南北矛盾就已經是極大的問題了,當時的南方士族重要人物周玘甚至在臨終前對兒子說:「我就是被那些北方佬給逼死的,你如果不能給我報仇,就不是我兒子!」
將卒,謂子勰曰:「殺我者諸傖子,能復之,乃吾子也。」吳人謂中州人曰「傖」,故云耳。——《晉書》·卷五十八·列傳第二十八
很多人都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也在客觀上說明了一個事實:在南北相互歧視的傳統背景下,南北分開過日子並不是什麼偶然事件。
從東漢末年到南宋末年,幾乎是一半分裂一半統一。而到了明清,這種局面基本看不到了。明末雖然有短暫的分裂,但滿清很快就統一天下,中國的版圖持續擴大。
這不是朱元璋一個人的功勞,但這種整合南北的舉動,很明顯是從朱元璋時代開始的。應該怎樣令中國重新習慣統一?這事兒秦始皇最有經驗,朱元璋也一直在學習秦始皇的一些作為。
除了恢復習俗,朱元璋還統一法律和行政職能,當北方由於戰亂,導致全面落後於南方的時候,朱元璋開始從政策上傾斜北方,並從南方抽血,為北方恢復活力。
朱元璋能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知道他是由南向北統一的天下,他的基本盤就在南方,首都南京更是江南重鎮,這事要是幹得不好,無異於自掘墳墓。
當然了,我們也不能把朱元璋說得太偉大,他重北輕南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要拉攏北方官僚制衡南方官僚,動機並不純粹,但客觀事實是:朱元璋的做法,極大地緩和了當時的南北矛盾。
我只挑了比較著名的「南北榜案」,用以講述朱元璋的南北策略,除此之外還有「蘇松重賦」,囿於篇幅就不一一展開了。
濫殺無辜
上面三段講了朱元璋的亮點,下面再講兩段朱元璋的黑點,最著名的莫過於朱元璋濫殺無辜之事,因為朱元璋前後四次興起大獄,製造了大量血案和慘案,史稱「洪武四大案」。
其實在說起朱元璋濫殺無辜這件事的時候,也不能完全認定為黑點,因為這事要分兩部分看:一部分是太子朱標在世之時,一部分是太子朱標去世之後。
太子朱標在世之時,朱元璋殺戮的主要原因是元朝官場過於腐敗,朱元璋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整頓官場,順便樹立皇權的威嚴,達成集權之事。
比如說「空印案」,很明顯是官僚集團聯合起來忽悠朱元璋;比如說「胡惟庸案」,是朱元璋認為宰相會成為制衡皇權的重要因素,所以幹掉胡惟庸之後廢除這一制度;比如說「郭桓案」,朱元璋的主要目的還是分化瓦解官僚集團,並著重打擊江浙地區的士大夫。
在這一階段,朱元璋把主要的殺戮目標鎖定為官僚集團,就連「開國六公」之一的李善長都沒能倖免於難,但「開國六公」之中的徐達、李文忠和鄧愈都是善終,應該說此時的朱元璋還算理性,並沒有大肆屠殺功臣的打算。
可在太子朱標去世之後,一切都變了。
朱標出生於公元1355年,大明建國的時候是公元1368年,那時朱標已經十三歲了,並被封為皇太子,地位穩如泰山。
按說,朱標是朱元璋親自培養的,從朱標成為太子時開始計算,也培養了二十多年,是一個非常稱職的接班人,完全可以令朱元璋免去後顧之憂。
可朱標去世之後,朱元璋就面臨一個新問題:新接班人接受自己培養的時間較短,他真能接過這副重擔嗎?
在懷疑與猜忌中,朱元璋始終找不到答案。最終,朱元璋做出了一個快刀斬亂麻的決定:既然找不到答案那就不找了,我用最簡單的粗暴的辦法來做事!
在這種背景下,「藍玉案」爆發了。
藍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朱標的嶽父,所以藍玉就是太子妃常氏的舅舅,可以算朱標的死黨。但問題是:太孫朱允炆並不是常氏的親骨肉,只是嫡母,朱允炆的生母姓呂。
朱元璋之所以選擇以「藍玉案」作為快刀斬亂麻的開端,就是因為藍玉的身份敏感:他是太子朱標的死黨,卻不是太孫朱允炆的死黨。
藍玉功勳卓著,如果留給朱標用,那必然是君臣相得益彰,可如果留給朱允炆用,難免會出現主弱臣強的局面,不殺他殺誰?
因為類似的原因,曾被封為「太子太師」的傅友德和「開國六公」中的馮勝都被殺了。
在洪武四大案中,「空印案」、「胡惟庸案」和「郭桓案」都發生在太子朱標生前,我能很肯定地說:朱元璋在辦這三件大案的時候一直很理性,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他堅定地認為自己沒有做錯事。
可在太子朱標去世之後發生的「藍玉案」,以及後來的傅友德和馮勝之死事件發生時,朱元璋已經迷失了,他雖然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他並不知道自己這個做法到底對不對,因為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天下為私
或許有人會不理解這一小節的標題:「封建帝王不都希望『天下為私』,不都希望自己建立的天下能從一世傳至萬世嗎?」
這話倒是沒錯,但朱元璋的「天下為私」卻格外過分,甚至有些突破下限。
很多人不喜歡朱元璋,說他根本就不是個人,完全是一隻純粹的「權力野獸」。但無論怎麼貶低朱元璋,都必須承認一點:朱元璋對家人足夠好,尤其是對兒子足夠好。
建國之後,朱元璋立刻把自己的兒子們分封到各地做藩王,這雖然有大明初立敵人眾多的客觀原因,但主觀原因還在於朱元璋希望自己的子嗣能夠永享富貴。
能力強的在邊疆為國戍邊,能力弱的在地方牧守黎民,這給人的感覺就是地主老財往各地派監工。
在朱標去世之後,朱元璋曾問過朱允炆:「等你繼位之後,會怎麼對待自己的叔叔們呢?」朱允炆的叔叔們就是朱元璋的兒子們,估計朱元璋也擔心朱允炆大開殺戒。
朱允炆的回答很乖巧:「我會好好跟叔叔們交流,只要他們願意聽話,我絕不為難他們。如果藩王成為了朝廷的阻礙,我會用一種較為平和的方式來削藩。」
朱元璋聽到這番話的感覺是什麼?我們無法得知,但從朱元璋的所作所為來看,他並不放心朱允炆。
如果朱元璋認為朱允炆可以信賴,他完全有能力再幫朱允炆一把,像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這樣的實權派,朱元璋完全可以率先出手,削弱他們的實力,使得他們沒有機會成為朱允炆的威脅,可朱元璋並沒有這樣做。
朱元璋是什麼人?只要他認為該殺的人,那幾十幾百是殺,幾千幾萬也是殺,他什麼時候心軟過?
可在對待子嗣的問題上,朱元璋的心腸卻格外柔軟。
朱允炆為什麼會被朱棣打得退位?自然有朱允炆瞎折騰的主觀原因,但邊疆藩王強大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種局面是誰造成的?朱元璋。
朱元璋雖然沒有正兒八經地當過農民,但他的這一做法,充分證明了他狹隘的小農思想:不管誰繼位,都是我朱元璋的嫡系子嗣,反正肉爛在鍋裡就行。至於朱允炆的命運問題,我也管不了那麼多啦!
朱元璋對待子嗣的軟心腸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事例,從秦至清,只有明朝宗室的待遇最好,而且好得有些離譜。
明朝藩王窮奢極欲,不事生產,這裡面雖然有朱棣圈養宗室的原因在內,但朱棣其實也是跟著朱元璋的步子走。
與明朝藩王相比,明朝大臣的俸祿卻非常低。看過我明末系列的讀者們,應該非常清楚明末那種官僚集團制衡皇權的亂象有多可怕,可問題的根源在哪裡呢?
如果明朝藩王能夠爭點氣,如果明朝武勳能夠爭點氣,朝堂也不至於被一幫官僚把持。明亡於財政危機,這裡面固然有官僚集團斂財的原因,但圈養宗室同樣是一筆天文數字。這個鍋,恐怕得由朱元璋和朱棣兩父子好好背著。
很多人都說,蒙古人佔據中原,是把中原當成一個大牧場。在我看來,把中原當成牧場和農場的人不是蒙古人,而是朱元璋。
只要這個牧場或農場能養活他朱家子孫就可以了,百姓世代給朱家打工,百官也只是地位高點的打工仔。
現在網上流行一個段子,說朱元璋是「開局一個碗」,起點比劉邦和石勒還低,最終卻能夠統一中國,實在是非常了不起。
我認同這個觀點,朱元璋能夠建國立業,說明他有非常出色的個人素質。但我同樣要強調一點:在各代開國帝王中,朱元璋是最沒有理想、私慾最旺盛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