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開國第一武將,生前封侯,死後封王

2020-12-05 儒雅的乘風踏浪

自秦末以來,中國歷史上就發動過許多較大的農民起義。而且數量不少,不下百起。有佼佼者帶領著他們發動起義。甚至有的佼佼者可以獨佔一方。但是大多數的獨佔一方都是短時間內或者是區域性的。想到這一個文化名人就會慢慢的浮現在我們的腦海當中,蜀國的開國皇帝劉備。雖然這些割據者都輝煌一時。但是真正完成統一中原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劉邦,一個是朱元璋。先不討論二者所處的時代和環境背景怎麼樣。他們兩個成功的原因有一個相同之處。就是他們對人才的利用和挖掘,這無疑成為了他們的制勝法寶。因為每一個國家對人才的利用都是渴望的。而遇到千古奇才,更是可遇不可求。

縱觀朱王的建國歷史,他打15年的建國曆程。他在認識人才,挖掘人才和使用人才都做到了極致,無論是文人還是武將。多數都被他所用 而我們今天所要說的就是朱王的手下大將,常遇春。早年的常遇春,因為飢餓,因為沒有東西吃而當上了盜賊。不過他聽說朱元璋的志向遠大。而且即將渡江攻打南京。於是便投奔了朱王。朱王最開始是瞧不起常遇春的。並故意問:你是不是餓壞了,才來投奔我的。但是常遇春卻用他後來的實際行動取得朱王的信任。各種大戰,他總是率先衝在最前面,令朱王十分的感動。

明君軍攻佔大都以後。元朝殘餘人士對新政權的威脅並未消除,但是後來明朝還是將都城從南京遷到的北京。肯定的說,明朝的軍事是當時最強大的,出力最大的還應該是徐達,常遇春。但是徐達作為主帥,他的本職工作是運籌帷幄。所以當明軍遭遇難纏的敵軍時,軍中率先出戰的就是常遇春。常遇春未常敗北,所以他的軍隊十分的驕傲。從來不聽其他人的管束。因此常遇春常常自誇,給我10萬軍隊,能夠橫行天下。所以軍中稱為常十萬。

但是作為朱王手中的一把尖刀。常遇春卻去世的太早,臨死之前,常遇春對朱王說。我十分的遺憾,不能再報效朱王了。消息傳到朱王的耳朵裡時,朱王十分的悲痛。親手執筆寫下悼念詞,紀念常遇春攻破開平的功績。朱王又追封常遇春為開國國公,並令宮廷畫師為常遇春穿龍袍的全身像。

由此我們可以見得常遇春算是明朝的第一武將。他十分的勇猛善戰,不愧被封為開國第一功臣。

一個對國家忠心的人,是會得到皇帝的認可,和百姓的愛戴的。

相關焦點

  • 朱元璋封的開國六公爵都是誰?其中有個人,爵位承襲到了大明滅亡
    那你可知,朱元璋曾封了六位國公,其中有人的爵位是一直承襲到大明滅亡的呢?01衛國公鄧愈鄧愈,原名鄧友德,字伯顏,泗州虹縣(今安徽泗縣)人。他的父親鄧順興是當地有名的正義之士,在元末也投身起義。後來鄧順興戰死,其部將由鄧愈之兄鄧友隆執掌。
  • 大明王朝的西南屏障,以女將軍的身份封侯,威震轄地幾十年
    而正史中唯一記載的封侯女將出現在明末,她戎馬一生,名字令敵人膽寒,是大明西南最後的屏障。她就是秦良玉,出生於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忠州直隸州,今天的重慶忠縣,火辣辣的川妹子啊。那麼這個傳奇女性憑什麼封侯,憑什麼令敵人膽寒?
  • 宜侯徙封
    「厥四月,哉生明,王來自商,至於豐……丁未,祀於周廟……」篤信天命的武王姬發當然不會忘記,原先的周只是臣服於商的一個小邦國。甚至,文王為表示對商的忠,給姬發起了頗有殷商人氣息的「帝日丁」名字。滅商伊始,武王肯定是忐忑不安的,這可以從他親率800諸侯「孟津觀兵」的《泰誓》到 「牧野之戰」的《牧誓》中看出遲疑和謹慎。翦商後的周正式成為天下共主。彼時,國內,百廢待興。
  • 童貫身為一個宦官,為何能被封王?
    但是有一個宦官,雖然他也是"奸臣"一個,不過他曾被封王,這個宦官的名字叫做童貫,有人可能會問,宦官還能被封王?跟老段一起看看就知道了。童貫體貌魁梧,穿戴講究,腮下生有鬍鬚,皮骨堅硬如鐵,不像宦官。因為決定當太監時候,已經是成年人,所以童貫遺留了成年人的特徵,完全沒有自小閹割的那些太監的樣子。這樣的外貌給了童貫極大的虛榮心,除了沒有子嗣,在錢,權上他還真算是輝煌一生。
  • 東漢開國第一功臣家族耿氏一門十九侯,為何始終被竇氏壓一頭
    如果要評選東漢開國第一功臣家族,耿氏當選毫無爭議。從劉秀踏上河北之地開始,上谷太守耿況就始終力挺劉秀。在耿況選擇劉秀之前,其長子耿弇就追隨在劉秀身邊,並高居東漢開國雲臺二十八將第四位。耿況有六個兒子,除了長子耿弇,他的二子耿舒、三子耿國,都因戰功受到光武帝劉秀的信任。
  • 哈裡王子晉封公爵,英國爵位的公侯伯子男和中國古代爵位一樣嗎?
    而中國古代的爵位都是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區別,但大體上還是分為王(親王、郡王)、公(國公、郡公、縣公)、侯(縣侯、鄉侯、亭侯)、伯、子、男。在商周時期,爵位對應的都是封國,裂土分封,封邦建國。每個爵位都是世襲並且,封國上的領土、子民世代相傳。
  • 六百年謎案:朱元璋用燒鵝害死了大明開國第一功臣?
    徐達可謂為明朝建立了不世功勳,朱元璋認為他是大明第一功臣,位居開國「六王」之首,先後被任命為大將軍、徵虜大將軍、太傅、右丞相兼太子少傅,被封為魏國公,死後追封為中山王。但關於的徐達的死因確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流傳最廣的就是朱元璋明知生背疽的徐達不能吃蒸發之物卻還要賜給他一隻燒鵝,徐達因此病重身亡,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封神演義裡,死後封神的人,都有誰被封為大帝?
    人死如燈滅,況且誰也不能保證自己死後一定會上封神榜,並且死過一次也代表著是個失敗者,所以,誰也不想承認自己技不如人是被殺死了,這就導致很多人不願意上封神榜。尤其是截教弟子,很不情願上榜。闡教弟子還好一些,畢竟他們能確定自己死後一定會上封神榜,因為元始天尊掌管著封神榜。死後封神的人有很多,那麼死後被封為大帝的人都有誰呢?
  • 明朝第一開國猛將,死後封侯,朱元璋令畫師繪製身穿龍袍的全身像
    明朝的武將常遇春就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為彰顯常遇春攻破開平的奇功,朱元璋追封其為開平王鄂國公,並令宮廷畫師為常遇春繪製身穿龍袍的全身像,明朝也只有常遇春有這個待遇。
  • 大臣中至高無上的榮譽-子孫畢侯,只有一個人做到
    就是讓該功臣的子孫都封侯,等於直系後代都可以封侯享受食邑租賦。與其他待遇相比,這個待遇才是實打實的。在三國時期,有沒有人做到子孫畢侯呢?可能有的人會說曹操做到了,司馬懿做到了,但是這不算,江山都是他們的,他們的子孫肯定封王、封侯。
  • 岷莊王朱楩: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記大明最寒酸的親王
    前言:在明末清初的那場浩劫之中,大明王朝外有清兵強勢叩關,內有李自成、張獻忠四處劫掠。朝廷的精兵猛將往往按下葫蘆起了瓢,在關內關外不斷地拉鋸中疲於奔命。大明就像一個受傷無數的巨人一樣,體內的精氣神被一股一股慢慢地消滅。而隨著局勢的日漸糜爛,朝廷對於原本的天皇貴胄:分封在各地的宗室們也已經無力保護。
  • 盧綰封王:沒有真才實學,只會搞關係之人,終究沒有好下場
    大漢建立之初的軍功集團,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韓信、英布為首的「外來戶」,他們手握「槍桿子」,最終各個都得以裂地封王;另一類則是豐沛集團(劉邦的老鄉),他們雖然也是功勳卓著,卻鮮有封王者。比如,蕭何、曹參,這樣的文、武功績第一人(豐沛集團內部排名),也僅僅是封侯罷了。
  • 一個身份卑微的人,只因給皇帝上書一封,拜相封侯的速度堪比火箭
    在這當中有的是外戚,比如:魏其侯竇嬰和武安侯田蚡,有的是一些被封侯的有功之臣,比如:建陵侯衛綰,有的是一些有才能但沒有侯爵的,比如平津侯公孫弘。當時公孫弘沒有侯爵,但他又是丞相,漢武帝劉徹覺得以前的丞相都是有侯爵了,於是就封了公孫弘一個侯爵,公孫弘也就成為了漢朝第一個先做丞相後被封侯的人,從此之後漢朝就有了拜相封侯這一個規矩。
  • 因為獲得項羽遺體,此人被封侯,後世出將入相併建有一國
    突然他看到騎司馬呂馬童,想到呂馬童曾在他手下當兵,追隨過自己,於是對他說:「聽說劉邦為了殺我,曾向你們許諾,誰若殺了我不僅賞千金,還會封萬戶侯,我便送個人情給你,你拿著我的頭顱去領賞好了。」說完,便在烏江自刎而死。當時楊喜等人皆在近前,大家見項羽自刎,為了能得到封賞,於是互相爭奪,自相殘殺。
  • 王的盛宴——瘋狂封王的太平天國
    大城市當然要有大手筆,於是,洪秀全在永安大封功臣,當時拜上帝教的五位高層,光明左右使者,護教法王之類的,全部封王,他們就是太平天國初期的五王。護教法王們搖身一變,成了太平天國常委。這就是「永安建制」。雖說都是王,但五常委是有明確排序的:萬歲當然是天王洪教主,東王楊秀清稱九千歲,節制諸王,類似於宰相,是明確的二號人物。
  • 大明帝國十大名將-徐達
    徐達古畫像徐達(1332-1385),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市鳳陽縣)人,官拜太傅,中書右丞相,太子少傅兼參軍國事,大明建立封魏國公,洪武十八年(1385),徐達過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配享太廟。
  • 古代開國皇帝裡面,對待功臣誰最仁厚?誰最無情?
    但就「人和」來講,一個人成為開國皇帝,自然缺少不了輔佐之士,其中有文有武,有將有相,這樣才能使得開國皇帝在血雨腥風中脫穎而出。而這些人,為建立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無一不是人間翹楚精英人士,因而如何對待功臣,就成了歷代開國皇帝最大的難題。
  • 大明皇室輩分的二十字世系:強迫症晚期患者明太祖朱元璋的傑作
    朱死後,其子朱顒炔襲封伊王。當時有一位讀者在評論中質疑筆者,說朱元璋的孫子不是「高」字輩麼,怎麼變成「顒」字輩了呢?筆者為此特地解釋說朱顒炔是朱,而並非明成祖朱棣的兒子。本以為這樣解釋應該很清楚了,結果還是有人繼續質疑筆者是否理解原來的提問者是什麼意思。筆者想了很久,突然領悟到可能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朱元璋每一個兒子,都有自己這一房子孫的字輩世系。
  • 唯一被正史載入將相列傳的女性,打仗比男人都勇猛,死後還被封侯
    最為關鍵的地方在於,秦良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正史載入將相列傳的女性,她打起仗來甚至比男人還要勇猛,死後更是被皇帝封侯。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的楊應龍叛亂,馬千乘領三千兵,秦良玉率兵五百,參與平定楊應龍等叛亂的「播州之役」,連破金築等七寨,生擒叛將楊朝棟,平定了播州之亂,戰後,秦良玉的戰功被列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