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封的開國六公爵都是誰?其中有個人,爵位承襲到了大明滅亡

2021-01-13 文蹤旅跡

"朱元璋"、"開國功臣",看到這兩個詞,你最先想起的是什麼?是朱元璋殘害多名陪他打天下的功臣?還是胡惟庸案和藍玉案?那你可知,朱元璋曾封了六位國公,其中有人的爵位是一直承襲到大明滅亡的呢?

01衛國公鄧愈

鄧愈,原名鄧友德,字伯顏,泗州虹縣(今安徽泗縣)人。他的父親鄧順興是當地有名的正義之士,在元末也投身起義。後來鄧順興戰死,其部將由鄧愈之兄鄧友隆執掌。然而鄧友隆也命途多舛,英年早逝,所以鄧愈在十六歲那年就不得不率軍奔赴抗元前線。

至正十五年(1355)春,隊伍已過萬人的鄧愈決定加入朱元璋的陣營。朱元璋對他的軍隊和他個人都很滿意,所以賜其名為"鄧愈"。

往後鄧愈對朱元璋也是忠心耿耿,為其接連立功。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稱王時,鄧愈被任命為右御史大夫。大明建立後,鄧愈被加封為太子諭德,後又為榮祿大夫、右柱國和衛國公。

洪武十年(1377),在鄧愈病逝後,朱元璋追封他為寧河王,諡號武順,配享太廟。可惜繼承了鄧愈爵位的長子後因李善長而受牽連,最終奪爵被殺。直到明世宗時,鄧愈的五世孫才被續封定遠侯,並把爵位傳了下去。

02宋國公馮勝

馮勝,初名國勝,又名宗異,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他與朱元璋手下另一員大將馮國用是兄弟,二人早年結寨自保,後來一同歸附。

和其他起義豪傑相比,馮家弟兄倆最大的特徵就是熟讀兵書,懂得行軍布陣。不過也許是太專心研究兵法,馮勝老是在勝仗中間穿插一些失誤,也不太掂量得清政壇的一些危險,所以朱元璋既給過他太子右詹事、太子太師和宋國公等高位,也打過他板子,減過他賞賜。

洪武二十八年(1395),撞上了藍玉案槍口的馮勝被賜死,他的爵位也被奪回。直到明思宗自縊,南明政權的弘光帝追封開國名臣,馮勝才被追封為寧陵王,諡號"武壯"。

03曹國公李文忠

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兒,盱眙(今安徽省明光市)人。他是朱元璋的外甥,從見到朱元璋起就深得其喜愛,甚至曾得到朱元璋的許可姓朱。且待李文忠展露出自己的軍事才華,朱元璋對他更加器重。

洪武三年(1370),李文忠被授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的榮譽,加封榮祿大夫、右柱國、大都督府左都督,並獲得曹國公的爵位。洪武十六年(1383),李文忠去世,其子李景隆繼承曹國公之爵。然而因為李景隆擋了靖難之役諸功臣的路,所以後來遭到彈劾,最終落得被削爵圈禁的地步。

04鄂國公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鳳陽懷遠(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

他是窮苦農家出身,但不願渾渾噩噩做一輩子農人,所以一直在苦練武藝。起初他在別人的邀請下入夥為盜,但他發現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出路。

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聽聞朱元璋正在和州(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境內),常遇春便前去投奔。

其實兩人的初次見面並不和諧。常遇春興致勃勃。而朱元璋以為他和其他來混口飯吃的人一樣,沒什麼本事,所以冷眼相待。最後,看在常遇春身材魁梧又言辭懇切的份上,朱元璋還是將他留下了。

如果當初朱元璋真的拒絕常遇春,那他大概會連腸子都悔青。因為這可是在往後"出則摧鋒,入則殿後,未嘗敗北"的常遇春!所幸朱元璋做了常遇春的伯樂,在稱帝後就封其為鄂國公。

可惜洪武二年(1369),尚在出徵的常遇春在軍中因病暴斃,年僅四十。痛失愛將的朱元璋便只能再封賞常遇春的兒子。不過常家子弟遠沒有常遇春爭氣,後來皆因故被削爵。

05韓國公李善長

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他大抵是明初功臣裡最有名的一位,也是故事最跌宕起伏的一位。因為他是明初六公爵裡唯一的一位文臣。

和武將相比,李善長這個文臣總是直接圍繞在朱元璋身邊的。他懂謀略,懂人心,也懂朱元璋是如何一步步利用手下的眾人成為四海之主的。所以若是武將因兵權過大而陷入危機,那麼李善長就是隨時都有可能遭到朱元璋的忌憚。

因而即便李善長能憑藉數年來的勞苦功高而被封為定國公,被朱元璋贊作大明之蕭何,他最終也還是逃不開"大清洗"。洪武二十三年(1390),李善長全家七十餘人被處死,留下的活口再也不能繼承爵位。且因為李善長有此結局,他六公爵之首的位置也讓給了原本排第二的徐達。

06魏國公徐達

徐達,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縣)人。同為鳳陽出身的農家子弟,徐達很早就和朱元璋成為了好友。

至正十三年(1353年),已加入郭子興陣營的朱元璋回到家鄉募兵,徐達欣然前往。自此,朱元璋的奮鬥之路有了徐達這位老朋友的助力。

徐達雖然出身平平,但在軍事領域頗具天資。所以在朱元璋的倚重下,徐達一路披荊斬棘,從一個小小的起義軍最終成為朱元璋手下的一員大將。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為吳王,徐達便為中書省左相國。洪武元年(1368)秋,稱帝的朱元璋將徐達任命為中書右丞相。隨後徐達與常遇春等人一同攻克元大都,滅亡元朝。

此後十餘年,徐達以徵虜大將軍的身份又統一多地,為明一統天下立下大功。故而朱元璋命人在徐達的南京府邸左右各建一牌坊,即"大功坊"。然而朱元璋還來不及再感謝這位至交,洪武十八年(1385),徐達就因病倏然長逝。

因此朱元璋只得追封徐達為中山武寧王,賜諡號"武寧",並許諾徐家後代三世皆有王爵之位。

難得老朱家這次守住了承諾。徐達作為開國第一功臣,配享太廟,並被尊為開國六公爵之首。他的長子徐輝祖雖因反對朱棣篡位而被削爵,但四子徐增壽的後代皆世襲定國公之爵,一直到明朝傾覆。

從六位開國公爵的境遇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確實有極為冷酷的一面,不然他也不會對李善長等人出手。然而他也還是有柔情的一面,不然這聲名赫赫的六公爵怎會有後人傳世,徐達一家又怎會出那麼多代定國公?

相關焦點

  • 哈裡王子晉封公爵,英國爵位的公侯伯子男和中國古代爵位一樣嗎?
    公爵是第一等世襲貴族,公爵是僅次於國王或親王的最高級貴族,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分封諸侯,英國君主分封王室宗親並授予公爵爵位,如威廉王子是劍橋公爵,之後逐漸也授予王室宗親以外的功勳卓著的重臣。和中國古代一樣,不同的爵位服飾截然不同。在正規場合,公爵穿深紅色的絲絨外套,帽子上鑲四條貂皮,其冠冕上有一個金環,上飾八枚金葉片。
  • 六百年謎案:朱元璋用燒鵝害死了大明開國第一功臣?
    徐達可謂為明朝建立了不世功勳,朱元璋認為他是大明第一功臣,位居開國「六王」之首,先後被任命為大將軍、徵虜大將軍、太傅、右丞相兼太子少傅,被封為魏國公,死後追封為中山王。但關於的徐達的死因確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流傳最廣的就是朱元璋明知生背疽的徐達不能吃蒸發之物卻還要賜給他一隻燒鵝,徐達因此病重身亡,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朱元璋有多麼的「重武輕文」?看完他冊封的公、侯就明白了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市)登基稱帝,年號「洪武」,正式建立了大明王朝。在朱元璋稱帝前,他已經派出徐達、常遇春率領北伐大軍收復中原。洪武元年八月,北伐大軍攻克元大都,元順帝在城破前倉皇逃出大都,往漠北逃竄,元朝滅亡。
  • 此人數次打敗朱元璋,投降後也未有大戰功,卻被封為明朝開國公侯
    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在南京舉行盛大慶典,給功臣們論功行賞,朱元璋不僅給自己的8個兒子封了藩王,另外還封了36位爵,其中公爵6位、侯爵28位、伯爵2位,我們常說的這36位爵其實是活著的(常遇春除外,因為他的爵位是由兒子常茂襲任),其實除了這36位,朱元璋還追封了一些去世的功臣,其中就包括我們今天要說的蘄國公康茂才
  • 大明皇室輩分的二十字世系:強迫症晚期患者明太祖朱元璋的傑作
    朱死後,其子朱顒炔襲封伊王。當時有一位讀者在評論中質疑筆者,說朱元璋的孫子不是「高」字輩麼,怎麼變成「顒」字輩了呢?筆者為此特地解釋說朱顒炔是朱,而並非明成祖朱棣的兒子。本以為這樣解釋應該很清楚了,結果還是有人繼續質疑筆者是否理解原來的提問者是什麼意思。筆者想了很久,突然領悟到可能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朱元璋每一個兒子,都有自己這一房子孫的字輩世系。
  • 大明開國第一功臣徐達,何以在朱元璋「大清洗」時得以善終
    徐達,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自小習武,與朱元璋是從小長大的好友。後來,朱元璋回家鄉徵兵,徐達應徵入伍,從此戎馬一生,與常遇春一起推翻了元朝的統治,為朱元璋和大明朝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封魏國公。朱元璋曾評價他:將軍謀勇絕倫,故能遏亂略,削群雄。
  • 朱元璋還真是烏鴉嘴,說徐達後人三世王爵,結果倒黴了兩代人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而一個王朝的建立,必然是有一大幫人輔助,而且都是當時極為傑出的人才。在明初時期,人才的確很多,武有徐達、常遇春、湯和、藍玉、李文忠、馮勝、傅友德等,文有宋濂、李善長、劉伯溫等;那誰才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呢?那就必須是徐達了,因為他是開國「六王」之首。
  • 大明開國第一武將,生前封侯,死後封王
    有佼佼者帶領著他們發動起義。甚至有的佼佼者可以獨佔一方。但是大多數的獨佔一方都是短時間內或者是區域性的。想到這一個文化名人就會慢慢的浮現在我們的腦海當中,蜀國的開國皇帝劉備。雖然這些割據者都輝煌一時。但是真正完成統一中原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劉邦,一個是朱元璋。先不討論二者所處的時代和環境背景怎麼樣。他們兩個成功的原因有一個相同之處。就是他們對人才的利用和挖掘,這無疑成為了他們的制勝法寶。
  • 道士給朱元璋算卦,說大明國運900年,朱元璋能活到100歲,被殺頭
    古代,道家和陰陽家是兩個不同的派別,但到了後來,有許多道士也變成了卦士。卜卦並非無稽之談,也有它的事實根據,但得到精髓的不多。明朝時期,有個道士給朱元璋算卦,說大明國運900年,朱元璋能活到100歲,被殺頭。
  • 古代開國皇帝裡面,對待功臣誰最仁厚?誰最無情?
    古代開國皇帝裡面,對待功臣誰最仁厚?誰最無情?文:枯木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漫長帝制社會裡,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專制統治的象徵與代表。據統計,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始,到1912年最後一個封建皇帝溥儀退位,封建王朝皇帝總數為494人。如果算上袁世凱,再加上少數民族政權以及農民起義政權,大約有1000位左右。
  • 從朱棡到朱審烜——大明晉王家族的故事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首次建藩,其中,太祖第三子、時年十三歲的朱棡被冊立為晉王,建藩山西太原府。朱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生於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十八,據明史、明實錄記載,其生母為孝慈高皇后馬氏。
  • 大明帝國十大名將-徐達
    徐達古畫像徐達(1332-1385),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市鳳陽縣)人,官拜太傅,中書右丞相,太子少傅兼參軍國事,大明建立封魏國公,洪武十八年(1385),徐達過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配享太廟。
  • 人物小傳之明朝朱元璋:頂級權謀大師,自私權力野獸
    後世有讀者說,這十五個國家把大明周邊的大多數鄰國囊括在內,使得大明被束縛住手腳,白白錯失了開疆拓土的大好時機,都怪朱元璋保守。其實,這種說法是錯怪了朱元璋,因為這十五個國家裡並沒有蒙元。朱元璋的意思是告誡後世子孫:必須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目前能夠對大明構成威脅的只有蒙元,千萬不要盲目樹敵。
  • 如果朱棣沒有發動靖難之役,朱允炆能帶著大明走多遠?
    朱元璋到最後,還是把皇位的繼承人選定了朱允炆,不知道是朱允炆的幸運還是他的不幸,在朱元璋駕崩後繼位三年後,被自己的皇叔朱棣趕下龍椅,而朱允炆是死於宮廷大火,還是外逃做了和尚,到目前都是頗具話題性的問題,那麼如果朱棣不造反,朱允炆的王朝還能撐多久?是一年,三年還是五年?
  • 御製記非錄:朱元璋經典之作,用心良苦,「龍生九子種種不一」
    每當提及明朝的開國皇帝,相信很多人都會肅然起敬。能夠以一介農民在短短十五年的時間內平定天下,不可謂不傳奇。惜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朱元璋的歷史功績跟他們比起來也毫不遜色。正所謂「龍生九子,種種不一。」朱元璋一生一共生育了26個兒子,十幾位公主。表現有優秀的,也有非常糟糕的。
  • 朱元璋後代按元素周期表起名,但周期表清朝時才發明,誰抄襲誰?
    對於絕大部分學生來說,背誦化學元素周期表都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情。想要熟記這些化學元素的名稱要花費很多的功夫,因為這些「氫鋰鈉鉀銣銫鍅,鈹鎂鈣鍶鋇鐳」實在是太難記了。不過,有細心的同學可能會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化學元素周期表中的許多元素名稱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後代名字相同。
  • 「秦王」這個尊稱在中國一共有多少個人使用過?
    「秦王」不是尊稱,而是一個爵位。中國歷史上被封秦王的大概有70個吧!只多不少,最有名的就是秦王李世民和秦王嬴政了。按照歷代王朝不成文的規矩(明朝是成文法),皇帝的兒子除了嫡長子繼承大統之外,其他的兒子都要封親王之爵,給予土地和兵馬,取的是拱衛皇室大統的效果,好像東周時代天下諸侯王拱衛周王室一樣。
  • 朱元璋要滅日本,劉伯溫為什麼拼死不讓呢?他跟日本有什麼關聯?
    漢武帝誠然是一代明君,但朱元璋又何嘗不是千古一帝?英明果敢如明太祖這樣的開國皇帝,驅逐韃虜,將蒙古勢力趕盡殺絕,剩勇追窮寇,徹底終結了蒙古對中原的威脅,讓漢人重新揚名世界,建立一個盛世王朝。朱元璋的性格,是絕不會容忍蠻夷在自己頭頂作威作福,而且大國的虛榮心,也讓他必須勒令周邊小國——包括日本,來大明朝貢,對大明俯首帖耳,狗一樣地侍奉大明皇帝。那麼朱元璋為何面對日本的無禮——殺了大明的使臣,如此隨便就放過了呢?還寫下國書,勒令子孫後代都不得攻伐日本,他做出這樣昧著良心的舉動,劉伯溫到底是如何進行勸說,才讓太祖放棄攻伐日本的念頭的?
  • 大明王朝為什麼有兩個中心,而且連官僚機構都一樣,有什麼作用?
    大明王朝為什麼有兩個中心,而且連官僚機構都一樣,有什麼作用?通常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組織,僅有一個政治中心。但是奇葩的明朝卻是個例外,因為它設立北京和南京兩個政治中心,有兩套不同的班子。公元1368 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應天府登基稱帝,創建了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