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長大的人,或者參加過葬禮、見過不少世面的人,應該對民間的一種喪葬習俗有所了解:人死後,家人收拾遺體、擇時下葬時,大多會讓死者含上一件物品,用這種方式送到入土為安。其實,這種習俗並不都是迷信,也有相關的科學依據。
在古代,有錢人會用玉蟬,或者金銀等寶物送給死者口中,條件差的家庭,則會用銅錢代替。到了近代,很多地方流傳著這樣的說法,這些東西是用來為死者來世買路的,這種說法當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在裡面,但首先是對死者的一種尊嚴。
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已經有了一套"兇禮"。《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兇禮者,哀國家之哀,喪禮者,哀死亡之喪",當時的葬禮稱為兇禮。由此可見,在古代,人們非常重視葬禮,更重視讓逝者有尊嚴地離開人世。這就是為什麼會有喪葬儀式,然後是下葬過程。
而在這個葬禮過程中,由於死者需要在家裡放置幾天,地位高的人可能需要放置更長的時間才下葬,活著的人難免要看看死者的遺體,讓死者嘴裡含著什麼,一是屬於死者的尊嚴,二是也可以避免死者臉上很快就垮下來,看著心理上不舒服。
古人常採用一些方法來保持死者的屍體不腐,如馬王堆漢墓中的辛追夫人。宋代包拯墓出土後,專家們還發現包拯體內有汞元素,以保持身體不腐。這說明,即使逝者已逝,人們還是希望他的身體能保持較好的狀態,把東西放在逝者的嘴裡,也是一種方式。
據史料記載,魏文帝曹丕的貞後是用頭髮蓋在臉上、用糠堵著嘴下葬的。原因是曹丕不想給她追封,因為她被曹丕拒絕了。這也可以從側面看出,死者口中所含物品關乎身份尊嚴。此外,在葬禮過程中,還有一項重要的程序:為死者著裝,包括面部。
因為人死後,有時嘴巴和舌頭的位置不合適,加上死者臉上的妝容也需要一種工具來維持。所以在這一點上,往死者嘴裡放東西,也可以保持死者遺體的可視性,而且人死後,腹部可能會散發氣味,從嘴裡漏出來,所以這個東西也可以起到阻擋氣味散發的作用。
春秋時期的儒家經典《公羊傳》記載:"孝子故以自言,生以事人,死以事人,不忍空言,天子以珠說話,諸侯以玉說話,大官以翠說話,士人以貝說話,春秋之制也。"那時的人們埋葬了他們的父母。就像是一個。
可以清楚地看到,即使是這樣的小東西,在古代也有明顯的等級差別,皇帝用珍珠,王子用玉,其他人用的東西就不那麼珍貴了。到了現代,由於各地風俗不同,人們給死者的東西與身份無關,主要是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其實,無論其中包含著什麼,都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希望逝者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