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後下葬時,為何要給嘴裡含一東西?是一種科學手段

2021-01-21 鴻鵠迎罡

文·段宏剛

人生自古誰無死?赤條條來,光塌塌去,從古至今,生老病死每個人都無法逃脫。

人死後,他的身體、名字、甚至思想和精神都要跟世界一一告別,唯有音容笑貌殘存在一些親朋好友的記憶裡。隨著時間的推移,甚至連這些記憶也將煙消雲散,到那時,他就真真正正跟世界毫無瓜葛。

每個人不論從事哪種職業,生前都會多多少少為社會做出貢獻,因此,凡是死去的人,親人們都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為他舉辦隆重的葬禮,讓他體體面面的跟世界告別,算是對他人生價值的一種認可。

作為人類很古老、很重要的一種喪葬方式,土葬目前依然在不少地區流行。掘土為墓進行安葬是不少人的願望,根本原因是,人們認為土地是生命之本,人死後應當回歸到生命中去,這樣才符合「入土為安」的願望。

並且,土葬前可以給死者舉辦盛大的悼念活動,安葬後在墳墓前可以樹立墓碑,記載死者的生平事跡,具有讓死者留存歷史的可能。

在土葬時,死者遺體先由子女裝殮,存放進棺材裡。之後,選取一個風水寶地和黃道吉日進行入土。

在即將入土時,子女都會給死者嘴裡塞上一樣東西進行陪葬,以金銀珠寶居多,像什麼金銀戒指、耳環、項鍊、手鐲、珍珠等都有可能用上。我記得,我的爺爺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去世時,父親和幾個叔伯商量後,給爺爺嘴裡含了一枚銀元。

越是家境殷實的人家,越會看重含在死者嘴裡的陪葬品,往往會拿出手鐲、釵子等大件首飾,或其它貴重物品來陪葬。這樣一來,既能給死者一種體面,還能顯示自家的地位。

農村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認為給死者嘴裡含陪葬品,跟每年忌日、清明節、中元節、除夕給死者上墳燒紙一樣,都是給死者準備的陰間買路錢。

實際上,這種說法不可靠,含有迷信色彩,給死者嘴裡放東西,更多的是一種科學措施,有相關的科學依據來證明。

從古自今,讓一個人體體面面地生下來,又體體面面地離世,是每個家庭的願望。尤其是離世,家人都會為死者舉辦盛大的葬禮。富貴人家安葬死者時,往往會給死者嘴裡含上小件玉器和金器,珍珠,夜明珠之類的寶貝,貧窮人家則會給死者嘴裡含上小件銀器或銅錢,這也成為幾千年來的傳統,甚至是信仰,從來沒有改變過。

因為,3000多年前的周朝非常重視禮樂文化,人們把喪葬看作是「五禮之一」,包含在「兇禮」之中。《周禮·春官·大宗伯》裡說道:以兇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兇札,以吊禮哀禍災,以貴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

古人認為,凡是發生重要事情,不論是好事還是壞事,比如,喪葬,祈福,賑災,救助,撫恤,賠款,等等,在行動前都要舉行隆重儀式,都屬於基本禮儀。

尤其對於喪葬,古人非常重視,每個人由於身份不同,死去有不同的叫法,天子去世稱作駕崩,有爵位的人去世稱作薨,大夫去世稱作卒,幼兒死去稱作夭折,普通人去世稱作死亡。

並且,不同的人去世後,舉辦喪葬之事時,流程各不一樣,越是身份重要的人,葬禮越隆重,流程越複雜。大到在什麼地方建造陵墓,何時舉辦葬禮,小到穿什麼材質的壽衣,陪葬什麼物品,都有嚴格而詳細的規定。

在下葬前,每個死者要經歷小殮和大殮,小殮是給死者穿上壽衣,日期是死者死後的次日早晨,大殮則是把遺體放入棺材。小殮與大殮之間相隔多少天,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風俗。大殮後會釘上棺材蓋,然後等待下葬。

下葬前,要將棺材放在廟宇裡存放一段時間,按照古人的說法,是為死者超度。在廟宇存放多少天,越是身份高的人,存放的時間越長,時間從3天到5個月都有。

當然,現在沒有這麼講究了,基本是在幾天內辦完。

人去世後,心臟即刻停止跳動,血壓消失,血液開始凝結,皮膚開始變色,身體各個細胞開始成批量死亡,腹內脹氣,面部容貌會發生重大變化,最明顯的是臉部肌肉會產生塌陷、變形的狀況。

當死者下葬前安放在靈堂裡,前來參加弔唁的人,會有意無意地看到死者的容貌,為了避免生者看到死者容貌產生不適心理,死者家屬通常會給死者嘴裡含上一些東西。

這個做法有三個作用,一是能有效緩解死者面容塌陷下去,讓死者在入土前,面部可以維持原來的形態,看起來和善一些,便於入殮師給死者化妝。

二是可以阻礙死者腹中的氣體向外散出。因為嘴裡塞上東西後,會堵住喉嚨,死者腹中的氣體要想從喉嚨通過,並不是那麼容易。

三是代表死者的身份。

給死者嘴裡含東西這個風俗,大約在春秋時期就已經誕生,儒家經典著作《公羊傳》裡有這樣一句話:孝子所以實親口也,緣生以事死,不忍虛其口。天子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貝,春秋之制也。

意思是說,從春秋開始,人們就懂得安葬父母是體現孝道,不能讓父母嘴裡空著離開人世,那樣很不體面。天子嘴裡通常含珠寶,諸侯嘴裡含玉器,大夫嘴裡含綠色玉石,普通人嘴裡含貝殼,這個風俗是從春秋開始的。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古人給死者嘴裡含東西的用意,更看重代表死者的身份。

相關焦點

  • 人死後為何要口含一物下葬?並非迷信,有相關科學依據
    在農村長大的人,或者參加過葬禮、見過不少世面的人,應該對民間的一種喪葬習俗有所了解:人死後,家人收拾遺體、擇時下葬時,大多會讓死者含上一件物品,用這種方式送到入土為安。其實,這種習俗並不都是迷信,也有相關的科學依據。
  • 古代皇帝死後,為何遺體要擺放幾個月才下葬,屍體不會腐爛嗎?
    我們知道,在中國有一個不成文的傳統習俗,就是在人死後要「停屍3天」,這個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叫扁鵲的名醫,他曾遊歷到虢國時救治過虢國的太子。
  • 為何人死後不能馬上下葬?需停屍三天呢?是迷信還是有科學依據?
    儘管我們已經不再是那個封建落後的國家了,人們的思想也越來越先進,但是仍舊有些地方有些人的思想仍舊是無法跟上這個不斷向前發展的時代。比如,如今在我們國家的一些農村地區,仍舊保留著古老的一些習俗習慣,這些習俗習慣有的是封建迷信的,但有些卻不是表面看的那麼簡單。就比如今天小編要和大家介紹的這個習俗習慣,那就是在中國的一些農村地區,人死後是不能馬上下葬的,需停屍三天。
  • 人離世後,為何要穿著壽衣下葬?原來有科學依據,還真不是防屍變
    在舉辦喪葬儀式時也一定要嚴格遵循禮制。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喪葬禮儀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我國的喪葬文化也隨之發生變化。古代的喪葬禮儀繁瑣,在新的文化衝擊下,人們開始摒棄一些繁瑣禮制。相比之下,現代的喪葬禮儀比較簡潔。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儘管喪葬禮儀形式發生變化,但都體現了我國人民對禮儀文化的重視。
  • 人死後為何一定要停屍三天?其實並非迷信,還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即死者去世後,一般要在靈堂裡停靈三天才能下葬。這3天裡,死者家屬會為其舉辦盛大的追悼會,也是告別禮。三天哀悼結束後,死者才會正式入土為安。 為何會有這樣一個習俗呢?相信大都數人會以為這跟封建迷信掛鈎,有一種說法是,人死後,靈魂還能在體內逗留3天。因此,死亡並不是真正的告別,只有靈魂離開身體後的第三天才是。 其實,這種迷信說法並不是停靈3天的由頭。至於為何要停靈3天,還真有這麼一個歷史典故。
  • 人死後,下葬前是人最後在世間的日子,喪葬流程這些不能少
    人死後,下葬前是人最後在世間的日子,喪葬流程這些不能少。先是裡外共四層壽衣,顏色從內到外由淺至深,之後放置門板上抬到堂屋內,點上長明燈,此燈必須專人看守不得熄滅,之後開始由女性哭喪,男子不允許。在當地,很多人家裡都養貓,不得讓貓靠近亡靈。(難道是怕貓臉老太的事情發生?)
  • 遙寄哀思:人死後為何要守靈?守靈時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死後到下葬的這段時間裡,必然會有人守護,想必是最早的守靈起源了。為何守靈守靈愈來愈成為一種習俗,為人們所遵循,之所以會守靈有下列幾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古代,人們篤信人死後,有魂靈,而魂靈所去往的地方是陰間。當一個人去世後,他首先會到陰間探探路,而後回到家裡看一看在世的親人。
  • 為何慈禧死後一年才下葬,出殯當天臭氣燻天,只因「黃道吉日」
    中國史上有諸多的歷史人物妄想「長生不老」,但是長生不老對於一個身體會隨著時間慢慢衰老的肉體來說簡直就是遙不可及,除了秦始皇有過這種念想之外,臭名昭著的慈禧也有過此種妄念,可是為何慈禧死後一年才下葬,出殯當天臭氣燻天,就只是因為「好日子」嗎?
  • 人死後為什麼要蒙一層白布?專家的解釋最扯,還是傳承靠譜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我國大多數地方,在人去世之後,家人親友總是會為逝者蒙上一塊白布。很多人對於這種做法不太理解,但因為習俗是這麼傳下來的,所以就一直這麼做了。其實這個做法,從古至今,一直都有的。在我國很多地方,死後在其臉上蒙布的行為都是普遍存在的。
  • 古代皇帝去世後,遺體要放幾個月才下葬,不怕腐爛嗎?
    皇帝葬禮也是封建社會的一件大事,古代皇帝死去後遺體要放幾個月才下葬,不怕腐爛了嗎? 古代家裡死人了要設立靈堂,而且要把逝者的遺體在靈堂裡停放三天才會按照地點下葬,而皇帝死後遺體存放的時間會更長,有足足三個月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有講究嗎?不怕遺體腐爛了嗎?
  • 人在零下196度的液氮中,瞬間變粉末,可能是最環保的下葬形式!
    人在零下196度的液氮中,瞬間變成粉末,可能是最環保的下葬形式!人類在死亡之後,必經的一個過程就是下葬。在古代,君王們大多都相信,人在死亡之後其實是有靈魂存在的。因此他們大多都會在生前,就為自己建造一些陵墓,希望自己在去世之後,還可以延續生前的繁華。
  • 皇帝下葬的過程是怎樣的?下葬後,最後一名工匠是如何出來的呢?
    導讀:皇帝下葬的過程是怎樣的?下葬後,最後一名工匠是如何出來的呢?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皇帝下葬的過程是怎樣的?下葬後,最後一名工匠是如何出來的呢?
  • 中國民俗中,為何去世後一定要穿壽衣?其實是對後代好!
    從古至今,人們對逝去的人都是很敬畏的,葬禮有很多講究,比如在中國民俗中,人去世後是一定要穿壽衣的,而且怎麼穿,需要穿幾件都是很有講究的,這些從古代就流傳下來的民俗,承載著活在世上的人,對已經去世的人的祝福。那麼中國民俗中,為何去世後一定要穿壽衣呢,有什麼寓意嗎?
  • 舉辦葬禮過程中棺材動了 有人質疑活人下葬 專家:人死後能移動
    都說人死不能復生,但事實上也發生過人死復活的情況。家人都準備下葬了,發現棺材裡有響動,打開棺材發現人活了。這類情況被稱為假死狀態,所以很多地方,老人去世後,都要在堂屋停屍3天再下葬。有網友質疑是否存在活人被下葬,也有網友認為這並不是死者的手,可能是老鼠在棺材裡亂竄。當時並沒有人注意到這個細節,然後對死者進行了安葬。有專家指出,人死後肢體移動並不是很奇怪的事情。人死後肌肉僵硬,發生僵硬攣縮,讓人感覺死者復活的假象。曾有一篇報導,澳大利亞某大學的學者在研究屍體腐化過程中,發現一名死者在沒有任何外力作用下,竟改變了位置。
  • 朱元璋的下葬過程,讓人不寒而慄!
    傳說,朱元璋下葬時搞了一個「迷魂陣」,當天,十三城門同時出棺。這個說法已傳講了六百年,是南京民間最經典的段子之一。 南京過去有個民謠:「南京有三怪,龍潭的姑娘像老太,蘿蔔當作小菜賣,十三個城門抬棺材。」朱元葬當年這個怪異下葬傳說,竟然被當成了南京的城市符號之一。
  • 死後都不得安寧的皇后 下葬六十多年後被盜墓者刨開肚子尋金
    死後都不得安寧的皇后 下葬六十多年後被盜墓者刨開肚子尋金時間:2017-07-11 14:54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死後都不得安寧的皇后 下葬六十多年後被盜墓者刨開肚子尋金 在我國古代的封建社會中女人向來是受到欺壓的一方,在那個社會中婦女沒有話語權也不可以插手一些重要的事務。
  • 人死後,為何要過了「頭七」才能入土,入土後還得「做七」?
    所謂「頭七」,就是逝者過世後的七天裡不可下葬,需停靈於靈堂上,直到頭七一過,這才掘土下葬。由於地方風俗的不同,有些地區的喪葬流程並不遵循「頭七」,但至少要停靈三天。 當然,停靈這一習俗,除了防止逝者假死外,還有一種人文關懷的因素在裡面。
  • 人死後為何要停屍三天?扁鵲告訴你:並非迷信,而是有科學依據
    -04 23:26:18 來源: 品歷史大雜燴 舉報   在中國,親人去世後,並不是立馬下葬
  • 人死後臉上為何要蓋一張紙,並非迷信,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古往今來,中國人都講求死後要「入土為安」說法,在人去世後,死者臉上都會蓋一張紙,至於為何要這樣做,估計很多人都很難說清原因,可能是祖輩流傳下的習俗,可能是一種迷信。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說怎麼回事吧!這裡有關於死後用紙蓋臉,有個小故事。
  • 古代女性下葬用玉堵住九竅,眼耳口鼻肛為八竅,剩下一個是啥
    為什麼要用玉來對付死人?古時候的人都認為「九竅中有金玉,死人則為之不死」。認為玉本身就是千年不朽,那用在人身上,也會藉助於玉的力量達到同樣的效果。為了的就是能在死後還能保持身體不腐,古人對身體的保護真可謂煞費苦心。自然,玉身何處可用也是講究頗多。傳說,上古的王公貴族,有豐衣足食,無所不用其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