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下葬用玉堵住九竅,眼耳口鼻肛為八竅,剩下一個是啥

2020-12-05 大大大紅袍子

在古代,玉因其珍貴而受到達官貴人和許多文人雅士的廣泛喜愛,同時玉也是權利的象徵。關於玉的成語詩也有不少。例如:《魏書廣陵王傳》中所說的「冰如玉,潔白如冰」,用來形容一個人冰清玉潔,品德高尚。還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清白如玉,真誠可見。

現如今,玉也成了大家喜愛佩戴的飾品。和田玉、緬甸玉等也有不同的收藏價值。但玉器不能隨意收集、佩戴。不經意間,買到一些古代給死人戴的玉器,可能會招致災禍。為什麼要用玉來對付死人?古時候的人都認為「九竅中有金玉,死人則為之不死」。

認為玉本身就是千年不朽,那用在人身上,也會藉助於玉的力量達到同樣的效果。為了的就是能在死後還能保持身體不腐,古人對身體的保護真可謂煞費苦心。自然,玉身何處可用也是講究頗多。傳說,上古的王公貴族,有豐衣足食,無所不用其極。

把蟬玉放進屍體口中,他們想著死後還能保持身體不腐,享受永生,不僅在墓穴裡大做文章,在身體上更是用以玉體斂葬,堵住人體各個部位,人有九竅,故玉有九竅。遠古的妃子下葬要堵住九竅,眼耳鼻肛為八,還有一竅是什麼?實際上,這個竅就是它的生殖器官。古代人為什麼認為塞九竅能使人身體不死?

隨著科技的發展,那些崇尚科學的人都知道,塞住「九竅」不能達到不腐不臭,需要技術如隔絕空氣。古代的人也知道,塞九竅只能使人精氣不外洩,但作為維持身體不致腐朽的工具,要達到千年不朽,還得藉助於其他工具。

古代人都知道玉遇上水銀就會凝結,根據這一特徵,他們先把屍體浸上水銀,然後再用玉來塞住九竅。通過水銀、玉塞九竅的雙重作用,屍體不易腐爛,同時墓穴關閉後,空氣也被隔絕,如果不是因為盜墓或其它什麼原因打開,屍體可能會被千百年不朽。玉塞子也有獨特的講究,特定的玉可以充當玉塞子,身體的不同就會使玉塞子不同。

每個玉塞都有其特定的稱謂和使用規則。古時候,九竅塞和玉衣都比較常見,玉衣講究美觀,而九竅塞更注重實用。所以九竅塞表面上一般無精雕工,雕刻煩瑣,藝術價值不高。九宮格中最看重的是玉如意,《後漢書·禮儀志》記載大喪所需的「玉如意當食」。用在嘴裡的03

叫「玉珠」,顧名思義,是含在嘴裡的。它有別於九竅玉,具有特殊的形體,一般雕刻玉蟬,形象逼真,其寓意含蓄於亡者口中,形如蟬子脫殼而重生,用來象徵生命的再生,另一種意義是表達自己高尚的情感。兩漢時期,口含玉蟬已由傳統文化轉變為正式的喪葬禮儀。

徐志摩曾經說過,劉勝墓挖掘現場,我輕柔地來到這裡,就像我輕柔地走,揮動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對古代的人,特別是有權勢的達官貴人來說,想死後也能有權富貴,逐漸產生了玉塞。玉塞子不僅有大小之分,其實形狀也各有不同。生殖器官的玉塞,因男女有別,器官結構不同,使用也有差異。從出土的劉勝和妻子竇綰死後所用的玉塞可以看出這一點。

劉勝,又稱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夫人竇綰墓又稱滿城漢墓,墓中出土的金縷玉衣至今保存完好,也為考古學家提供了許多研究價值。因為金縷玉衣象徵皇室貴族身份,所以,對其製作工藝有非常嚴格的要求。漢王朝為此設立了專門的玉衣機構,並撥出大量經費。工匠們將大量的玉片經過選料、鑽孔、打磨等十幾道工序,製作成專門用於皇家御用的玉器。因為製作玉器的費用很高,如果製作一件中等大小的玉器,所需的費用,可相當於幾百戶人家,一年不吃不喝,剩下的錢。

另外,考古學家還在其墓中發現了兩個九竅塞。由九竅塞的形狀可以看出,其中眼塞又稱眼帘塞,是一種圓形矩形造型。透過這些出土文物,我們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和對玉器的痴迷,古人以能工巧匠居多,這是當今科技所不能達到的。我們國家的古時候就一直認為玉能使人平安,使死者永生。但到了現代,我們仍然應該堅持科學的態度。穿著玉也要懂得玉的來歷,特別是有年代久遠的玉更要小心。

相關焦點

  • 考古:古代妃子下葬要堵住九竅,眼耳口鼻肛為八,還有一竅是啥?
    各國古代對教義的篤信都各有不同,這也影響了人們死亡後屍體的處理方式。西方基督教對死亡的優待是火葬,我國古代則因為道教影響,崇尚羽化登仙,外加對玉石有神秘的信仰,葬禮以玉封規格最高。但細數九竅,可能會有疑惑,除眼耳口鼻外,還有哪些部位在古人眼裡屬於「竅」?一、 了解九竅玉塞歷史道家著作中多有提到玉「以氣養人」的說法,玉如意等傳說中的仙家用品也出自道教傳說。就現代生理學上講,玉器的確具有一些養生輔助功效。
  • 皇帝下葬的過程是怎樣的?下葬後,最後一名工匠是如何出來的呢?
    導讀:皇帝下葬的過程是怎樣的?下葬後,最後一名工匠是如何出來的呢?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皇帝下葬的過程是怎樣的?下葬後,最後一名工匠是如何出來的呢?
  • 人死後為何要口含一物下葬?並非迷信,有相關科學依據
    在古代,有錢人會用玉蟬,或者金銀等寶物送給死者口中,條件差的家庭,則會用銅錢代替。到了近代,很多地方流傳著這樣的說法,這些東西是用來為死者來世買路的,這種說法當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在裡面,但首先是對死者的一種尊嚴。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已經有了一套"兇禮"。《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兇禮者,哀國家之哀,喪禮者,哀死亡之喪",當時的葬禮稱為兇禮。
  • 識人俗語:「耳大有福,眼斜心不正」,啥意思?老祖宗說的有理嗎
    識人俗語:「耳大有福,眼斜心不正」,啥意思?老祖宗說的有理嗎分析問題,我們常用的步驟是由點及面,即通過一個小的方面來分析,進而覆蓋全面,找出問題所在。而在古時候,人們也是這樣來識人,只不過是通過人的外貌來識別對方。
  • 靈魂何以出竅?
    他曾用一個機器人裝置拍擊三十位志願者的背部,他解釋道:「當機器人拍擊時,志願者們會看到一個背部以同樣節奏被拍擊的虛擬人像。他們越與那個替身有認同感,他們報告的痛感就越弱。」這一技術可以被運用於慢性疼痛病患者的身上。
  • 朱元璋的下葬過程,讓人不寒而慄!
    傳說,朱元璋下葬時搞了一個「迷魂陣」,當天,十三城門同時出棺。這個說法已傳講了六百年,是南京民間最經典的段子之一。 南京過去有個民謠:「南京有三怪,龍潭的姑娘像老太,蘿蔔當作小菜賣,十三個城門抬棺材。」朱元葬當年這個怪異下葬傳說,竟然被當成了南京的城市符號之一。
  • 古代皇帝去世後,遺體要放幾個月才下葬,不怕腐爛嗎?
    我國的封建社會時間很漫長,封建社會的皇帝又處於封建統治的頂端,在世的時候掌握著生殺予奪的大權,死後留下的陵墓也很高大,陪葬用的物品不僅數量龐大而且精美絕倫。
  • 目前見到的戰國玉器多為佩玉,也有少量的禮器用玉,種類較多
    目前見到的戰國玉器多為佩玉,也有少量的禮器用玉,種類較多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戰國時期玉器的。1974-1978年,河北平山縣發現古中山國墓群,出土文物一萬九千餘件,有大量玉器,約三千件。
  • 黃如青靛色的古代玉,對研究漢代玉文化是重要參照物
    古玉的黃色之美,坩黃,慄子黃,秋葵黃,老酒黃等古代和田黃色玉雕刻的龍頭玉瓚局部圖片歷史上的帝王將相都對黃玉情有獨鍾,而今天我們能看到的眾多玉文化遺存中更是有很多古代黃玉沉穩雅致的身影,從而更深切地代表著中國文化的深厚內涵,黃玉其實說白了它代表我國古代皇權的一種象徵。
  • 古代皇帝死後,為何遺體要擺放幾個月才下葬,屍體不會腐爛嗎?
    我們知道,在中國有一個不成文的傳統習俗,就是在人死後要「停屍3天」,這個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叫扁鵲的名醫,他曾遊歷到虢國時救治過虢國的太子。
  • 關於開第三眼靈魂出竅等|靈性體驗
    聊到這個問題所以在這裡決定簡單地說一下 這裡寫的都是我個人的體驗我相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靈性體驗但在這裡我只寫一下我自己經歷的  ~開天眼(第三眼)&靈魂出竅~我的天眼,也稱第三眼(third eye),是在差不多兩年前去印度回來後打開的我靈魂出竅的體驗也是同一晚發生的所以在這裡一起寫
  • 胖乎乎圓滾滾 莊子曾為其編故事
    到了戰國後期,不大強調混沌的出身和愛好了,如莊子所說的關於混沌日鑿一竅的故事。南海的帝王叫「倏」,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渾沌」。倏和忽在渾沌的地方相會,渾沌對待他們很好。神怪倏和忽想報答渾沌,見大家都有眼耳口鼻,用來看聽吃聞,渾沌沒有七竅,就為他鑿七竅。每天鑿一竅,七天後,七竅出,而渾沌則死了。此時的混沌除了面目外,其實與遠古時期傳說中的混沌已經大不相同了。
  • 為什麼古代皇帝的頭冠上會有珠簾,是為了遮陽麼?
    從字面意上來看,大家可能會把冠和冕都統稱為帽子,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其實冠和冕是兩個不同的東西,冠是我們常說的帽子,古文中經常出現「加冠」這一詞,在古代男子到達二十歲,就會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冠是普通人都能戴的,而冕並非如此。冕是是大夫以上的官職所佩戴的帽子,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戴,而不同的官位,冕的樣式也有不同,可見古代皇帝頭上戴的並不是冠。
  • 中國古代青銅器都長啥樣?
    夏商周三代的青銅器造型莊重華麗,紋飾精湛優美,為世界所罕見,而且銘文內容豐富,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同時也是研究文字發展演變的珍貴資料。那麼,夏商周三代的典型青銅器都長啥樣?1、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 人死後下葬時,為何要給嘴裡含一東西?是一種科學手段
    每個人不論從事哪種職業,生前都會多多少少為社會做出貢獻,因此,凡是死去的人,親人們都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為他舉辦隆重的葬禮,讓他體體面面的跟世界告別,算是對他人生價值的一種認可。作為人類很古老、很重要的一種喪葬方式,土葬目前依然在不少地區流行。掘土為墓進行安葬是不少人的願望,根本原因是,人們認為土地是生命之本,人死後應當回歸到生命中去,這樣才符合「入土為安」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