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見到的戰國玉器多為佩玉,也有少量的禮器用玉,種類較多
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戰國時期玉器的。1974-1978年,河北平山縣發現古中山國墓群,出土文物一萬九千餘件,有大量玉器,約三千件。墓一出土的幾十件玉器上帶有墨書文字,如「它玉號」、「它玉珩」「桓子」、「集子」等。玉器的材質及雕琢風格也多種多樣,且有六座陪葬墓。三四五六號大墓中除墓五外都有陪葬墓。這些陪葬墓中也出土了大量玉器。墓六為中山王墓,出土的一些玉、石方板上,有雕琢的龍、鳳、蟠虺、動物紋飾。中山王墓出土的大量玉器包含了多種多樣的製造風格。其中有幾種玉器紋飾應引起注意:其一為隱起的蟠虺紋,較春秋時的紋樣略為鬆散,類似春秋玉器紋樣特點。其二帶有谷紋的玉器,谷紋不甚規整,器物的邊緣不凸起,呈較平的寬線。其三,許多玉器上飾有陰線團線紋或陰線鉤連紋,線條寬而淺,邊緣不甚整齊,工藝較粗糙。其四,網格紋的運用也較有特點(《河北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墓葬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1期)。
目前見到的戰國玉器多為佩玉,可以佩戴於人身,但所具有的含義及使用場合不盡相同。另外,也有少量的禮器用玉,主要種類有下面幾種。璧:(1)谷紋璧。璧表面排列谷紋有幾種。較高的旋形谷紋,清代人稱之為臥蠶紋。一般來看,凸起的穀粒較堅硬,璧的內外緣有一周凸起的邊稜。穀粒為較低的隱起,其上或有一周陰線旋形紋,璧的內外邊緣較平。穀粒為凸起的小乳了,一般凸起較高,乳丁上部較圓,(2)蒲紋壁,由三種方向的等距平行線,按60°角交叉組成網格紋,平行線為較粗的陰線。呈槽狀,交鐠似織蒲,網格空白處很小,呈六方形,表面平整。這類蒲璧尺寸一般都較小。還有一類作品,表面線槽寬而淺,格空白處似穀粒,但凸起得非常小,應是滿紋的變異,前一種壁要別天或青白,後一種壁則多見蒼玉。(3)小雲紋璧。壁表面布滿隱起的凸,表面限平,其上琢有陰線折線雲紋。雲紋的主幹為直線。折角呈90度,有美感。
(4)常見的是一隻獸身龍。嘴大,頭上有角,長尾,身體豐滿。尤是頭部更為豐滿。為了更充分地利用圓孔內的空間,異獸呈後仰的團身狀,臀上。這玉璧在漢代初期的墓葬中尚有出土。(5)輪廓之外飾有鳥紋的璧。多見壁的測。帶有鏤雕的鳥紋,鳥身朝外,頭小尾第。(6)雙身龍紋與谷紋相結合的璧。壁的表面化繩紋分成內外二區或三區。分別飾以紋及雙身龍紋。這類璧所用玉料一般以水蒼玉為多,玉色呈青暗色,谷紋的穀粒較而凸起較淺雙身龍紋一般為四組,每組的中部為陰線獸面。獸面沒有外廊。以雙,鼻、額、角為主、自額頂向身兩側延伸出龍身,龍身似蛇,細而曲折。
曲阜魯國故城遺址出土的一件戰國早期玉璧,表面分成外中內三區,外內二區飾雙身龍紋,龍的尾端為鳥頭。一般來說這種雙身龍圖案是用粗線兩種陰線構成的。細陰線較均幻,粗陰線則端部較淺,呈尖狀。
琮:偶見於戰國時期的墓葬中,多數為素琮。可能屬新石器時代遺玉。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玉半琮,很矮,呈三角狀、邊緣進行了鏤雕裝飾應是用舊琮殘體加工成的玉飾件。曾侯乙墓還出土了一件刻紋玉琮,寬6釐米,高5.4釐米,四面琢有陰線的獸面紋。它的用途可能已不再是禮器,而只是一般的飾件。傳世玉器中偶見有飾有蒲紋的小蹤,就其紋飾及加工方式看亦為戰國風格,但圭、璋:目前發現的戰國圭、璋類玉器數量還不太多。其中有一些為細石質數量相當少。
璜:璜是戰國時期最常使用的玉器。主要用作佩飾,多為成組佩玉中的中間部地,作品多為素麵,不加琢紋飾,頂部有凸起的尖角。璜下另垂掛其他玉件。常見的戰國璜有下列幾種:(1)谷紋璜。作品很多,般都是在表面飾凸起的邊框,璜的弧度在1/3圓周,有的璜略大且兩端的寬度大於中部的寬度,有些璜的邊稜呈凸四的折線型。(2)雙龍首瑣。即在璜的兩端琢出動物的眼、耳、鼻、嘴,使其為側面的龍首形。龍首與璜身往往以繩紋為界,璜身或光素,或飾谷紋,或飾三紋。對於這一類璜要注意龍首的比例,眼、唇、額、耳的形狀。
(3)素瑣。素璜在新石器時期已出現,商,周時期數量頗多,且多為三個璜組成的環,這類作品到了戰國時期仍然存在。戰國初期的曾侯乙墓中就出土有這類玉璜組合。對這類玉璜要注意玉材的選用,表面光澤的處理,沁色的情況。(4)鏤雕璜。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出土有鏤雕龍鳳紋璜。璜的鏤雕面積較大,龍身似獸安徽長豐戰國墓出土的龍紋璜器物表面鏤雕部分較少,兩端亦不對稱。
龍形佩:戰國時期的龍形玉佩是多種多樣的,一般都非常注重頭部的表現龍身無鱗,呈幾何形體,大致以下列幾種最為常見:1.龍首條形佩。作品一端為片狀龍首,龍首呈片狀,不出鰭,略呈「S」形,飾有繩紋,鉤雲紋或其他文飾有的呈素身狀。2.「S」形龍。龍身折呈「弓」字形,片狀,龍身轉折處出小鰭,多飾谷紋,有些谷紋較高,有些略平,還有些為陰線的渦狀紋。一些作品的尾部帶有鳥首,呈龍鳥共身之勢。3.雙龍佩。一般都為鏤雕,中部似璜而更顯緊湊。兩側為龍首,有些帶有龍的前身,個別作品為兩隻整身龍相背而連或龍身相互交叉。
衝牙:目前已發現廣較多的戰國衝牙,是用幹成組玉下端的玉外,下部多呈次,像野猜牙的形狀。作品大致有兩種。一種為片狀,上部是鳥首或首,下有陰線鳥身紋、獸身紋,身側往往帶有側出的鉤形鳥物成善定,另一種的斷面近似於圓形,器身呈「s」形,較細,下端有較長的尖芒,這器物多為瑪瑙器。玉勒:所謂玉勒、多為柱狀。可繩懸掛,常見的有扁型、柱狀棗稜狀塑,兩側帶有鏤雕裝飾的等多種樣式,器表面飾谷紋或陰線鉤部有一個通孔貫於兩端,通孔細而長。好的,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別忘了訂閱我們,與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好玩有趣的新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