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漢代常見的玉蟬特徵

2020-12-05 金點子讀書

中國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經驗最豐富的國家,從迄今為止的考古成果來看,大約有一萬多年的歷史。古代人民在創造玉器時不僅顯現出了高超的技巧,而且表現出精巧的藝術構思和美的理想。中國人對玉的審美觀是中國人審美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是其基礎。遠古人如果沒有長期的、充分的對玉的審美活動,並得出相應的結論和觀點,那麼今天中國人的審美觀將會形成另一種類型了。古人的玉審美觀是一面鏡子,它反映出古人整體的審美方式與原則。

在我國漢代,痴於對玉的迷信,以期保護死者不朽的喪葬用玉明顯增多。其中放置於死者口中的玉器稱之為玉含,而玉含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含蟬。漢代玉蟬除少數尺寸略大,頭上有穿孔的屬佩飾玉外,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兩漢玉蟬多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質地很好。

今天就講一講漢代的玉蟬:

漢代玉蟬大體可分為三種:一種為佩蟬,顧名思義,是專門佩帶在人身上以作裝飾和避邪而用;另一種為冠蟬,是作為飾物綴於帽子上的;還有一種用途較為獨特,被稱之為含蟬,這是一種專門放置於死者口中的隨葬品。

就其特點來說:

1.工痕:西漢玉蟬刀法雖然簡單,但都粗獷有力,刀刀見鋒。因此有漢八刀之稱。西漢玉蟬主要特點是表面琢磨得平整潔淨,線條挺秀,尖端見鋒,鋒芒銳利,其邊緣像刀切一樣,沒有崩裂和毛刀出現。其尾部的尖鋒有扎手的感覺。

2..材質:蟬形比戰國時期薄而大,重視選材,白玉大量使用,玉色以白為上。由此說明古代人不但喜用玉,而且又十分注重玉的顏色,因此佩玉的顏色,表示佩者的等級,其等級分明,等級最高多是佩白玉者。

3.陰線:線條以直線為多,有的雖呈弧形線,但都是有兩線交鋒而成,最精緻的地方就是推磨。兩翼都是光整、平滑。

4.形質:一般說玉蟬呈平頭形的,以西漢早中期為多。圓頭形以西漢中晚期為多。西漢中晚期眼珠多跳出廓外。尾部的橫線是表示具有伸縮功能的皮紋,一般以4——7條為多見。但是最多的有12道。

這裡要講一下,如果對收藏沒有什麼忌諱的話,新手玩古玉可以先從含蟬收藏學起,一個是因為含蟬屬於小件價格上便宜很多,另一方面漢代古玉的刀痕、玉質、沁色、形質在含蟬上都能體現,可以更好的學習鑑別!

今天就講到這裡,喜歡的點點關注,若有不對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漢代玉蟬特徵、玉器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審美意義和文化內涵

相關焦點

  • 中國各代玉蟬特徵
    分享古玉,傳播經典創造價值,貢獻力量點擊古玉傳播 富強閣關注我們商周玉蟬用於日常佩戴所用玉材質地欠佳,多為半石質。蟬頭眼大,身翼窄小成細長倒梯形;頭部中央有孔,用來穿繩。蟬身用簡單的陰線刻劃象徵身體部位。
  • 飯糝、水沁、石灰沁、雞骨白,圖說古玉白化5種形態
    古玉白化也稱鈣化,是古玉在幾千年埋藏特定條件下發生的玉質質變。關於古玉白化的機理有火焚、水沁、脫水、酸鹼腐蝕等多種推測,從博物館收藏的古玉來看,古玉白化大體有幾種類型。(一)古玉內生性白化。在古玉內部開始出現白化點,形似米粒,也被稱為飯糝。
  • 璧是漢代最常見的玉禮器
    在漢代,玉器被人格化,號稱擁有「五德」,成為高尚與純潔的象徵,人們對玉的迷信甚至到了登峰造極的地 步,貴族們不僅身上佩戴玉器,生活使用玉器,房屋裝飾玉器,交往贈送玉器,祭祀使用玉器,甚至死後還要穿玉做的衣服。徐州博物館館長孟強在概括這一時期的 玉器特徵時認為「漢代的玉器工藝上非常精,風格大氣與豪放,有一種博大的氣質。」
  • 古玉品鑑典型基礎知識
    但是古玉鑑賞入門知識卻繁雜甚多,今天紫色百合香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引導您進入古玉的世界,與您一起品鑑古玉典型基礎知識。通過一系列的分篇知識問答,使您對古玉有更為深刻的了解。 新石器時代篇 1.什麼是紅山文化玉器? 紅山文化最初發現於我國內蒙古的赤峰市紅山。
  • 良渚玉琮進化為「香薰」玉蟬從葬玉變為佩玉
    武漢博物館館藏玉器展帶來八千年的玉文化良渚玉琮進化為「香薰」玉蟬從葬玉變為佩玉  早在八千年前,中華大地的先民就發現了這種美而不朽的石頭——玉。古往今來,玉一直為國人所鍾愛。知名者如和氏璧,但它的影蹤成謎。不過,當年產出這塊天下奇寶的楚地,集納了不少傳世之玉,其中不乏從宮廷流落的玉器。  如今,在杭州,你就有機會一睹這些溫潤美玉的芳容——昨起,「溫·潤——武漢博物館藏曆代玉器展」在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開幕。
  • 黃如青靛色的古代玉,對研究漢代玉文化是重要參照物
    家傳古玉藏品黃如青靛古代龍頭玉瓚禮器可見早在兩千年前的漢代,古人就已經意識到黃玉的稀缺和罕見,並且對其珍愛有加。博物館的藏品漢代玉瑞獸杯具古人根據和田玉料的不同特徵,將玉石分為赤、黃、白、黑、青五種顏色,這也稱為玉石的五種「
  • 古玉玻璃光特點及玻璃光古玉成因淺探
    古玉玻璃光,是一種奇妙的存在,令玩家鍾愛有加。但究意什麼是古玉玻璃光,目前來看這個概念只是民間通俗說法,大體的意思是光亮、油潤,反光有點像玻璃的鏡面反射。(一)古玉玻璃光的特點。通觀館藏和一些民藏玻璃光古玉,不難發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廣泛性。玻璃光多見於戰漢古玉,但並不僅限於戰漢古玉才有玻璃光,文化期古玉、夏商古玉、西周古玉也不乏玻璃光的存在。戰漢之後,宋代、元代、明古玉有的也存在玻璃光。
  • 漢代雕刻憨態可掬的玉熊形象,神運逼真可愛值得研究鑑賞
    所以,熊的形象才有機會經常出現在通靈的古玉上。漢代玉器具有典型的王玉特徵,此時的玉器製作沒有成本概念,唯一追求的是純粹意義上的美學表達,因此需要治玉工匠投入巨大精力和時間來完成一件精美的美玉。家傳古玉收藏的漢代玉熊擺件據我了解古玉傳家早年收藏的老和田玉玉熊擺件器形較大重量571 g尺寸10.2cm玉質脂粉好密度高分量足
  • 傳世古玉和出土古玉,看了就學到了
    傳統的古玉是指新石器時代至清代末期,經正式或非正式發掘出土的和歷代官府及民間流傳於世的玉器。傳世古玉與出土古玉相比,不僅從數量、款式、玉種、質量上大為遜色,而且還摻雜著許多制玉商和古玩商為謀求高額利潤而製作的偽古玉。使人真偽難辨,無所適從,從而降低了傳世古玉的可信性和科學性。
  •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鳶尾:玉蟬花和燕子花
    當時人們將菖蒲用於端午節儀式用以闢邪除厄,並將葉形相似的菖蒲與玉蟬花混為一類,以漢字「菖蒲」統稱。後人發現兩者不是一類植物後,又將玉蟬花改稱為「花菖蒲」以與菖蒲區別。日本古人將玉蟬花外輪花被片上的黃色花斑比作女孩子的眼睛,站在玉蟬花盛開的花叢中的確有一種被注釋的神秘感。室町時代,日本最為古老的花道專集《仙傳抄》中記載了玉蟬花已用作「五節供花」。
  • 有一種古玉:叫做 「帝王標準」
    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古玉的經典就在於它的永恆不變,凡我們今天所見的上古之玉,無論其打造的是通靈之玉還是帝王之玉,無疑都是當時古人精神與技藝的結晶。
  • 王紅旗:古玉鈣化的形成原因
    玉器的鈣化現象,並非是玉質中「鈣」的減少和增多,在礦物學中應該稱之為「風化現象」,只不過收藏界約定俗成地稱之為「鈣化現象」,如此叫法僅僅說明這是一種表象特徵,而非實質。以下仍稱之為「鈣化」。 「鈣化現象」會發生風化淋漓和滲透膠結兩個不同的階段,也就是說,古玉在墓室環境下,由於各種物質的影響,玉質內部的晶粒會溶解,晶粒之間的縫隙逐漸增大,導致了玉質疏鬆、硬度下降、透明度下降、顏色發白、吸水性增強等一系列變化,這就是「風化淋漓」過程。
  • 高古玉特徵——真古玉表面增生晶體及與仿古玉酸蝕痕跡區別
    (一)高古玉表面的晶體增生現象。高古玉作為一種無機鹽構成的堅韌的玉石,結構和形態具有高度的穩定性。但是,無機物是否溶於水本來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時間足夠長,玉石中有少量的成分慢慢溶於水中也不是不可能的,加上埋藏環境不同,有的水可能偏酸性或者偏鹼性,少量玉石成份溶入水中又結晶析出也很正常。
  • 古玉出崑崙——新疆和田玉在中華歷史上的發展故事
    《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了和田玉的產出情況:「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闐(tián,即西域古于闐國,今新疆和田縣),其山多玉石,採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雲。」明確指出了和田玉來自崑崙山。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繼續以和田玉為寶。
  • 圖說古玉塌縮不可仿(原創)
    拙文《古玉不可仿的幾個特徵》帖出後,有藏友回覆:你的緊扣不可仿,立意不錯,可惜沒有例子供大家學習,遺憾!現就第三個《古玉的塌縮不可仿》舉例如下:1、因氣候變化或其它因素,玉皮殼上會表現出膨脹或萎縮。膨脹的結果是出現桔皮紋、象皮紋、皮疹紋,而萎縮的結果是出現縮斑、縮紋。縮斑又稱爛班,爛班嚴重的是為古玉的老化萎縮現象。
  • 蔣玉晨:明清古玉的痕跡學與鑑定方法
    今天,我們請到了鬼市平臺玉器、錢幣、銅器鑑寶師蔣玉晨老師為大家講解明清古玉的鑑定方法。 01玉器收藏的趨勢:精品導向型 在我國,古玩收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宋代盛行金石學。這裡的「金」就是古青銅器,「石」指石刻碑碣。這個定義還可以延伸到竹、骨、玉、石等常見的文玩藏品。
  • 仿製古玉的七大造假手法
    明以前的玉器稱為古玉,漢以前的玉器稱為高古玉。近年來,古玉成為有一定實力收藏愛好者的追逐目標。古玉中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成為收藏愛好者頻頻出手的原因。然而,市面上假冒的古玉不少。為了避免上當受騙,了解造假者基本的造假手段很有必要。   血沁作假   古玉「血沁」,是因玉質鬆軟,地下紅色礦質沁入玉體所致。真品蒼老溫潤,精光內含,土鏽、土斑較重,濃淡深淺有自然變化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