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琮進化為「香薰」玉蟬從葬玉變為佩玉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武漢博物館館藏玉器展帶來八千年的玉文化
良渚玉琮進化為「香薰」玉蟬從葬玉變為佩玉

神面紋玉琮

  觸摸它時,感受到的是冰涼與堅硬;凝視它時,領略到的卻是柔美與溫潤。

  早在八千年前,中華大地的先民就發現了這種美而不朽的石頭——玉。古往今來,玉一直為國人所鍾愛。知名者如和氏璧,但它的影蹤成謎。不過,當年產出這塊天下奇寶的楚地,集納了不少傳世之玉,其中不乏從宮廷流落的玉器。

  如今,在杭州,你就有機會一睹這些溫潤美玉的芳容——昨起,「溫·潤——武漢博物館藏曆代玉器展」在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開幕。展覽從武漢博物館館藏中國歷代玉器中精挑細選了108件(套),從禮玉到佩玉,上迄遠古,下至明清,帶你看盡玉文化的數千年。

  展覽由「天地聖靈」、「巧奪天工」、「環佩玲瓏」三個單元組成,分別涵蓋禮儀用玉、陳設用玉及玉佩飾,恰好對應玉從禮器開始逐漸民間化的歷程。

  良渚玉琮:

  祭祀用器轉型「香薰」

  新石器時代,散發著清幽光芒的玉石,被華夏先祖賦予神秘的力量,成為宗教禮儀用器。

  瞪著圓眼,頭戴羽冠,八個神面紋分立於八個角。面前這個外方內圓、褐黃色的玉琮是典型的良渚文化產物,可又有些別致。琮孔內嵌圓桶形銅盒,帶著一頂鏤空西番蓮紋蓋。這是後人進行的大膽「改造」,仔細看,蓋上還有一個圓孔,這造型像極了香燻爐。從祭祀到香薰,在升級進化後,玉琮被賦予了嶄新的實用價值。可見,古人的腦洞也大得很,早就有開發文創產品的創新思維了。

  漢代玉蟬:

  從葬玉轉型配飾

  玉被古人視為精靈的化身。商朝起,墓葬中便流行放置玉璧、玉琮等。葬玉之中,還有一種特別的造型——玉蟬,在漢代尤其盛行。

  展覽中,你就看到一隻漢代的白玉蟬,雙目外凸,尾端呈三角狀,蟬首、腹、背、雙翼等細部輪廓栩栩如生。

  不足5釐米長的它,正是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古代先民的心中,蟬是一種神秘而聖潔的靈物。蟬入土生活,出土羽化,如同重生,因此,古人將其視為「精神不死,再生復活」的象徵。同時,由於蟬脫殼之前,生活在汙泥濁水中,但化為蟬時,卻飛到高樹、只飲露水,蟬又被賦予了志向高潔的寓意。

  宋代以後,隨著玉器逐漸進入民間賞玩時代,玉蟬也開始成為配飾,被戴在身上。

  清白玉船:

  工藝繁複耗時多年

  到了明清時期,玉器更是達到了鼎盛階段,無論宮廷還是民間,精美的陳設用品和配飾千姿百態,層出不窮。

  大小兩隻船緊貼在一起。大船上,船頭一位老者摸著鬍鬚,身後的侍童搖扇煮茗,老家丁依靠欄杆,兩位舵工正奮力搖櫓,艙頂臥著兩隻小狗,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小船上的人正忙著給大船送鵝——一件長不足20釐米的白玉人物船,立體鏤雕,人物眾多。

  這很可能是一艘官船,而它繁複的工藝至少要耗費6至8年才能製成。

  還有,饒有趣味的青玉荷趣圖筆掭。青玉質,荷葉形,葉內一隻青蛙仰首與對面的小田螺兩兩相對,荷葉邊沿露出一支蓮蓬,蓮子粒粒飽滿。兩隻蝙蝠立於荷葉一側,葉表則恰當好處地捲起淺淺的凹形。

  一方壺,一帶鉤,大到擺件插牌,小到筆洗碗筷,種類繁多的玉器,無不精緻生動。

  ●展覽時間:

  9月3日至11月20日

  ●展覽地點:

  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名窯傳承館

  張蓉

張蓉

相關焦點

  • 古玉:漢代常見的玉蟬特徵
    遠古人如果沒有長期的、充分的對玉的審美活動,並得出相應的結論和觀點,那麼今天中國人的審美觀將會形成另一種類型了。古人的玉審美觀是一面鏡子,它反映出古人整體的審美方式與原則。在我國漢代,痴於對玉的迷信,以期保護死者不朽的喪葬用玉明顯增多。其中放置於死者口中的玉器稱之為玉含,而玉含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含蟬。
  • 良渚文明玉琮內圓外方 展現古人天圓地方世界觀
    劉瀏 攝  南京東南方100多公裡的太湖流域,曾經有一個神秘而強大的古國,創造出距今5000多年的良渚文明。昨天,《良渚靈玉:神與人的對話——良渚文明展》亮相南京市博物館(朝天宮),歷年考古發掘之精華成果——120件(套)良渚文明時期玉器,為我們揭開古國的冰山一角。
  • 古玉品鑑典型基礎知識
    3.什麼樣的玉器可以代表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最初發現於浙江省餘姚縣良渚鎮,距今已經有4400-5300年的歷史了。良渚玉器的玉料一般為透閃石和陽起石。工藝常常採用浮雕、線割和細刻等技法。紋飾以獸面紋為特色。良渚文化遺留下來很多精美的玉器實物,工藝複雜,令人難以想像。大件玉器精美絕倫,舉世聞名的玉琮有時可以達到三四十釐米。
  • 良渚玉上的神徽象徵著什麼?代表了先民的個性,也是一種氣節
    良渚古城遺址作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將中華史前文明溯洄一個新紀元,既改寫了中國歷史,也改寫了世界歷史。與此同時,良渚申遺引發國人對申遺關注度的空前高漲。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哪裡去?良渚申遺對於中國和中華文脈究竟意味著什麼,對於人類物質和精神雙重文明傳承與創新發展究竟有多重要,一系列問題的持續發酵,讓朋友圈持續刷屏。或許,認識良渚文明,可以從良渚玉琮開始。
  • 目前見到的戰國玉器多為佩玉,也有少量的禮器用玉,種類較多
    目前見到的戰國玉器多為佩玉,也有少量的禮器用玉,種類較多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戰國時期玉器的。1974-1978年,河北平山縣發現古中山國墓群,出土文物一萬九千餘件,有大量玉器,約三千件。
  • 有一種古玉:叫做 「帝王標準」
    紅山文化繼承了一些興隆窪文化的特色,尤其以動物為主題的玉雕最為精巧。 這件造型奇特的玉豬龍是紅山文化中的典型玉器,具有動物胚胎的模樣。或許是因為史前的先民相信胚胎最具生命的元氣,就用這種造型來強調蛻變的生命力。
  • 杭州最大的「玉琮」,亮了
    「玉琮這裡所說的玉琮,不是良渚文化中那個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而是位於錢塘江南岸奧體博覽城的綜合訓練館。這個訓練館,現在正在進行泛光照明調試。綜合訓練館,就在杭州奧體博覽城的南面,與杭州國際博覽中心是隔壁鄰居,總建築面積為18.45萬平方米。
  • 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專業考古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國際間的交流合作日趨頻繁,為世人呈現中華大地上如「滿天星鬥」的璀璨文明。新華社記者 翁忻暘 攝  良渚遺址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下遊環太湖流域曾經存在過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的,出現明顯社會分化和具有統一信仰的區域性早期國家。
  • 良渚遺址成為新的世界遺產,「中華第一城」確證五千年文明史
    中國有兩處世界遺產申報項目,「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良渚古城遺址」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兩個項目都成功獲準列入。回溯良渚申遺之路,良渚考古始於1936年。1959年,以良渚遺址為命名地的良渚文化被確認。早在1961年,良渚遺址就被列為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良渚遺址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國外美女會「種草」良渚玉器嗎?掐指一算發現事情並不簡單
    為了向全世界介紹浙江的人文歷史,良渚申遺成功後,印象浙江英文網特別製作一期科普良渚文明的視頻節目。△印象浙江英文網IP視頻欄目Dongpo Paul為良渚申遺製作的特別節目。沿著北緯30°一路向東,古埃及人依靠泛濫的尼羅河水從事耕種,蘇美爾人在泥板上刻下大洪水的傳說。
  • 良渚古城申遺成功,是時候去杭州感受「中華第一城」的人文秀美
    我們一直都說「中華上下五千年」,卻也一直備受國外學者的質疑,但就在昨天下午,(2019年7月6日),從亞塞拜然傳來了一則天大喜訊,經過第43屆世界遺址大會的認證,5300-4500年前主體分布於江浙滬及周邊區域的「良渚文化」,終於為中華文明正名,位於杭州餘杭,歷經五千年歲月的「良渚古城遺址
  • 中國各代玉蟬特徵
    分享古玉,傳播經典創造價值,貢獻力量點擊古玉傳播 富強閣關注我們商周玉蟬用於日常佩戴所用玉材質地欠佳,多為半石質。蟬頭眼大,身翼窄小成細長倒梯形;頭部中央有孔,用來穿繩。蟬身用簡單的陰線刻劃象徵身體部位。
  • 文化故事 | 這裡有一份4500年前良渚古人的淘寶訂單
    良渚文化時期,良渚人用片切割開料,實際上根本切不深。為什麼?方向明說,可能跟工具有關。片切割的工具無非是就是兩類,一類是石刀,還有一類,就是軟性的,比如毛竹。玉料上的微痕,跟良渚玉器是吻合的。比如柱狀體的玉琮,尤其玉璧、玉鉞,100%是線切割,沒有用片切割。
  • 餘杭良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遺址
    玉鉞上的神徽  良渚古城西城牆  浙江在線9月2日訊(錢江晚報通訊員 陳道亮 記者 施雯)  這裡就是餘杭良渚。  良渚古城  五千年前世界最大的城市遺址  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遺存分布最為密集的區域,保護區面積約42平方公裡。
  • 那些驚豔了時光的鳶尾:玉蟬花和燕子花
    當時人們將菖蒲用於端午節儀式用以闢邪除厄,並將葉形相似的菖蒲與玉蟬花混為一類,以漢字「菖蒲」統稱。後人發現兩者不是一類植物後,又將玉蟬花改稱為「花菖蒲」以與菖蒲區別。日本古人將玉蟬花外輪花被片上的黃色花斑比作女孩子的眼睛,站在玉蟬花盛開的花叢中的確有一種被注釋的神秘感。室町時代,日本最為古老的花道專集《仙傳抄》中記載了玉蟬花已用作「五節供花」。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良渚古城遺址考點梳理
    目前,良渚文化共發現700多個、340餘種刻畫符號,但有一些良渚人,刻下的不是單個符號,而是「一句話」——有多個刻畫符號組合排列在一起,具備文字的功能特徵,可視為原始文字。   在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出土的一塊殘石鉞上,發現了6個符號連成的「一句話」,是中國最早的刻字石器。
  • 古代女性下葬用玉堵住九竅,眼耳口鼻肛為八竅,剩下一個是啥
    現如今,玉也成了大家喜愛佩戴的飾品。和田玉、緬甸玉等也有不同的收藏價值。但玉器不能隨意收集、佩戴。不經意間,買到一些古代給死人戴的玉器,可能會招致災禍。為什麼要用玉來對付死人?古時候的人都認為「九竅中有金玉,死人則為之不死」。認為玉本身就是千年不朽,那用在人身上,也會藉助於玉的力量達到同樣的效果。
  • 古玉行情回顧:香港蘇富比2020古玉器成交價參閱
    3,000,000 HKD成交價: 2,520,000 HKD長10釐米 LOT:52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估價:2,000,000 - 3,000,000 HKD成交價: 3,780,000 HKD高15.9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