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博物館館藏玉器展帶來八千年的玉文化
良渚玉琮進化為「香薰」玉蟬從葬玉變為佩玉
神面紋玉琮
觸摸它時,感受到的是冰涼與堅硬;凝視它時,領略到的卻是柔美與溫潤。
早在八千年前,中華大地的先民就發現了這種美而不朽的石頭——玉。古往今來,玉一直為國人所鍾愛。知名者如和氏璧,但它的影蹤成謎。不過,當年產出這塊天下奇寶的楚地,集納了不少傳世之玉,其中不乏從宮廷流落的玉器。
如今,在杭州,你就有機會一睹這些溫潤美玉的芳容——昨起,「溫·潤——武漢博物館藏曆代玉器展」在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開幕。展覽從武漢博物館館藏中國歷代玉器中精挑細選了108件(套),從禮玉到佩玉,上迄遠古,下至明清,帶你看盡玉文化的數千年。
展覽由「天地聖靈」、「巧奪天工」、「環佩玲瓏」三個單元組成,分別涵蓋禮儀用玉、陳設用玉及玉佩飾,恰好對應玉從禮器開始逐漸民間化的歷程。
良渚玉琮:
祭祀用器轉型「香薰」
新石器時代,散發著清幽光芒的玉石,被華夏先祖賦予神秘的力量,成為宗教禮儀用器。
瞪著圓眼,頭戴羽冠,八個神面紋分立於八個角。面前這個外方內圓、褐黃色的玉琮是典型的良渚文化產物,可又有些別致。琮孔內嵌圓桶形銅盒,帶著一頂鏤空西番蓮紋蓋。這是後人進行的大膽「改造」,仔細看,蓋上還有一個圓孔,這造型像極了香燻爐。從祭祀到香薰,在升級進化後,玉琮被賦予了嶄新的實用價值。可見,古人的腦洞也大得很,早就有開發文創產品的創新思維了。
漢代玉蟬:
從葬玉轉型配飾
玉被古人視為精靈的化身。商朝起,墓葬中便流行放置玉璧、玉琮等。葬玉之中,還有一種特別的造型——玉蟬,在漢代尤其盛行。
展覽中,你就看到一隻漢代的白玉蟬,雙目外凸,尾端呈三角狀,蟬首、腹、背、雙翼等細部輪廓栩栩如生。
不足5釐米長的它,正是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古代先民的心中,蟬是一種神秘而聖潔的靈物。蟬入土生活,出土羽化,如同重生,因此,古人將其視為「精神不死,再生復活」的象徵。同時,由於蟬脫殼之前,生活在汙泥濁水中,但化為蟬時,卻飛到高樹、只飲露水,蟬又被賦予了志向高潔的寓意。
宋代以後,隨著玉器逐漸進入民間賞玩時代,玉蟬也開始成為配飾,被戴在身上。
清白玉船:
工藝繁複耗時多年
到了明清時期,玉器更是達到了鼎盛階段,無論宮廷還是民間,精美的陳設用品和配飾千姿百態,層出不窮。
大小兩隻船緊貼在一起。大船上,船頭一位老者摸著鬍鬚,身後的侍童搖扇煮茗,老家丁依靠欄杆,兩位舵工正奮力搖櫓,艙頂臥著兩隻小狗,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小船上的人正忙著給大船送鵝——一件長不足20釐米的白玉人物船,立體鏤雕,人物眾多。
這很可能是一艘官船,而它繁複的工藝至少要耗費6至8年才能製成。
還有,饒有趣味的青玉荷趣圖筆掭。青玉質,荷葉形,葉內一隻青蛙仰首與對面的小田螺兩兩相對,荷葉邊沿露出一支蓮蓬,蓮子粒粒飽滿。兩隻蝙蝠立於荷葉一側,葉表則恰當好處地捲起淺淺的凹形。
一方壺,一帶鉤,大到擺件插牌,小到筆洗碗筷,種類繁多的玉器,無不精緻生動。
●展覽時間:
9月3日至11月20日
●展覽地點:
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名窯傳承館
張蓉
張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