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明清時期,中國的玉器製作工藝和數量都發展到了鼎盛階段,這一時期的玉器千姿百態,造型各異,並吸收、借鑑了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方面的成就。
簡介
蔣玉晨:國家文物局註冊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文物藝術品鑑定評估師,北大資源研修學院文物鑑定與保護專業客座講師,CCTV-1《尋寶傳家寶》欄目器物徵集顧問、特邀青年收藏家,北大雅集文物藝術品鑑定評估技術總監,尋寶文物藝術品中心技術部負責人。
在種類繁多的古玩市場上,玉器以其溫和、內斂、細膩的品質,成為了人們最鍾愛的藏品之一。今天,我們請到了鬼市平臺玉器、錢幣、銅器鑑寶師蔣玉晨老師為大家講解明清古玉的鑑定方法。
01玉器收藏的趨勢:精品導向型
在我國,古玩收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宋代盛行金石學。這裡的「金」就是古青銅器,「石」指石刻碑碣。這個定義還可以延伸到竹、骨、玉、石等常見的文玩藏品。到了明清、民國時期,全國各個主要城市幾乎都有一些大型的古董收藏市場,例如北京的琉璃廠。而很多著名的社會名人也是出名的收藏大家。
蔣玉晨老師與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著名文化學者王立群老師
到了近幾十年,收藏市場更加繁榮。但無論什麼時代,古玩收藏市場一定是以精品為導向的。以玉器為例,沒有創痕,沒有裂,沒有磕碰的玉器才有價值。同時,玉器以材質為上佳,以雕工為上佳,以人物故事題材為上佳。
所有的玉器都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評估:藏品的開門程度,藏品的玉質、紋飾,藏品的年代和玉器的完整程度。完整、品質上佳、年代久的玉器才是保值的,也是最容易升值的。
02明清玉器總述
明清玉器的發展
明清玉器有一個完整的發展系列,這主要來源於明清兩代一脈相承的社會風氣和主流文化。對於一件玉器來說,圖案紋飾是他的「性格」體現。在中國文化中,大到雕梁畫棟,小到首飾配件,都講究圖必有意,意必吉祥。也就是說,每一種紋飾圖案一定有它的寓意。
清代八寶翡翠玉璧
從製作工藝上來說,幾乎統治了大半個地球的元人,文字風格粗獷豪邁,是典型的遊牧民族風格,這就導致其玉器風格也是不拘一格。但到了明朝,中原儒家文化成為主流,體現在玉器上,就是更加地清秀、含蓄,之後的清代也延續了這一風格特點。
明清玉器的獨特性
總的來說,明清玉器風格與當時的繪畫書法以及雕刻工藝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並繼承和改進了前代玉器的碾工和技巧。這一時期的玉器在突出體量感的同時,還追求工筆畫功力。其玉質之美、品種之多、應用之廣泛,都是空前絕後的。圖案還要符合規矩方圓,線如直尺、圓如滿月,姿角圓潤光滑,內外上下都要一絲不苟,各種色澤組合天衣無縫。
清宮舊藏 夔紋玉簋
因此,明清玉器的鑑定主要在於它的線條上,具體方法在下文中會有介紹。明清兩朝玉器的紋飾風格可以簡單分為明代早、中、晚和清朝的早、中、晚時期。
另外,明清玉器的獨特性還在於它以和田玉為主,然後以這種兩頭尖,中間粗的老式砣機的砣痕為基本特性。
03 明清古玉的真假鑑定
玉器的真假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判斷,第一是玉器的製作工藝,作為玉器愛好者,我們要熟悉它最基本的製作工藝,然後跟現代製作工藝的對比。第二是玉器的自身變化,也就是這件玉器經歷了歷史的滄桑、歲月的磨礪,會發生哪些變化?會形成什麼樣子?表面和內部會形成什麼樣的狀態?這就是歲月的痕跡或者次生變化。
古玉與新玉的製作工藝
製作工藝包括前期的選料、開料、定型,以及後期的打磨、拋光。在古代,每一個步驟都需要花費很多的精力去細細研磨。相反,現代的機械很快就可以做出一些玉器。但是,這兩種技術下,玉器產生的痕跡肯定有一定的差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明清古玉的砣痕講究尖、沙、齊、淺四個方面:首先,所有古玉的線條刀功都是用柳葉工,做出來的線條兩頭尖,像柳葉一樣。
其次,所有的線條兩邊都是齊的。
再次,線條的尖底是磨砂狀,光澤比較暗淡。
最後,明清古玉的線條大都比較淺,如果想做一個比較深的線條,只能反覆砣,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相反。現代機械採用高速轉動鑲嵌金剛砂的砣具進行切削,速度很快,線條尖底有脫絲現象。
明清古玉的外形主要就是它在磨製、打磨、拋光過程中產生的痕跡,偶爾也能看到切割痕跡,鑑定就是從這幾種痕跡判斷。首先,一件古玉要有磨製的痕跡。磨製的是它的輪廓和外形,外形不是圓鈍,而是有過渡的。然後,古代打磨玉石是用解玉沙,或者皮砣、葫蘆皮等進行的,是有打磨痕跡的。與此相同,拋光也有拋光痕跡,現代工藝採用無痕拋光,拋光的玉器表面有鏡面反射效果,跟古玉的柔和感、滄桑感不同。
最後,古玉的鑽孔、鏤空等工藝上也是判斷的依據,但主要還是體現在砣痕和外形上。
古玉的自身變化
自身變化是指玉器的老化痕跡、歲月的滄桑感。這也不難理解,嬰兒的肌膚是光滑的,面貌也是煥然一新的,而老人的身上則布滿褶皺、傷疤,器官不斷衰竭,這些都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日積月累的過程。新玉和古玉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一個嬰兒身上出現老年人的「滄桑感」,那肯定是違背常理的。
古玉的自身變化表現在兩個方面,內因和外因。內因是由於古玉的不同產地、材質造成的,例如和田玉也分和田山、和田山流水、和田子料,還有產自於遼寧地區的岫巖玉以及藍田玉、獨山玉,每種玉質所經歷的變化跟它所處的環境有著相當大的關係。古玉在不同的環境中受不同沁。在酸鹼程度不同的土壤中,受的沁也不一樣,這種沁色也有淺有深。同時,每一塊玉的節裡都是有疏鬆的地方,受沁就是從疏鬆的地方開始
遼金 和田籽料魚
外因主要表現在三種狀態的光澤上:幹光、色光和潤光。幹光是指玉的表面比較乾燥,這種光澤通常是現代機械工藝快速拋光形成的,它的表面過渡比較快,沒有古玉漫反射的研磨質感,也沒有長時間慢腐蝕的那種狀態。現代工藝加工玉器之後,會在玉的表面做仿古處理,通常是用化學藥劑進行腐蝕,從而導致玉的反光效果間斷而沒有連貫性,這種狀態就是現代仿古玉做舊色光狀態。
最後一種就是潤光,古玉加工時受到的接觸性摩擦和外界的長時間侵蝕,都會讓玉的表面形成一種光澤度。這種光澤有一個演變過程,是精光內斂的,讓人看起來非常舒服,有種「硬朗挺括」的感覺,而不是新玉的油潤。
這就是古玉三種光澤狀態,記住這些光澤狀態,對於古玉的鑑定尤為重要。
總的來說,古玉和新玉的區別一個在於不同技術下產生的效果,另一個在於「時光的痕跡」。講這麼多知識點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幫助廣大藏友們不吃藥、不打眼,更快速、準確地識別真假玉器。當然,掌握知識要點是一方面,最重要的還是要多看、多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