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有貓膩,用茆山石和萊州石偽造?收藏古玉這幾種偽造法要留意

2021-01-16 收藏E視界

今天看到的舊玉器,有的是一代代傳下來的,有的是出土文物。傳世品指從製成後傳到現在還從未入過土的玉器,至於出土的物品則比較多,因為玉器很容易入土,而且入土易於保存。玉器入土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社會的動亂,二是因為殉葬之風盛行。

中國文明史已經有5000多年,所經過的變亂不可計數。至於殉葬的玉器更多。中國殉葬之風氣形成的歷史久遠,遵守嚴格,施行普遍。凡是死者生前用過的和收藏的器物都要殉葬,其中玉器又是必葬品。只有這樣做才被稱為孝,社會輿論才會給以好評。

古代玉器大概有90%以上都因殉葬而埋入了地下。幸運的是玉器和別的器物不同,在長時間的土壤等環境下,易於保存還會增加它的溫潤。而別的器物因為地下環境的變化和人為等多種原因而毀滅,這是多麼的不幸!

偽造舊玉的方法很多,但它們大多是仿製出土的玉器。傳世玉器不容易偽造,大概也就是下列幾種情況:有人用藥材在罐子內燒造假玉,顏色雪白,俗稱雪白罐子玉。只是這種做法製作複雜,現在已經沒人這樣做了。

有的石頭很像玉,假玉既然不容易偽造,很多人便用類似玉的石關來冒充玉,如珷、玦、璡、璒、珵、瓀、瓔、瑕等都是。如果不是玉器鑑定方面的行家,很容易受到欺騙。石頭中頗像劣等玉的也很多,如、現、珸、琘、堅、琰、琭等等都是。造假的人用這種石頭作成器物,人們大多以為它是劣質玉,其實它並不是玉。

江蘇句容的茆山石,白色而且帶有光澤。水路或有飯糝色。好的石頭和真玉非常像,用這種石頭製成的器物很容易欺騙世人。山東萊州產玉石,俗名萊州石,碧色兩種。白色的比碧色的好,被人用來製成器物冒充玉器。許多石料的質地和古玉非常接近,作偽的人經常使用這些石料採偽制古玉。萊州石與玉石的成色非常相似,自古以來就是偽制玉器的好材料。近幾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合成玉石的技術也越來越成熟,也越來越廉價。

除了上述幾種造假方法,還有改作古玉的。因為完整的古代名玉比如一塊舊璧,於是便根據破缺情形而加以改造,如果缺破半就把另外一半改為璜,缺四分之一則改為玦。如果裡口殘缺則磨去一層改為璦,外邊缺破則磨去一層改為環。諸如此類,方法很多。

補整的方法也很高明,如一尊佛像缺了任何一部分都不可以。如果缺了某一部分,便用相同的玉製成所缺的部分,用白礬焊上,一般看不出修補的痕跡。市面上的玉器,此類情形佔到十分之二三。

出土玉器的偽造方法很簡單,所以這類偽器也最多。通常市面上出售的玉器中,假貨佔半數以上。凡是器物完整,黃土斑斑,溫潤似脂斑痕的都是假的。因為出土的玉一定有土咬、黃土鏽、斑沁等在土中埋藏後留下的痕跡,因此作假的人也要作出這些痕跡來欺騙買主。一般作偽的方法有下列幾種:

造黃土鏽法:在玉器上塗滿膠水,然後埋人黃土裡。埋葬時間越久,所生的黃土鏽也越像真正的古玉上的上鏽。

造血沁法:用豬血和黃土混合成泥盛在大缸中,然後將玉器埋在泥裡。時間長了玉上就有了上咬、黃土鏽、血沁等痕跡。

造蹣斑法:是指玉上的紅色斑,術語稱為「斑」,又叫「屍沁」,俗名「血沁」。趁玉器正熱時快速地放進去,然後將狗或貓埋在地下,一年之後再挖出來。這樣製成的斑與真品一樣。

第二種方法是將偽造好的玉器放置在火中燒熱後取出,抹上血竭或其他紅色顏料。第三種方法是拿一定數量的血竭、紫草、透骨草與玉放入一個罐內,罐中注滿水,一層川白蠟,這樣假玉就與舊玉中帶血沁的完全相同了。第四種方法是將血竭一兩、蜜陀僧一兩、硇砂數份,數十天之後,顏色已沁入玉內即可取出,將表面上浮光抹去,上一層川白蠟,就可以了。

造黑斑法:一種方法是將玉用水煮熱,然後放在鐵架上用火燒。澆水時要注意冷熱均勻,以免玉器破裂。造出的黑色斑以佔整個玉的三分之一為美,顏色呈現出深淺不同的稱為妙品。使舊似新、混新為舊的方法有的玉看上去是新的而實際是舊的,使其與新玉沒有差別,新為舊。不過這種方法有經驗的人一看便知。

道光、鹹豐以前,收藏舊玉的人不看重有土鏽斑痕的玉,所以出土的美玉有士鏽斑痕的,都設法盤掉。方法是把玉放在布袋裡,加雜一些麩屑在內,終日揉搓。經過一段時間後,便會把玉的原質盤出,舊玉就像新玉了。

油提法:出現在乾隆時期,以前沒有這種方法。製作方法是用火把油加熱到半沸的狀態,然後用繩系住玉,將玉的少許侵入油中煎,幾天後煎過的部分有了顏色再煎其他的地方,煎處或大或小都不一樣。真能認識真偽的人也很少。現在大多是用火燻玉,表面上掛有一層黑斑就足以騙過別人的眼睛了。油提之法已是作偽,如今則連油提之法也沒人做了。有人常用其他的方法冒稱油提,實在是偽中之偽。

相關焦點

  • 明高濂精於鑑定與辨偽,記述古玉偽造的6個方法,古玉辨偽要仔細
    傳世的古代玉器是指從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的玉器中,非經正式發掘出土的和從未入土而流傳於世的那部分玉器。傳世古玉摻雜著偽古玉,辨偽是迫切要求。傳世古玉辨偽需要知道古人如何製造偽古玉。高濂是明末杭州的詩人、戲曲家、收藏家,熟知江南古銅、新鑄偽造、宣銅、倭銅爐瓶器皿、漢唐銅章、玉章、古瓷、歷代碑帖、古玉器、剔紅、倭漆、雕刻、鑲嵌器皿等等行業的作偽情況,故精於鑑定與辨偽。他在《遵生八箋燕閒清賞箋》中記述古玉贗品時講到了以下六個重要問題。
  • 傳世古玉和出土古玉,看了就學到了
    傳統的古玉是指新石器時代至清代末期,經正式或非正式發掘出土的和歷代官府及民間流傳於世的玉器。傳世古玉與出土古玉相比,不僅從數量、款式、玉種、質量上大為遜色,而且還摻雜著許多制玉商和古玩商為謀求高額利潤而製作的偽古玉。使人真偽難辨,無所適從,從而降低了傳世古玉的可信性和科學性。
  • 飯糝、水沁、石灰沁、雞骨白,圖說古玉白化5種形態
    古玉白化也稱鈣化,是古玉在幾千年埋藏特定條件下發生的玉質質變。關於古玉白化的機理有火焚、水沁、脫水、酸鹼腐蝕等多種推測,從博物館收藏的古玉來看,古玉白化大體有幾種類型。(一)古玉內生性白化。在玉器鑑玩中,要注意把握真古玉內生性白化與新玉的「棉」、「僵」的區別:一是帶「棉」和「僵」的新玉玉表一般沒有古玉那種老氣;二是盤玩過程中新玉的「棉」和「僵」不會顯著變化,而古玉的飯糝則會發生變化。(二)古玉邊緣和綹裂處白化。有的戰漢古玉從玉器邊緣或者綹裂之處開始白化,原因應該是這些部位是古玉的薄弱之處,率先發生質變。
  • 蔣玉晨:明清古玉的痕跡學與鑑定方法
    03 明清古玉的真假鑑定 玉器的真假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判斷,第一是玉器的製作工藝,作為玉器愛好者,我們要熟悉它最基本的製作工藝,然後跟現代製作工藝的對比。第二是玉器的自身變化,也就是這件玉器經歷了歷史的滄桑、歲月的磨礪,會發生哪些變化?會形成什麼樣子?表面和內部會形成什麼樣的狀態?
  • 仿製古玉的七大造假手法
    近年來,古玉成為有一定實力收藏愛好者的追逐目標。古玉中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成為收藏愛好者頻頻出手的原因。然而,市面上假冒的古玉不少。為了避免上當受騙,了解造假者基本的造假手段很有必要。   血沁作假   古玉「血沁」,是因玉質鬆軟,地下紅色礦質沁入玉體所致。真品蒼老溫潤,精光內含,土鏽、土斑較重,濃淡深淺有自然變化的色彩。
  • 古玉品鑑典型基礎知識
    中國古代玉器受到了歷代收藏者的青睞和追捧,也是當今藏家的收藏重點。但是古玉鑑賞入門知識卻繁雜甚多,今天紫色百合香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引導您進入古玉的世界,與您一起品鑑古玉典型基礎知識。通過一系列的分篇知識問答,使您對古玉有更為深刻的了解。 新石器時代篇 1.什麼是紅山文化玉器?
  • 古玉:漢代常見的玉蟬特徵
    遠古人如果沒有長期的、充分的對玉的審美活動,並得出相應的結論和觀點,那麼今天中國人的審美觀將會形成另一種類型了。古人的玉審美觀是一面鏡子,它反映出古人整體的審美方式與原則。在我國漢代,痴於對玉的迷信,以期保護死者不朽的喪葬用玉明顯增多。其中放置於死者口中的玉器稱之為玉含,而玉含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含蟬。
  • 有一種古玉:叫做 「帝王標準」
    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古玉的經典就在於它的永恆不變,凡我們今天所見的上古之玉,無論其打造的是通靈之玉還是帝王之玉,無疑都是當時古人精神與技藝的結晶。
  • 中華古玉文化是國萃,一定要世代傳承不能丟失
    歷代皇家貴族如秦始皇、宋高宗、清乾隆等都是玉器的大收藏家;宋代呂大臨的《考古圖》、元代朱德潤的《古玉圖》、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論》、清代吳大的《古玉圖考》等都是古玉收藏與研究的論著在古代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與玉彼德焉。
  • 古玉玻璃光特點及玻璃光古玉成因淺探
    古玉玻璃光,是一種奇妙的存在,令玩家鍾愛有加。但究意什麼是古玉玻璃光,目前來看這個概念只是民間通俗說法,大體的意思是光亮、油潤,反光有點像玻璃的鏡面反射。(一)古玉玻璃光的特點。通觀館藏和一些民藏玻璃光古玉,不難發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廣泛性。玻璃光多見於戰漢古玉,但並不僅限於戰漢古玉才有玻璃光,文化期古玉、夏商古玉、西周古玉也不乏玻璃光的存在。戰漢之後,宋代、元代、明古玉有的也存在玻璃光。
  • 古玉手鐲的沁色就是血水泡出來的?其實真相沒那麼神秘
    之前在文章的評論裡面,看到有一些網友問到家裡古玉手鐲的沁色問題。今天就專門整理出一篇跟朋友們一起研究討論這個問題。其實,很多朋友收藏的古玉手鐲可能是家裡老人傳下來的,也有可能是自己喜歡去買的。而一般古玉手鐲上都會或多或少的有沁色,而這些沁色呢,有些是紅色的,很多朋友就喜歡把它叫成血沁。其實叫做血沁卻不是真的是血沁進去了,而是沁色的物質顏色赤紅,像血色而已。
  • 高古玉特徵——真古玉表面增生晶體及與仿古玉酸蝕痕跡區別
    有一個美麗的誓言叫做「海枯石爛」,表達的是此情不變、此志不移的永恆和堅定。但仔細琢磨,這是一個相對概念,地理發現已經找到滄海桑田變遷的證據;石爛則更容易理解,我們經常見到的水滴石穿可以算一種,溶洞裡面鐘乳石的魔幻變形也是一種。
  • 圖說古玉塌縮不可仿(原創)
    拙文《古玉不可仿的幾個特徵》帖出後,有藏友回覆:你的緊扣不可仿,立意不錯,可惜沒有例子供大家學習,遺憾!現就第三個《古玉的塌縮不可仿》舉例如下:1、因氣候變化或其它因素,玉皮殼上會表現出膨脹或萎縮。膨脹的結果是出現桔皮紋、象皮紋、皮疹紋,而萎縮的結果是出現縮斑、縮紋。縮斑又稱爛班,爛班嚴重的是為古玉的老化萎縮現象。
  • 玩收藏關鍵還是多看多悟:哈佛博物館館藏精美中國古玉
    玩收藏關鍵還是多看多悟:哈佛博物館館藏精美中國古玉 > 哈佛博物館:館藏中國古玉
  • 黃如青靛色的古代玉,對研究漢代玉文化是重要參照物
    家傳古玉藏品黃如青靛古代龍頭玉瓚禮器可見早在兩千年前的漢代,古人就已經意識到黃玉的稀缺和罕見,並且對其珍愛有加。博物館的藏品漢代玉瑞獸杯具古人根據和田玉料的不同特徵,將玉石分為赤、黃、白、黑、青五種顏色,這也稱為玉石的五種「
  • 古玉玩味(44):細辨土蝕和風化 材質不同見相差
    高古玉經歷幾千年的滄桑,凡玉器入埋後有一些會發生玉質蛻變剝落的自然現象,年深日久隨著剝落的玉質範圍逐步擴大,使玉器表面局部地區的完整性受到損壞,毛糙不平,稱為土咬、又稱土蝕爛斑(圖1)。圖1土蝕爛斑是辨識高古玉真仿的輔助指標(參見《古玉學步
  • 王紅旗:古玉鈣化的形成原因
    玉器的鈣化現象,並非是玉質中「鈣」的減少和增多,在礦物學中應該稱之為「風化現象」,只不過收藏界約定俗成地稱之為「鈣化現象」,如此叫法僅僅說明這是一種表象特徵,而非實質。以下仍稱之為「鈣化」。 「鈣化現象」會發生風化淋漓和滲透膠結兩個不同的階段,也就是說,古玉在墓室環境下,由於各種物質的影響,玉質內部的晶粒會溶解,晶粒之間的縫隙逐漸增大,導致了玉質疏鬆、硬度下降、透明度下降、顏色發白、吸水性增強等一系列變化,這就是「風化淋漓」過程。
  • 古玉出崑崙——新疆和田玉在中華歷史上的發展故事
    秦始皇得知後,卻派人在每隻玉虎頭上用漆點了一眼,結果兩隻虎真的跑了。後來有人報告,在山中見到兩隻虎,只有一目,秦始皇派人驗之,果然是列裔所琢之虎。故事雖然誇張,但也說明了玉的靈性,以及秦始皇時期西域與中原關於玉的交往。這時期的和田玉被用來做皇帝的玉璽,白玉成為皇帝的專享,「群臣莫敢用也」。
  • 古玉傳奇之「一捧雪」玉杯
    中國歷史上的著名玉器數見不鮮,從價值連城的「和氏璧」到舉世聞名的「傳國璽」,圍繞這些玉器的一幕幕人間傳奇,正是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真實縮影,也正是這些古玉背後蘊含的歷史文化淵源,賦予了中國玉器歷久彌新的永恆魅力。
  • 古玉學步(3):圖說古玉土蝕結晶不可仿
    拙文《古玉不可仿的幾個特徵》帖出後,有藏友回覆:你的緊扣不可仿,立意不錯,可惜沒有例子供大家學習,遺憾!現就第二個《古玉的土蝕結晶不可仿》舉例如下:所謂土咬,又稱土蝕,是玉器入土久埋以後發生的玉質蛻變剝落的自然現象,年深日久隨著剝落的玉質範圍擴大,使玉器表面局部地區的完整性受到損壞,毛糙不平,成為爛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