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古玉和出土古玉,看了就學到了

2021-01-16 網易新聞

傳統的古玉是指新石器時代至清代末期,經正式或非正式發掘出土的和歷代官府及民間流傳於世的玉器。傳世古玉與出土古玉相比,不僅從數量、款式、玉種、質量上大為遜色,而且還摻雜著許多制玉商和古玩商為謀求高額利潤而製作的偽古玉。使人真偽難辨,無所適從,從而降低了傳世古玉的可信性和科學性。對古玉的辨偽與鑑定,已漸趨成為收藏家、文博古玩家及愛好者的迫切要求。

傳世古玉 玉器在相當長的歲月中,經受空氣中氮、氧和二氧化碳的「呵護」,以及玉器在人們的摩挲中,常年受人體汗水中的氯化鈉、微量尿素及碳酸等無機化合物的侵蝕,其外表逐年產生了蠟樣光澤的氧化膜,俗稱「包漿」。這種光澤柔和自然,溫潤光亮。同時,有一些古玉因收藏封存等原因,雖沒產生蠟一樣的包漿,但溫潤內含,似有一層皮殼籠罩。凡是「浮光掠影」的玉器,絕對不可能是古玉。所以,凡是在鑑定辨偽傳世古玉時,利用光線對玉器的折射,便能對玉器的新舊加以區別。面對一些利用老玉改制、舊玉新雕以及後琢紋飾和銘款等的玉器,最主要的一點是看其玉器的包漿是否熟舊。其次再看玉的器型、紋飾與其玉種的顏色,是否符合其當時的時代風格。另外,再看器型是否完整、規矩,紋飾分布是否得體等。總的來說,新雕部分哪怕是作偽高手,只要加以仔細辨別,其中必有破綻。

出土古玉 玉器在墓穴或遺址中,經受百年乃至幾千年土中的金屬礦物元素的侵蝕,由玉表滲入肌理,逐步產生了沁色。這種沁色或浮於玉表,或滲入玉肌,瑕疵皺裂處尤為明顯。而不同的地域,甚至不同的環境,其沁色有著迥然不同的色差。一般來說,燥土之斑乾結,溼土之斑潤澤;乾結者色常鮮明,潤澤者色終黯淡;有土斑並有瘢痕者,大都為沙土坑,無土斑而有瘢痕者,大都是水坑。也就是「近水則溼,遠水則燥」之說。

器在土中常年受地下金屬元素的侵蝕,會產生不同色彩的沁色,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黑沁。是玉器在墓穴中受土中所含鉛或鐵等金屬元素的長期侵蝕逐年產生的一種沁色,俗稱「黑漆古」。

血沁。玉於墓穴中受屍血浸侵,逐年產生暗紅色,名為「棗皮紅」。但從眾多考古發掘出土的玉器中,帶紅色血沁的很少,即便屍體手中所握,七竅所塞之玉也尚未見帶有血沁的玉,只是從宋以前的大型墓穴或遺址的土層中,偶然發掘色赤如血的玉。有一些白玉局部滲染紅色,尚留有部分白玉的本色,紅白分明、鮮豔奪目,俗稱「糯米豆沙」。這種白玉的沁色,在漢代、魏晉、南北朝及北宋的墓穴和遺址中發現得為多。這種沁色是古玉中最為難得的珍品,廣受收藏界人士的鐘愛。

土沁。玉在土中受乾燥黃土的浸侵,色如甘慄,有的還粘有黃色的土斑,久洗不脫。這種沁色在出土的漢代和元代玉器上出現得較多。

水沁。所謂水沁是玉器上的一種白色沁。這種沁色主要發掘於江西、浙江、江蘇、廣東、廣西等地出土的古代玉器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明高濂精於鑑定與辨偽,記述古玉偽造的6個方法,古玉辨偽要仔細
    傳世的古代玉器是指從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的玉器中,非經正式發掘出土的和從未入土而流傳於世的那部分玉器。傳世古玉摻雜著偽古玉,辨偽是迫切要求。傳世古玉辨偽需要知道古人如何製造偽古玉。高濂是明末杭州的詩人、戲曲家、收藏家,熟知江南古銅、新鑄偽造、宣銅、倭銅爐瓶器皿、漢唐銅章、玉章、古瓷、歷代碑帖、古玉器、剔紅、倭漆、雕刻、鑲嵌器皿等等行業的作偽情況,故精於鑑定與辨偽。他在《遵生八箋燕閒清賞箋》中記述古玉贗品時講到了以下六個重要問題。
  • 古玉有貓膩,用茆山石和萊州石偽造?收藏古玉這幾種偽造法要留意
    傳世品指從製成後傳到現在還從未入過土的玉器,至於出土的物品則比較多,因為玉器很容易入土,而且入土易於保存。玉器入土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社會的動亂,二是因為殉葬之風盛行。中國文明史已經有5000多年,所經過的變亂不可計數。至於殉葬的玉器更多。中國殉葬之風氣形成的歷史久遠,遵守嚴格,施行普遍。凡是死者生前用過的和收藏的器物都要殉葬,其中玉器又是必葬品。
  • 古玉品鑑典型基礎知識
    中國古代玉器受到了歷代收藏者的青睞和追捧,也是當今藏家的收藏重點。但是古玉鑑賞入門知識卻繁雜甚多,今天紫色百合香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引導您進入古玉的世界,與您一起品鑑古玉典型基礎知識。通過一系列的分篇知識問答,使您對古玉有更為深刻的了解。 新石器時代篇 1.什麼是紅山文化玉器?
  • 仿製古玉的七大造假手法
    近年來,古玉成為有一定實力收藏愛好者的追逐目標。古玉中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成為收藏愛好者頻頻出手的原因。然而,市面上假冒的古玉不少。為了避免上當受騙,了解造假者基本的造假手段很有必要。   血沁作假   古玉「血沁」,是因玉質鬆軟,地下紅色礦質沁入玉體所致。真品蒼老溫潤,精光內含,土鏽、土斑較重,濃淡深淺有自然變化的色彩。
  • 王紅旗:古玉鈣化的形成原因
    「鈣化現象」會發生風化淋漓和滲透膠結兩個不同的階段,也就是說,古玉在墓室環境下,由於各種物質的影響,玉質內部的晶粒會溶解,晶粒之間的縫隙逐漸增大,導致了玉質疏鬆、硬度下降、透明度下降、顏色發白、吸水性增強等一系列變化,這就是「風化淋漓」過程。
  • 古玉玻璃光特點及玻璃光古玉成因淺探
    通觀館藏和一些民藏玻璃光古玉,不難發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廣泛性。玻璃光多見於戰漢古玉,但並不僅限於戰漢古玉才有玻璃光,文化期古玉、夏商古玉、西周古玉也不乏玻璃光的存在。戰漢之後,宋代、元代、明古玉有的也存在玻璃光。
  • 中華古玉文化是國萃,一定要世代傳承不能丟失
    歷代皇家貴族如秦始皇、宋高宗、清乾隆等都是玉器的大收藏家;宋代呂大臨的《考古圖》、元代朱德潤的《古玉圖》、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論》、清代吳大的《古玉圖考》等都是古玉收藏與研究的論著在古代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與玉彼德焉。
  • 高古玉特徵——真古玉表面增生晶體及與仿古玉酸蝕痕跡區別
    (一)高古玉表面的晶體增生現象。高古玉作為一種無機鹽構成的堅韌的玉石,結構和形態具有高度的穩定性。但是,無機物是否溶於水本來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時間足夠長,玉石中有少量的成分慢慢溶於水中也不是不可能的,加上埋藏環境不同,有的水可能偏酸性或者偏鹼性,少量玉石成份溶入水中又結晶析出也很正常。
  • 古玉學步(3):圖說古玉土蝕結晶不可仿
    拙文《古玉不可仿的幾個特徵》帖出後,有藏友回覆:你的緊扣不可仿,立意不錯,可惜沒有例子供大家學習,遺憾!現就第二個《古玉的土蝕結晶不可仿》舉例如下:所謂土咬,又稱土蝕,是玉器入土久埋以後發生的玉質蛻變剝落的自然現象,年深日久隨著剝落的玉質範圍擴大,使玉器表面局部地區的完整性受到損壞,毛糙不平,成為爛斑。
  • 蔣玉晨:明清古玉的痕跡學與鑑定方法
    今天,我們請到了鬼市平臺玉器、錢幣、銅器鑑寶師蔣玉晨老師為大家講解明清古玉的鑑定方法。 01玉器收藏的趨勢:精品導向型 在我國,古玩收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宋代盛行金石學。這裡的「金」就是古青銅器,「石」指石刻碑碣。這個定義還可以延伸到竹、骨、玉、石等常見的文玩藏品。
  • 古玉玩味(44):細辨土蝕和風化 材質不同見相差
    圖1土蝕爛斑是辨識高古玉真仿的輔助指標(參見《古玉學步(3):圖說古玉土蝕結晶不可仿》),但是如果爛斑嚴重會影響玉的品質(圖2)。在很多時候,由於風化嚴重是不便於對玉質的鑑識的,而通過反觀土蝕的狀態,可以判斷古玉飾的原始玉質。這也是一件高古玉,土蝕狀態比較嚴重了(圖3)。比較一下,發現什麼?與神秘圖2的土蝕爛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狀態。
  • 圖說古玉塌縮不可仿(原創)
    拙文《古玉不可仿的幾個特徵》帖出後,有藏友回覆:你的緊扣不可仿,立意不錯,可惜沒有例子供大家學習,遺憾!現就第三個《古玉的塌縮不可仿》舉例如下:1、因氣候變化或其它因素,玉皮殼上會表現出膨脹或萎縮。膨脹的結果是出現桔皮紋、象皮紋、皮疹紋,而萎縮的結果是出現縮斑、縮紋。縮斑又稱爛班,爛班嚴重的是為古玉的老化萎縮現象。
  • 古玉:漢代常見的玉蟬特徵
    遠古人如果沒有長期的、充分的對玉的審美活動,並得出相應的結論和觀點,那麼今天中國人的審美觀將會形成另一種類型了。古人的玉審美觀是一面鏡子,它反映出古人整體的審美方式與原則。在我國漢代,痴於對玉的迷信,以期保護死者不朽的喪葬用玉明顯增多。其中放置於死者口中的玉器稱之為玉含,而玉含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含蟬。
  • 古玉學步(18):次生結晶是古玉質變的自然態呈現其神韻無法仿
    但是:古玉的次生結晶是古玉幾千年質變的自然態呈現,其中神韻真的無法仿。西漢廣州南越王墓出土內出廓鏤雕龍鳳玉璧一、古玉次生結晶機理和表現次生結晶現象:古玉在地下潮溼環境的長期作用下,次生結晶體經毛細管組織析出器表,形成少量斑晶,呈雲母光澤。白色為透閃石晶,黑色為陽起石晶。
  • 飯糝、水沁、石灰沁、雞骨白,圖說古玉白化5種形態
    古玉白化也稱鈣化,是古玉在幾千年埋藏特定條件下發生的玉質質變。關於古玉白化的機理有火焚、水沁、脫水、酸鹼腐蝕等多種推測,從博物館收藏的古玉來看,古玉白化大體有幾種類型。(一)古玉內生性白化。在古玉內部開始出現白化點,形似米粒,也被稱為飯糝。
  • 古玉傳奇之「一捧雪」玉杯
    中國歷史上的著名玉器數見不鮮,從價值連城的「和氏璧」到舉世聞名的「傳國璽」,圍繞這些玉器的一幕幕人間傳奇,正是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真實縮影,也正是這些古玉背後蘊含的歷史文化淵源,賦予了中國玉器歷久彌新的永恆魅力。
  • 有一種古玉:叫做 「帝王標準」
    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古玉的經典就在於它的永恆不變,凡我們今天所見的上古之玉,無論其打造的是通靈之玉還是帝王之玉,無疑都是當時古人精神與技藝的結晶。
  • 古玉出崑崙——新疆和田玉在中華歷史上的發展故事
    中華幾千年的歷史中,玉是有著極其特殊地位與文化特色的一種物資,玉自古有著豐富的精神內容與文化內涵,它象徵著高貴、純潔、友誼、吉祥、和平、美麗等諸多的寓意。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黃金有價玉無價」之說。新疆的和田玉,則是我們中華玉石中的佼佼者,在中華原始社會的傳說中,就有了新疆玉器流傳到中原的記載。
  • 古玉學步(108):商工玉作有特徵 旋轉切割多圓形
    商代玉器與「圓」相關的為數眾多,如玉璧、玉玦、環龍、玉璜及近二分之一圓或者近三分之一圓的玉龍、玉鳥、玉魚等。對此,吳棠海先生的研究頗為全面、見解獨到《中國古代玉器·商代玉器》,掌握其特點對認識商代古玉大有裨益,特稍作編輯錄以為饗。
  • 玩收藏關鍵還是多看多悟:哈佛博物館館藏精美中國古玉
    玩收藏關鍵還是多看多悟:哈佛博物館館藏精美中國古玉 > 哈佛博物館:館藏中國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