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旗:古玉鈣化的形成原因

2020-12-05 玉痴王紅旗

玉器的鈣化現象,並非是玉質中「鈣」的減少和增多,在礦物學中應該稱之為「風化現象」,只不過收藏界約定俗成地稱之為「鈣化現象」,如此叫法僅僅說明這是一種表象特徵,而非實質。以下仍稱之為「鈣化」。

「鈣化現象」會發生風化淋漓和滲透膠結兩個不同的階段,也就是說,古玉在墓室環境下,由於各種物質的影響,玉質內部的晶粒會溶解,晶粒之間的縫隙逐漸增大,導致了玉質疏鬆、硬度下降、透明度下降、顏色發白、吸水性增強等一系列變化,這就是「風化淋漓」過程。同時,墓室中的土壤也存在著風化淋漓作用,經過一定時間後,土壤中的K、Na、Ca、Mg等較為活性的離子會逐漸流失,留下Al、Si、Fe等組分以膠體溶液的形式存在於土壤中。經歷了風化淋漓作用的古玉,其鬆散的內部結構中存在著大量的晶間空隙,這就給含Al、Si、Fe等膠體溶液的滲入提供了通道。這個過程就是「滲透膠結」。(參考文獻《對「雞骨白」古玉受沁情況的研究》)

以透閃石為例,大家先看一下它的分子式:

透閃石 [Ca2Mg5Si8O22(OH)2]―陽起石 (鐵陽起石) [Ca2(Mg,Fe)5Si8O22(OH)2],呈顯微晶質針狀、纖維狀、放射狀集合體或毛氈狀集合體。

鈣化的成因,有關學者的科學實驗(氫氧化銨溶液實驗)已經證明:由於墓室內鹼性物質對玉質內部的侵蝕,玉器分子結構發生改變,失去結構水,再加上墓室密閉、無氧、時間長等條件影響,鈣化慢慢形成。

鈣化現象可以分三個階段:

初期階段:玉質發生「飯糝」現象,也就是玉質內部的白化現象。

春秋晚期劍珌

上海博物館藏,玉器的飯糝現象。

發展階段:也就是玉質內部的白化現象加重,一部分出現了雞骨白或是象牙黃的現象,還沒有通體完全鈣化,可以透光。

廣東南越王墓出土,漢代獸面紋鋪首,鈣化和開窗現象共存。

嚴重階段:玉質通體發生鈣化現象,已經不再透光,嚴重的出現土蝕土咬現象。

河南博物館藏春秋龍紋獸面佩飾,通體鈣化。

館藏漢代玉舞人,鈣化嚴重,玉表受侵蝕出現土蝕土咬現象。

從南方潮溼環境中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鈣化現象看,它應與墓室的乾濕等因素沒有直接關係,但從首都博物館館藏的明代玉帶飾鈣化現象看,它與時間的長短有一定關係。明代以後出土玉器暫無發現玉器鈣化現象,戰漢以前玉器鈣化現象數量較多,商代以前玉器鈣化更為嚴重。

文化期玉器,通體鈣化比較嚴重。

首都博物館,明代玉帶飾,已經嚴重鈣化。

戰國玉璜,整體基本鈣化。

常見的鈣化現象根據其顏色區分,有雞骨白,象牙白,象牙黃之說。

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出土玉環,象牙白或雞骨白。

上海博物館藏玉魚,由於沁色的原因,形成象牙黃或雞油黃。

目前,常見的作偽鈣化手段主要有火燒、氫氟酸腐蝕、生石灰埋燒、利用原料所帶的原皮等手段。還有一種以貌似鈣化狀的、質地較差的石類物質冒充鈣化,這種情況比較容易甄別。

火燒仿雞骨白,裂紋生硬,整體造型怪異,陰線明顯是高速單向工具所為。

利用類似鈣化的原材料仿良渚冠飾,陰線加工明顯使用了單向、高速的鐵製或合金砣具。

下期講解古玉鈣化的鑑定要點

相關焦點

  • 仿製古玉的七大造假手法
    近年來,古玉成為有一定實力收藏愛好者的追逐目標。古玉中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成為收藏愛好者頻頻出手的原因。然而,市面上假冒的古玉不少。為了避免上當受騙,了解造假者基本的造假手段很有必要。   血沁作假   古玉「血沁」,是因玉質鬆軟,地下紅色礦質沁入玉體所致。真品蒼老溫潤,精光內含,土鏽、土斑較重,濃淡深淺有自然變化的色彩。
  • 飯糝、水沁、石灰沁、雞骨白,圖說古玉白化5種形態
    古玉白化也稱鈣化,是古玉在幾千年埋藏特定條件下發生的玉質質變。關於古玉白化的機理有火焚、水沁、脫水、酸鹼腐蝕等多種推測,從博物館收藏的古玉來看,古玉白化大體有幾種類型。(一)古玉內生性白化。在古玉內部開始出現白化點,形似米粒,也被稱為飯糝。
  • 古玉手鐲的沁色就是血水泡出來的?其實真相沒那麼神秘
    之前在文章的評論裡面,看到有一些網友問到家裡古玉手鐲的沁色問題。今天就專門整理出一篇跟朋友們一起研究討論這個問題。其實,很多朋友收藏的古玉手鐲可能是家裡老人傳下來的,也有可能是自己喜歡去買的。而一般古玉手鐲上都會或多或少的有沁色,而這些沁色呢,有些是紅色的,很多朋友就喜歡把它叫成血沁。其實叫做血沁卻不是真的是血沁進去了,而是沁色的物質顏色赤紅,像血色而已。
  • 傳世古玉和出土古玉,看了就學到了
    傳統的古玉是指新石器時代至清代末期,經正式或非正式發掘出土的和歷代官府及民間流傳於世的玉器。傳世古玉與出土古玉相比,不僅從數量、款式、玉種、質量上大為遜色,而且還摻雜著許多制玉商和古玩商為謀求高額利潤而製作的偽古玉。使人真偽難辨,無所適從,從而降低了傳世古玉的可信性和科學性。
  • 古玉學步(18):次生結晶是古玉質變的自然態呈現其神韻無法仿
    但是:古玉的次生結晶是古玉幾千年質變的自然態呈現,其中神韻真的無法仿。西漢廣州南越王墓出土內出廓鏤雕龍鳳玉璧一、古玉次生結晶機理和表現次生結晶現象:古玉在地下潮溼環境的長期作用下,次生結晶體經毛細管組織析出器表,形成少量斑晶,呈雲母光澤。白色為透閃石晶,黑色為陽起石晶。
  • 古玉玻璃光特點及玻璃光古玉成因淺探
    通觀館藏和一些民藏玻璃光古玉,不難發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廣泛性。玻璃光多見於戰漢古玉,但並不僅限於戰漢古玉才有玻璃光,文化期古玉、夏商古玉、西周古玉也不乏玻璃光的存在。戰漢之後,宋代、元代、明古玉有的也存在玻璃光。
  • 蔣玉晨:明清古玉的痕跡學與鑑定方法
    03 明清古玉的真假鑑定 玉器的真假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判斷,第一是玉器的製作工藝,作為玉器愛好者,我們要熟悉它最基本的製作工藝,然後跟現代製作工藝的對比。第二是玉器的自身變化,也就是這件玉器經歷了歷史的滄桑、歲月的磨礪,會發生哪些變化?會形成什麼樣子?表面和內部會形成什麼樣的狀態?
  • 中國四大名玉之一——岫巖玉的雜質有多少種?形成原因是什麼?
    岫巖玉是中國四大名玉之一,質地細膩,結構緊密,顏色純正,呈現油脂光澤,看起來十分溫潤美麗,因此在市場上也是頗受歡迎,但是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岫巖玉也是優缺點的,雜質就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下面小編就來講講岫巖玉的這幾種雜質1、米狀雜質
  • 古玉有貓膩,用茆山石和萊州石偽造?收藏古玉這幾種偽造法要留意
    玉器入土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社會的動亂,二是因為殉葬之風盛行。中國文明史已經有5000多年,所經過的變亂不可計數。至於殉葬的玉器更多。中國殉葬之風氣形成的歷史久遠,遵守嚴格,施行普遍。凡是死者生前用過的和收藏的器物都要殉葬,其中玉器又是必葬品。只有這樣做才被稱為孝,社會輿論才會給以好評。古代玉器大概有90%以上都因殉葬而埋入了地下。
  • 古玉:漢代常見的玉蟬特徵
    中國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經驗最豐富的國家,從迄今為止的考古成果來看,大約有一萬多年的歷史。古代人民在創造玉器時不僅顯現出了高超的技巧,而且表現出精巧的藝術構思和美的理想。中國人對玉的審美觀是中國人審美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是其基礎。
  • 古玉品鑑典型基礎知識
    但是古玉鑑賞入門知識卻繁雜甚多,今天紫色百合香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引導您進入古玉的世界,與您一起品鑑古玉典型基礎知識。通過一系列的分篇知識問答,使您對古玉有更為深刻的了解。 新石器時代篇 1.什麼是紅山文化玉器? 紅山文化最初發現於我國內蒙古的赤峰市紅山。
  • 圖說古玉塌縮不可仿(原創)
    拙文《古玉不可仿的幾個特徵》帖出後,有藏友回覆:你的緊扣不可仿,立意不錯,可惜沒有例子供大家學習,遺憾!現就第三個《古玉的塌縮不可仿》舉例如下:1、因氣候變化或其它因素,玉皮殼上會表現出膨脹或萎縮。膨脹的結果是出現桔皮紋、象皮紋、皮疹紋,而萎縮的結果是出現縮斑、縮紋。縮斑又稱爛班,爛班嚴重的是為古玉的老化萎縮現象。
  • 明高濂精於鑑定與辨偽,記述古玉偽造的6個方法,古玉辨偽要仔細
    傳世古玉辨偽需要知道古人如何製造偽古玉。高濂是明末杭州的詩人、戲曲家、收藏家,熟知江南古銅、新鑄偽造、宣銅、倭銅爐瓶器皿、漢唐銅章、玉章、古瓷、歷代碑帖、古玉器、剔紅、倭漆、雕刻、鑲嵌器皿等等行業的作偽情況,故精於鑑定與辨偽。他在《遵生八箋燕閒清賞箋》中記述古玉贗品時講到了以下六個重要問題。
  • 高古玉特徵——真古玉表面增生晶體及與仿古玉酸蝕痕跡區別
    (一)高古玉表面的晶體增生現象。高古玉作為一種無機鹽構成的堅韌的玉石,結構和形態具有高度的穩定性。但是,無機物是否溶於水本來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時間足夠長,玉石中有少量的成分慢慢溶於水中也不是不可能的,加上埋藏環境不同,有的水可能偏酸性或者偏鹼性,少量玉石成份溶入水中又結晶析出也很正常。
  • 古玉玩味(44):細辨土蝕和風化 材質不同見相差
    圖1土蝕爛斑是辨識高古玉真仿的輔助指標(參見《古玉學步(3):圖說古玉土蝕結晶不可仿》),但是如果爛斑嚴重會影響玉的品質(圖2)。在很多時候,由於風化嚴重是不便於對玉質的鑑識的,而通過反觀土蝕的狀態,可以判斷古玉飾的原始玉質。這也是一件高古玉,土蝕狀態比較嚴重了(圖3)。比較一下,發現什麼?與神秘圖2的土蝕爛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狀態。
  • 中華古玉文化是國萃,一定要世代傳承不能丟失
    歷代皇家貴族如秦始皇、宋高宗、清乾隆等都是玉器的大收藏家;宋代呂大臨的《考古圖》、元代朱德潤的《古玉圖》、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論》、清代吳大的《古玉圖考》等都是古玉收藏與研究的論著在古代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與玉彼德焉。
  • 有一種古玉:叫做 「帝王標準」
    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古玉的經典就在於它的永恆不變,凡我們今天所見的上古之玉,無論其打造的是通靈之玉還是帝王之玉,無疑都是當時古人精神與技藝的結晶。
  • 古玉學步(3):圖說古玉土蝕結晶不可仿
    拙文《古玉不可仿的幾個特徵》帖出後,有藏友回覆:你的緊扣不可仿,立意不錯,可惜沒有例子供大家學習,遺憾!現就第二個《古玉的土蝕結晶不可仿》舉例如下:所謂土咬,又稱土蝕,是玉器入土久埋以後發生的玉質蛻變剝落的自然現象,年深日久隨著剝落的玉質範圍擴大,使玉器表面局部地區的完整性受到損壞,毛糙不平,成為爛斑。
  • 什麼是血管鈣化?預防血管鈣化,你需要做到這幾點
    他怎麼也想不到經常導致他出現心痛的原因竟然是自己冠狀動脈中出現了零星的「小骨頭」,導致他心肌缺血,繼而會經常的出現心絞痛的現象。而這樣疾病,竟然還是一種難以逆轉的心血管疾病,它就是血管鈣化。什麼是血管鈣化?什麼是血管鈣化,醫生告訴他自己身上出現了這樣症狀的時候,他也是第一次聽說。這是一種血管壁中出現鈣質沉積導致的疾病。往往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症狀會變得越來越嚴重。
  • 古玉學步(108):商工玉作有特徵 旋轉切割多圓形
    商代玉器與「圓」相關的為數眾多,如玉璧、玉玦、環龍、玉璜及近二分之一圓或者近三分之一圓的玉龍、玉鳥、玉魚等。對此,吳棠海先生的研究頗為全面、見解獨到《中國古代玉器·商代玉器》,掌握其特點對認識商代古玉大有裨益,特稍作編輯錄以為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