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技無所不能,幾乎沒有不能仿的。
但是:古玉的次生結晶是古玉幾千年質變的自然態呈現,其中神韻真的無法仿。
西漢廣州南越王墓出土內出廓鏤雕龍鳳玉璧
一、古玉次生結晶機理和表現
次生結晶現象:古玉在地下潮溼環境的長期作用下,次生結晶體經毛細管組織析出器表,形成少量斑晶,呈雲母光澤。白色為透閃石晶,黑色為陽起石晶。有顆粒狀、粉末狀、針狀、石榴子、冰花、雪花、冰糖塊等形態各異的晶體組織,玉器加工面出現次生結晶體這是很重要的古舊特徵之一。如在陽光下一照,會看到很多閃爍的結晶;如在放大鏡下觀察,結晶體多細小星光閃爍,猶如七彩斑斕,古玩界所稱——寶光。
二、微距觀察的古玉次生結晶舉例
啥也別說了,好像多麼有學問的樣子(本號也是探索過程中),還是直接上圖吧(圖1)——







三、似是而非的仿次生結晶
常常見爭論:太孤陋寡聞了,現在什麼都能仿。
是的,不可仿不是沒有仿,是說最多仿其形,無法仿到其神——神韻。
沒有比較就沒有認識,以下可能是市場上經常會「有緣幸遇」的次生結晶「古玉」(圖2);是利用玉原石鈣化的針狀結晶仿古玉次生結晶的作品——

甚至有這樣的「次生結晶」的「高古玉」(圖3)——



都不用白費精力了,這個「刺」生絕非那個次生噢
數千年前,先民遺留的玉器、石器,經過漫長的歲月,深藏於山谷之中,淺葬於山巔之上或散落於原野河川。都無一例外的要經受幾千年的風吹、日曬、雨淋、酸鹼浸蝕及大自然的地磁、地熱、地壓、地震、光照、山火、地氣、冰凍、氧化等自然環境變化的反覆侵襲,造成玉件、石器本身出現不同的外觀與內質的各種表相或肌裡的「次生」變化。用軟玉製成的物件,由於獨立個體的存在,不同於它在原生礦體內的環境,在自然條件中,在受到內外物理作用與化學作用下,使不同的晶體結構、不同元素種類含量的玉器,內、外都出現多種「次生」美麗可愛的不同自然紋理、包漿、皮殼、蝕痕、融洞及沁色。有的呈像於表,有的內含於裡。在15倍放大鏡下觀察有雲霧狀、雲團狀、羽毛狀、浪花狀、冰花狀、棉絮狀、松針狀、束絲狀、雜草狀、菊葉狀等等。組合不同,凹凸各異,色彩斑斕,猶如一個「萬花筒」美不勝觀,這些神奇的物象就是歲月的痕跡。
這些不同玉質在不同環境下的本質變化是人工無法仿製的。關鍵在於用心體會、真正掌握。如果見仿非仿,那是認知功夫還要磨練,而不能堅持「現在什麼都能仿」的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