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特徵——真古玉表面增生晶體及與仿古玉酸蝕痕跡區別

2020-12-09 戰漢茶座

有一個美麗的誓言叫做「海枯石爛」,表達的是此情不變、此志不移的永恆和堅定。但仔細琢磨,這是一個相對概念,地理發現已經找到滄海桑田變遷的證據;石爛則更容易理解,我們經常見到的水滴石穿可以算一種,溶洞裡面鐘乳石的魔幻變形也是一種。

(一)高古玉表面的晶體增生現象。高古玉作為一種無機鹽構成的堅韌的玉石,結構和形態具有高度的穩定性。但是,無機物是否溶於水本來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時間足夠長,玉石中有少量的成分慢慢溶於水中也不是不可能的,加上埋藏環境不同,有的水可能偏酸性或者偏鹼性,少量玉石成份溶入水中又結晶析出也很正常。實際上,一些高古玉尤其是新石器時期的高古玉,玉表出現晶體增生現象比較常見。究其原因,有可能是玉石中少量成分在水的作用下析出,也可能是土壤中一些無機鹽析出後附著於玉表。從性態上看,這些增生物比較堅固,水泡、手盤較難讓它消失。

筆者自藏龍山文化玉琮
筆者自藏龍山文化玉琮

以上是筆者自藏的一件龍山文化玉琮,玉表清晰可以有許多增生物。

(二)真古玉表面增生晶體的特徵。高古玉表面這種晶體增生現象,表現形式比較豐富,有的表現為增生與土蝕斑、鈣化斑並存,有的與其它附著物一起形成皮殼,其特點:一是高於玉表平面。增生物質或來自內部物質析出、或為外部物質附著,通常高於玉表平面。二是分布自然。有的只存在於玉表的局部,有的則滿布整個玉器表面,但總的看來其在玉表的分布不會因為工痕而斷開,只要在其所分布的範圍之內,工痕中也會有晶體增生現象。三是形狀不規則。有的呈雪花、冰霜狀等結晶形狀,有的形態則比較圓滑,可能是結晶與土蝕、盤玩等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但在放大鏡下觀察微觀,多數可見晶體、絲縷等形狀。

夏商時期玉神人像
夏商時期玉神人像

上圖為筆者自藏的夏商時期玉神人像,眼部清晰可見增生物高於玉表平面。

(三)古玉表面增生晶體與仿古玉酸蝕痕跡的區別。從理性上分析,古玉表面晶體增生通常表現為高於玉表平面的凸起,而仿古玉酸蝕痕跡通常表現為低於玉現平表的凹痕。現實操作中,關鍵是要找準那個玉表平面,如果把酸蝕痕最底部確定為玉表平面,那就不存在凹進去的問題了,並且酸蝕留下的一些筋狀物質看上去也頗像凸起。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認真地找一找整個玉器表面,切實找到人工雕琢出的玉表平面,然後再看究竟是凸起的還是凹進去的。如果能找到人工雕琢出的玉表平面,確定增生物是凸起的,並且工痕中也存在這樣的現象,基本上可以看真;如果找不到玉表平面,也不能輕易將其歸為新仿酸蝕,而是要藉助別的方法來分析。

(四)幾件館藏玉器觀察。高古玉表面這種增生晶體的現象,多見於新石器時期至商代古玉,戰漢古玉中不是沒有這種現象,只是特徵沒有這麼明顯,有的混跡於橘皮紋中不易覺察。以下是幾件商代遺存中出土的古玉。

滕州前掌大遺址出土玉瑗
湖北省博物館收藏的商代玉璜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商代玉蛙
滕州前掌大遺址出土玉魚

相關焦點

  • 古玉玩味(44):細辨土蝕和風化 材質不同見相差
    高古玉經歷幾千年的滄桑,凡玉器入埋後有一些會發生玉質蛻變剝落的自然現象,年深日久隨著剝落的玉質範圍逐步擴大,使玉器表面局部地區的完整性受到損壞,毛糙不平,稱為土咬、又稱土蝕爛斑(圖1)。(參見《古玉學步(3):圖說古玉土蝕結晶不可仿》),但是如果爛斑嚴重會影響玉的品質(圖2)。
  • 古玉學步(3):圖說古玉土蝕結晶不可仿
    拙文《古玉不可仿的幾個特徵》帖出後,有藏友回覆:你的緊扣不可仿,立意不錯,可惜沒有例子供大家學習,遺憾!現就第二個《古玉的土蝕結晶不可仿》舉例如下:所謂土咬,又稱土蝕,是玉器入土久埋以後發生的玉質蛻變剝落的自然現象,年深日久隨著剝落的玉質範圍擴大,使玉器表面局部地區的完整性受到損壞,毛糙不平,成為爛斑。
  • 仿製古玉的七大造假手法
    原標題:仿製古玉的七大造假手法   明以前的玉器稱為古玉,漢以前的玉器稱為高古玉。高古玉以和田玉為主,歷來千裡挑一,留存至今大部分在博物館及少數藏家手裡。近年來,古玉成為有一定實力收藏愛好者的追逐目標。古玉中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成為收藏愛好者頻頻出手的原因。然而,市面上假冒的古玉不少。為了避免上當受騙,了解造假者基本的造假手段很有必要。   血沁作假   古玉「血沁」,是因玉質鬆軟,地下紅色礦質沁入玉體所致。
  • 蔣玉晨:明清古玉的痕跡學與鑑定方法
    但是,這兩種技術下,玉器產生的痕跡肯定有一定的差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明清古玉的砣痕講究尖、沙、齊、淺四個方面:首先,所有古玉的線條刀功都是用柳葉工,做出來的線條兩頭尖,像柳葉一樣。 其次,所有的線條兩邊都是齊的。
  • 古玉學步(18):次生結晶是古玉質變的自然態呈現其神韻無法仿
    但是:古玉的次生結晶是古玉幾千年質變的自然態呈現,其中神韻真的無法仿。西漢廣州南越王墓出土內出廓鏤雕龍鳳玉璧一、古玉次生結晶機理和表現次生結晶現象:古玉在地下潮溼環境的長期作用下,次生結晶體經毛細管組織析出器表,形成少量斑晶,呈雲母光澤。白色為透閃石晶,黑色為陽起石晶。
  • 真品玻璃光表面沒有工藝痕跡,有不同程度的浸蝕,表面亮度有變化
    此外,贗品表面的打磨技術一直是造假者難以攻克的技術難題,由於拋光方法不對,以及拋光材料和工藝程序與古玉真品的不同,所以造假者偽造的贗品,其光亮表現一般都較高。為了偽造古玉真品這種原始狀態下的再失亮,造假者只有採取各種方法來進行偽裝。但是,這種欲蓋彌彰的造假方法,反而暴露了造假的證據。古玉真品的玻璃光,其表面不會有任何拋光造成的工藝痕跡。
  • 古玉細節圖:商代眼睛部位的「逼圓」工藝痕跡呈態
    記住了這個特徵,再看下面幾張館藏圖片,就不難理解了。 商代玉鹿眼睛「逼圓」工藝特徵。 下面,再發一張龍瀛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商代晚期玉鹿各部位的工藝痕跡特寫。供大家欣賞、學習。
  • 古玉:漢代常見的玉蟬特徵
    遠古人如果沒有長期的、充分的對玉的審美活動,並得出相應的結論和觀點,那麼今天中國人的審美觀將會形成另一種類型了。古人的玉審美觀是一面鏡子,它反映出古人整體的審美方式與原則。在我國漢代,痴於對玉的迷信,以期保護死者不朽的喪葬用玉明顯增多。其中放置於死者口中的玉器稱之為玉含,而玉含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含蟬。
  • 淺談天珠表面的(風化紋)環狀痕跡
    老天珠表面出現的特有環狀痕跡,是製作天珠的石英晶體材質,經過外界長期反覆的摩擦、碰撞、流水衝刷、溫度變化、乾濕變化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礦物表層的六稜柱狀結構晶體之間的縫隙發生崩裂和剝蝕。晶體原來咬合緊密的六稜柱狀晶體邊緣部分遭到破壞、稜角被磨圓,從而形成了環形或者半月形(發育不成熟的環形)表面痕跡。
  • 古玉有貓膩,用茆山石和萊州石偽造?收藏古玉這幾種偽造法要留意
    造假的人用這種石頭作成器物,人們大多以為它是劣質玉,其實它並不是玉。江蘇句容的茆山石,白色而且帶有光澤。水路或有飯糝色。好的石頭和真玉非常像,用這種石頭製成的器物很容易欺騙世人。山東萊州產玉石,俗名萊州石,碧色兩種。白色的比碧色的好,被人用來製成器物冒充玉器。許多石料的質地和古玉非常接近,作偽的人經常使用這些石料採偽制古玉。萊州石與玉石的成色非常相似,自古以來就是偽制玉器的好材料。
  • 古玉學步(108):商工玉作有特徵 旋轉切割多圓形
    商代玉器與「圓」相關的為數眾多,如玉璧、玉玦、環龍、玉璜及近二分之一圓或者近三分之一圓的玉龍、玉鳥、玉魚等。對此,吳棠海先生的研究頗為全面、見解獨到《中國古代玉器·商代玉器》,掌握其特點對認識商代古玉大有裨益,特稍作編輯錄以為饗。
  • 傳世古玉和出土古玉,看了就學到了
    傳統的古玉是指新石器時代至清代末期,經正式或非正式發掘出土的和歷代官府及民間流傳於世的玉器。傳世古玉與出土古玉相比,不僅從數量、款式、玉種、質量上大為遜色,而且還摻雜著許多制玉商和古玩商為謀求高額利潤而製作的偽古玉。使人真偽難辨,無所適從,從而降低了傳世古玉的可信性和科學性。
  • 古玉品鑑典型基礎知識
    但是古玉鑑賞入門知識卻繁雜甚多,今天紫色百合香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引導您進入古玉的世界,與您一起品鑑古玉典型基礎知識。通過一系列的分篇知識問答,使您對古玉有更為深刻的了解。 新石器時代篇 1.什麼是紅山文化玉器? 紅山文化最初發現於我國內蒙古的赤峰市紅山。
  • 圖說古玉塌縮不可仿(原創)
    拙文《古玉不可仿的幾個特徵》帖出後,有藏友回覆:你的緊扣不可仿,立意不錯,可惜沒有例子供大家學習,遺憾!現就第三個《古玉的塌縮不可仿》舉例如下:1、因氣候變化或其它因素,玉皮殼上會表現出膨脹或萎縮。膨脹的結果是出現桔皮紋、象皮紋、皮疹紋,而萎縮的結果是出現縮斑、縮紋。縮斑又稱爛班,爛班嚴重的是為古玉的老化萎縮現象。
  • 古玉玻璃光特點及玻璃光古玉成因淺探
    古玉玻璃光,是一種奇妙的存在,令玩家鍾愛有加。但究意什麼是古玉玻璃光,目前來看這個概念只是民間通俗說法,大體的意思是光亮、油潤,反光有點像玻璃的鏡面反射。(一)古玉玻璃光的特點。通觀館藏和一些民藏玻璃光古玉,不難發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廣泛性。玻璃光多見於戰漢古玉,但並不僅限於戰漢古玉才有玻璃光,文化期古玉、夏商古玉、西周古玉也不乏玻璃光的存在。戰漢之後,宋代、元代、明古玉有的也存在玻璃光。
  • 和縣直立人頭骨表面痕跡揭示埋藏環境與生存活動
    古人類化石表面各種異常痕跡,包括骨折、創傷、病變、先天畸形、變形、溶蝕等,是探索早期人類生存活動、健康狀況、死亡原因及埋藏環境的重要證據之一。  2021年1月8日,《國際骨骼考古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傑、劉武與工程師郭肖聰,與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Christopher Bae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和縣直立人頭骨表面異常痕跡》(Neurocranial abnormalities in the Middle
  • 聽信老玉賣不過新玉,藏友要賣祖傳玉器換金條,專家:為你難過!
    家住葫蘆島的邵寶奇先生,出生後爺爺就送給他一塊祖傳的玉,一戴就是30年。最近看鑑寶類節目裡總在說老玉賣不過新玉,就想把它賣了買成金條,還能保值。老玉賣不過新玉確實是現在收藏市場上的一種情況,但這段時間不是很長,也就是在改革開放之後的二三十年裡。在過去漫長的歷史時期,老玉還是比新玉值錢,當然金條是一直都很值錢。邵寶奇覺得這塊玉大概能值個6萬塊錢,算下來差不多300塊錢一克,但還是找到行家去確認一下。
  • 飯糝、水沁、石灰沁、雞骨白,圖說古玉白化5種形態
    古玉白化也稱鈣化,是古玉在幾千年埋藏特定條件下發生的玉質質變。關於古玉白化的機理有火焚、水沁、脫水、酸鹼腐蝕等多種推測,從博物館收藏的古玉來看,古玉白化大體有幾種類型。(一)古玉內生性白化。在古玉內部開始出現白化點,形似米粒,也被稱為飯糝。
  • 殷商時期的玉器在玉質上有什麼特徵?
    商早期出土的玉器非常少見,鑑定特徵不明顯。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商代玉器,基本上都是商晚期也就是殷商時期的製品。殷商是傳統高古玉收藏中最重要的一個時期。殷商時期的所謂「和闐玉」,很有可能不是來自新疆,而是距離殷都安陽較近的某個地方,與今天所見的新疆和闐玉屬於兩種產地不同但質地結構相近的材質,如同新疆和闐玉與俄羅斯玉之間的關係一樣,都是帶有透閃石關係的直系、旁系近親。由此,殷商時期和闐玉的玉質,就不能完全套用新疆和闐玉的材料特徵,而必須要建立以出土殷商和闐玉材質為標準的鑑定體系。
  • 我們身邊的「石英」玉,有哪些一般人真不知道!!!
    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晶體;含有雜質時顏色不一,無色透明的晶體稱水晶,乳白色的稱乳石英,淺紅色的稱薔薇石英,紫色的稱紫水晶或紫英寶石,黃褐色的稱煙晶、茶晶,綠色的稱綠寶石,黑色的則稱墨晶。純潔的石英能夠讓一定波長範圍的紫外線、可見光和紅外線通過,具有旋光性、壓電和電致伸縮等性質。我們身邊常見石英玉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