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是漢代最常見的玉禮器

2020-11-24 人民網

原標題:璧是漢代最常見的玉禮器

  ■虎形玉枕飾

  ■蟠龍紋玉璧 西漢 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

  ■大青璧 西漢 徐州黑頭山漢墓出土

  ■徐州楚王S形玉龍

  ■龍鳳貘紋玉環

  古語云「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與玉比德焉!」在漢代,玉器被人格化,號稱擁有「五德」,成為高尚與純潔的象徵,人們對玉的迷信甚至到了登峰造極的地 步,貴族們不僅身上佩戴玉器,生活使用玉器,房屋裝飾玉器,交往贈送玉器,祭祀使用玉器,甚至死後還要穿玉做的衣服。徐州博物館館長孟強在概括這一時期的 玉器特徵時認為「漢代的玉器工藝上非常精,風格大氣與豪放,有一種博大的氣質。」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實習生 梁婉瑩

  背景

  尊崇儒術推動兩漢玉器發展

  漢承秦制、漢繼楚緒和尊崇儒術,對漢代玉器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其中漢繼楚緒和尊崇儒術思想對玉器在兩漢時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玉的品質是天生的,是大自然(老天)賦予的,儒家借物象形,把玉和德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可謂天衣無縫。在西漢獨尊儒術的學術思想影響下,以「德」為精神支 柱,概括了「君子比德於玉」的思想,將玉與君子結緣,促進了裝飾玉器的流行和廣泛佩戴,一為避邪,以玉佩裝飾人身;二為將玉與德結為一體,成為翩翩君子的 道德形象。

  所謂「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祈求永生的思想存在於整個西漢皇朝,連地處嶺南的南越國都受到波及。強烈尋求永生的思想使漢代人十分注重對死者屍體的保護,而用來保存屍體的用具就是玉器。漢代天子、王侯等貴族將生前佩玉發展到死後以玉為葬的習俗推向高潮!

  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任耿建軍認為:「徐州是我國斂葬玉器出土最多、類型最為齊全的地區,時代也相對較早。在徐州的漢代玉器中,我認為最有特色的就是斂葬玉器。」

  漢代從漢武帝之後開始確立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統治者大力提倡以孝道治理天下,社會上一些人為標榜「孝道」,「生不極養,死乃崇喪」,漢代以玉為禮器祭祀的傳統得以傳承。

  據資料顯示,漢代人思想觀念裡面靈魂不死,認為玉是「山嶽精英」,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將金玉置於人的九竅,人的精氣就不會外洩,可以防止身體的腐爛!而 身體正是靈魂的住所,失去身體,靈魂將無所依附!楚人歷來篤信鬼神、偏好巫術,漢代社會各階層中普遍存在的祈求長生思想即由此而來。神鬼、神怪及神仙題材 的玉器大量製作和流行,採用寫實與誇張的創作手法,出現了人面獸身、人身獸尾及獸生雙翼的人獸合一的離奇造型和似獸非獸、似鳥非鳥的動物玉器。

  出於對鬼神世界的敬畏,王公貴族爭相用玉保護他們死後的軀體——頭枕玉枕、口含玉蟬、以玉覆面,以玉裹體,以可求永生!上自皇帝、諸侯,下至官吏、富族,對於死後的喪葬之禮,可謂奢華至極。

  類別

  玉擺飾中數量最多的就是玉龍

  根據耿建軍的介紹,從徐州出土的玉器來看,漢代玉器大致可分為「禮儀用玉、斂葬玉器、裝飾用玉、生活用玉」等四大類。其中,禮儀用玉中,璧是漢代最常見的 玉禮器,璜也較為常見。但在徐州地區出土的漢代玉器,「六瑞」(璧、琮、璜、圭、璋、琥)中僅見璧和璜,其他可算作禮器的有戈、豹、熊等。

  而斂葬玉器包括玉衣、玉棺、玉枕、玉握及九竅塞(耳、鼻、眼、口、肛門及男女生殖器)五種。「這些斂葬玉器一般很難在一座墓葬中同時出現,不同的墓葬往往會有不同的殮葬玉器組合。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玉衣還發現有使用魚鱗甲形玉片及玉片上彩繪的現象。」耿建軍稱。

  裝飾用玉又可分為擺飾、佩飾和劍飾三種。其中,玉擺飾中數量最多的就是玉龍。除單體的玉龍外,龍形圖案還常發現於其他玉器中,如作為劍飾、佩飾及璧、璜等 器物上的圖案裝飾,璧、璜、心形玉佩等的附設裝飾,玉枕上的組成構件等。除玉龍外,獅子山漢墓還出土一種類似於「璋」形的玉飾。佩飾就是佩帶在身上的玉 器,形制通常都比較小。最為常見的就是心形玉佩及玉組佩。玉組佩一般由二十件左右的小玉飾組成,其中包括玉舞人、玉觽、玉鳥、玉璜、玉珩、龍形佩、璜形佩 等不同的類型及數量進行組合。

  生活用玉,最為常見的就是印章。玉印的使用似乎比較寬鬆,從用印者的身份到印的大小,從印紐的形式到印文的字體都沒有嚴格的規定。印紐以盝頂形最為常見,黑頭山漢墓出土的玉印有的為獸形紐。「玉印印文多篆書,尤以鳥蟲篆最具特色。」

  原料

  漢朝大規模從新疆引進玉料

  《漢書·西域傳》中記載漢使到達西域後,發現鄯善、于闐、沙車等國普遍出產優質玉石,「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闐,其山多玉石,採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雲。」

  漢朝自此開始大規模地從新疆引進玉料,這為漢朝玉衣的製作和使用提供了充分保障,也是漢武帝以後葬玉使用得到迅速發展的原因之一。

  西漢前期大型墓葬中出土的玉器數量相當可觀,製作這些玉器的玉料一部分採自於諸侯國境內的玉料產地,另一部分則從玉石產地引進,其中和闐玉佔了相當比例。諸侯國獲得玉料的主要途徑有二:一是在本國境內開採,二是通過貿易獲得。

  隨著中央朝廷統治力量的加強,對外經濟往來被中央朝廷所壟斷,諸侯國從異域輸入玉料的渠道被切斷,製作玉衣所需的玉料只能就地取材,所以這一時期出現了用大理石或漢白玉等其它材質來製作玉衣的現象。

  工具

  砣機的出現宣告玉器工藝誕生

  我國古代治玉使用的主要是旋轉性工具——砣具,據《天工開物·珠玉》篇載:「凡玉初剖時,冶鐵為圓盤,以盆水盛沙,足踏圓盤使轉,添沙剖玉,逐忽劃斷。」 這裡記載的即是明清兩代琢玉匠人所使用的琢玉機,又名「水凳」,其主要原理是利用鐵製砣具的旋轉加上解玉沙的摩擦對玉器進行切割琢磨。

  文物研究專家楊伯達先生根據這一現象,結合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和凌家灘文化玉器上複雜的花樣紋飾,指出這些玉器都是用原始的石砣機製作的,並據此提出砣機的出現使玉器從石器製作工藝中最終脫離出來,宣告了真正意義上的玉器工藝誕生。

  小知識

  漢玉「遊絲工」

  漢玉「遊絲工」,亦稱作「遊絲刻」、「遊絲毛雕」或「遊絲白描」,顧名思義是指以一類細若遊絲的陰刻線表現玉器紋飾形構特徵的治玉技法。迄今為止,尚未發 現漢代文獻中有關「遊絲工」的記載,目前所知對漢代「遊絲工」的描述,最早見於明代高濂《遵生八箋》卷14《燕閒清賞箋·論古玉器》:「漢人琢磨,妙在雙 鉤,碾法婉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勻,交接斷續,儼若遊絲白描,毫無滯跡。」要確認一件漢玉的陰線刻雕琢技法為「遊絲工」,則需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線條琢磨為「雙鉤碾法」、形構為「雙鉤陰刻線」;陰刻線細如髮絲呈弧曲狀,婉轉流暢;線條雕刻精整清晰、疏密均勻,無交接斷續之處或阻滯擁塞痕跡。

  耿建軍,出生於1965年2月,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研究員,具有考古領隊資質,參加過獅子山、馱藍山、臥牛山等大型楚王陵墓的發掘,在兩漢考古方面有較深的研究,發表論文及發掘報告30餘篇。現為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任。

(責編:赫英海、董子龍)

相關焦點

  • 古玉:漢代常見的玉蟬特徵
    中國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經驗最豐富的國家,從迄今為止的考古成果來看,大約有一萬多年的歷史。古代人民在創造玉器時不僅顯現出了高超的技巧,而且表現出精巧的藝術構思和美的理想。中國人對玉的審美觀是中國人審美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是其基礎。
  • 漢代神獸︱龍和虎是什麼時候成為「組合」的?
    龍和虎是我們民族文化中的常見的組合,一個是升天入海、高蹈出塵的造化精靈,一個是一統叢林、威猛無雙的百獸之王,從外形匹配、力量抗衡到精神契合等各方面考量,好像只有這兩種猛獸才能彼此搭配。它們總讓我們聯想到譬如「龍盤虎踞」「龍騰虎躍」等一些充滿力量感的詞語,也會想到神話裡的青龍白虎組合。那麼在視覺藝術中,這一對神獸組合最初是怎麼形成的?具體造型是怎樣?
  • 鐵器時代·漢代銅器
    匈奴、東胡、西南夷等少數民族的銅器,在種類、形制和紋飾方面都有其特殊的風格,與一般的漢代銅器不同。 傳世的銅器,在宋代以迄20世紀前期的許多金石學書籍中,頗有著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考古調查發掘工作中又有了大量的新發現,為研究漢代銅器提供了更為豐富、可靠的資料。
  • 王炯:堅決打好璧南河生態環境保衛戰
    原標題:王炯巡查璧南河表示壓緊壓實責任 堅決打好璧南河生態環境保衛戰本報訊(記者 戴娟)近日,市政協主席、璧南河市級河長王炯率隊赴璧山、江津、永川實地巡查璧南河並召開工作會議,了解璧南河流域綜合治理及落實河長制情況。
  • 重慶市政協主席王炯巡查璧南河
    本站訊 3月27日,重慶市政協主席、璧南河市級河長王炯赴永川區、江津區、璧山區實地巡查璧南河,強調要切實按照中央和重慶市委的要求,聚焦問題抓落實,堅決打好打贏璧南河生態保衛戰。  王炯先後來到永川區、江津區和璧山區境內,實地巡查了永川區大安街道小拱橋斷面、大安工業園區汙水處理廠,江津區德感街道長衝熱帶魚養殖基地,以及璧山區廣普鎮運昌大橋攔河堰運行情況,觀音堂汙水處理廠和丁家街道「小散亂汙」關停企業情況,詳細了解各地河長制工作落實情況,璧南河水域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水質改善工程建設等治理和監管情況。
  • ——重慶璧山區璧南河汙染治理託起經濟騰飛
    通過全方位鍥而不捨的治理,璧南河實現了從「臭水溝」向清水河的蛻變,水質從劣Ⅴ類提升為Ⅲ類標準,防洪能力也從十年九淹實現了暴雨不成災。2017年,璧南河代表重慶參評首屆年度最美家鄉河,高分當選,將其視為城市中小河流治理典範。治河嘗到甜頭,璧山人做起了持續興水的大文章。2012年,璧山提出了「與水共生、依水發展」理念,璧南河周邊水資源布局思維發生了變化。
  • 漢代有翼仙獸:從多樣的形像到新創的典範
    可是到了漢代,古老的形象與新吸收的形象常常混為一團。(包括佛教文化在幾百年裡與中國文化並存,雖然文化之間有來往和認識,但在幾百年內並沒有吸引中國人模仿其形象。)在此背景下翼獸形象才開始多見於漢文明的造型中。[4]翼獸造型在漢代之前頗為罕見,兩漢時期大量出現,魏晉南北朝至唐均常見。
  • 居延漢簡裡的漢代軍餐:蘸著風沙的大漠飲食
    我們可以根據漢代的記載,來復原漢代士兵的一餐。在漢代的西北前線,大部分軍人的食物還是以五穀為代表的主食,漢簡顯示,當時的主食依舊不出慄,麥,稻,菽,糜子等等。其中常見的還是黍和麥,糜子最為常見。黍是漢時主要的糧食作物。籽粒呈現出淺黃色,去皮後叫黃米,煮熟後有粘性,也可以釀酒。士兵們一般領到的是沒有去殼的穀物,需要自己用舂加工後食用。
  • 冶鐵實驗考古告訴你:漢代這樣煉鐵
    冶鐵實驗考古告訴你:漢代這樣煉鐵 還原的漢代煉爐。這是邛崍市漢代冶鐵實驗考古活動現場,也是全國首個以考古發現的漢代煉爐為原型的冶鐵實驗考古活動。  「我們都知道嘛,卓文君的老爸就是搞鐵生意的。」邛崍市民劉先生一早就來到邛窯考古遺址公園,他在網絡上看到活動信息,特地來看看「稀奇」。劉先生說,現場讓他大開眼界,復原的煉爐是他以前從沒見過的。
  • 雙璧同輝,邂逅穿越千年的美麗
    「良渚你好,終於相見」 一個在西遼河畔 一個在太湖之濱 穿越千年 跨越千裡 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今日以「玉」會「友」相聚赤峰 雙璧同輝的美麗
  • 重慶璧山區:城區璧南河近20公裡主河道整治工程全面貫通
    中國水利網站4月9日訊(特約記者 王炯其)日前,記者從重慶璧山區水利局了解到,隨著今年2月璧南河三角灘河段整治工程的順利完工,標誌著璧南河城區段至青槓街道共18.6公裡的璧南河主河道整治工程全面貫通。
  • 璧南河江津段水質波動大 如何控制水汙染使重新達標?
    據悉,璧南河又稱津壁河,發源於璧山區大路街道大竹村,於廣普鎮柏楊村與江津區吳灘鎮金山村「兩河口」交界處,與梅江河匯流後進入江津區。河流全長95公裡,流域面積1060平方公裡,江津區境內長19.3公裡,流域面積119平方公裡。
  • 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出土漢代馬骨的DNA 初步研究
    毛色控制基因的SNP檢測結果顯示該遺址漢代家馬的毛色有棗色(bay)、慄色(chestnut)和黑色(black),都是常見的屬於純色的馬匹毛色。本文的家馬毛色研究發現中國古代家馬毛色多樣性是從西向東逐漸遞減的,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經新疆、甘青入中原地區是古代家馬進入中國的一條主要路線。
  • ...建溼地5800畝 有效消納氨氮總磷排放量,璧北河等河庫水質改善明顯
    記者看到,江朝德家門口的璧北河楊家橋段,河道兩側種滿了鳶尾、水生美人蕉、睡蓮、菖蒲等水生植物,風景如畫;河道兩旁的步行道上,有不少遊客正漫步觀賞風景。七塘鎮黨委書記、鎮級河長範祥波介紹,璧北河楊家橋段位於七塘鎮場鎮下遊,過去是場鎮汙水和周邊工廠汙水匯集之處,河水一度臭不可聞,村民建房都遠離河邊。
  • 富有生活氣息的武威漢代木俑
    其中出土最多的當屬與農牧動物有關的動物俑,這些木雕俑造型生動、姿態各異,粗獷而不失真樸,簡略中暗藏深意,由樸拙見靈奇,寓生動於沉靜,充分展示了漢代木雕簡約、樸素而又靈動的藝術風格。木俑大多以快刀走筆塑造出所表現事物的姿態和動勢,再於表面施以紅黑等線條略表動物的皮毛,寥寥數筆就將每種動物特有的瞬間姿態和神情勾勒而出,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 四川邛窯考古 重現漢代高爐冶鐵
    日前於四川邛窯考古遺址公園,依據漢代冶鐵遺址原樣築成的煉鐵爐,泛著金光的鐵水自爐底緩緩流出,既順利完成對漢代冶鐵爐由形態至築爐工藝的復原,也讓漢代臨邛冶鐵技術與冶煉過程得以真實重現。依據漢代冶鐵遺址原樣複製的煉鐵爐,成功煉出生鐵。
  • 漢代陶燈的經典之作:彩繪陶百花燈
    您看這燈精緻非凡的造型、豪華逼人的氣勢,不用說,那定是漢代貴族享用的器物。  漢代彩繪陶百花燈  要活個亮堂,白天離不開太陽,晚上離不開燈光。您看這燈精緻非凡的造型、豪華逼人的氣勢,不用說,那定是漢代貴族享用的器物。  博物館裡有許多遊客圍著它看。講解員說,此燈通高近1米,上下4層,共有大大小小13個燈盞:燈柱頂部是彩繪朱雀大燈盞,其下有3層共12個曲枝小燈盞,飛龍、臥蟬點綴其間,長著小翅膀的羽化仙人(亦稱羽人)騎龍跨盞而坐。  一隻象徵長壽的烏龜趴在燈盤底部,撐起燈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