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南河是重慶璧山區的母親河,發源於璧山大路街道大竹村,全長95公裡,其中璧山境內79.9公裡,流域面積為442平方公裡,屬長江一級支流。該河2017年成功榮膺中國首屆10條最美家鄉河。
然而,上世紀80-90年代,曾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地方經濟發展,這讓璧南河被周邊的汙染企業、養殖場、生活汙水一步步吞噬,美麗風景不再,往日的清水河變成了臭水溝,嚴重影響了河流的生態健康。同時河床淤泥堆積,排洪不暢,十年九淹成為常態。
痛定思痛,2010年,璧山拉開了璧南河綜合治理大幕,在全國率先推行「治河先治汙、治汙先治水、治水先治人、治人先治官」措施,採取「河內清淤、河外截汙、外域調水、生態修復」的治理模式推開了璧南河治汙進程,將璧南河劃分為68個河段,34個區領導任河段督導長,68個部門行政主要負責人任分河段長,全方位整治河流水環境。
怎樣破題呢?首先從汙染源的整治入手,累計關停汙染企業741家、養殖場386個;整治工業企業2765家、養殖場499個。持續加大對水庫、山坪塘、養魚池的關停整治力度,全面解除轄區內水庫、山坪塘承包養魚合同或變相委託管理協議,強制關停水質不達標的養魚池,並通過種植水生植物或者轉產等方式,實現轄區內98座水庫、4157口山坪塘、11700畝養魚池水體主要指標穩定好轉。
對汙水收集處理實現達標排放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璧山先後投入7億元資金,在璧南河流域建成汙水處理廠站48座,建成配套汙水管網500餘公裡,日處理汙水能力達16萬噸,實際日處理汙水8.5萬噸。璧山城區汙水處理率達93%,其餘場鎮汙水處理率達85%,基本實現了汙水處理達標排放。
通過全方位鍥而不捨的治理,璧南河實現了從「臭水溝」向清水河的蛻變,水質從劣Ⅴ類提升為Ⅲ類標準,防洪能力也從十年九淹實現了暴雨不成災。
2017年,璧南河代表重慶參評首屆年度最美家鄉河,高分當選,將其視為城市中小河流治理典範。
治河嘗到甜頭,璧山人做起了持續興水的大文章。2012年,璧山提出了「與水共生、依水發展」理念,璧南河周邊水資源布局思維發生了變化。璧山遵循「逢溝不填、遇水架橋、一切為水讓路、水系保護優先」的原則,按照「大水體建水生態主題公園、小水體現原貌,大河溝不覆蓋、小河溝建溼地,大小水體連通現清流」的思路,加快推進城與水、水與人的融合發展。
2014年9月,以璧南河為軸心、周邊的秀湖公園和觀音塘溼地公園為骨幹的璧南河水利風景區被命名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璧南河如同一條綠色絲帶串起了生態溼地一顆顆風採卓然的碧玉珠,水利風景區成為城水融合發展的典範。
水是城市的靈魂,生態溼地是城市的屏障。溼地除了可以美化環境,還能解決水安全、水生態等問題。
為了加強對水的調控,璧山著力實施水系連通工程,完成了城區河庫連通工程,將10餘座水庫、溼地的水系連為一體,確保了城區水源的可調可控,達到了蓄水調洪的作用。溼地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漲水期儲存過量的降水,從而避免發生洪水災害,同時在枯水期反哺璧南河,保證璧南河穩定的水源供給。
水與綠色相依相伴。璧山堅持水庫、溼地、河岸建設到哪裡,水域綠化就配套到哪裡。
秀湖水生態公園是璧南河沿線的碧玉明珠,公園因大文豪郭沫若盛讚璧邑山「黛山秀湖」而得名。秀湖公園除了湖邊駁岸和大面積的淺水灘涂溼地,還布局了2000餘種植物,其中水生植物達300餘種。秀湖公園可以稱之為水生植物苗圃場,通過大力發展水生植物實施水生態涵養工程,達到了淨化水質的目的。水源經過淨化再流入河流,對璧南河水環境改善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位於璧南河城區段的南河公園、綠野盈疇的璧南河沿河大道,均遵循了璧南河河道兩岸30米內一律不得作為開發用地、加強原生態水源保護的理念。
綠色絲帶上的璀璨明珠——璧山觀音塘溼地公園是我國西部溼地公園的典範。2016年4月,公園新栽植沉水植物13個品種共60餘噸,引進魚蚌螺等動物品種14個,以自然法則修復溼地生態。精心打造的水域水質清澈透亮,透明度可達1米多,沉水植物、魚蝦蚌類清晰可見,呈現出一幅魚兒嬉遊水下森林的奇觀。目前公園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水下森林」景觀區域的水基本可達飲用標準。觀音塘溼地公園成為水生態溼地公園建設的樣板。
以璧南河為軸心有序打造水景觀工程,一批親水設施、音樂水秀、流水瀑布等水景觀相繼建成投用,形成豐富多彩的水生態文化。不少城鄉自然水體也被利用起來,種上水生、陸生植物,不經意間營造出一座座星羅棋布的小型溼地。
讓城市融入自然,讓市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璧山順應自然規律,把璧南河作為植物、山水、人居、生產等要素共存共榮的生態系統來打造。
近些年,璧山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為契機大力開展水生態建設,在璧南河及其周邊的溼地、河庫、公園建成噴泉、瀑布、小橋流水60餘處,收購民間小水缸500餘口,布置於各個水生態景區。合理組織水上遊覽路線,完善「親水」設施,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水遊樂環境。
以璧南河水利風景區為中心,「一河六湖十八溼地」的架構向周邊輻射,璧山盤活了山水,顯著提升了人居環境,城市充滿了水的靈氣,形成了一幅「碧波映城,城託青山,人在城中,城在畫中」的丹青神卷。
目前,璧山城區水域面積佔比提高到10.6%,人均水面面積達到10.2平方米,溪道密度超過3.3公裡/平方公裡。「水清、河暢、城綠、景美」成為璧山的招牌,璧山已成為人們公認的乾淨城市。
由於璧南河治理起點較高,治理成效顯著,讓璧山區域生態環境發生巨變,因而吸引了全國眾多知名企業主動落戶璧山,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近幾年,璧山地區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規上工業產值等主要經濟指標大幅增長,穩居重慶市前列。
靜靜的璧南河,碧水長流,風光如畫,遊人如織,見證著璧山經濟社會發展與璧南河的美麗蝶變。
作者:重慶市璧山區水務局 王炯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