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鐵實驗考古告訴你:漢代這樣煉鐵

2020-11-25 華西都市報

冶鐵實驗考古告訴你:漢代這樣煉鐵

還原的漢代煉爐。

  12月8日上午,邛崍市邛窯考古遺址公園一個大棚裡,兩座煉爐火焰跳躍,鐵水四濺。一群身穿藍白色外套的工作人員正在忙碌,他們有的記錄數據,有的正將木炭、礦石等原料分類。這是邛崍市漢代冶鐵實驗考古活動現場,也是全國首個以考古發現的漢代煉爐為原型的冶鐵實驗考古活動。
  「我們都知道嘛,卓文君的老爸就是搞鐵生意的。」邛崍市民劉先生一早就來到邛窯考古遺址公園,他在網絡上看到活動信息,特地來看看「稀奇」。劉先生說,現場讓他大開眼界,復原的煉爐是他以前從沒見過的。
  冶鐵實驗考古,就是通過復原漢代從礦石開採到冶煉鍛鑄的冶鐵過程,讓人們更深入的理解和認知漢代鐵器的冶鑄技術及其背後的冶鐵文化。活動現場,煉爐共有兩座,每座高1.8米,還設置有原料區、操作區、燃料區等。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馬春燕介紹,煉爐是以邛崍古石山遺址1號煉爐為原型建造,外壁直徑約80釐米,內壁上下部均較窄,爐腹較鼓,通過爐前工向內添加木炭和鐵礦石進行加熱的方法,煉造生鐵。上午10點半開始添加礦料,至當日下午1點20分左右,第一爐生鐵從出鐵口汩汩流出。
  今年10月,實驗考古工作人員入駐邛窯考古遺址公園,基於對漢代冶鐵爐爐磚、鼓風管的復原,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對漢代冶鐵爐從形態到工藝的復原。此外,專業的考古實驗人員還根據考古發現,復原了漢代西南夷地區常見的「碗式」煉爐,並分別使用銅礦和鐵礦進行了冶煉試驗。將來,他們還會對鐵器的鍛打和鑄造等工藝進行復原研究。
  邛崍古稱臨邛,境內有豐富的鐵礦資源,在漢代即是西南地區重要的鐵器產地,西漢政府更是專設臨邛「鐵官」以經營當地的礦冶資源。根據《史記》的記載,臨邛名人卓文君的家族卓氏正是因「鐵山鼓鑄」而有萬貫家財。
  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古臨邛境內的邛崍、蒲江等地發現了大量漢代冶鐵遺蹟和遺物。如邛崍和蒲江的鐵牛村、古石山、許鞋匾等冶鐵遺址,均發現有耐火磚、煉渣、鐵礦等遺物,古石山遺址更是發現了一座中國南方地區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漢代煉鐵爐。
  臨邛地區豐富的漢代鐵技術、鐵文化資源,使得考古工作者們得以以之為依據開展實驗考古活動。
  本次活動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邛崍市政府共同主辦。

小知識 實驗考古

  實驗考古作為當今考古學研究中越來越重要的一種研究方法,通俗地說,就是通過已知的信息(如出土材料、文獻記載等)對古代的技術、行為等進行復原,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取對古代技術、行為等更全面、更細緻入微的認知。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戴竺芯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四川邛窯考古 重現漢代高爐冶鐵
    日前於四川邛窯考古遺址公園,依據漢代冶鐵遺址原樣築成的煉鐵爐,泛著金光的鐵水自爐底緩緩流出,既順利完成對漢代冶鐵爐由形態至築爐工藝的復原,也讓漢代臨邛冶鐵技術與冶煉過程得以真實重現。依據漢代冶鐵遺址原樣複製的煉鐵爐,成功煉出生鐵。
  • 漢代冶鐵遺址 千年前冶鐵工藝的輝煌
    發掘冶鐵遺址並不順利古滎漢代冶鐵遺址位於惠濟區古滎鎮滎陽故城西門外,是一處漢代冶鐵遺址。1984年7月在古滎冶鐵遺址成立了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保護管理所;1986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展出了冶鐵爐基兩座、陶窯、四角木架柱坑、水井、水池、積鐵塊、陶模、鐵器等遺物;1986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金屬早期生產及應用」國際學術會議在鄭州召開,國內外專家對古滎漢代冶鐵遺址所體現的冶鐵水平給予高度評價;2001年6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古滎漢代冶鐵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實驗考古活動成功主辦
    原來,這是一次實驗考古活動,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邛崍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為什麼要還原漢代冶鐵?漢代工匠是怎麼冶鐵的?今天大川和四川大學考古系一起為你解答。為什麼選擇邛崍?前些年,三家聯合考古隊還在蒲江縣古石山遺址發現了一座中國南方地區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漢代煉鐵爐。
  • 成都人冶鐵工藝在漢代已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冶金考古通過研究古人留下的金銀銅鐵等,還原當時的生產生活,為今天的人們打開一扇回望歷史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看到古代成都冶鐵業的繁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冶鐵考古專家楊穎東介紹,冶鐵考古是冶金考古中的一種,成都目前對鐵的考古成果比較多,也相對比較成熟。成都出土鐵器包含軍用、民用兩個領域,冶鐵工藝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到漢代,成都人的冶鐵技術已達世界先進水平。
  • 冶鐵技術發展史,從秦開始,我們的冶鐵技術領先全球
    人們最為關注的是冶鐵圖上的皮囊,圍繞皮囊的構造和功用展開了激烈的討論,20世紀50年代,王振鋒先生還對其進行了復原。這個皮囊可以說是冶鐵用的鼓風機裝置,它的內部裝撐環,兩端裝擋板,前擋板上有進氣口,後擋板上有排氣口外連接著通向煉鐵爐的風管,囊頂裝有活動吊杆,使用時須不斷推拉。
  • 【外國青年看惠濟】外國青年走進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 追尋寶劍...
    啟動儀式後,由河南工業大學的6名外籍留學生和外教組成的外國青年看惠濟採風團來到了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實地探訪了解漢代冶鐵文化和大運河文化。外國青年一行觀看用漢朝鍛造技藝鑄就的鐵劍 攝影 萬慶麗  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位於滎陽故城西門外,是建於西漢中期漢武帝時代的一處冶鐵工場,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出土了很多熔爐耐火磚和大批陶模。
  • 揭秘中國古代冶鐵業 漢末發明"灌鋼法"節省人力
    但隨著西北地區越來越多材料的發現,冶鐵術從西亞經新疆,過河西走廊傳入中國的路線逐步清晰,更多的人也開始支持冶鐵技術是從西方傳入的。不過,這時從西方傳入的僅僅是比較原始的塊煉法,也就是把鐵礦石煉成海綿狀的鐵塊,經過反覆捶打,塑造成型,這樣煉出的鐵產量低,費工多,勞動強度大,浪費原料多,還不夠堅固耐用,只有通過接下來中國工匠對冶鐵技術的改良,鐵器才得以大放異彩。
  • 漢代用不起鐵製兵器,只能用青銅?居延漢簡:當鐵劍是手機就懂了
    編者按:一直以來,在較為陳舊的歷史觀點中,認為中國在漢代用鐵兵器取代了青銅兵器。而比較新的考古研究發現,這個趨勢從戰國時期就開始了。不過網絡上總有人想發表什麼驚人之語,比如漢代還在使用青銅武器,根本不是鋼鐵時代之類。還拿考古來背鍋,說漢代墓葬出土了青銅劍,說明漢代人用不起鐵劍等等。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起碼,考古不背這個爛鍋。
  • 由青銅走向冶鐵之路,古代中國的驕傲
    除了先進高超的青銅技術,在春秋時代,古中國已經掌握了塊煉鐵技術,開始向鐵器時代邁進。所謂塊煉鐵,即是在較低的冶煉溫度下,將鐵礦石固態還原獲得海綿鐵,再經鍛打成的鐵塊。所使用的一般為地爐、平地築爐和豎爐3種。
  • 北京延慶發現遼代礦冶遺址群 同代遺存中保存煉鐵爐最多
    人民網北京11月17日電(記者餘榮華)據北京市文物局最新消息,北京市境內發現的一處礦冶遺址群,經發掘,為目前國內發現的遼代礦冶遺存中保存煉鐵爐最多的冶鐵場所。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1年10月至2014年11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單位對位於北京延慶的大莊科礦冶遺址群進行考古調查、勘探及發掘,並開展文物保護及科技考古研究。該礦冶遺址群由礦山、冶煉、居住及作坊遺址等構成。現場既發現了從採礦到冶煉的遺蹟,並且找到了冶鐵工匠工作、生活、居住的地方,遺址類型比較系統、豐富。
  • 蒲江再現一宋代冶鐵遺址 毗鄰西漢巨富卓王孫礦源
    依靠祖傳的冶鐵技藝,他在舉家搬赴蜀地的臨邛時, 依靠此處的鐵礦源,成為《華陽國志》記載中「貨累巨萬億」的億萬富豪。卓王孫「集團」的鐵礦在何處?史料記載在今蒲江古石山一帶。9月13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透露在蒲 江縣鶴山鎮鐵溪村再度發現一處大型宋代冶鐵遺址。
  • 鐵是怎樣煉成的——高爐煉鐵
    在春秋戰國初期,我國就已經掌握人工冶鐵技術,並開始較大規模地生產和使用鐵器。煉鐵是指將金屬鐵從含鐵礦物(主要是鐵的氧化物)中提煉出來的工藝過程。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工業冶鐵的實驗過程。實驗開始,先從玻璃管的一端通入一氧化碳,並在裝置的尾部置放燃燒的酒精燈,當觀察到導管口處出現藍色火焰時,開始點燃酒精噴燈高溫加熱氧化鐵。經過一段時間後,能夠觀察到石灰水變渾濁,玻璃管中紅色的固體慢慢變成了黑色。充分反應後,撤去酒精燈,待裝置冷卻至室溫後,停止通入一氧化碳。實驗結束後用磁鐵靠近黑色粉末,會發現黑色粉末被磁鐵吸引。
  • 蒲江冶鐵史 西漢中晚期已掌握冶鐵技術
    根據目前考古發掘情況,其冶鐵歷史最早可上溯至戰國時期。到了西漢,當地官府實行鹽鐵專營政策,並在臨邛設置鐵官,蒲江冶鐵業得以長足發展。根據蒲江縣文物保護管理所今年發布的數據,迄今,蒲江縣境內已發現古代冶鐵遺址76處。西漢中晚期 蒲江已掌握生鐵冶煉技術  蒲江被上天眷顧了千年,到如今,蒲江鐵礦資源仍然豐富。
  • 中國歷史故事:冶鐵的遺址
    小城東部冶鐵遺址.在小城東門以南200米處,靠近東牆.南北長約70米、東西寬約60米,屬第二層堆積(這裡一般有三層堆積,厚兩米左右),曾在鐵渣之下的路土中探出瓷片.系東周晚期的冶鐵遺址。大城西部冶鐵遺址.在大城南北河道以西,今石佛堂村及該村村南一帶,面積約4-5萬平方米,屬第三層堆積(這一帶有三層堆積,厚兩米上下)。
  • 馬蹬就是一對鐵環,漢朝冶鐵技術那麼發達,為何就是造不出來呢?
    首先,漢代的冶鐵技術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發達,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中國是在春秋時期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但是一直到戰國時期才逐漸普及,取代青銅成為最主要的金屬。但是冶鐵的技術其實是不斷發展的,如果說戰國時期的冶鐵技術能夠跟明清時期的冶鐵技術達到同一水平,估計你也不信。
  • 中國是從什麼開始冶煉鐵的,冶鐵技術又是從哪來的呢?
    而今天已經在考古發掘中得到證明,1975年,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曾出土青銅爵和青銅戈等器物,經測定大致為公元前17、18世紀,即夏代後期的產品,其鑄造技術,已經具相當水平。三,商代青銅器的鼎盛時期。
  • 冶鐵業的發展:四大冶鐵基地 宋鐵產量增長
    我今天要跟大家講的是與煤炭產區一致的四大冶鐵基地和從鐵課數據看宋代鐵產量的增長。首先我要講的是與煤炭產區一致的四大冶鐵基地。宋代四個主要鐵冶基地在地理位置上與煤炭產區的高度一致性,構成了鐵產分布的四個空間特徵中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