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17日電(記者餘榮華)據北京市文物局最新消息,北京市境內發現的一處礦冶遺址群,經發掘,為目前國內發現的遼代礦冶遺存中保存煉鐵爐最多的冶鐵場所。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1年10月至2014年11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單位對位於北京延慶的大莊科礦冶遺址群進行考古調查、勘探及發掘,並開展文物保護及科技考古研究。該礦冶遺址群由礦山、冶煉、居住及作坊遺址等構成。現場既發現了從採礦到冶煉的遺蹟,並且找到了冶鐵工匠工作、生活、居住的地方,遺址類型比較系統、豐富。
遺址群共發現冶煉遺址四處,分別為水泉溝冶煉遺址、漢家川冶煉遺址、鐵爐村冶煉遺址、慈母川冶煉遺址。發現煉鐵爐10座,目前已發掘清理煉鐵爐4座,清理發現炒鋼爐6座。專家介紹,大莊科礦冶遺址群是目前國內發現的遼代礦冶遺存中保存煉鐵爐最多,且爐體保存相對完好的冶鐵場所,其基本形貌清晰可見。爐內結構完好,鼓風口清晰可見。發掘所揭示的爐型結構為正確認識中國古代冶鐵高爐的爐型結構演變提供了珍貴資料。
專家介紹,生鐵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中國在西周晚期開始進入鐵器時代之初就能夠冶煉和使用生鐵,並於戰國至秦漢時期形成了以生鐵冶煉為基礎的一整套鋼鐵冶金技術體系。從戰國時期開始,中原先進的冶鐵技術不斷向周邊地區傳播。大莊科礦冶遺址群反映了遼代接受、運用中原的生鐵冶金技術的情況,也是遼代向西傳播生鐵冶金技術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