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延慶發現遼代礦冶遺址群 同代遺存中保存煉鐵爐最多

2020-11-25 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11月17日電(記者餘榮華)據北京市文物局最新消息,北京市境內發現的一處礦冶遺址群,經發掘,為目前國內發現的遼代礦冶遺存中保存煉鐵爐最多的冶鐵場所。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1年10月至2014年11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單位對位於北京延慶的大莊科礦冶遺址群進行考古調查、勘探及發掘,並開展文物保護及科技考古研究。該礦冶遺址群由礦山、冶煉、居住及作坊遺址等構成。現場既發現了從採礦到冶煉的遺蹟,並且找到了冶鐵工匠工作、生活、居住的地方,遺址類型比較系統、豐富。

遺址群共發現冶煉遺址四處,分別為水泉溝冶煉遺址、漢家川冶煉遺址、鐵爐村冶煉遺址、慈母川冶煉遺址。發現煉鐵爐10座,目前已發掘清理煉鐵爐4座,清理發現炒鋼爐6座。專家介紹,大莊科礦冶遺址群是目前國內發現的遼代礦冶遺存中保存煉鐵爐最多,且爐體保存相對完好的冶鐵場所,其基本形貌清晰可見。爐內結構完好,鼓風口清晰可見。發掘所揭示的爐型結構為正確認識中國古代冶鐵高爐的爐型結構演變提供了珍貴資料。

專家介紹,生鐵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中國在西周晚期開始進入鐵器時代之初就能夠冶煉和使用生鐵,並於戰國至秦漢時期形成了以生鐵冶煉為基礎的一整套鋼鐵冶金技術體系。從戰國時期開始,中原先進的冶鐵技術不斷向周邊地區傳播。大莊科礦冶遺址群反映了遼代接受、運用中原的生鐵冶金技術的情況,也是遼代向西傳播生鐵冶金技術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相關焦點

  • 北京延慶長城修繕又有新發現! 敵樓中首次出現炕灶遺址
    記者從延慶文物管理所獲悉,在日前開工的長城65號樓搶險工程的清理過程中,施工現場出土了石雷7枚,石炮彈1枚,鐵瓦刀1件等文物,在敵樓內還清理出了一處炕灶遺址。經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長城專家現場查勘分析,認為這確實是一套炕灶遺址,圓坑應為放置鐵鍋之處,而遺址的尺寸也接近現代的單人床。遺址所用的磚全部為半頭的碎磚,據此推斷其修建年代應晚於65號敵樓,但是否為當時守軍所修建就不得而知了。炕灶出現在敵樓中這一情況,在延慶長城搶險修繕歷年來的工作中尚屬首次發現。在65號敵樓的二層,工人們清理出了2條與眾不同的排水槽。
  • 冶鐵實驗考古告訴你:漢代這樣煉鐵
    12月8日上午,邛崍市邛窯考古遺址公園一個大棚裡,兩座煉爐火焰跳躍,鐵水四濺。一群身穿藍白色外套的工作人員正在忙碌,他們有的記錄數據,有的正將木炭、礦石等原料分類。這是邛崍市漢代冶鐵實驗考古活動現場,也是全國首個以考古發現的漢代煉爐為原型的冶鐵實驗考古活動。  「我們都知道嘛,卓文君的老爸就是搞鐵生意的。」
  • 鎮海應家遺址:從史前到明清的罕見歷史遺存
    本次考古發現古代水井、灰坑、灰溝、基槽、柱洞群、燒土堆等各類遺蹟220餘處,出土陶、瓷、石、銅、木器等各類完整或可復原文物1000餘件。 應家遺址發掘區地層有12層,由早至晚可分為史前時期(河姆渡文化三、四期,良渚文化晚期),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和歷史時期(漢六朝、唐宋和明清時期)等四個階段,遺址主體堆積為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遺存。
  • 北京延慶縣政府稱該縣境內發現大批恐龍足跡化石
    新華社北京1月9日電(記者 塗銘)北京市延慶縣政府9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稱,該縣境內發現了大批距今1.4億年至1.5億年前晚侏羅世的恐龍足跡化石。專家表示,這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恐龍存活過的證據。    據延慶縣政府介紹,2011年7月,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公園(地質遺蹟)調查評價研究中心科研人員在對延慶境內的地質遺蹟進行科學調查期間,在位於延慶縣千家店鎮的延慶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內發現大批恐龍足跡化石,這些恐龍足跡被保存於上侏羅統土城子組三段紫紅色砂巖中。
  • 來看看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大型排房、隨葬高等級玉器的墓葬、墓葬中殘缺不全的遺骨和燒骨、以及陶器中對地方文化因素的吸收,都拓展了我們對這一輝煌文明分布範圍及其崛起、擴張的原因和歷程的認識。滾滾長江,流淌著英雄的故事。循著宮城-王城-外郭城-外圍水利系統的發現順序,對良渚文明的認識和視野也在一次次驚嘆中擴大,「良渚王國」的身影越來越清晰。
  • 柴莊遺址碳14測年法測量 距今至少3000年
    柴莊遺址碳14測年法測量 距今至少3000年 作為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柴莊遺址,自2019年年初在河南濟源發掘以來,就備受各界關注。日前通過權威部門對各類取樣進行碳14測年法測量,確定柴莊遺址延續時間為殷墟二期至商末周初,驗證了此前專家的分析。
  • 寧波應家遺址考古成果發布 遺存時期從史前到明清
    新華社寧波12月3日電(記者顧小立)記者從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獲悉,寧波市鎮海區應家遺址考古發掘成果近日發布。該遺址文化堆積深厚,遺蹟和遺物的種類、數量豐富,遺存時期從史前跨越到明清,為深化相關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 河北這一遺址群又有新發現!穿越160萬年前...
    考古人員近期在泥河灣遺址群馬圈溝遺址魚咀溝1號地點發現了草原猛獁象腳印20餘個,足跡保存大部分清晰完整,周圍散布石製品、動物化石78件。經地層年代對比,研究人員推測這些猛獁象腳印的年代距今160萬年左右。河北省東方人類探源工程首席科學家謝飛說:「當時,這裡地處湖泊邊緣,在淺水沼澤的環境下形成了較厚的淤泥,淤泥下部為細沙層。當大象在這裡喝水覓食時,淤泥被踐踏,同時影響了底部的細沙層。
  • 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晚更新世丹尼索瓦人DNA
    中國日報10月30日電(記者 張之豪)丹尼索瓦人,人骨化石發現較少,但遺傳特徵研究深入,是新發現的一支古老型人類(1-4),與曾廣泛分布在歐洲的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5, 6),對現代大洋洲、東亞、南亞和美洲原住人群有遺傳貢獻(2, 7, 8),是國際廣泛關注的研究熱點。
  • 北京周口店遺址考古發現「北京人」用火新力證
    人民網北京7月19日電(記者餘榮華)記者近日從北京市文物局獲悉,在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第1地點(猿人洞)2009年—2014年的清理髮掘過程中,出土了大量具有科研價值的人類文化遺存。古人類用火遺物、遺蹟的密集出現, 為「北京人」用火行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素材。
  • 樂安縣發現古遺址群 對研究贛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有意義
    5月29日,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該所會同樂安縣博物館,組織專業文物工作人員,對昌寧高速紅線範圍樂安縣境內的文物點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現山碭松山遺址、萬崇鳳形山古墓葬群、萬崇月形山遺址、羅陂松山遺址等古遺址群。該古遺址群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考古發掘遺址遺蹟面積3500平方米。
  • 江西發現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套間式"建築遺址
    華聲報修水消息:為配合武(寧)吉(安)高速公路建設,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一個有著46處文物遺址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群——修水縣上奉鎮山背文化遺址群進行搶救發掘。一處距今約5000年、罕見的新石器時代「套間式」建築遺址於日前出土,專家還在這間房屋遺蹟內發現了100多件藝術性石球、石蛋和大量生產工具及日用器皿,其均為新石器居住遺址中所罕見。
  • 鄧家灣遺址宗教因素分析
    本文僅以鄧家灣遺址所出土的宗教遺存為例,來解析這些宗教遺存中所包涵的宗教因素,宗教崇拜對象主要是指陶筒形器和陶塑動物模型;獻祭儀式則是指一些特殊房址和灰溝,殉葬類遺存也可歸入此類。依據這一定義及目前考古發掘資料,鄧家灣遺址具有祭祀性質的遺址大致分為兩個時期:一是屈家嶺文化遺存中與宗教活動有關的遺蹟,二是石家河文化遺存中的宗教遺蹟。石家河文化是長江中遊地區繼屈家嶺文化以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石器時代末期文化。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之後馬明志在《中國北方地帶史前至夏商時期陶鬲的譜系源流》中對石峁陶鬲的分組與閻文的認識基本一致[49]。  2012年開始的持續大規模發掘為遺址的年代研究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資料,使得遺存的分期問題也得到了進一步修正和完善。在石峁遺址新一輪的發掘工作中,在外城東門址和韓家圪旦地點找到了夏代早期遺存疊壓打破龍山晚期遺存的直接地層依據。
  • 「世界最早稻作」遺址發現,要從一次「越界」說起
    林舟還注意到,在錢塘江上遊幹流衢江流域,上山文化的遺址只出現在南岸。這是因為北岸只有兩級階地,而南岸則有三級,且衢江一直向北遷移,南岸更適合居住。在上山遺址,蔣樂平帶隊發現了柱洞及由柱洞構成的建築遺蹟,其中有一處遺蹟由三列平行柱洞構成,很可能是木結構建築的遺蹟。而在與浦江相鄰的義烏,他們在同屬上山文化的橋頭遺址又發現了環壕遺蹟。
  • 北京首次發現恐龍存活記錄:延慶驚現數百個大腳印 - 中國在線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公園(地質遺蹟)調查評價研究中心供圖龍年到來之際,一則有關「龍」的新聞,將使北京引得世界矚目。昨天,從延慶縣政府傳來消息,在該縣千家店鎮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核心區內,發現了大批珍貴的、距今約1.4億至1.5億年前的恐龍足跡化石。這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恐龍存活過的證據,北京也因此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有恐龍存活記錄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