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冶鐵史 西漢中晚期已掌握冶鐵技術

2020-12-03 華西都市報

蒲江冶鐵史 西漢中晚期已掌握冶鐵技術

  鐵溪河、鐵神廟、礦坑山、鐵礦山、高爐衝、爐子林、紅爐口……這些地名都來自成都市蒲江縣,它們的名字均與「冶鐵」有關。古時候,現在的蒲江縣境隸屬於臨邛地區。這裡傍著河流、背倚山林、蘊藏著鐵礦石的山峰佇立千年。
  蒲江,一處與「鐵」脫不了干係的地方。根據目前考古發掘情況,其冶鐵歷史最早可上溯至戰國時期。到了西漢,當地官府實行鹽鐵專營政策,並在臨邛設置鐵官,蒲江冶鐵業得以長足發展。根據蒲江縣文物保護管理所今年發布的數據,迄今,蒲江縣境內已發現古代冶鐵遺址76處。

西漢中晚期
蒲江已掌握生鐵冶煉技術

  蒲江被上天眷顧了千年,到如今,蒲江鐵礦資源仍然豐富。據《蒲江縣誌》記載,蒲江鐵礦類型有赤鐵礦、菱鐵礦、褐鐵礦三種,其中菱鐵礦「呈結核狀,產於熊坡背斜下侏羅系香溪組煤系頁巖和砂質巖中,尤以煤層頂部較富集,如『厚炭』頂部,菱鐵礦結核似層狀厚10釐米,作條帶狀分布,色呈鋼灰或棕紅,結核最大直徑40釐米,一般有雞蛋大小,可供小高爐煉鋼」。
  與古籍記載不謀而合後,近年來,隨著考古專家在各個遺址上不斷收集樣本,對其進行測量,人們對蒲江冶鐵技術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2012年,在成都召開的「四川盆地及中國古代早期冶鐵與中國古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近百位學者前往古石山三角堰冶鐵遺址實地參觀。學者們認為,蒲江最遲在西漢中晚期已掌握生鐵冶煉、炒鋼、退火脫碳等冶金技術,在當時已處於世界冶金技術發展的前沿。

有鐵渣不見鐵器
蒲江的鐵到底去了哪裡?

  近日鐵溪村重見天日的冶鐵遺址上,目前尚未發掘出土任何鐵器成品。掩埋於黃土中的,多是鐵渣、鐵塊、積鐵塊等遺物。盛產鐵礦的五面山為冶鐵原料提供了便利。
  那麼,蒲江所冶煉的鋼鐵,到底都去了哪裡?有考古專家推測,這裡主要是冶鐵區域,而鐵器作為商品在別處生產。假如鐵溪村是當時的「惠民監」的原料提供者,那麼,生產錢幣的「基地」極有可能具有高度的保密性,需要設置在更安全的地方。
  此前,貴州、雲南等地曾發掘出土了一些鐵器,帶有「蜀郡成都」、「蜀郡千萬」、「蜀郡工官」等銘文,這充分說明了成都平原冶鐵手工業在當時的知名度。來自成都平原的鐵器,究竟去了何處?對古代西南地區、甚至於東南亞等地的社會發展進程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這些答案,都將在未來的考古工作中得到解答。

封面新聞記者戴竺芯

相關資料/
蒲江縣鐵溪村冶鐵遺址概況

  遺址位於淺丘東坡,整體沿山勢西北東南向分布,主要由冶鐵爐、炒鋼爐、燃料窯、房址、灰坑、排水溝和廢料堆積層等組成。
  冶鐵爐共2座,由窯壁、窯床、火塘、排渣溝組成,窯爐平面形制多為橢圓形,內徑2-2.1米、外徑2.2-2.4米,爐壁燒結面厚10-24釐米。
  火塘內深20釐米,爐底有凹坑連接排渣溝到窯外,排渣溝長80釐米、深18-20釐米、寬16-18釐米。炒鋼爐共13座,分布於冶鐵爐周邊,平面多呈橢圓形,內圈直徑40-54釐米、外圈直徑60-75釐米、燒結面厚5-14釐米,附壁鐵水厚2-7釐米,大部分爐底殘留有鐵塊,部分炒鋼爐內填滿鐵塊。爐剖面形制多為U形,深約28釐米。
  燃料窯1座,由窯頂、窯壁、窯床、窯門、煙道和工作面組成,平面形制呈馬蹄形,長6.3米、寬2.1米、高1.2-1.8米。窯頂呈穹隆形,窯壁較豎直,其上存人工修整和煙燻痕跡,窯床底部存一層厚約0.5米的炭渣,其內填土中含卵石塊、木炭渣和少量鐵渣。
  房址共3座,主要位於遺址西北側和冶鐵爐上。以F3為例,房址平面呈方形,位於Y9之上,存北、西、南、三方柱洞,柱洞直徑約20釐米、深20-30釐米,面積約25平方米,房門朝東即Y9工作面方向。
  排水溝共2條,皆圍繞冶鐵爐呈半包圍狀。以G1為例,平面形制略呈U形,圍繞Y1呈半包圍狀,周長為17.2米、寬0.5-0.7米、深約0.77米,應為Y1的排水設置。
  灰坑共6個,多分布於冶鐵爐附近。以H6為例,平面呈不規則橢圓形,長徑1.72米、短徑1.3米,剖面形制為不規則梯形,深0.88-1.04米,內壁附厚2-3釐米青灰堆積物,其內多填碎鐵渣。

名詞解釋/冶鐵考古

  冶鐵考古人員在不影響文物原貌的前提下,取得鐵器樣品,通過金相顯微鏡觀察鐵器微觀結構,判斷樣品是生鐵、炒鋼製品還是麻口鐵,也可證明鑄鐵脫碳鋼等制鋼技術的存在。這就需要考古人員具有較強的冶金學專業知識。研究人員在製得金相樣品後,通過腐蝕液進行特殊處理,在顯微鏡下金屬晶體的結構便清楚呈現。冶金考古人員常選擇不同時代的鐵器,通過微觀結構和表面特徵鑑定其冶煉和加工技術,便可知曉鐵器在對應時代的技術發展狀況。

相關焦點

  • 蒲江再現一宋代冶鐵遺址 毗鄰西漢巨富卓王孫礦源
    依靠祖傳的冶鐵技藝,他在舉家搬赴蜀地的臨邛時, 依靠此處的鐵礦源,成為《華陽國志》記載中「貨累巨萬億」的億萬富豪。卓王孫「集團」的鐵礦在何處?史料記載在今蒲江古石山一帶。9月13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透露在蒲 江縣鶴山鎮鐵溪村再度發現一處大型宋代冶鐵遺址。
  • 四川邛窯考古 重現漢代高爐冶鐵
    日前於四川邛窯考古遺址公園,依據漢代冶鐵遺址原樣築成的煉鐵爐,泛著金光的鐵水自爐底緩緩流出,既順利完成對漢代冶鐵爐由形態至築爐工藝的復原,也讓漢代臨邛冶鐵技術與冶煉過程得以真實重現。依據漢代冶鐵遺址原樣複製的煉鐵爐,成功煉出生鐵。
  • 漢代冶鐵遺址 千年前冶鐵工藝的輝煌
    冶鐵遺址主要包含冶煉遺蹟和出土遺物兩部分。冶煉遺蹟主要有一號冶鐵高爐、二號冶鐵爐、陶鼓風管、四角柱洞、蓄水池、水井和窯等。一號冶鐵高爐爐缸呈橢圓形,現存南北長軸4米,東西短軸2.7米。爐缸經冶煉時高溫已變成堅硬的藍灰色。爐缸底部凹凸不平,有殘存的鐵塊和因腔底耐火材料燒裂而流入縫中的鐵。二號煉爐爐缸已被損壞。根據一號煉爐斷面分析,爐缸底部兩側砌有磚牆四層,高0.25米。
  • 冶鐵技術發展史,從秦開始,我們的冶鐵技術領先全球
    冶鐵畫像石為我們了解秦漢時期的冶鐵業提供了形象的資料,全國大範圍的冶鐵遺址則再現了當時冶鐵業的規模。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較早掌握冶鐵技術的少數幾個地區之一。從出土的秦律看,秦王朝不但專門設有「左採鐵」、「右採鐵」等主管冶鐵的官吏,而且在採鐵、冶鐵的考課以及鐵器供應和使用方面都有具體而詳細的規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秦鐵器廣泛使用的情況和鐵器製造業的發達。
  • 中國歷史故事:冶鐵的遺址
    小城東部冶鐵遺址.在小城東門以南200米處,靠近東牆.南北長約70米、東西寬約60米,屬第二層堆積(這裡一般有三層堆積,厚兩米左右),曾在鐵渣之下的路土中探出瓷片.系東周晚期的冶鐵遺址。大城西部冶鐵遺址.在大城南北河道以西,今石佛堂村及該村村南一帶,面積約4-5萬平方米,屬第三層堆積(這一帶有三層堆積,厚兩米上下)。
  • 冶鐵實驗考古告訴你:漢代這樣煉鐵
    這是邛崍市漢代冶鐵實驗考古活動現場,也是全國首個以考古發現的漢代煉爐為原型的冶鐵實驗考古活動。  「我們都知道嘛,卓文君的老爸就是搞鐵生意的。」邛崍市民劉先生一早就來到邛窯考古遺址公園,他在網絡上看到活動信息,特地來看看「稀奇」。劉先生說,現場讓他大開眼界,復原的煉爐是他以前從沒見過的。
  • 中國是從什麼開始冶煉鐵的,冶鐵技術又是從哪來的呢?
    古人的冶煉技術,是在掌握人工取火之後,先是用於制陶工藝,史書記載「神農耕而作陶」,就是這一歷史事實的反映。從「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彩色陶器,估計需要1000度左右的高溫,才能燒制這種精美的夾沙細陶,這個溫度相當於青銅的熔點,冶金術就在制陶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 成都人冶鐵工藝在漢代已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原標題:成都人冶鐵工藝在漢代已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在科技考古領域
  • 揭秘中國古代冶鐵業 漢末發明"灌鋼法"節省人力
    關於冶鐵技術起源問題的爭論在學界由來已久,支持本土起源的多是依據中國在春秋時期已知冶鑄生鐵,像楊寬先生80年代就提出,中國冶鐵技術的發明,同亞洲西南部、歐洲、非洲所有國家的冶鐵技術是毫無關聯的。《中國科學技術史·鋼鐵分冊》的著者華道安90年代也曾說道,冶鐵術是在公元前5世紀初在中國南方獨立發展起來的,最早使用鐵的地區是吳國,就是著名鑄劍大師幹將莫邪居住的地方。
  • 從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冶鐵技術便一直處於世界領先
    西周晚期,又出現了「塊煉法」冶煉技術。但用這種方法冶煉的鐵塊含大量雜質,需經反覆鍛打才能製作鐵器,而且產鐵數量少、質量差。據文獻記載,春秋中、後期即公元前7至6世紀左右,我國出現和使用了鑄鐵。這種鐵是用「生鐵冶鑄法」冶煉的,產鐵數量多、雜質少,質量較好。到了春秋晚期,中國已能鑄造鑄有法律條文的大型刑鼎了。
  • 稱霸世界的冶鐵技術,成就了我們獨一無二的中華文明
    冶銅技術在我國很早就發展起來,至少在3800年之前就開始了。後來,當人們發現鐵比青銅具有更高的優越性時,我們的先人就發明了熔爐冶鐵。大約在2500年前,當時西方沒有人能熔化那怕小到只有半斤重的鐵,而當時中國正在鑄造數噸重的鐵製品。
  • 中國古代冶鐵史:技術和產量超一流,曾長期領跑世界!
    但是鋼鐵冶煉技術也是其中極其璀璨的一顆明珠,縱觀世界歷史,中國當然並不是最早使用鐵器的國家,然而中國古代的冶鐵技術和產量是如此的先進和巨大,真的是讓人不得不嘆服。今天小編就帶你一起輕鬆了解我國牛逼的鋼鐵處理技術。在戰國時期,我國就已經掌握了脫碳、熱處理技術方法了,韌性鑄鐵已經可以煉製並投入到農業生產中了。
  • 文字、醫學都一騎絕塵的古埃及,為何唯獨被冶鐵技術「拖後腿」?
    而就這樣一個文明古國,擁有許多先進的發明與技術的國家,卻唯獨在冶鐵技術上落後於其他文明,這其中的原因又是為何?一、冶鐵技術足以影響一個國家的社會發展冶鐵指的是人類對鐵的冶煉技術,並將其運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中。關於鐵的煉製與運用,在人類的發展史上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時代——鐵器時代。
  • 冶鐵業的發展:四大冶鐵基地 宋鐵產量增長
    我今天要跟大家講的是與煤炭產區一致的四大冶鐵基地和從鐵課數據看宋代鐵產量的增長。首先我要講的是與煤炭產區一致的四大冶鐵基地。宋代四個主要鐵冶基地在地理位置上與煤炭產區的高度一致性,構成了鐵產分布的四個空間特徵中的一個。
  • 由青銅走向冶鐵之路,古代中國的驕傲
    中國,是世界上鐵器和青銅器發明最早的地區之一,當時的中國,已經在紅銅冶鑄的基礎上發展起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青銅鑄造技術,可以非常熟練地掌握和綜合利用渾鑄、分鑄、失蠟法、錫焊、銅焊的鑄造技法,於冶鑄工藝技術一道上已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
  • 春秋時期冶鐵業的發展及其產品的廣泛應用
    春秋時期鐵器的品種由少而多,由早期時的以武器為主,逐步走向「試諸壤土」的農耕器具為主,農耕器具的品種也十分繁多,可以說已涉及從播種到收割的全過程。從鐵器出土的分布範圍看,早期僅在西北地區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國地域發現,中、晚期已遍布周、鄭、秦、燕、齊、魯、吳、越、楚、蜀等國,其中尤以南方地區出土的鐵器為多,這也說明楚、吳等國是後來居上了。冶鐵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中。
  • 馬蹬就是一對鐵環,漢朝冶鐵技術那麼發達,為何就是造不出來呢?
    首先,漢代的冶鐵技術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發達,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中國是在春秋時期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但是一直到戰國時期才逐漸普及,取代青銅成為最主要的金屬。但是冶鐵的技術其實是不斷發展的,如果說戰國時期的冶鐵技術能夠跟明清時期的冶鐵技術達到同一水平,估計你也不信。
  • 以圖證史2:西臺鐵器文明子虛烏有,鋼鐵是中華文明第五大發明之三
    又一次以實物證明:中國在春秋晚期,鑄鐵冶煉技術已相當成熟。 西方歷史學聲稱西臺文明發明了冶鐵,也只是低爐溫的塊煉鐵「海綿鐵」。最近連這也不敢承認,改稱西臺人只是使用隕鐵!事實上已經否定西臺人發明鐵。 西方始終承認沒有能力高爐溫煉出生鐵。這一條讀者朋友須要牢記於心。
  • 【外國青年看惠濟】外國青年走進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 追尋寶劍...
    啟動儀式後,由河南工業大學的6名外籍留學生和外教組成的外國青年看惠濟採風團來到了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實地探訪了解漢代冶鐵文化和大運河文化。外國青年一行觀看用漢朝鍛造技藝鑄就的鐵劍 攝影 萬慶麗  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位於滎陽故城西門外,是建於西漢中期漢武帝時代的一處冶鐵工場,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出土了很多熔爐耐火磚和大批陶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