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冶鐵工藝在漢代已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2020-11-25 網易新聞

(原標題:成都人冶鐵工藝在漢代已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在科技考古領域,冶金考古是重要的一部分。埋在地下的金屬文物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冶金考古通過研究古人留下的金銀銅鐵等,還原當時的生產生活,為今天的人們打開一扇回望歷史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看到古代成都冶鐵業的繁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冶鐵考古專家楊穎東介紹,冶鐵考古是冶金考古中的一種,成都目前對鐵的考古成果比較多,也相對比較成熟。成都出土鐵器包含軍用、民用兩個領域,冶鐵工藝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到漢代,成都人的冶鐵技術已達世界先進水平。

冶鐵大亨卓王孫躋身漢代「福布斯」

「說起成都古代冶鐵業,許多人可能不太了解,但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故事,差不多人盡皆知,這二者之間還有很緊密的聯繫呢!」見記者有些驚訝,楊穎東解釋說:「女兒卓文君為愛私奔,父親卓王孫氣憤異常,後來親友勸說,司馬相如無財但有才,且消消氣。氣消後,卓王孫分給文君家奴一百人,錢財若干,財力雄厚可見一斑。」楊穎東打趣地說,「在漢代,如果有『福布斯』排行榜,冶鐵大亨卓王孫絕對能躋身前列。有書為證,據《華陽國志》記載,卓王孫靠主業之一冶鐵『貨累巨萬億』,成了億萬富豪。」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趙國不敵秦軍的金戈鐵馬,於公元前228年滅亡,卓氏夫妻只得背井離鄉、另謀生路,不想一路向西,竟走出一條「以鐵致富」的道路。有一種猜測稱,或許正是卓氏將趙地的冶鐵技術帶進蜀地,加上蜀地豐富的鐵礦資源,成就了一個火紅的產業。

成都西漢冶鐵爐長江流域最大「口說無憑,是否有出土實物能夠證明漢代臨邛地區的冶鐵產業的紅火呢?」面對記者疑問,楊穎東迅速從柜子中翻出一份資料,資料封面顯示的地址是蒲江縣西來鎮古石山,「這是古代臨邛地界,給你看看當時的冶鐵產業到底有多大!」楊穎東一邊向記者展示資料,一邊回憶:「我們曾在蒲江縣西來鎮古石山上挖出一座西漢冶鐵爐,殘高近三米,復原後可達五六米,一次可冶煉500多公斤鐵,是目前長江流域發現的西漢最大的冶鐵爐,成都冶鐵實力可見一斑。」

偌大的產業規模,古代成都人都用鐵來幹啥?成都人煉鐵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嗎?楊穎東說:「記得2012年,我們發掘成都老官山2號墓時發現一件鐵釜,是四座漢墓中最大的一件隨葬鐵器,保存完整。」楊穎東回憶說,「我後來專門檢測了這件鐵釜,是用麻口生鐵渾鑄而成,鑄範芯撐安放位置和數量非常合理,鑄造工藝非常考究,無任何沙眼,技藝精湛,堪稱完美。可見當時成都人冶鐵工藝之高超。」楊穎東補充說,1999年至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出土的鐵器多達400件,用途包含軍用、民用兩個領域,製成鐵矛、鐵劍、鐵刀等武器,或者製成鐵犁、鐵削、鐵鑿、鐵鋤等生產生活工具。

成都人「炒」鐵技術世界領先「要解決生產問題,鐵礦原料和冶煉工藝技術兩者不可或缺。鐵礦冶煉要求非常高,純度和品位不高的鐵礦石不能煉出鐵。西漢年間,臨邛本地工匠們多選擇內外肉紅色或紅褐色的礦石,這些鐵礦品位和含量較高,多為鐵磁礦和赤鐵礦。」楊穎東介紹說,「漢代成都工匠加高了冶鐵爐,優化了鼓風方式,提高了冶煉溫度,使得鐵礦石在高溫下充分還原變成為液態鐵水,從爐底金門流出。」楊穎東侃侃而談,讓記者感到仿佛正在採訪的不是考古專家而是冶金專家。

「根據冶鐵考古分析結果,我們發現,由於技術的進步,漢代成都人已完全能夠用冶鐵爐冶煉出生鐵。然而生鐵硬而脆,不適合做兵器、農具之類,聰明的成都人便使用了『炒鐵』技術。機智的工匠們把生鐵放在炒鋼爐中『炒』,最終得到熟鐵或鋼,可拿來做兵器、工具等。炒鐵工藝大大拓展了生鐵使用範圍,這樣的工藝技術在當時處於世界先進水平。」楊穎東的話語透著驕傲。

楊穎東接著說,古代經過鍛打加工的鐵器與鑄造的鐵器金相結構差別很大,其金屬的晶粒和夾雜物會發生變形,碳的含量和存在形式也不同,「如對老官山漢墓的幾件鐵器支架進行材質判定,發現運用了不同於鐵釜微觀結構的炒鋼和鑄鐵脫碳鋼工藝,這些工藝恰恰都是古代成都人根據使用需要,靈活運用在不同的鐵器之上,反映了成都在漢代時高超的冶鐵及製作技術,反映了古人的聰明智慧。」

蔣峰 本報記者 王梓均

小知識

冶鐵考古

冶鐵考古人員在不影響文物原貌的前提下,取得鐵器樣品,通過金相顯微鏡觀察鐵器微觀結構,判斷樣品是生鐵、炒鋼製品還是麻口鐵,也可證明鑄鐵脫碳鋼等制鋼技術的存在。這就需要考古人員具有較強的冶金學專業知識。研究人員在製得金相樣品後,通過腐蝕液進行特殊處理,在顯微鏡下金屬晶體的結構便清楚呈現。冶金考古人員常選擇不同時代的鐵器,通過微觀結構和表面特徵鑑定其冶煉和加工技術,便可知曉鐵器在對應時代的技術發展狀況。

本文來源: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漢代冶鐵遺址 千年前冶鐵工藝的輝煌
    1984年7月在古滎冶鐵遺址成立了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保護管理所;1986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展出了冶鐵爐基兩座、陶窯、四角木架柱坑、水井、水池、積鐵塊、陶模、鐵器等遺物;1986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金屬早期生產及應用」國際學術會議在鄭州召開,國內外專家對古滎漢代冶鐵遺址所體現的冶鐵水平給予高度評價;2001年6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古滎漢代冶鐵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四川邛窯考古 重現漢代高爐冶鐵
    日前於四川邛窯考古遺址公園,依據漢代冶鐵遺址原樣築成的煉鐵爐,泛著金光的鐵水自爐底緩緩流出,既順利完成對漢代冶鐵爐由形態至築爐工藝的復原,也讓漢代臨邛冶鐵技術與冶煉過程得以真實重現。依據漢代冶鐵遺址原樣複製的煉鐵爐,成功煉出生鐵。
  • 冶鐵實驗考古告訴你:漢代這樣煉鐵
    這是邛崍市漢代冶鐵實驗考古活動現場,也是全國首個以考古發現的漢代煉爐為原型的冶鐵實驗考古活動。  「我們都知道嘛,卓文君的老爸就是搞鐵生意的。」邛崍市民劉先生一早就來到邛窯考古遺址公園,他在網絡上看到活動信息,特地來看看「稀奇」。劉先生說,現場讓他大開眼界,復原的煉爐是他以前從沒見過的。
  • 【外國青年看惠濟】外國青年走進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 追尋寶劍...
    啟動儀式後,由河南工業大學的6名外籍留學生和外教組成的外國青年看惠濟採風團來到了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實地探訪了解漢代冶鐵文化和大運河文化。外國青年一行觀看用漢朝鍛造技藝鑄就的鐵劍 攝影 萬慶麗  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位於滎陽故城西門外,是建於西漢中期漢武帝時代的一處冶鐵工場,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出土了很多熔爐耐火磚和大批陶模。
  • 冶鐵技術發展史,從秦開始,我們的冶鐵技術領先全球
    漢武帝在全國範圍內設立鐵官,管轄冶鐵作坊。現在全國已發現漢代冶鐵作坊遺址三十多處,其面積多在一萬平方米以上,有的甚至達十幾萬平方米。地處中原的河南省,是發現漢代冶鐵遺址最多的地區,這裡的大型冶鐵遺址就有鞏義鐵生溝、鄭州古滎鎮、南陽瓦房莊等。北京清河、內蒙古呼和浩特、河南洛陽均出土了漢代的坩堝,根據對坩堝附著物的分析,有的坩堝甚至能練出鑄態鋼,不過大部分還是用於煉鐵的。
  • 揭秘中國古代冶鐵業 漢末發明"灌鋼法"節省人力
    17世紀以前,中國至少有10項冶鐵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雖然取得了這些偉大成就,但中國鐵製品的出現較晚,迄今為止,公認中原地區最早的人工冶鐵製品發現於公元前8世紀的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比西亞西臺人的人工冶鐵要晚了1000多年。雖說西亞與中國遠隔千山萬水,但千年的時光似乎也夠這項技術伴著悠悠的駝鈴晃到黃土大地了。那麼冶鐵技術究竟是從西方傳入,還是本土起源的呢?
  • 蒲江冶鐵史 西漢中晚期已掌握冶鐵技術
    蒲江冶鐵史 西漢中晚期已掌握冶鐵技術   鐵溪河、鐵神廟、礦坑山、鐵礦山、高爐衝、爐子林、紅爐口……這些地名都來自成都市蒲江縣,它們的名字均與「冶鐵」有關。古時候,現在的蒲江縣境隸屬於臨邛地區。這裡傍著河流、背倚山林、蘊藏著鐵礦石的山峰佇立千年。
  • 漢代的手工業有多發達?有項技術至今無法超越
    國家的財富增加,民眾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社會經濟出現繁榮局面,農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手工業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一、 銅鏡我們平時在博物館看到銅鏡,通常是展示背面,因為背面的紋飾精美,具有極強的觀賞性,所以我們往往會忽略銅鏡的另一面,而在諸多影視劇中的鏡子製作的十分粗糙,不免會給人帶來錯誤的印象。
  • 蒲江再現一宋代冶鐵遺址 毗鄰西漢巨富卓王孫礦源
    依靠祖傳的冶鐵技藝,他在舉家搬赴蜀地的臨邛時, 依靠此處的鐵礦源,成為《華陽國志》記載中「貨累巨萬億」的億萬富豪。卓王孫「集團」的鐵礦在何處?史料記載在今蒲江古石山一帶。9月13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透露在蒲 江縣鶴山鎮鐵溪村再度發現一處大型宋代冶鐵遺址。
  • 世界先進水平!「成都造」地震預警系統再次成焦點
    而在此次地震中,很多人第一時間收到預警信息。據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王暾博士介紹,成都提前61秒收到預警,成都的180個學校、110個社區收到預警。同時,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還通過手機簡訊、電視等途徑向社區居民發布預警信息。不少網友也曬出了自己收到的預警信息。
  • 由青銅走向冶鐵之路,古代中國的驕傲
    中國,是世界上鐵器和青銅器發明最早的地區之一,當時的中國,已經在紅銅冶鑄的基礎上發展起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青銅鑄造技術,可以非常熟練地掌握和綜合利用渾鑄、分鑄、失蠟法、錫焊、銅焊的鑄造技法,於冶鑄工藝技術一道上已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
  • 中國歷史故事:冶鐵的遺址
    小城東部冶鐵遺址.在小城東門以南200米處,靠近東牆.南北長約70米、東西寬約60米,屬第二層堆積(這裡一般有三層堆積,厚兩米左右),曾在鐵渣之下的路土中探出瓷片.系東周晚期的冶鐵遺址。大城西部冶鐵遺址.在大城南北河道以西,今石佛堂村及該村村南一帶,面積約4-5萬平方米,屬第三層堆積(這一帶有三層堆積,厚兩米上下)。
  • 中國半導體工藝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大大縮小
    中國半導體工藝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大大縮小 工程師1 發表於 2018-05-22 11:10:00 中芯聯合執行長兼執行董事趙海軍、梁孟松,財務長兼執行董事兼戰略規劃執行副總裁高永崗,
  • 稱霸世界的冶鐵技術,成就了我們獨一無二的中華文明
    或許很多人會說是因為文化,政治環境什麼的,其實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因為冶鐵技術。西方的冶鐵技術一直掌握在貴族國王手中,當時的鐵匠是貴族的私有財產,技術只有少數人掌握,一把鐵劍可能會傳數代人,實在是兵器稀少,你想造反,首先兵器就解決不了。
  • 馬蹬就是一對鐵環,漢朝冶鐵技術那麼發達,為何就是造不出來呢?
    首先,漢代的冶鐵技術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發達,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中國是在春秋時期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但是一直到戰國時期才逐漸普及,取代青銅成為最主要的金屬。但是冶鐵的技術其實是不斷發展的,如果說戰國時期的冶鐵技術能夠跟明清時期的冶鐵技術達到同一水平,估計你也不信。
  • 冶鐵業的發展:四大冶鐵基地 宋鐵產量增長
    我今天要跟大家講的是與煤炭產區一致的四大冶鐵基地和從鐵課數據看宋代鐵產量的增長。首先我要講的是與煤炭產區一致的四大冶鐵基地。宋代四個主要鐵冶基地在地理位置上與煤炭產區的高度一致性,構成了鐵產分布的四個空間特徵中的一個。
  • 中國古代冶鐵史:技術和產量超一流,曾長期領跑世界!
    作者:梅劍銘我們都知道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留下無限的光輝,所以如果要說現在這個世界上哪個國家有資格稱自古以來,我想中國如果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吧!但是鋼鐵冶煉技術也是其中極其璀璨的一顆明珠,縱觀世界歷史,中國當然並不是最早使用鐵器的國家,然而中國古代的冶鐵技術和產量是如此的先進和巨大,真的是讓人不得不嘆服。今天小編就帶你一起輕鬆了解我國牛逼的鋼鐵處理技術。在戰國時期,我國就已經掌握了脫碳、熱處理技術方法了,韌性鑄鐵已經可以煉製並投入到農業生產中了。
  • 漢代用不起鐵製兵器,只能用青銅?居延漢簡:當鐵劍是手機就懂了
    但是,我們再看看出土地點和描述,比如金柄兩字,說明這些鐵製兵器顯然不是一般人能用的起的。而且那時鐵劍的性能也無法達到對青銅劍的絕對壓制。比如春秋晚期的楊家山鐵劍,雖然在進行固體表面滲碳,使兩面形成高碳層,中間夾著低碳層,然後經過對摺鍛合,並用若干片迭搭鍛。根據檢測這把劍的含碳量為0.5%-0.6%,金相組織均勻,可能進行過熱處理。
  • 春秋時期冶鐵業的發展及其產品的廣泛應用
    春秋時期鐵器的品種由少而多,由早期時的以武器為主,逐步走向「試諸壤土」的農耕器具為主,農耕器具的品種也十分繁多,可以說已涉及從播種到收割的全過程。從鐵器出土的分布範圍看,早期僅在西北地區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國地域發現,中、晚期已遍布周、鄭、秦、燕、齊、魯、吳、越、楚、蜀等國,其中尤以南方地區出土的鐵器為多,這也說明楚、吳等國是後來居上了。冶鐵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中。
  • 我國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本報北京12月4日訊 記者郭靜原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觀測站網建設取得歷史性進步,全國氣象監測能力穩步提升,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以智能網格預報為基礎的全國氣象預報業務格局構建基本完成,氣象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