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蹬就是一對鐵環,漢朝冶鐵技術那麼發達,為何就是造不出來呢?

2020-12-03 史論縱橫

首先,漢代的冶鐵技術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發達,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中國是在春秋時期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但是一直到戰國時期才逐漸普及,取代青銅成為最主要的金屬。

但是冶鐵的技術其實是不斷發展的,如果說戰國時期的冶鐵技術能夠跟明清時期的冶鐵技術達到同一水平,估計你也不信。

春秋時期的煉鋼技術是塊練法,用木炭做燃料,能冶煉出來的鐵都是固態的塊狀,由於質地較軟,通過大錘鍛打才成為熟鐵。

想一想,用這種方法去打一個鐵環,還是很費勁的,在西漢中期的時候出現了炒鋼法,因為人們發現用煤來冶煉鐵的話,能夠達到把鐵融化的溫度,通過將生鐵加熱到半液體和液體狀,然後加入鐵礦粉,進行攪拌,這樣練出來的熟鐵和鋼不但能夠量產,而且質量特別好。

當然,標誌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的巔峰其實不是塊狀法也不是炒鋼法,而是南北朝時期的灌鋼法,利用生鐵碳高、熟鐵碳低的特點,將融化的生鐵液灌到熟鐵上以改變碳分,最終生產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鋼,此後各代冶鐵燃料、工序有所改良,但是都是以灌鋼法為基礎。

所以說,漢朝時期發達的冶鐵技術本身就存在問題。

本來這個問題應該是講馬鐙,而不是講冶鐵,畢竟馬鐙用到冶鐵的技術含量並不高,只要打一個鐵環就可以了。

但是我是希望通過冶鐵技術發展的這個道理,強調「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這個道理,馬鐙也不例外,也是不斷進步的。

我國現在歷史研究方法與世界接軌,基本就是想要證明古代有某種東西,除了文獻記載,還要有出土的實物,按照這種方法研究,通過1977年於呼和浩特發掘的北魏墓群,發現北魏時期的馬鐙,而1965年遼寧北票出土的北燕墓群,發現了北燕時期的馬鐙,是國際公認存在最早的馬鐙實物。

但是這並不表明馬鐙是在五胡十六國時期發明的,很可能存在更早,道理很簡單,有可能有更早的馬鐙我們並沒有發掘出來,誰也不敢保證發掘出來的就是最早的馬鐙。

實際上,馬鐙最早可能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出現,只不過現在沒有出土實物,而且是布馬鐙,這是通過考古發現西漢時期的壁畫,根據壁畫中畫的馬鐙證明的,這應該屬於文獻記載,沒有實物出土。

其實,木質或者布質甚至繩子做的類似馬鐙的實物在漢代應該是有的,只不過這些東西並不容易保存,所以至今沒有發現實物也是正常的。

但是可以說明一點,即使在漢代時期就已經存在類似馬鐙的東西,但是真正大規模應用馬鐙則是在南北朝時期,從這一點來看,南北朝時期的冶鐵技術達到巔峰,絕對不是巧合。

很多人都認為馬鐙的出現對提高騎兵的作戰能力帶有革命性的影響,其實這有些忽視其他馬具的作用,以及很多馬具與馬鐙的關係。

比如馬鞍和馬蹄鐵的發展,馬鞍對騎兵的影響其實更大,沒有馬鞍的話,騎馬簡直就是酷刑,尤其對男性來說,容易擠壓到關鍵性部位,所以,有了馬鞍,騎兵才能夠作戰,我們現在想到的馬鞍都是霸氣的「高橋馬鞍」,其實並不是,剛開始的馬鞍可能也是布制的墊子,主要是為了屁股能夠舒服一點。

在這個時期,騎兵的主要作用也只是偵查、通訊和騷擾作戰,是戰爭中的邊緣兵種,而到了高橋馬鞍的出現,騎兵可以依靠抓住韁繩,再用雙腿夾緊馬腹,使得騎兵不至在行進過程中被馬摔下來。

歐洲人在描述見到的匈奴騎兵時驚訝地表示「匈奴人的馬鞍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有一個兩頭高的木製託架。這樣不論馬怎麼跑,騎士們都能穩穩地坐在馬背上。」

為了穩定,就需要馬鞍更高一點,結果是馬鞍越來越高,也需要馬鐙進行技術革新,因為高橋馬鞍使得上馬的地方更高,而堅固的馬鞍可以固定馬鐙,通過這兩個東西,最終達到「人馬合一」,形成一個整體。

馬鞍和馬鐙以相輔相成的關係共同發展,可以說,馬鞍是騎兵的第一個革新,而馬鐙則是另一個騎兵技術革新。

當然,即使擁有馬鞍和馬鐙,也不代表騎兵可以遠距離作戰,一匹馬能夠跑多遠,實際上還跟鐵馬掌有關係,在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已經有了對馬掌進行保護,給馬修腳指甲等活動,但是我們知道,馬蹄鐵對馬的影響才是巨大的。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釘馬掌圖」,表明在隋朝時期可能已經出現鐵馬掌了,鐵馬掌的出現,到元代時期,馬蹄鐵得到大規模應用。

馬蹄鐵的出現,使得馬匹能夠長時間的運動,對人在馬背上待的時間要求更多,也可能進一步催發了馬鐙的發展。

所以說,技術都是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馬鞍、馬鐙、馬蹄鐵這些馬具,都代表著騎兵的一點點進步。

我們看到,騎兵在秦朝之前只能承擔偵查的作用;隨著馬鞍和馬鐙的出現,到漢朝時期騎兵成為能夠和步兵比肩的兵種;隨著馬鞍的定型,金屬馬鐙的普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騎兵已經能夠衝擊步兵,到唐朝時期騎兵徹底取代步兵在軍隊中的位置,成為冷兵器時代的陸戰之王。

到宋元時期,隨著馬蹄鐵的大量應用,騎兵能夠遠途奔襲,蒙古騎兵因此能夠吊打歐亞大陸無敵手。

值得說明的是,在宋代冶鐵技術的高速發展情況下,遼、金與西夏可以大量給馬匹和士兵裝備鐵甲形成重裝騎兵,這就是為什麼其他中原王朝即使沒有騎兵,也能夠和北方遊牧民族拼一下子,而宋代的對外戰爭十分被動,是因為騎兵在工具突飛猛進的情況下,遠遠甩開了和步兵的差距。

所以說,馬鐙雖然就是一個鐵環,但是在沒有馬鞍的情況下,只要一個布馬鐙就夠用了,沒必要研製鐵馬鐙,即使研究出來了,也沒有用武之地。

換句話說,你在古代研究出了加特林,你研究不出子彈一個道理,比如1884年槍械師馬克沁就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一分鐘可以發射六百發子彈,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馬克沁機槍,這款機槍的性能是優秀的,但是很多國家卻認為並不實用,雖然槍械不貴,但是子彈打不起,因為射擊速度快而被掀起的機槍,這是馬克沁機槍的尷尬。

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曾用馬克沁機槍在索姆河戰役中,一天擊斃六萬名英軍而一戰成名。

技術的進步是隨著冶鐵技術的進步,逐漸帶動整個相關工具的進步,最終才能徹底轉化為戰鬥力。

相關焦點

  • 冶鐵技術發展史,從秦開始,我們的冶鐵技術領先全球
    在歐洲,水力鼓風裝置是12世紀才發明出來的。冶鐵畫像石為我們了解秦漢時期的冶鐵業提供了形象的資料,全國大範圍的冶鐵遺址則再現了當時冶鐵業的規模。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較早掌握冶鐵技術的少數幾個地區之一。從出土的秦律看,秦王朝不但專門設有「左採鐵」、「右採鐵」等主管冶鐵的官吏,而且在採鐵、冶鐵的考課以及鐵器供應和使用方面都有具體而詳細的規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秦鐵器廣泛使用的情況和鐵器製造業的發達。漢武帝在全國範圍內設立鐵官,管轄冶鐵作坊。現在全國已發現漢代冶鐵作坊遺址三十多處,其面積多在一萬平方米以上,有的甚至達十幾萬平方米。
  • 文字、醫學都一騎絕塵的古埃及,為何唯獨被冶鐵技術「拖後腿」?
    而就這樣一個文明古國,擁有許多先進的發明與技術的國家,卻唯獨在冶鐵技術上落後於其他文明,這其中的原因又是為何?一、冶鐵技術足以影響一個國家的社會發展冶鐵指的是人類對鐵的冶煉技術,並將其運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中。關於鐵的煉製與運用,在人類的發展史上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時代——鐵器時代。
  • 漢朝科學技術有多強大,這5方面吊打羅馬帝國,被忽略的科技實力
    3:醫學的進步別小看醫學,在古代天災頻發,瘟疫肆虐,到處病災區,如果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很可能就是一個民族,甚至一個國家滅亡。漢朝時期,醫學成就不低,其中有兩人比較突出,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和華佗的《青囊經》。
  • 為何漢朝使者出訪總是被殺?這次不怪各國無情,是漢朝不講理
    兩國之間的戰爭哪怕再激烈,都不會斬殺來使的,這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定下來的不成文的規定。在公元前696年的時候,宋朝的人伏擊了楚國的來使,後來楚王知道了之後覺得非常的生氣,於是直接派出兵力將宋國圍堵了整整9個月的時間,也就是經過了這件事情之後,才有了這個規定。
  • 為何古代大刀上要裝一串鐵環?看見刀上有9個環的人,儘量躲遠點
    漢代之後,冶金技術開始成熟及應用,刀的作用慢慢開始變成歷史舞臺的主角,人類的武器開始變得多種多樣。漢代的時候,鋼刀開始廣泛運用,青銅刀劍被淘汰。漢朝時期,刀韌性遠遠高於青銅刀。這個時候,刀也開始風靡天下。從皇帝到百官都非常喜歡佩刀,漢朝的等級制度非常的森嚴,所以官員的佩刀也自然就會被分為三六九等。
  • 鋼鐵俠的戰甲,瓦坎達那麼發達為什麼造不出來?
    瓦坎達掌握著地球最先進的振金技術,同時坐擁振金礦,也是地球最富有的國家,所以黑豹的財富排行榜,是比鋼鐵俠和蝙蝠俠都還要高的,財富和科技都是頂尖的。就連在《復仇者聯盟四》裡,大家都沒辦法處理幻視頭上那顆心靈寶石,因為以他們現有的技術,如果取下幻視頭上的心靈寶石,那麼就沒有辦法保證幻視的存活,這是個很棘手的問題。
  • 中國是從什麼開始冶煉鐵的,冶鐵技術又是從哪來的呢?
    古人的冶煉技術,是在掌握人工取火之後,先是用於制陶工藝,史書記載「神農耕而作陶」,就是這一歷史事實的反映。從「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彩色陶器,估計需要1000度左右的高溫,才能燒制這種精美的夾沙細陶,這個溫度相當於青銅的熔點,冶金術就在制陶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 馬為什麼每天站著睡覺,它們不累嗎?
    但如果你看到一匹成年的馬自己獨自臥著睡覺,那很有可能是因為馬暴飲暴食導致腸道出現了絞痛的情況。對於成年的馬來說,除非有可靠的同伴在身邊,否則一般都是站在睡覺,這和自然界大多數的動物都是不一樣的。不僅如此,懂馬的人一般都會從馬的側邊上馬,而不懂的人如果不小心站到馬的後面,就很有可能被馬一腳踢中,這其實也和馬站在睡覺有關。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馬要站著睡覺呢?
  • 蒲江冶鐵史 西漢中晚期已掌握冶鐵技術
    蒲江,一處與「鐵」脫不了干係的地方。根據目前考古發掘情況,其冶鐵歷史最早可上溯至戰國時期。到了西漢,當地官府實行鹽鐵專營政策,並在臨邛設置鐵官,蒲江冶鐵業得以長足發展。根據蒲江縣文物保護管理所今年發布的數據,迄今,蒲江縣境內已發現古代冶鐵遺址76處。
  • 新冠病毒是實驗室造出來的嗎?科技還沒有那麼發達!
    很多關於新冠病毒的流言傳播於世界,其中很多人認為新冠病毒是實驗室造出來的,用來搞病毒戰的。一些美國人認為病毒是中國實驗室造的,一些中國人又認為是美國實驗室造的。兩家都找出了一些看似合理的證據。是不是真的呢?大家還是出門戴口罩,聽我慢慢嘮吧!
  • 新疆馬伴著中國歷史,然而今天交通發達,馬是什麼角色?
    書上說家馬是從野馬馴化而成的,我對這說法一直不那麼感冒。然而在中原地區養馬的歷史比較晚,這一點我也是不同意的。就在不久前得知,在新疆溫泉縣呼斯塔古墓群出土了兩具馬頭的骨骸,在另一處古墓群阿敦喬魯出土了馬腿的骨骸。這表明這條路線上的人在4000年前就開始養馬了。這是中國最早出土的家馬有關的文物。
  • 稱霸世界的冶鐵技術,成就了我們獨一無二的中華文明
    而在西方,熔爐將礦石中的鐵熔煉出來,但溫度僅高到足以產生大量鐵和熔渣熔合在一起的程度,必須錘擊該團塊以固結鐵並排出巖石狀爐渣。因此被稱為鍛造鐵。,以使金屬堅固而有韌性,而不是變脆,這就是所謂的鋼。因為冶鐵技術的提升,使得我國在戰國時期就能大量製造鐵製兵器,那時的中國,全國兵員幾百萬,是西方根本沒法比擬的,因為光有人沒有武器,是無法形成戰鬥力的。
  • 漢武帝為何能將匈奴打得落花流水?單煉鐵的技術,就超越了歐洲
    那麼當時的漢武帝為什麼能夠打敗匈奴呢?要知道在劉邦時期就曾經與匈奴開戰,那時候的匈奴還沒有多麼先進的武器裝備,就已經險些把劉邦斬於馬下。那麼漢武帝時期有了什麼變化呢?最主要的一點其實就是文景之治把漢朝經營的太過於強大,否則漢朝就算是有多麼先進的武器也是支撐不起多年的戰亂的。再一點就是當時的冶煉業曾有一次快速的發展。
  • 青銅器時代為何在古代存在那麼長的時間,問題出現在哪?
    引言: 任何一個劃時代的發明都足以改變歷史的進程,而歷史的發展也是經歷了青銅時代與鐵器時代,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卻有著悠久的青銅器時代,這又是為什麼呢,不是經濟越發達而採用的冶煉技術越先進嗎?衡量一個社會與王朝生產力的先進性不就是對於器物文明的運用嗎。
  • 鈷彈真的能被造出來嗎?科學家:造出來就是人類的末日
    在諸多核武器中,我們最熟悉的可能就是原子彈了,其次是比它威力更大的氫彈,前一陣還爆出沙皇氫彈的爆炸圖片,被譽為人類最強戰力的代表。聽說在威力被減半(考慮到輻射和外交問題)的情況下依然炸出了7個珠穆朗瑪峰那麼高的蘑菇雲,威力是二戰在日本投放的那兩顆原子彈的數千倍。
  • 漢代的手工業有多發達?有項技術至今無法超越
    眾庶街巷有馬,千陌之間成群,而乘字比者候而不得聚會」。國家的財富增加,民眾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社會經濟出現繁榮局面,農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手工業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一、 銅鏡我們平時在博物館看到銅鏡,通常是展示背面,因為背面的紋飾精美,具有極強的觀賞性,所以我們往往會忽略銅鏡的另一面,而在諸多影視劇中的鏡子製作的十分粗糙,不免會給人帶來錯誤的印象。
  • 冶鐵實驗考古告訴你:漢代這樣煉鐵
    冶鐵實驗考古告訴你:漢代這樣煉鐵 還原的漢代煉爐。這是邛崍市漢代冶鐵實驗考古活動現場,也是全國首個以考古發現的漢代煉爐為原型的冶鐵實驗考古活動。  「我們都知道嘛,卓文君的老爸就是搞鐵生意的。」邛崍市民劉先生一早就來到邛窯考古遺址公園,他在網絡上看到活動信息,特地來看看「稀奇」。劉先生說,現場讓他大開眼界,復原的煉爐是他以前從沒見過的。
  • 中國連登月飛船都造的出來,為何卻造不出小小的CVT變速箱鋼帶
    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 日本新能源技術發達,為何街上基本看不到充電汽車?知情人:聽好
    日本新能源技術發達,為何街上基本看不到充電汽車?知情人:聽好相信多數人都知道,日本是一個汽車工業較為發達的地區,誕生了很多優秀的汽車品牌,像本田、豐田等都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品牌,並且日系車在發動機上的造詣,在全球都是數一數二的,造車功底也相當紮實。
  • 古代的戰馬為何大都矮如驢?是日常需要還是沒有好的品種呢
    在交通工具還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日常出行基本靠走,而有錢人則是騎馬或者是馬車前進,總之是離不開馬的。那麼在古代,騎兵最必不可少的戰馬,到底有著哪些品種呢?我們通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騎兵騎乘高頭大馬,其實是錯誤的,古代的戰馬都非常的矮,用矮作驢來形容也毫不為過,這是為什麼呢?古代戰馬有什麼品種呢比較著名的當屬於大宛馬,這種馬還有一個聞名世界的名字汗血寶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