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銅技術在我國很早就發展起來,至少在3800年之前就開始了。後來,當人們發現鐵比青銅具有更高的優越性時,我們的先人就發明了熔爐冶鐵。大約在2500年前,當時西方沒有人能熔化那怕小到只有半斤重的鐵,而當時中國正在鑄造數噸重的鐵製品。
中國在鑄鐵方面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風箱這種優越的裝置,同樣是用來熔爐送氣提溫的裝置,中式風箱在向前和向後的抽送過程中都能鼓吹出空氣,將連續的空氣流輸送到熔爐。而西方的風箱在向下壓的時才排出空氣。在西方的熔爐中,大約有一半的時間沒有空氣增強火焰。中國的風箱不斷吹氣,不斷提高爐膛的火力,這使中國熔爐能產生足以將鐵熔化成液態的高溫。



風箱使這些熔爐達到了足夠高的溫度,鐵像水一樣流動,後把鐵水倒進模具成型,這就是鑄造鐵。而在西方,熔爐將礦石中的鐵熔煉出來,但溫度僅高到足以產生大量鐵和熔渣熔合在一起的程度,必須錘擊該團塊以固結鐵並排出巖石狀爐渣。因此被稱為鍛造鐵。

在我國,鑄造法製造的東西,它的碳含量很高,因此比較脆,在戰國時我們通過將鑄造鐵和鍛造鐵融合在一起生產鋼,以使金屬堅固而有韌性,而不是變脆,這就是所謂的鋼。因為冶鐵技術的提升,使得我國在戰國時期就能大量製造鐵製兵器,那時的中國,全國兵員幾百萬,是西方根本沒法比擬的,因為光有人沒有武器,是無法形成戰鬥力的。

在西方,鍛造法生產的鐵幾乎沒有碳,從而變得柔軟,更具延展性,但是硬度卻是非常的差。文獻記載羅馬人的鐵劍一刺就彎,要在地上踩直了再才能用。所以羅馬帝國多用寬短的短劍,因為他們的技術生產長劍比較困難,只能少量給軍官和騎兵用,所以西方只能維持少量騎兵,步兵短劍只能在大盾後面使用,並且因為武器產量低,製造難度高,西方的兵員數量一直是遠遠低於東方的,更別提質量了。我們完全可以無視網上那些經常討論同一時期中國和世界上的大國誰強誰弱的問題了,可以肯定的告訴你們,如果打起來,冷兵器時代的中國橫掃一切。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很多大規模農民起義,而西方卻很少,西方為什麼都是貴族戰爭。或許很多人會說是因為文化,政治環境什麼的,其實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因為冶鐵技術。西方的冶鐵技術一直掌握在貴族國王手中,當時的鐵匠是貴族的私有財產,技術只有少數人掌握,一把鐵劍可能會傳數代人,實在是兵器稀少,你想造反,首先兵器就解決不了。

而在中國,從秦末開始,農民起義就沒停過,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造反。原因也很簡單,基本上中國的冶鐵技術是可以傳外的,師傅傳徒弟,徒弟再傳徒弟,基本上村村都有鐵匠,這是一個很普通的職業。只要有需要,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生產大量的兵器,把人員武裝起來。

到了宋朝,我們的冶鐵技術已然達到一個西方望而止步的境界。當時的中國,家家用鐵鍋,鐵製品已經從軍用普及到民用。民間都已經誕生把熔化成液體的鐵水潑到空中形成火花一樣的效果的打鐵花這種藝術了,補鍋也成為一種很多人用來賺錢的技術。


先進的冶鐵技術,普及的鐵製品,讓中國的廚房工具越來越豐富,食物製作從烤,燉,煮這幾種形式,發展出了炒,炸,悶等等各種各樣的花樣,慢慢的形成了我國聞名於世的八大菜系。

宋朝領先世界的冶鐵技術在蒙古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驗證。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從宋金獲得了中原的先進冶鐵技術。在那個年代,兇猛的蒙古騎兵,配上當時最先進的鋼刀,橫掃了大半個亞洲和歐洲,整個世界都在蒙古人的鐵騎下瑟瑟發抖,當時的西方兵器碰上蒙古大刀,一砍就折,碰一碰就出現缺口,實在是輸得不冤。

直到19世紀,西方的冶鐵技術才真正的超過中國。回望那段恥辱的歲月,不久前還用木犁種地的西方文明,經過了工業革命,通過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國門。《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等等不平等條約的籤訂,讓我國損失了3/1的土地,抗日戰爭,造成了3500萬中國人的傷亡。




我們不能為以前的成就沾沾自喜,展望未來才是我們這代人需要做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重回世界之顛,這一定要成為有生之年系列!努力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