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從什麼開始冶煉鐵的,冶鐵技術又是從哪來的呢?

2020-12-03 鮮花暢談歷史

古人的冶煉技術,是在掌握人工取火之後,先是用於制陶工藝,史書記載「神農耕而作陶」,就是這一歷史事實的反映。從「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彩色陶器,估計需要1000度左右的高溫,才能燒制這種精美的夾沙細陶,這個溫度相當於青銅的熔點,冶金術就在制陶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在五金中,金、銀、銅、鐵、錫都在自然界存在的礦物質。但金銀質軟,不適合作為古人工具使用。鐵在自然界中,除了隕石裡面含有天然鐵之外,所有的鐵都是和別的元素化合著的礦物,必須經過冶煉,因此金屬中最初可以被利用的只有銅。銅有天然的,有一種孔雀石的銅礦石,只要與木炭一起燃燒,加熱到1000度稍高,就能煉出銅來。在用銅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到銅錫鉛合金的青銅。

那麼中國什麼開始冶煉銅的呢。

一,中國原始社會後期,發明冶銅術。

在甘肅東鄉林家永登蔣家,寧夏大何莊和秦魏家等遺址中,普遍發現了紅銅和青銅,如小刀、小錐等實用工具,那時不僅使用了冷鍛法,有的還經過冶煉,用單範(模子)鑄造。

二,中國夏朝製作銅器。

在中國的古書《尚書·禹貢》裡面記載夏鑄九鼎的傳說。而今天已經在考古發掘中得到證明,1975年,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曾出土青銅爵和青銅戈等器物,經測定大致為公元前17、18世紀,即夏代後期的產品,其鑄造技術,已經具相當水平。

三,商代青銅器的鼎盛時期。

商代的生產力較夏代更有發展,特別青銅工業,考古發掘的出土文物已經證明:專門用做煉銅的坩堝,已經應於生產;青銅冶煉工藝,已經超越了由礦石混合到用純銅、錫和鉛冶鑄的較高水平。河南安陽的商代晚期鑄銅用坊遺址,面積達1萬平方米,可見生產規模之大。其中出土的司母后大方鼎震驚世界。

西周和春秋,青銅冶鑄業有了長足的發展,銅礦的開採和礦石的冶煉,都達了前所未有的規模,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中,就發現總量約四十萬噸的廢爐渣,這些爐渣可煉出4萬噸紅銅。主要因為戰爭的規模不斷擴大用於製作兵器,人們大量使用青銅器物作為祭祀工具。

而在戰國時代,中國進入了鐵器為主的時代。

那麼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有冶鐵技術的呢,

從早期出土的文物進行認為屬於春秋晚期,後來1990年,河南三門峽一座古墓出土了銅柄鐵劍,證實中國人工冶鐵的開始時間,最遲應在西周晚期,用量非常少。到戰國時,隨冶煉技術的提升,才大量的使用。在古書《國語·齊語》有管仲向齊桓公建議用鐵製造農具、銅製作兵器的記載。

中國的冶鐵技術是從哪來的呢。

實事求是的講,和整個世界文明橫向比較,中國在戰國時期(前475年至前221年)才真正進入到鐵器時代,已經遠遠落後於世界其他地區。

考古學家在地中海的近東地區,迄今已發現了至少14件公元前3000年的鐵器,其中至少有1件為人工冶煉,其餘情況不明,這些都是目前所知道最早的鐵器。公元前2000年,亞美尼亞山地的基茲溫達部落掌握了煉鐵技術,開始製造。此後,肥沃新月地帶在公元前1400年,腓尼基人和亞述人已經普遍使用了鐵器。公元前9世界亞述古國成為世界第一個普遍使用鐵兵器的國家,這也是它橫行中東的原因。在與亞述的戰爭中,中東諸文明得到了血的教訓,也紛紛掌握了普及了鐵兵器。前14世紀,鐵器傳入歐洲,使得希臘向鐵器時代邁進,希臘有充足的鐵礦,如著名的拉夫裡昂鐵礦。

中東諸國使用鐵器的技術在中亞地區傳播,至於何時傳入到中國沒有具體時間,只能以後考古發掘證明。總之,這些國家在使用鐵器上比華夏諸國可能要早兩個世紀。

相關焦點

  • 馬蹬就是一對鐵環,漢朝冶鐵技術那麼發達,為何就是造不出來呢?
    首先,漢代的冶鐵技術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發達,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中國是在春秋時期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但是一直到戰國時期才逐漸普及,取代青銅成為最主要的金屬。但是冶鐵的技術其實是不斷發展的,如果說戰國時期的冶鐵技術能夠跟明清時期的冶鐵技術達到同一水平,估計你也不信。
  • 冶鐵技術發展史,從秦開始,我們的冶鐵技術領先全球
    人們最為關注的是冶鐵圖上的皮囊,圍繞皮囊的構造和功用展開了激烈的討論,20世紀50年代,王振鋒先生還對其進行了復原。這個皮囊可以說是冶鐵用的鼓風機裝置,它的內部裝撐環,兩端裝擋板,前擋板上有進氣口,後擋板上有排氣口外連接著通向煉鐵爐的風管,囊頂裝有活動吊杆,使用時須不斷推拉。
  • 蒲江冶鐵史 西漢中晚期已掌握冶鐵技術
    蒲江冶鐵史 西漢中晚期已掌握冶鐵技術   鐵溪河、鐵神廟、礦坑山、鐵礦山、高爐衝、爐子林、紅爐口……這些地名都來自成都市蒲江縣,它們的名字均與「冶鐵」有關。古時候,現在的蒲江縣境隸屬於臨邛地區。這裡傍著河流、背倚山林、蘊藏著鐵礦石的山峰佇立千年。
  • 稱霸世界的冶鐵技術,成就了我們獨一無二的中華文明
    冶銅技術在我國很早就發展起來,至少在3800年之前就開始了。後來,當人們發現鐵比青銅具有更高的優越性時,我們的先人就發明了熔爐冶鐵。大約在2500年前,當時西方沒有人能熔化那怕小到只有半斤重的鐵,而當時中國正在鑄造數噸重的鐵製品。
  • 從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冶鐵技術便一直處於世界領先
    早在商代和西周初年,我國人民就開始使用隕鐵了。西周晚期,又出現了「塊煉法」冶煉技術。但用這種方法冶煉的鐵塊含大量雜質,需經反覆鍛打才能製作鐵器,而且產鐵數量少、質量差。據文獻記載,春秋中、後期即公元前7至6世紀左右,我國出現和使用了鑄鐵。
  • 中國古代冶鐵史:技術和產量超一流,曾長期領跑世界!
    但是鋼鐵冶煉技術也是其中極其璀璨的一顆明珠,縱觀世界歷史,中國當然並不是最早使用鐵器的國家,然而中國古代的冶鐵技術和產量是如此的先進和巨大,真的是讓人不得不嘆服。今天小編就帶你一起輕鬆了解我國牛逼的鋼鐵處理技術。在戰國時期,我國就已經掌握了脫碳、熱處理技術方法了,韌性鑄鐵已經可以煉製並投入到農業生產中了。
  • 揭秘中國古代冶鐵業 漢末發明"灌鋼法"節省人力
    17世紀以前,中國至少有10項冶鐵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雖然取得了這些偉大成就,但中國鐵製品的出現較晚,迄今為止,公認中原地區最早的人工冶鐵製品發現於公元前8世紀的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比西亞西臺人的人工冶鐵要晚了1000多年。雖說西亞與中國遠隔千山萬水,但千年的時光似乎也夠這項技術伴著悠悠的駝鈴晃到黃土大地了。那麼冶鐵技術究竟是從西方傳入,還是本土起源的呢?
  • 漢代冶鐵遺址 千年前冶鐵工藝的輝煌
    2011年7月,成立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博物館。遺址的發掘不是一帆風順的。據說,1964年的冬天,鄭州市古滎鎮附近的公路段修公路時,有一位姓趙的技術員發現了大量煉渣及一些鐵器,推測是文物遺址,他趕緊來到文物管理部門進行了匯報。市文物管理部門一接到匯報,就立即對該地域進行了考古調查和鑽探,發掘工作剛起步,「文化大革命」開始,發掘即告停。
  • 由青銅走向冶鐵之路,古代中國的驕傲
    也正是對於青銅鑄造技術的理解,才能使中國青銅器時代綿延一千五百餘年。 除了先進高超的青銅技術,在春秋時代,古中國已經掌握了塊煉鐵技術,開始向鐵器時代邁進。所謂塊煉鐵,即是在較低的冶煉溫度下,將鐵礦石固態還原獲得海綿鐵,再經鍛打成的鐵塊。所使用的一般為地爐、平地築爐和豎爐3種。
  • 文字、醫學都一騎絕塵的古埃及,為何唯獨被冶鐵技術「拖後腿」?
    這影響了西方世界有三千年之久,直至中國造紙術於8世紀傳到中東,方才取代了莎草紙。而就這樣一個文明古國,擁有許多先進的發明與技術的國家,卻唯獨在冶鐵技術上落後於其他文明,這其中的原因又是為何?到公元前14世紀時,西臺人已經開始大規模使用鐵器,在當時社會中佔有絕對的技術優勢。西臺人將其作為王室獨有的金屬,每千克鐵的價格甚至高於黃金,更是高達黃銅的20倍。且冶鐵技術並非只是作為榮耀相關的象徵,它還可以用來升級戰鬥武器。
  • 四川邛窯考古 重現漢代高爐冶鐵
    華夏經緯網11月20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在中日兩國考古學家攜手合作下,成功「復刻」漢代冶鐵技術!日前於四川邛窯考古遺址公園,依據漢代冶鐵遺址原樣築成的煉鐵爐,泛著金光的鐵水自爐底緩緩流出,既順利完成對漢代冶鐵爐由形態至築爐工藝的復原,也讓漢代臨邛冶鐵技術與冶煉過程得以真實重現。依據漢代冶鐵遺址原樣複製的煉鐵爐,成功煉出生鐵。
  • 中國歷史故事:冶鐵的遺址
    小城西部冶鐵遺址。·在小城西門東北200米處。南北長約150米、東西寬約100米,屬於下層堆積(這一帶有兩層堆積,厚兩米左右).周圍有許多夯土遺存,其間並有10米寬的道路通向西門。小城東部冶鐵遺址.在小城東門以南200米處,靠近東牆.南北長約70米、東西寬約60米,屬第二層堆積(這裡一般有三層堆積,厚兩米左右),曾在鐵渣之下的路土中探出瓷片.系東周晚期的冶鐵遺址。大城西部冶鐵遺址.在大城南北河道以西,今石佛堂村及該村村南一帶,面積約4-5萬平方米,屬第三層堆積(這一帶有三層堆積,厚兩米上下)。
  • 冶鐵實驗考古告訴你:漢代這樣煉鐵
    這是邛崍市漢代冶鐵實驗考古活動現場,也是全國首個以考古發現的漢代煉爐為原型的冶鐵實驗考古活動。  「我們都知道嘛,卓文君的老爸就是搞鐵生意的。」邛崍市民劉先生一早就來到邛窯考古遺址公園,他在網絡上看到活動信息,特地來看看「稀奇」。劉先生說,現場讓他大開眼界,復原的煉爐是他以前從沒見過的。
  • 成都人冶鐵工藝在漢代已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冶金考古通過研究古人留下的金銀銅鐵等,還原當時的生產生活,為今天的人們打開一扇回望歷史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看到古代成都冶鐵業的繁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冶鐵考古專家楊穎東介紹,冶鐵考古是冶金考古中的一種,成都目前對鐵的考古成果比較多,也相對比較成熟。成都出土鐵器包含軍用、民用兩個領域,冶鐵工藝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到漢代,成都人的冶鐵技術已達世界先進水平。
  • 冶鐵業的發展:四大冶鐵基地 宋鐵產量增長
    我今天要跟大家講的是與煤炭產區一致的四大冶鐵基地和從鐵課數據看宋代鐵產量的增長。首先我要講的是與煤炭產區一致的四大冶鐵基地。宋代四個主要鐵冶基地在地理位置上與煤炭產區的高度一致性,構成了鐵產分布的四個空間特徵中的一個。
  • 蒲江再現一宋代冶鐵遺址 毗鄰西漢巨富卓王孫礦源
    依靠祖傳的冶鐵技藝,他在舉家搬赴蜀地的臨邛時, 依靠此處的鐵礦源,成為《華陽國志》記載中「貨累巨萬億」的億萬富豪。卓王孫「集團」的鐵礦在何處?史料記載在今蒲江古石山一帶。9月13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透露在蒲 江縣鶴山鎮鐵溪村再度發現一處大型宋代冶鐵遺址。
  • 春秋時期冶鐵業的發展及其產品的廣泛應用
    鐵製農具和用牛拉犁給中國帶來了一場農業革命。」鐵器的應用本身就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大變革,而這一大變革反過來又會引起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諸多變革。春秋時期鐵器的品種由少而多,由早期時的以武器為主,逐步走向「試諸壤土」的農耕器具為主,農耕器具的品種也十分繁多,可以說已涉及從播種到收割的全過程。
  • 還使黑人古老冶鐵術斷絕
    非洲大陸的冶鐵技術傳播古代各種技術的傳播速度很慢,也必定會在其傳播路線上留下蛛絲馬跡,絕不會消失的無影無蹤,所以很多學者們認為布吉納法索的冶鐵是自己獨立發展出的冶鐵要選用發熱量很高的木炭,這種高品質木炭的外觀既堅硬又有光澤,聲音清脆,而如果木炭發軟、易斷、聲音發悶則說明木炭質量差,能提供的熱量也少。西非的黑人們認為冶鐵的燃料跟鐵礦本身同樣重要,他們會為此走到很遠的地方找尋合適的闊葉樹來製作最好的木炭。
  • 【外國青年看惠濟】外國青年走進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 追尋寶劍...
    啟動儀式後,由河南工業大學的6名外籍留學生和外教組成的外國青年看惠濟採風團來到了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實地探訪了解漢代冶鐵文化和大運河文化。外國青年一行觀看用漢朝鍛造技藝鑄就的鐵劍 攝影 萬慶麗  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位於滎陽故城西門外,是建於西漢中期漢武帝時代的一處冶鐵工場,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出土了很多熔爐耐火磚和大批陶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