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冶鐵業的發展及其產品的廣泛應用

2020-12-03 幽默與風趣

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對春秋這段歷史評價非常高,他認為:「這是一個充滿活力、能量和創造力的時期。鐵製農具和用牛拉犁給中國帶來了一場農業革命。」鐵器的應用本身就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大變革,而這一大變革反過來又會引起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諸多變革。春秋時期鐵器的品種由少而多,由早期時的以武器為主,逐步走向「試諸壤土」的農耕器具為主,農耕器具的品種也十分繁多,可以說已涉及從播種到收割的全過程。從鐵器出土的分布範圍看,早期僅在西北地區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國地域發現,中、晚期已遍布周、鄭、秦、燕、齊、魯、吳、越、楚、蜀等國,其中尤以南方地區出土的鐵器為多,這也說明楚、吳等國是後來居上了。冶鐵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中。所謂鋼鐵就是鐵和碳的合金,以含碳的多少而分成熟鐵(塊煉鐵)、鋼、生鐵(鑄鐵)。一般地說,含碳低於0.05%的為熟鐵;含碳在0.05%—2%之間的為鋼;含碳在2%—6.67%的為生鐵。

塊煉鐵是將鐵礦石加熱到800—1000℃,產生並不熔化的鐵塊,趁熱鍛打擠出一部分氧化物和雜質後製成一定的器皿。這類器物因含碳量低而較軟。再將其加熱和不斷錘打,使爐中逐步滲入碳而變成含碳適中的硬度、韌度較好的鋼,這就是早期的制鋼技術。將鐵礦石經過較高溫加熱,一般爐的溫度達到1200—1350℃,礦石熔成液態的鐵,再注入範中,就成為白口鑄鐵,再經過柔化(退熱)處理,才能鑄成較耐用的農具和工具。這些技術到春秋晚期人們已經都能掌握了。專家認定,這種先進的鑄鐵和韌性鑄鐵技術的掌握,比歐洲早了整整兩千年。上面說了,我國先進的冶鐵術脫胎於商周以來先進的青銅冶煉業。

同時,冶鐵業的發展及其產品的廣泛應用,又反過來促成了傳統青銅業的發展,從而開創了中國青銅器冶鑄業的第二個高峰期,春秋時期出土的青銅器具,包括禮器、兵器、樂器、車馬器、農具、日常生活用具、雜器,任何器具的質量和品位都高於它的前代。有些器物還錯以金銀、鎏金、鑲嵌、線刻等工藝,使這些銅器更加精細、美觀、高雅。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湖北江陵楚墓中發現了「越王勾踐劍」,這是一柄深埋地下兩千五百餘年而不鏽的奇寶。越王劍的主要成分是青銅,其實它是一把銅、錫、鐵等金屬的合金劍。越王劍因其劍的各個部位作用不同,銅和錫的比例也不一樣。劍脊含銅較多,能使劍韌性好,不易折斷;而刃部含錫高,硬度大,使劍非常的鋒利。但是,不同成分的配比在同一把劍上又是怎樣鑄成的呢?專家們考證後認定,它採用的是複合金屬工藝,即兩次澆鑄然後使之複合成一體。

這種複合工藝在世界上其他國家直到近代才開始發明使用,而我國在春秋時期就開始發明使用了,這也是中國人的驕傲。鐵器的廣泛使用,農業生產中鐵耕和牛耕的推廣,使生產事業迅速得以發展起來。春秋時代絲織業成了紡織業的主要門類。在黃河流域的周、晉、齊、魯、秦、鄭、衛、曹等國和長江中下遊的楚、吳、越等國都普遍地種桑養蠶。當時各級貴族的衣服都以絲綢為主,各國實行祭祀和國與國之間的贈禮也多用絲綢。絲織物的品種有絹、紗、紡、縞、紈、綈(tí)、羅、綺、錦等,名目極為繁多。據《禮記·王制》記載,為了便於交易,規定每匹絲織品必須寬二尺二寸,長四十尺,重二十五兩。當時北方齊國是天下絲織品的中心,號稱「冠帶衣履天下」,齊襄公後宮有女子數千人,人人都「衣必錦繡」。南方楚國的絲織品也十分發達,當時有些楚大夫身穿兩重錦衣。東南的吳越也盛產絲綢,吳王夫差一次賞給一位官員四十匹絲織品。在一些富裕地區,平民也有穿絲著綢的。

相關焦點

  • 從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冶鐵技術便一直處於世界領先
    用的鼓風器越多,風力也越大,這有助於提高冶鐵爐溫度,還可使治鐵爐的容量增大。由於鼓風設備的進步,使得當時已能生產出大量鑄鐵鑄造器物,這促進了鐵器的普遍使用。春秋時期,治鐵技術上的另大進步是鋼的出現。歷史上有名的幹將莫邪劍的傳說就是證。據《吳越春秋》記教:「-..請幹將許作名劍二收。
  • 揭秘中國古代冶鐵業 漢末發明"灌鋼法"節省人力
    關於冶鐵技術起源問題的爭論在學界由來已久,支持本土起源的多是依據中國在春秋時期已知冶鑄生鐵,像楊寬先生80年代就提出,中國冶鐵技術的發明,同亞洲西南部、歐洲、非洲所有國家的冶鐵技術是毫無關聯的。《中國科學技術史·鋼鐵分冊》的著者華道安90年代也曾說道,冶鐵術是在公元前5世紀初在中國南方獨立發展起來的,最早使用鐵的地區是吳國,就是著名鑄劍大師幹將莫邪居住的地方。
  • 冶鐵業的發展:四大冶鐵基地 宋鐵產量增長
    我今天要跟大家講的是與煤炭產區一致的四大冶鐵基地和從鐵課數據看宋代鐵產量的增長。首先我要講的是與煤炭產區一致的四大冶鐵基地。宋代四個主要鐵冶基地在地理位置上與煤炭產區的高度一致性,構成了鐵產分布的四個空間特徵中的一個。
  • 冶鐵技術發展史,從秦開始,我們的冶鐵技術領先全球
    該皮囊雖然至今仍是漢代及其以前冶鐵鼓風機的孤證,但在當時應是冶鐵業中普迎使用的。河南鞏義鐵生溝、鄭州古滎鎮、南陽瓦房莊、鶴壁鹿樓村等遺址都發現有陶鼓風管,應是裝在這種皮囊上伸入煉爐的鼓風口進行鼓風的。漢代也通過改進鼓風設備的方法加強風壓,提高煉鐵爐的爐溫,以求冶煉出質量更高的鐵製品。鼓風新設備水排在東漢初年已經發明,水排不但節省了人力、畜力,而且可以提高鼓風量。
  • 由青銅走向冶鐵之路,古代中國的驕傲
    使用青銅器,是人類文化發展進步的一個重要階段,從中國古文明起源的商周,到春秋爭霸的戰國,湧現出重達875公斤的司母戊方鼎、精美的曾侯乙尊盤和大型的隨縣編鐘群,以至大量的禮器、日用器、車馬器、兵器、生產工具等,這些在我們現在看來都是非常精美的名器,皆是當時良好的青銅鑄造技術所造就的。
  • 中國是從什麼開始冶煉鐵的,冶鐵技術又是從哪來的呢?
    從「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彩色陶器,估計需要1000度左右的高溫,才能燒制這種精美的夾沙細陶,這個溫度相當於青銅的熔點,冶金術就在制陶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五金中,金、銀、銅、鐵、錫都在自然界存在的礦物質。但金銀質軟,不適合作為古人工具使用。
  • 十二時中鍛鍊,尖鋒上、迸出光輝——中國古代鐵器的發展和特點
    現在已知在西周晚期出現人工冶鐵製品,春秋時期開始冶鐵和使用鐵器。在考古中,已發現春秋時期的鐵器,多見於湖南長沙地區。初期鐵器多為小型工具,如削、凹口鋤、刀等。但也有經鍛制而成的中碳鋼劍,白口生鐵鑄造的鐵鼎等。戰國中期以後,鐵製工具在農業、手工業中逐漸取得了支配地位,對社會生產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馬蹬就是一對鐵環,漢朝冶鐵技術那麼發達,為何就是造不出來呢?
    首先,漢代的冶鐵技術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發達,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中國是在春秋時期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但是一直到戰國時期才逐漸普及,取代青銅成為最主要的金屬。但是冶鐵的技術其實是不斷發展的,如果說戰國時期的冶鐵技術能夠跟明清時期的冶鐵技術達到同一水平,估計你也不信。
  • 春秋戰國時期絲織業發展
    春秋戰國時代紡織技術的進步春秋時代紡織業的主要部門是絲織業。這一時期無論是黃河流域還是長江流域各國均普遍種桑養蠶。絲織品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產量的增加,使得各級貴族的衣服都以絲綢為主,而且貴族間交往互贈的禮物和祭祀用的祭品中都大量使用絲綢。
  • 四川邛窯考古 重現漢代高爐冶鐵
    日前於四川邛窯考古遺址公園,依據漢代冶鐵遺址原樣築成的煉鐵爐,泛著金光的鐵水自爐底緩緩流出,既順利完成對漢代冶鐵爐由形態至築爐工藝的復原,也讓漢代臨邛冶鐵技術與冶煉過程得以真實重現。依據漢代冶鐵遺址原樣複製的煉鐵爐,成功煉出生鐵。
  • 銅柄鐵劍是兩種金屬製作的 春秋戰國時期有這個鑄造技術嗎
    銅柄鐵劍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北方青銅器的一種。為銅、鐵相接的一種全新武器,對我國乃至世界冶鐵史的研究,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固原博物館館藏的這件銅柄鐵劍,為春秋戰國時期,1996年在寧夏固原縣頭營鄉石羊村出土。殘長55釐米,格寬5.2釐米。劍首呈蘑菇狀,劍柄斷面呈橢圓形。上飾密集乳釘紋,格中部束腰,伸出四叉。兩側二叉長,向外擴張。中間兩面二叉稍短,四叉緊裹鐵質劍身。
  • 漢代冶鐵遺址 千年前冶鐵工藝的輝煌
    發掘冶鐵遺址並不順利古滎漢代冶鐵遺址位於惠濟區古滎鎮滎陽故城西門外,是一處漢代冶鐵遺址。1984年7月在古滎冶鐵遺址成立了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保護管理所;1986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展出了冶鐵爐基兩座、陶窯、四角木架柱坑、水井、水池、積鐵塊、陶模、鐵器等遺物;1986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金屬早期生產及應用」國際學術會議在鄭州召開,國內外專家對古滎漢代冶鐵遺址所體現的冶鐵水平給予高度評價;2001年6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古滎漢代冶鐵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中國歷史故事:冶鐵的遺址
    小城東部冶鐵遺址.在小城東門以南200米處,靠近東牆.南北長約70米、東西寬約60米,屬第二層堆積(這裡一般有三層堆積,厚兩米左右),曾在鐵渣之下的路土中探出瓷片.系東周晚期的冶鐵遺址。大城西部冶鐵遺址.在大城南北河道以西,今石佛堂村及該村村南一帶,面積約4-5萬平方米,屬第三層堆積(這一帶有三層堆積,厚兩米上下)。
  • 蒲江冶鐵史 西漢中晚期已掌握冶鐵技術
    根據目前考古發掘情況,其冶鐵歷史最早可上溯至戰國時期。到了西漢,當地官府實行鹽鐵專營政策,並在臨邛設置鐵官,蒲江冶鐵業得以長足發展。根據蒲江縣文物保護管理所今年發布的數據,迄今,蒲江縣境內已發現古代冶鐵遺址76處。西漢中晚期 蒲江已掌握生鐵冶煉技術  蒲江被上天眷顧了千年,到如今,蒲江鐵礦資源仍然豐富。
  • 成都人冶鐵工藝在漢代已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冶金考古通過研究古人留下的金銀銅鐵等,還原當時的生產生活,為今天的人們打開一扇回望歷史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看到古代成都冶鐵業的繁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冶鐵考古專家楊穎東介紹,冶鐵考古是冶金考古中的一種,成都目前對鐵的考古成果比較多,也相對比較成熟。成都出土鐵器包含軍用、民用兩個領域,冶鐵工藝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到漢代,成都人的冶鐵技術已達世界先進水平。
  • 「飼料禁抗」後時期 保羅生物創新微生物酵素產品為農業發展助力
    當今中國,農畜業革新與發展對整個社會影響寬泛,通過一系列科創成果不斷為農畜業健康、有序、穩定發展賦能,不僅符合中國大健康戰略根本需求,對推動農業強國下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保羅生物等一批在微生物科創領域取得創新突破的高新企業不斷湧現,通過一系列專利新品為我國「生物農業」賦予了強勁生命力。
  • 文字、醫學都一騎絕塵的古埃及,為何唯獨被冶鐵技術「拖後腿」?
    而就這樣一個文明古國,擁有許多先進的發明與技術的國家,卻唯獨在冶鐵技術上落後於其他文明,這其中的原因又是為何?一、冶鐵技術足以影響一個國家的社會發展冶鐵指的是人類對鐵的冶煉技術,並將其運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中。關於鐵的煉製與運用,在人類的發展史上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時代——鐵器時代。
  • 半導體雷射器發展方向及其應用分析
    2017年3月15日,由OFweek中國高科技行業門戶主辦,OFweek雷射網承辦的「OFweek 2017中國先進雷射技術及應用研討會」在證大麗笙酒店二樓木蘭廳正式舉辦。來自雷射產業鏈從業人員共聚一堂,一起探討雷射技術發展及產業趨勢。
  • 古代科技的發展與歷程
    然而,在4000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春秋戰國、兩漢(尤其是東漢)與宋元(尤其是北宋)時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基於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內外因素又都顯示出階段性的高潮。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全面奠基時期,也是第一次大發展時代,由於新興封建制度優勝於奴隸制度,其成就不僅趕上而且超過了早期科學技術最發達的古希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