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對春秋這段歷史評價非常高,他認為:「這是一個充滿活力、能量和創造力的時期。鐵製農具和用牛拉犁給中國帶來了一場農業革命。」鐵器的應用本身就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大變革,而這一大變革反過來又會引起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諸多變革。春秋時期鐵器的品種由少而多,由早期時的以武器為主,逐步走向「試諸壤土」的農耕器具為主,農耕器具的品種也十分繁多,可以說已涉及從播種到收割的全過程。從鐵器出土的分布範圍看,早期僅在西北地區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國地域發現,中、晚期已遍布周、鄭、秦、燕、齊、魯、吳、越、楚、蜀等國,其中尤以南方地區出土的鐵器為多,這也說明楚、吳等國是後來居上了。冶鐵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中。所謂鋼鐵就是鐵和碳的合金,以含碳的多少而分成熟鐵(塊煉鐵)、鋼、生鐵(鑄鐵)。一般地說,含碳低於0.05%的為熟鐵;含碳在0.05%—2%之間的為鋼;含碳在2%—6.67%的為生鐵。
塊煉鐵是將鐵礦石加熱到800—1000℃,產生並不熔化的鐵塊,趁熱鍛打擠出一部分氧化物和雜質後製成一定的器皿。這類器物因含碳量低而較軟。再將其加熱和不斷錘打,使爐中逐步滲入碳而變成含碳適中的硬度、韌度較好的鋼,這就是早期的制鋼技術。將鐵礦石經過較高溫加熱,一般爐的溫度達到1200—1350℃,礦石熔成液態的鐵,再注入範中,就成為白口鑄鐵,再經過柔化(退熱)處理,才能鑄成較耐用的農具和工具。這些技術到春秋晚期人們已經都能掌握了。專家認定,這種先進的鑄鐵和韌性鑄鐵技術的掌握,比歐洲早了整整兩千年。上面說了,我國先進的冶鐵術脫胎於商周以來先進的青銅冶煉業。
同時,冶鐵業的發展及其產品的廣泛應用,又反過來促成了傳統青銅業的發展,從而開創了中國青銅器冶鑄業的第二個高峰期,春秋時期出土的青銅器具,包括禮器、兵器、樂器、車馬器、農具、日常生活用具、雜器,任何器具的質量和品位都高於它的前代。有些器物還錯以金銀、鎏金、鑲嵌、線刻等工藝,使這些銅器更加精細、美觀、高雅。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湖北江陵楚墓中發現了「越王勾踐劍」,這是一柄深埋地下兩千五百餘年而不鏽的奇寶。越王劍的主要成分是青銅,其實它是一把銅、錫、鐵等金屬的合金劍。越王劍因其劍的各個部位作用不同,銅和錫的比例也不一樣。劍脊含銅較多,能使劍韌性好,不易折斷;而刃部含錫高,硬度大,使劍非常的鋒利。但是,不同成分的配比在同一把劍上又是怎樣鑄成的呢?專家們考證後認定,它採用的是複合金屬工藝,即兩次澆鑄然後使之複合成一體。
這種複合工藝在世界上其他國家直到近代才開始發明使用,而我國在春秋時期就開始發明使用了,這也是中國人的驕傲。鐵器的廣泛使用,農業生產中鐵耕和牛耕的推廣,使生產事業迅速得以發展起來。春秋時代絲織業成了紡織業的主要門類。在黃河流域的周、晉、齊、魯、秦、鄭、衛、曹等國和長江中下遊的楚、吳、越等國都普遍地種桑養蠶。當時各級貴族的衣服都以絲綢為主,各國實行祭祀和國與國之間的贈禮也多用絲綢。絲織物的品種有絹、紗、紡、縞、紈、綈(tí)、羅、綺、錦等,名目極為繁多。據《禮記·王制》記載,為了便於交易,規定每匹絲織品必須寬二尺二寸,長四十尺,重二十五兩。當時北方齊國是天下絲織品的中心,號稱「冠帶衣履天下」,齊襄公後宮有女子數千人,人人都「衣必錦繡」。南方楚國的絲織品也十分發達,當時有些楚大夫身穿兩重錦衣。東南的吳越也盛產絲綢,吳王夫差一次賞給一位官員四十匹絲織品。在一些富裕地區,平民也有穿絲著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