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故事:冶鐵的遺址

2021-01-15 劉紅濤講科普

小城西部冶鐵遺址。·在小城西門東北200米處。南北長約150米、東西寬約100米,屬於下層堆積(這一帶有兩層堆積,厚兩米左右).周圍有許多夯土遺存,其間並有10米寬的道路通向西門。小城東部冶鐵遺址.在小城東門以南200米處,靠近東牆.南北長約70米、東西寬約60米,屬第二層堆積(這裡一般有三層堆積,厚兩米左右),曾在鐵渣之下的路土中探出瓷片.系東周晚期的冶鐵遺址。

大城西部冶鐵遺址.在大城南北河道以西,今石佛堂村及該村村南一帶,面積約4-5萬平方米,屬第三層堆積(這一帶有三層堆積,厚兩米上下)。亦是東周晚期的冶鐵遺址.大城中部冶鐵遺址.在南北河道以東,今傅家廟村西和村西南一帶,面積約40萬平方米,屬於下層堆積(這一帶一般有兩層堆積,厚1-2米).大城南部冶鐵遺址.在小城東門以東,今韶院村西,劉家寨村以南的大片土地中,中心地區在大城南牆西側門以內,南北大道的兩側.面積約40萬平方米,屬二、三層堆積(這一帶一般有三個地層堆積,厚2-3米以上).這是6處冶鐵遺址中規模最大、遺物最豐富的一處.在此遺址的北部一帶有許多夯土基址,曾在此發現過漢「齊鐵官承』,「齊採鐵印」等封泥,當是漢代的官屬冶鐵及「鐵官』所在地.

大城東北部冶鐵遺址.在今闞家寨村的東南和村北,崔家莊的東北和村北.河崖頭村西的大片土地中.分布較廣,但不集中,崔家莊東北至村西北一帶遺存較多,面積約3-4萬平方米.這一帶地層堆積厚。離地一般都在3米以上.有三層堆積,冶鐵遺蹟屬第二層。當屬東周時期.煉銅遺址

小城南部煉銅遺址.該遺址分兩片:一片在今小徐村北,東西寬約80米,南北長100米;另一片在今西關石羊口北頭,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100米二均屬下層文化堆積(這一帶地層堆積3米左右.共兩層).人城東北煉銅遺址.在今闡家寨村東南及東北方向的「韓信嶺』一帶,探知這一帶地層堆積有四層.銅渣,礦渣、燒土等發現於2--壓層之間.第三層是灰綠上,質堅實.從試掘中得知是春秋前期的地層.鑄錢遺址。

「齊法化.刀幣鑄址.在小城南部近南牆,今安合村南.其範圍.自安合村南的東西路起,向北200米,村南南北路向東向西各100米.上層已受到嚴重破壞,曾出土過『齊法化.刀幣和錢範.漢代鑄錢遺址.在大城東北部,分兩片:一片在今東古城村南,範圍不清,曾多次出土漢代「五株.錢及錢範;另一片在今河崖頭村南和闊家寨村南一帶,曾多次出土「半兩,石質錢範,拼土層下即鑄錢遺蹟.這一帶亦兼有居住區、冶鐵、煉銅遺址,並出土過王莽俐制貨幣「大泉五十,母範。制骨作坊遺址範圍較廣,主要在大城東北部和北部,比較集中的有四處:即今崔家莊東北;河崖頭村西南;東古城村以南;田家莊東北.這裡的遺物十分豐富,不僅出土過刀石硫礪.而且殘骨餘料遍地皆是。

相關焦點

  • 漢代冶鐵遺址 千年前冶鐵工藝的輝煌
    ,看著復原的冶鐵遺址,思緒就回到了千年前熊熊的火爐旁,一撥一撥的工匠在忙碌著,各司其職,鑄造成一件件的兵器、農具和各種生活用具,不禁想像著它曾經有過的輝煌。發掘冶鐵遺址並不順利古滎漢代冶鐵遺址位於惠濟區古滎鎮滎陽故城西門外,是一處漢代冶鐵遺址。
  • 蒲江再現一宋代冶鐵遺址 毗鄰西漢巨富卓王孫礦源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西漢時期,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成為美談依靠祖傳的冶鐵技藝,他在舉家搬赴蜀地的臨邛時, 依靠此處的鐵礦源,成為《華陽國志》記載中「貨累巨萬億」的億萬富豪。卓王孫「集團」的鐵礦在何處?史料記載在今蒲江古石山一帶。9月13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透露在蒲 江縣鶴山鎮鐵溪村再度發現一處大型宋代冶鐵遺址。
  • 【外國青年看惠濟】外國青年走進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 追尋寶劍...
    啟動儀式後,由河南工業大學的6名外籍留學生和外教組成的外國青年看惠濟採風團來到了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實地探訪了解漢代冶鐵文化和大運河文化。外國青年一行觀看用漢朝鍛造技藝鑄就的鐵劍 攝影 萬慶麗  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位於滎陽故城西門外,是建於西漢中期漢武帝時代的一處冶鐵工場,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出土了很多熔爐耐火磚和大批陶模。
  • 揭秘中國古代冶鐵業 漢末發明"灌鋼法"節省人力
    近日,一年一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落下了帷幕,各入選項目如同一幅幅生動的畫卷,向我們展示了或熟知或未知的歷史往事。   作為八大古都之一的北京,在沉寂了25年後憑藉延慶大莊科鄉的「遼代礦冶遺址群」,再次獲得這項殊榮。如此珍貴的獲選,不禁讓人想要去了解中國古代冶鐵技術是如何發展起來的,以及那些有關的歷史故事。
  • 蒲江冶鐵史 西漢中晚期已掌握冶鐵技術
    根據目前考古發掘情況,其冶鐵歷史最早可上溯至戰國時期。到了西漢,當地官府實行鹽鐵專營政策,並在臨邛設置鐵官,蒲江冶鐵業得以長足發展。根據蒲江縣文物保護管理所今年發布的數據,迄今,蒲江縣境內已發現古代冶鐵遺址76處。西漢中晚期 蒲江已掌握生鐵冶煉技術  蒲江被上天眷顧了千年,到如今,蒲江鐵礦資源仍然豐富。
  • 四川邛窯考古 重現漢代高爐冶鐵
    日前於四川邛窯考古遺址公園,依據漢代冶鐵遺址原樣築成的煉鐵爐,泛著金光的鐵水自爐底緩緩流出,既順利完成對漢代冶鐵爐由形態至築爐工藝的復原,也讓漢代臨邛冶鐵技術與冶煉過程得以真實重現。依據漢代冶鐵遺址原樣複製的煉鐵爐,成功煉出生鐵。
  • 冶鐵實驗考古告訴你:漢代這樣煉鐵
    12月8日上午,邛崍市邛窯考古遺址公園一個大棚裡,兩座煉爐火焰跳躍,鐵水四濺。一群身穿藍白色外套的工作人員正在忙碌,他們有的記錄數據,有的正將木炭、礦石等原料分類。這是邛崍市漢代冶鐵實驗考古活動現場,也是全國首個以考古發現的漢代煉爐為原型的冶鐵實驗考古活動。  「我們都知道嘛,卓文君的老爸就是搞鐵生意的。」
  • 冶鐵技術發展史,從秦開始,我們的冶鐵技術領先全球
    該皮囊雖然至今仍是漢代及其以前冶鐵鼓風機的孤證,但在當時應是冶鐵業中普迎使用的。河南鞏義鐵生溝、鄭州古滎鎮、南陽瓦房莊、鶴壁鹿樓村等遺址都發現有陶鼓風管,應是裝在這種皮囊上伸入煉爐的鼓風口進行鼓風的。漢代也通過改進鼓風設備的方法加強風壓,提高煉鐵爐的爐溫,以求冶煉出質量更高的鐵製品。鼓風新設備水排在東漢初年已經發明,水排不但節省了人力、畜力,而且可以提高鼓風量。
  • 中國是從什麼開始冶煉鐵的,冶鐵技術又是從哪來的呢?
    古人的冶煉技術,是在掌握人工取火之後,先是用於制陶工藝,史書記載「神農耕而作陶」,就是這一歷史事實的反映。從「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彩色陶器,估計需要1000度左右的高溫,才能燒制這種精美的夾沙細陶,這個溫度相當於青銅的熔點,冶金術就在制陶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 從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冶鐵技術便一直處於世界領先
    到了春秋晚期,中國已能鑄造鑄有法律條文的大型刑鼎了。而歐洲則是在13至14世紀才使用鑄鐵的,比中國晚了19個世紀。中國在春秋中、後期之所以能出現鑄鐵,是因為冶鐵鼓風設備有了進步。當時治鐵爐用的鼓風器可多至四個,甚至更多。用的鼓風器越多,風力也越大,這有助於提高冶鐵爐溫度,還可使治鐵爐的容量增大。
  • 冶鐵業的發展:四大冶鐵基地 宋鐵產量增長
    我今天要跟大家講的是與煤炭產區一致的四大冶鐵基地和從鐵課數據看宋代鐵產量的增長。首先我要講的是與煤炭產區一致的四大冶鐵基地。宋代四個主要鐵冶基地在地理位置上與煤炭產區的高度一致性,構成了鐵產分布的四個空間特徵中的一個。
  • 由青銅走向冶鐵之路,古代中國的驕傲
    中國,是世界上鐵器和青銅器發明最早的地區之一,當時的中國,已經在紅銅冶鑄的基礎上發展起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青銅鑄造技術,可以非常熟練地掌握和綜合利用渾鑄、分鑄、失蠟法、錫焊、銅焊的鑄造技法,於冶鑄工藝技術一道上已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
  •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實驗考古活動成功主辦
    原來,這是一次實驗考古活動,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邛崍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為什麼要還原漢代冶鐵?漢代工匠是怎麼冶鐵的?今天大川和四川大學考古系一起為你解答。為什麼選擇邛崍?還記得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嗎?正是發生在臨邛。你可能略略記得司馬相如是個窮書生,憑才華吸引了富家千金卓文君,演繹一段「鳳求凰」的佳話。
  • 北京延慶發現遼代礦冶遺址群 同代遺存中保存煉鐵爐最多
    人民網北京11月17日電(記者餘榮華)據北京市文物局最新消息,北京市境內發現的一處礦冶遺址群,經發掘,為目前國內發現的遼代礦冶遺存中保存煉鐵爐最多的冶鐵場所。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1年10月至2014年11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單位對位於北京延慶的大莊科礦冶遺址群進行考古調查、勘探及發掘,並開展文物保護及科技考古研究。該礦冶遺址群由礦山、冶煉、居住及作坊遺址等構成。現場既發現了從採礦到冶煉的遺蹟,並且找到了冶鐵工匠工作、生活、居住的地方,遺址類型比較系統、豐富。
  • 失落的文明,歷史寧夏,穿越時空的遺址!
    千百年留下的須彌山石窟、古蕭關、開城元代安西王府遺址、固原古城、隋唐墓地遺址等一大批見證絲綢古道交流與融合的歷史遺址以及在寧夏發現的波斯薩珊王朝鎏金銀壺
  • 中國古代冶鐵史:技術和產量超一流,曾長期領跑世界!
    作者:梅劍銘我們都知道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留下無限的光輝,所以如果要說現在這個世界上哪個國家有資格稱自古以來,我想中國如果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吧!但是鋼鐵冶煉技術也是其中極其璀璨的一顆明珠,縱觀世界歷史,中國當然並不是最早使用鐵器的國家,然而中國古代的冶鐵技術和產量是如此的先進和巨大,真的是讓人不得不嘆服。今天小編就帶你一起輕鬆了解我國牛逼的鋼鐵處理技術。在戰國時期,我國就已經掌握了脫碳、熱處理技術方法了,韌性鑄鐵已經可以煉製並投入到農業生產中了。
  • 成都人冶鐵工藝在漢代已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埋在地下的金屬文物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冶金考古通過研究古人留下的金銀銅鐵等,還原當時的生產生活,為今天的人們打開一扇回望歷史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看到古代成都冶鐵業的繁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冶鐵考古專家楊穎東介紹,冶鐵考古是冶金考古中的一種,成都目前對鐵的考古成果比較多,也相對比較成熟。成都出土鐵器包含軍用、民用兩個領域,冶鐵工藝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到漢代,成都人的冶鐵技術已達世界先進水平。
  • 稱霸世界的冶鐵技術,成就了我們獨一無二的中華文明
    後來,當人們發現鐵比青銅具有更高的優越性時,我們的先人就發明了熔爐冶鐵。大約在2500年前,當時西方沒有人能熔化那怕小到只有半斤重的鐵,而當時中國正在鑄造數噸重的鐵製品。中國在鑄鐵方面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風箱這種優越的裝置,同樣是用來熔爐送氣提溫的裝置,中式風箱在向前和向後的抽送過程中都能鼓吹出空氣,將連續的空氣流輸送到熔爐。
  • 中國古代冶鐵術起源探尋
    新疆冶煉遺址打開了解古代冶鐵文化的大門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和多宗教並存的地區。其中,可以確定為漢代或漢代以前的煉鐵遺址有庫車縣的阿格村煉鐵遺址、阿艾古城煉鐵遺址、可可薩依煉鐵遺址、蘇博依煉鐵遺址,魏晉到唐代的煉鐵遺址有庫車縣的貝迪勒克煉鐵遺址,唐代的煉鐵遺址有拜城縣的亞木古魯克冶鐵冶銅遺址和麻扎吉勒嘎冶鐵遺址。   新疆拜城特大型古代冶煉遺址是一處隱身天山深處的古代冶煉遺址。經過初步考證,這處遺址為煉銅遺址,但其準確的延續年代和採礦冶煉工藝流程等尚不清晰。
  • 文字、醫學都一騎絕塵的古埃及,為何唯獨被冶鐵技術「拖後腿」?
    古埃及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古埃及人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種之一,其為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少偉大的貢獻,如其文字埃及聖書文是現代英文字母可以追溯的最早源頭,發明了世界歷史上最早最便利的書寫紙——莎草紙。這影響了西方世界有三千年之久,直至中國造紙術於8世紀傳到中東,方才取代了莎草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