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實驗考古活動成功主辦

2020-11-30 MBA中國網

MBA中國網訊】上周六,一爐承襲千年的爐火在邛窯考古遺址公園點燃。「以漢代方法冶鐵」,這聽起來頗為「穿越」的事在現代重現了。

原來,這是一次實驗考古活動,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邛崍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為什麼要還原漢代冶鐵?漢代工匠是怎麼冶鐵的?今天大川和四川大學考古系一起為你解答。

為什麼選擇邛崍?

在「方法論」之前,我們還得先給大家科普一下:為什麼活動要選在邛崍進行?

邛崍在漢代時屬於 「臨邛郡」,域內擁有豐富的鐵礦資源,漢代時是西南地區重要的鐵器產地。西漢時,設有「鐵官」專門負責礦石開採和冶煉工作。

還記得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嗎?正是發生在臨邛。你可能略略記得司馬相如是個窮書生,憑才華吸引了富家千金卓文君,演繹一段「鳳求凰」的佳話。

然而你有所不知,「卓小姐」家的富貴與冶鐵密不可分。《史記》所載,卓文君的家族卓氏原是因冶鐵致富的趙國豪強,秦滅趙後被迫遠遷臨邛,在臨邛重操冶鐵舊業,所產鐵器傾銷滇蜀,慢慢積累下富可敵國的財富。

近年來,四川大學考古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日本愛媛大學三家單位的考古學者在古臨邛境內的邛崍、蒲江等地發現了大量漢代冶鐵遺蹟和遺物,出土了不少耐火磚、煉渣、鐵礦石等。前些年,三家聯合考古隊還在蒲江縣古石山遺址發現了一座中國南方地區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漢代煉鐵爐。

古石山遺址漢代冶鐵爐

「我們決定重現漢代冶鐵!」

有了前期的考古工作和文獻梳理做基礎,川大考古系李映福教授主持的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研究團隊萌發了復原漢代冶鐵工藝的念頭。

這不僅是一次科學復原,也是一次實驗考古教學,讓考古系師生能真正「與歷史對話」。5名博士(包括一名泰國留學生),17名研究生(包括一名馬來西亞留學生、一名日本留學生)、2名本科生參與到了工作中。

本著開放的原則,在活動前主辦方還面向社會招納志願者,最終從200多份簡歷中選出8名志願者。志願者在活動中並沒有被區別對待,全程參與了考古系師生的工作。

來自川大高分子學院的周雄是志願者之一,從礦石焙燒、選礦、配泥到準備冶煉原料,他幾乎把活動的每個環節都參與了。

碎土製泥用於製作爐磚

談起為什麼來做志願者,周雄說自己對科技考古一直很感興趣,之前也參加過北京大學舉辦的暑期實驗考古項目,這次看到川大也有實驗考古項目,馬上就報了名。

在邛崍考古遺址公園裡,持續40多天的冶鐵活動中,「臨邛冶鐵工坊」的冶煉區、臨時展覽區和文創展示區從無到有。

碗式爐冶煉

期間團隊復原了三個「碗式爐」和三座「高爐」,兩種爐代表的是不同的冶煉方法。

關於材料準備和冶鐵過程復原方法,這次實驗考古的執行老師之一、考古系博士後李玉牛介紹說:「最主要是根據考古發現,並在活動進行前綜合了業內專家的意見,文獻部分還參考了《史記》《天工開物》等。」

「前期準備很費功夫!」

別看照片上最後一爐火燒得很「喜慶」,前期的準備工作可是相當繁瑣。

為了真實、完整再現漢代冶鐵, 爐磚所用的泥是就地選材。從泥到磚,也是由學生們親自製作。磚越緊實爐子才會越牢固,因此一塊磚少說也要經過5、6分鐘的拍打。

製作爐磚

用於冶煉的鐵礦石非常堅硬,需先經過焙燒,再錘打和篩選,用於助燃的石灰石同樣需要經歷捶打的工序。

木炭需與鐵礦石分層倒入爐中燃燒,也必須切割成小段。

敲炭

這些工作全部由師生們輪流完成,40多天裡,大家處理了至少一噸木炭、150多公斤鐵礦石、20多公斤鐵礦石粉和50公斤左右的石灰石。

因為鐵礦石粉和石灰石粉對呼吸道有刺激,防塵口罩是師生們比古人唯一多的「照顧」。而在幾十天的工作中,光口罩就用掉了200多個。

即便如此,考古系研一的付傑說同學們每天結束工作洗頭洗臉時,「水也是黑的」。

■如何砌一座漢代的冶鐵爐?

(特別說明:圖中展示的非同一座高爐,只是過程如此喲!)

奠基

(底層加入耐高溫的石英)

還是奠基

(鋪上木炭為了防潮)

開砌!

(磚是在略有溼度時,

一塊一塊拍在一起的)

一層一層往上修

(下方留有進風口、爐嘴等……

嗯,精細手工活)

表面平整

(稻草繩可以增加爐壁的強度)

收工!堪稱完美!

「和兩千年前對話的一天!」

在12月8日活動當天展示了兩個高爐,其中圓形的高爐是以古石山遺址的漢代煉鐵爐為原型,按照比例縮小複製。

本次冶鐵實驗得到了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大學文博學院、日本愛媛大學東亞古代鐵文化中心等單位的多位冶金專家的支持。

當天還舉行了臨邛冶鐵實驗考古國際研討會

冶煉過程中,從鐵爐頂部加入木炭、鐵礦石、鐵礦粉和石灰石。這些材料的配比嚴格,每加入一次都要經過稱量和記錄。

從爐頂分層加入冶煉材料

據了解,鐵的熔化需要達到1200度以上的高溫,這意味著爐火不但不能熄,還必須時時保持熊熊燃燒。因此,現場師生一步也不敢怠慢,需時時往裡添加材料,同時還需從底部的出口進行疏通。

每次加料都要記錄

爐中火正旺,用於疏通的鐵棍多次被熔變形。掏出的碳渣中不時有堅硬的塊狀物,讓人好奇是否是鐵,但老師解釋道這其實是混合了鐵的碳渣,真正的鐵水還在爐中。

對爐渣進行持續觀察

經過8小時不間斷的持續冶煉,下午2時許,本次實驗考古活動的負責人、川大考古系李映福教授掏開爐嘴的碳渣,鐵水如巖漿般湧出,等到金黃的鐵水慢慢冷卻凝固表面變成黑色,經檢測證實,實驗大獲成功。

「大獲成功!」

親眼見證爐水傾瀉而出,志願者周雄感嘆:「其實活動中大部分工作是機械重複性的,談不上太大的樂趣。樂趣應該都集中在開爐的時候,看到熔體流出就感覺之前的苦累也無所謂了。」

志願者們和老師留影

因為近距離觀察鐵水出爐時太興奮,付傑回到學校才發現自己的褲子被烙破了好幾個洞。當天他發了條朋友圈:火野難馴,古人卻能用它取暖、炊煮、冶煉、喪葬。

李玉牛活動後談到,11月開始在邛崍待了40天,「本來以為就是監個工」,但基本每天忙到屁股不沾板凳,晚上也守到11、12點,「好歹幸不辱命,最後順利出鐵,爛醉一場」。

紅紅火火

相信這次實驗考古的成功,師生的收穫遠勝於一爐鐵水吧……

「未來的工作,已經在路上啦!」

實驗考古成功了,但後續工作遠沒有結束。

未來臨邛冶鐵工坊將成為四川大學考古系與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邛崍市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一張「公眾考古」名片。

在邛窯考古遺址公園內,現有的考古場地和展示空間將被完整保留,未來將建成集冶鐵考古研究、冶鐵復原實驗、傳統冶鐵技術再利用與活態展示為一體的冶鐵實驗考古國際研習營,讓公眾能全方位、沉浸式地體驗漢代臨邛的冶鐵技術、冶鐵文化。

「臨邛冶鐵」首批文創產品

此次活動中,考古系博士生劉芳在組織大家工作之餘,還策劃了一系列「臨邛冶鐵」文創產品,文件夾、紙膠帶、拼圖、貼紙、紀念章……在活動當天推出,受到了大家的好評。

「明年,加入我們!」

大到一個向公眾開放的工地,小到一枚漫畫手鏟貼紙,現代考古不再是躲在山野裡的工作,而是真正走到了我們的面前。

「明年,歡迎加入我們!」

周雄告訴大川,自己參與了冶煉,自然想到了鑄造。如果以後考古系還有類似的實驗考古活動,希望能還原古代銅器、鐵器的鑄造過程。

大川將這個「期望」提給了李玉牛,他的答案令人期待:「我們的設想是一年至少一個研習營,萬事開頭難,千頭萬緒,不過有了經驗的累積,相信一定會越來越順利。我們將在以後做更多的嘗試,不僅是生鐵冶煉實驗,還會有塊煉鐵、煉銅、鍛造、甚至鑄造的各個環節。這些環節相對於生鐵冶煉來說更方便與參觀者互動,能讓大眾更深刻、更直觀地體驗古代的生產技術。」

如果你也想要體驗一回「漢代冶鐵工匠的日常」,明年別忘了去申請喲!

相關焦點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籤署全面合作協議
    中新網四川新聞5月8日電 (嶽依桐)為推進城市考古研究、保護傳承巴蜀文化、全面助力成都及四川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8日在蓉籤署全面合作協議
  •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正式揭牌
    10月31日,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現場,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正式揭牌。四川大學考古學科最早可追溯到1930年代華西協和大學博物館在三星堆遺址的首次發掘,是近代中國考古學的先驅之一,迄今已近90年的歷史。
  •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成立 爭創世界一流學科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李慧穎)10月31日報導 今日,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召開現場,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正式揭牌成立。「川大考古文博學院未來的目標,是建設成為立足西南、面向全國、輻射東南亞,爭創世界一流學科。」在現場接受記者採訪時,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霍巍暢談到。四川大學考古學科由著名考古學家徐中舒、馮漢驥創建(1960年),是全國首批開設考古學專業的三所大學之一,如今的規模和影響居於中國高校考古學科前列,為中國考古學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四川邛窯考古 重現漢代高爐冶鐵
    (取自四川在線)「中國西南與東南亞冶金技術的起源與傳播暨臨邛冶鐵實驗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為四川省「古蜀文明傳承保護工程」的重要活動之一,15日在邛窯考古遺址公園登場,共有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日本愛媛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5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
  • 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公眾考古實踐走入阜新
    日前,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與阜新市博物館聯合舉辦的「讓考古學走近公眾」主題公眾考古實踐活動在阜新市博物館拉開大幕。1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主動承擔起「向廣大社會公眾宣傳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識、提高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弘揚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責任,舉辦此次活動目的是將考古工作的全貌更真切地展現於公眾面前,讓其感受到考古學的真實、歷史的厚重以及中國文化的絢爛。
  • 冶鐵實驗考古告訴你:漢代這樣煉鐵
    12月8日上午,邛崍市邛窯考古遺址公園一個大棚裡,兩座煉爐火焰跳躍,鐵水四濺。一群身穿藍白色外套的工作人員正在忙碌,他們有的記錄數據,有的正將木炭、礦石等原料分類。這是邛崍市漢代冶鐵實驗考古活動現場,也是全國首個以考古發現的漢代煉爐為原型的冶鐵實驗考古活動。  「我們都知道嘛,卓文君的老爸就是搞鐵生意的。」
  • 川大考古60年名家專訪③ |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院長趙賓福:川大考古...
    成博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10月31日,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60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紀念會上,「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正式揭牌。60年來,川大考古學專業取得了哪些成果?新成立的「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促進考古學發展上又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 這場高端考古盛會 助力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
    今日,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川大考古系原系主任李永憲教授在現場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四川大學考古系原系主任李永憲教授 圖據紅星新聞此次活動中,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西北大學等單位的各位專家學者,匯集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共同參與學術討論,為中國考古學的前沿發展提供智慧,是一場具有很高水準的國際性高端學術會議。
  • 成都考古有多牛?考古學屆的這一國際前沿論壇在蓉啟幕
    10月31日上午,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隆重召開。本次大會是中國考古學屆的國際性高端學術峰會。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
  • 川大考古文博學院揭牌 將打造全國高校第二個碳十四實驗室
    為慶祝川大考古學專業成立60年,10月31日,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召開。四川大學考古學科由著名考古學家徐中舒、馮漢驥創建,是全國首批開設考古學專業的三所大學之一。
  • 剛剛,川大考古文博學院揭牌!
    剛剛,在大會現場,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揭牌。「考古文博學院涵蓋了考古、文物學、博物館學三個主要方向科。」李永憲認為,在當下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三個方向統合在一起,有利於人才培養和教學科研的更好組織。他被李永憲稱作考古系的第四代教學和科研力量,也是國內考古院校中考古學專業最年輕的教授之一。據王煜的了解,從學院的角度來說,四川大學應該是第四個設立考古文博學院的高校。「成立考古文博學院,是好事情。」王煜解釋,首先這意味著考古學科的壯大,「各大考古院校,尤其是考古學科具有比較強的實力和悠久傳統的院校,逐步的成立考古學院,應該說是考古學科的壯大。」
  • 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將...
    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將於10月31日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本次活動由四川大學主辦。 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西北大學等機構,匯集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的專家學者,將會聚四川大學,共同參與學術討論,為中國考古學的前沿發展提供智慧。 據悉,在本次活動上還將舉行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揭牌儀式,川大考古必將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取得更大的發展,發揮更大力量。
  • 30年前就曾攜手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四川大學籤署全面合作協議
    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為推進城市考古研究、保護傳承巴蜀文化、全面助力成都及四川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5月8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籤署全面合作協議。根據全面合作協議,雙方將利用各自優勢,圍繞成都平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譜系與生業、巴蜀文化、漢代墓葬與藝術、成都地區佛教考古、城市考古等重大項目開展協同攻關,成果共享。同時,基於各自在科技考古、文物保護等領域的既有優勢,展開專項學術課題的科技考古領域合作,實現設備儀器共享、實驗室標本共享,提升雙方多學科研究水平。
  • ...文化遺存……這場考古國際學術峰會如何助推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
    10月31日上午,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成都舉行,現場川大考古文博學院揭牌。此次大會是考古學界的高端學術峰會,現場「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大會現場現場:「群賢畢至,少長鹹集」10月31日上午,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川大江安校區舉行,現場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揭牌。大會開幕後,到會代表集體合影,讓人不禁想到《蘭亭集序》中「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 浙江大學成立藝術與考古學院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整合藝術學系、文物與博物館學系、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古代書畫研究中心等單位建立。學院以「5系+1館」為主要建設架構,擬先設考古與文博系、藝術史系、美術學系、設計學藝術系四個學系和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條件成熟時將「考古與文博系」分設成「考古學系」和「文化遺產與博物館學系」。
  • 這場考古國際學術峰會 助推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
    10月31日,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成都舉行,現場川大考古文博學院揭牌。此次大會是考古學界的高端學術峰會,現場除了祝賀與期望,專家們認為,在古蜀文明的保護和傳承、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以及學科建設等諸多方面,本次大會均具有「積極意義」。
  • ...四川|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四川大學錦城學院|西南交通大學...
    獨立學院正在成為歷史。今年5月,教育部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獨立學院轉設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到2020年末,各獨立學院需要全部制定轉設工作方案,同時推動一批獨立學院實現轉設。具體到四川,省教育廳官網顯示,截至目前,四川還有8所獨立學院: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四川大學錦江學院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他們將怎麼轉設
  • 吉大考古學院教師赴京參加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
    考古前線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文博實踐工作隊在良渚博物院門前與國旗合影近日,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的30名學生在唐淼副教授的帶領下,來到我國最新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地——良渚古城,開始為期50天的教學實習實踐活動。
  • 尋找生命歷史,探索生命奧秘——2018年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實驗...
    穿梭在川大幽靜的校園裡,感受生命科學及自然科學的無窮魅力,5月19日下午,為響應關於「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號召,吸引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科學、崇尚科學,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舉辦了2018年「實驗室開放日」活動。
  • 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創建60周年大會舉行
    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創建60周年大會舉行 2020-11-04 14: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