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漢初年以來,在封建生產關係有所調整的條件下,經過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社會經濟迅速地恢復和發展起來。司馬遷曾這樣描繪漢武帝時期:
「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慄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千陌之間成群,而乘字比者候而不得聚會」。
國家的財富增加,民眾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社會經濟出現繁榮局面,農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手工業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一、 銅鏡
我們平時在博物館看到銅鏡,通常是展示背面,因為背面的紋飾精美,具有極強的觀賞性,所以我們往往會忽略銅鏡的另一面,而在諸多影視劇中的鏡子製作的十分粗糙,不免會給人帶來錯誤的印象。
其實漢代製造銅鏡的技術相當發達,不僅鏡面清晰可見,而且對光學的原理也有初步的探索。現存上海博物館的兩面西漢時期的透光鏡,其外形與通常漢鏡一樣,但當其光亮的鏡面承受光照時時,牆上就會反映出出與鏡背相對應的圖像。這說明了當時勞動人民已在鑄造銅鏡中,發現了由於應力所產生的「透光」現象,並掌握了必要的研磨技術。
二、 漆器
漢代背景的影視劇中常常會出現精美的漆器,這也是漢代的手工業的一個代表,漆器的種類繁多,有耳杯、盒、枕、屏風等。馬王堆出土的漆器,色彩鮮豔,光澤照人,精緻美觀,設計精巧。
三、 鐵器
漢代的冶鐵業十分發達。戰國時期,中國已經出現了鐵器的使用,但那時的鐵器冶煉主要用於製造農具,很少有製造兵器的。而西漢時期,人們不僅能夠用鐵器製造劍、矛、大刀等,還會用鐵器製造生活用具,諸多漢墓的出土物品中也包括了大量用鐵鑄成的燈、斧、剪刀等。
值得一提的是,西漢的冶鐵工序集中、設備齊全,甚至出現了徹底柔化處理的鐵素體基體的黑心可鍛鑄鐵,這種技術出現早於歐洲十幾個世紀。
四、 絲織業
西漢時期的紡織技術大為提高,大規模的官營手工作坊紛紛出現,作坊內的工人數量常常會超過數千人,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保存完好的絲麻織品,製成各種動物、雲紋、卷草及菱形等花紋。其中的一件素紗襌衣,薄如蟬翼,輕若煙霧,總重量僅49克,如此高超的技術,時至今日都尚未能完全復原。
可見漢代的手工業已經相當發達,很難想像在沒有先進生產設備的古代居然能夠達到如此高超的製造水平,不得不敬佩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