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務院命名《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一榆林》:其中一條鑑定:榆林傳統手工業發達。談點看法:
昨天,西影何志銘導演特別賞析,薛鵬程先生《倒走的毛毛匠》。引發大家的回憶與議論。
榆林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文化部對榆林的鑑定內容很多,其中一條:榆林傳統手工業發達。這一條作為重要依據作為評選條件。那麼,在長城沿線諸多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中是否也有這麼一條。吾不得而知。從長城沿線的歷史沿革,風土風俗來看臨近吾市的:大同市、呼和浩特市、武威市丶銀川市與榆林相近很多共同的內容。
誤認為:國務院公布《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一榆林》:傳統手工業發達。就是對榆林手工業行業文化傳承特別具有地方民俗特色而確定。
現在許多八0後的青年對榆林七十二行的手工業種類、特點都不了解,更不說工藝過程。所以手工業行業文化傳承的民俗特色是榆林古城的靈魂血肉。吾平日只要有機會遇到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或熟練工人,總要與他們聊聊天。讓他們談過去學藝為徒的經歷,他們確定頗為艱辛。學藝之人那個不是經過含辛茹苦的過程。為學藝受罵挨打是經常事。一些工藝上的絕活都是父子相傳,聰明的徒弟往往"偷經學藝"成為一代名匠名師。當然大家知道的大家名師也不少。卻也有眾多工匠至今流露自己笨,還有的認為當師傅總留一手,關鍵時支派徒弟倒水`尋煙,不讓知道其中竅道。從解放後至今,許多手工業行業逐漸消失。在榆林古城手工業行業有兩句俗話: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身。還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傳。還有:憑手藝吃飯。從這幾句行業俗話可以知道,作為手藝人對自己的工藝的保守,形成同一行業,工藝差別很大。但是它自然形成行業文化傳承中獨特的習慣風俗。對這方面的傳承與研究還有大量的內容需要挖掘。
社會的需要,促使行業的精化。行業的發展一方面是傳統工藝、家庭作坊,與支撐家庭生活來源的工藝分不開,形成相信技術的心理信念有關。另一方面地域生產水平、物產需要決定當地手工業行業的興衰。
榆林歷史上是陝北政治、軍亊、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它要具備城市的功能,城市所需要行業為城市服務所產生的手工業行業就要充足。人在社會,各行各業都有一個服務中心,那就是人們衣食住行。人生生活的需要,行業就出現產生。這是社會規律。
榆林是處於農耕草灘風沙壑溝結合部的城市。典型的消費城市,城市即有平房、也有窯洞,即有店鋪又有作坊,即有樓臺,也有牌坊。木匠丶泥匠、瓦匠、磚匠、鐵匠、篾匠、籮匠、鞋匠、靴匠、皮匠等促進刺激生產發展,住房的需要建築問題解決了,室內的裝飾又需要織毯、毯要有毛毛匠,紡線工,衣被要織布工、刺繡工等。為了使人們生活的更好,酒坊、醬坊、醋坊的發展,促進食品店、飯館、酒樓的生意。家庭日用品的保修,出現磨刀、鏘剪、補鍋丶釘碗、箍桶、鑿磨、石杵等行業。為交通方便有了腳伕轎伕、車伕、馬幫、甲戶、店棧等。物質滿足了,文化的檔次也跟著來了,造紙丶制墨`丶賣筆、販硯的″文房四寶",養鳥的要籠子、養狗的要索帶。有了廟宇殿堂,自然需泥塑、彩繪、制香造蠟,為香客準備需要。廟、覌、寺産生僧尼、道、巫、陰陽、風水、土工等。所以民間講天下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市。實際真正一個城市需要不止三百六十行。
僅吾知道,以鐘樓以南至南門囗有以下行業:篾匠、籮匠、書店、零食業、雜貨部、照像館、修表鋪、百貨公司丶藥店、郵電局、代字、刻章、毯房、豆腐坊、公安局、畫匠鋪、制氈、銅匠鋪丶小爐匠、包子鋪、縫衣服裝社、理髮社、麻繩鋪、點心鋪、銀匠鋪、染房、棗店、布鋪、油糕攤、羊蹄攤麻糖攤香鹹肉攤、羊雜碎攤、燒雞攤丶棺材鋪、紙火店丶鹽店、肉鋪、醬園則、鞋匠鋪、籽饃饃鋪、醫院、當鋪、鐵匠鋪、旅店等等,重複的就不說了。這種服務行業的興起,說明城市的繁榮。
吾認識不少的能工巧匠。這些人能使行業興旺發達。原製革廠的高義德師傳就是當年技術革新能手。不論什麼,讓他看一下就能仿造出來。吾家《福積生》的老藥工李芝芳,用手指取藥,得爐火純青地步,要幾錢就幾錢,一絲不差。他的技術過人,讓吾佩服。記得七十六年《人民日報》報導大慶保管員齊莉莉蒙眼取物準確無誤。地區農機公司黃保管員,說:她管六百多品種,我管一千多種品種,我也能蒙眼取貨,不稀奇。大有當年楊國璽之子繼承祖業,打造首飾、頭戴為榆林年輕一代最為突出的家傳銀匠工藝,受到蒙古族的歡迎。塞上飯莊雙魚師傳能做出一百多品味不同的豆腐宴。
城市對行業有著它的傳承和演變,所有行業都有經濟收支的烙印,同時也表現出行業文化的個性特色。
民俗行業最重要的是傳承,而傳承以家庭血緣化最為典型,這種傳承即是父子也是師徒,或即是丈人女婿也是師徒。學手藝的徒弟是兒、孫或上門女婿,這都是社會上常有之事。血統化的傳承使其手工工藝更加精益求精。形成他們自已的特點。例如常官巷囗的韓家糖琪則、月餅、幹爐、棗夾則聞名長城內外,遠在京津滬廣的家鄉人仍然思想鄉味綿長。他的配料、做工是有自己的傳統工藝在內,還有小韓的信譽在百姓中傳播。特別飲食品。榆林人常說:口是試金石,一嘗就知道歪好。
手工業行業中最為典型的是保守因素。過去現在行業競爭是社會擇優淘劣自然現象。人們為了生存,為了過的更好一點,同行業的技術保密也成行業斷絕的一大缺陷。民間的行業保密成為行業中最為重要的事情。″家傳秘技"、″祖傳秘方"。這種持有者的心態形成他獨特的品牌,對人們認可的延續,可信度都是無可非議的。以前″飛鴿"自行車,想買也買不上,″中華"牙膏無需宣傳。榆林的毛毯還要走"後門"批條子才能買到。
地方手工業的發展與它的地域分不開。西安的"羊肉泡饃"是名吃,可榆林人喜歡一大鍋煮羊肉放開吃。關中人吃辣,到了四川湖南那菜無辣不香。所以地域不同,地方民俗也不同。榆林自古以來就能容納百行百業的外地人。例如紡織從天津引進、照像從河北引進、石印從西安引進、理髮、中山裝縫製裁剪都是從上海學藝歸回。榆林早期的″萬全堂"大藥店從山西遷來。各地在榆都有自已的同鄉會,他們千裡之外為發財致富來榆林,同時為榆林興辦實業做出貢獻。天南海北的商人,對榆林的語言、風俗、文化、禮儀以及生活方式產生極大影響。造成古城榆林明顯不同於陝北各縣區,也不同於長城沿線城市。
真正要了解榆林手工業行業的情況,主要通過其家庭、行業去了解。在手工業中傳承的師徒關糸、親屬關糸在舊的體糸中成為行業的規條,由此相承傳授,它的穩定性最為顯著。例如:榆林著名的″閻畫",它現有的傳人亞平就是受父傳子受的典型例子。時代在變遷,有基可尋、有源可找,任務相當艱難。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就是:尋歷史的真實,為國務院《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一榆林》做出它名符其實的事來,榆林人要愛自已的家鄉,要做榆林人自己的事。
郭新英十二月五日於家中
作者/來源:西部影視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