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古代除了四大發明之外足夠讓他們引以為傲和驕傲之外的話,那麼就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僅將我國古代的南北貫通,甚至還將中華與國外的貿易通道打開,實現了最早的「走出去」戰略,絲綢之路不僅僅展現出漢朝規模宏大的養蠶業,還展現出統治者獨特慧眼的戰略發展眼光。
絲綢之路從漢代開始定向,包括中,南,北三條線路。南來北往,國內走向國外,大大小小的商隊絡繹不絕,開創盛世局面。小小的絲綢為何有著如此的妙用呢?漢代人的養蠶業與漢代的絲綢之路又有著怎麼樣的關係呢?漢代的養蠶業為何能夠繁榮發展呢?
一、 絲綢之路的開闢與發展
談起絲綢之路,除了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之外,我們還需要談的的一個關鍵人——那就是張騫。他是漢代絲綢之路的關鍵人物,為漢代絲綢絲綢之路的開闢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張騫的青春歲月可以說是全部都獻給了絲綢之路。在公元前140年的時候,正是青春年少,意氣風發的他就被任命為郎官出使塞外,帶著朝廷聯絡大月氏的使命,但是不幸的是,還沒有達到目的地,剛出隴西的張騫就被匈奴人捕捉,成為了階下囚。
這一囚捕就是十年,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張騫雖然在匈奴的安排下與匈奴女子成家立業,但是平靜悠閒的生活依舊沒有讓張騫忘記自己的使命——聯合大月氏對抗匈奴,於是在匈奴對他放鬆警惕的時候,張騫立馬找到機會溜走,最終順利達到大月氏。
可是十年的變化太多,大月氏在被匈奴人強行驅趕出去後並沒有作戰的欲望,因為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大月氏人也能夠過得自給自足的生活,百姓安居樂業,誰都不希望眼前的一切被破壞,再次去發起戰爭。張騫對此也是無奈,只好回去長安。這歸去的旅途也充滿了各種阻攔和危險,但是最終張騫依舊回到了故鄉。雖然沒有完成聯合大月氏的使命,但是張騫用自己的經歷和見識,打開了中原與塞外的通道,為國內外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還特意用這兩個字——「鑿空」來形容張騫的壯舉。
雖然這個時候「絲綢之路」還沒有形成,但是內涵已經出現,張騫也成為了與絲綢之路一起的代名詞,他用血與淚譜寫的絲綢之路的前奏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銘記與讚嘆。
二、 探源不同時期的「絲綢之路」
張騫的回歸,為絲綢之路的發展和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目前學術界對於絲綢之路的開始和絲綢之路存在著諸多的爭議,但是還是達成了一個普遍的共識,那就是絲綢之路的貿易依舊是以絲綢為主,因此得以命名。
但是在漢代之前的絲綢之路就早已初步規模了,那時就已經出現了我國與外國以絲綢為主的對外經濟交流。不僅僅如此,還有古書直接記載絲綢之路竟可以追溯到西周。在西周的周穆王在位期間,其就曾從陝西的西安開始出發將絲綢作為國禮一路向西,一直到達了現在中亞的吉爾吉斯,不僅僅與沿路各國進行了友好的交流,還促進了中西民族的友誼。以周穆王為先導,中原與西方的交流就已經開始了,到達漢代絲綢之路才更加的密切起來。
前者是陸地絲綢之路,另外還有一條草原絲綢之路。而這一絲綢之路的盡頭更遠,直接到達了古希臘。在公元前5世紀時,中國的商隊就帶著絲綢前往希臘,希臘人摸到了中國古絲綢絲滑的布料立馬就喜歡上了,開始頻繁的與我國進行貿易。在希臘語言中的「塞裡斯」就是絲綢的意思,其來源與中國「絲」字的諧音。草原絲綢之路不僅僅到達古希臘,而且它的東端的蒙古高原,展現出絲綢之路的繁榮與發達。雖然匈奴人嚴格的控制商人的貿易,但是這條路依舊十分的繁忙,來來往往的商人不斷。
絲綢備受喜愛,不僅僅成為了東西方喜愛的生活物品,還成為了文化交流的印記,其根本還在於漢代的養蠶業的發達,這樣才能夠為生產絲綢提供源源不斷的原材料。那麼漢代的養蠶業的發展狀況如何呢?
三、 漢代養蠶業與絲綢之路
說起養蠶,相信不少人對於蠶寶寶都有著童年的回憶,白白胖胖的十分可愛,但是古代的蠶繭有一個十分霸氣的名字,就拿鎏金銅蠶來說,其取名就可以看得出社會對於它的重視,將蠶寶寶的價值與金銀銅器直接掛鈎起來。
青銅器是西周文明的代表,而「鎏金銅蠶」則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象徵。通過這個名字以及對於文獻的的翻閱,我們便可以知道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大面積人工種植桑樹和養蠶的存在,並且通過考古學家的挖掘,已經能夠發現當時社會出現的一些育蠶工具。
在1984年的時候,有一位賞陝西的農民在河水淘金的時候,意外發現了一個金光閃閃的昆蟲,當時的農民十分的吃驚並不知道它是什麼,但是被光芒吸引住的他就將他抓了起來。後來經過專家對其材質和工藝進行分析的時候,最終確定這枚「鎏金銅蠶」就是漢代的產物,標誌著漢代養蠶業的繁榮,成為了漢代絲綢繁榮的見證。
漢代的養蠶業不僅僅繁榮,就連織造技術也可謂是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當時長安的大作坊之中從事於織造的工人就高達千人,生產的絲綢不僅僅做工精緻而且顏色鮮豔,因此備受國內外的好評。
國內掀起了養蠶熱門,國外也是如此。在絲綢之路的發展和繁榮中,沿線的許多城市也開始了養蠶熱,不僅僅如此還借各國商人之手,學習了一手好的養蠶技術。在公元六世紀的時候,坦丁堡國王還專門請求印度的僧人前往中國走私蠶種這也標誌著西方養蠶業的開始。
可見漢代的養蠶業不僅僅技術發達,而且發展前景就好。為什麼漢代的養蠶業能夠得到較大的發展呢?其他朝代就不行呢?
四、 為何養蠶業能夠在漢代得到較大發展
漢代的養蠶業能夠得到較大的發展,與中國的養蠶歷史有著密切的關係。正是因為養蠶歷史的流長,所以漢代才能夠在悠久的歷史經驗中吸取精華。相信許多人都有聽說過嫘祖「教民養蠶」的傳說。這一傳說的現實根據來源就來自遙遠古代的社會較早就存在著養蠶業。
除了歷史的積累之外,另一方面還與統治者有著密切的關係。到了漢代統治者大力推行養蠶業,不僅僅重視農桑,還積極地建立相關的國策。比如:會在歷史劇中看見皇后親蠶的畫面,又或者能夠在大量的史書典籍中發現漢代的歷代皇帝都有發布過勸課農桑的政令。這些都是漢代養蠶業能夠得到發展繁榮的原因,為什麼統治者對其如此重視呢?因為養蠶業能夠增加自己的經濟效益,不僅僅利於自己,而且在蠶桑貿易中能夠讓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如此整個社會的經濟就形成了有利的循環,自然就沒有人會想著造反。
除了政府的推動,還有一定的原因是來自於市場需求的刺激。漢代在長期以來的絲綢之路的開闢和對外交流中,漢代的絲綢成為了各國口中津津稱道的佳品,不僅僅色彩鮮豔而且非常的舒適,收到了來自國外各國的好評,各國的貴族甚至爭先恐後地搶買漢代的絲綢,這自然開拓出一個巨大的市場,於是對於絲綢的需求量也變得更大。有了需求自然需要源源不斷的供給,因此在漢代的土地上會看見遼闊的桑樹,會看見人們家家戶戶種桑養蠶的現象。
漢代的養蠶業和漢代的絲綢之路可謂是互相成就,如果沒有養蠶業的支持,絲綢之路源源不斷的訂單量沒有持續的供應,恐怕也無法形成絡繹不絕的商人團隊,同樣如果沒有絲綢之路的開通,也不會多出另外一個消費市場,自然也不能刺激漢代養蠶業的發展和變革,引起國內群眾的重視。
五、結語
絲綢之路與漢代的養蠶業形成了相互促進和相互成就的共生關係。這也間接地促進了漢代的創收,為漢代文化繁榮,漢代的經濟繁榮注入了無窮無盡的活力。不僅僅如此,絲綢之路的打開,也標誌著世界各國文明和文化交流的開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依舊效仿古人打開了海上陸地兩條絲綢之路,希望千百年之前和千百年之後的中國依舊能夠作為文化和文明繁榮的國家與世界各國交流,在展現東方文化的同時,也與沿線國家實現互惠互利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