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南來北往,國內走向國外,為何偏對漢代養蠶業影響較大

2021-01-20 蘇田歷史達人

如果說古代除了四大發明之外足夠讓他們引以為傲和驕傲之外的話,那麼就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僅將我國古代的南北貫通,甚至還將中華與國外的貿易通道打開,實現了最早的「走出去」戰略,絲綢之路不僅僅展現出漢朝規模宏大的養蠶業,還展現出統治者獨特慧眼的戰略發展眼光。

絲綢之路從漢代開始定向,包括中,南,北三條線路。南來北往,國內走向國外,大大小小的商隊絡繹不絕,開創盛世局面。小小的絲綢為何有著如此的妙用呢?漢代人的養蠶業與漢代的絲綢之路又有著怎麼樣的關係呢?漢代的養蠶業為何能夠繁榮發展呢?

一、 絲綢之路的開闢與發展

談起絲綢之路,除了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之外,我們還需要談的的一個關鍵人——那就是張騫。他是漢代絲綢之路的關鍵人物,為漢代絲綢絲綢之路的開闢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張騫的青春歲月可以說是全部都獻給了絲綢之路。在公元前140年的時候,正是青春年少,意氣風發的他就被任命為郎官出使塞外,帶著朝廷聯絡大月氏的使命,但是不幸的是,還沒有達到目的地,剛出隴西的張騫就被匈奴人捕捉,成為了階下囚。

這一囚捕就是十年,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張騫雖然在匈奴的安排下與匈奴女子成家立業,但是平靜悠閒的生活依舊沒有讓張騫忘記自己的使命——聯合大月氏對抗匈奴,於是在匈奴對他放鬆警惕的時候,張騫立馬找到機會溜走,最終順利達到大月氏。

可是十年的變化太多,大月氏在被匈奴人強行驅趕出去後並沒有作戰的欲望,因為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大月氏人也能夠過得自給自足的生活,百姓安居樂業,誰都不希望眼前的一切被破壞,再次去發起戰爭。張騫對此也是無奈,只好回去長安。這歸去的旅途也充滿了各種阻攔和危險,但是最終張騫依舊回到了故鄉。雖然沒有完成聯合大月氏的使命,但是張騫用自己的經歷和見識,打開了中原與塞外的通道,為國內外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還特意用這兩個字——「鑿空」來形容張騫的壯舉。

雖然這個時候「絲綢之路」還沒有形成,但是內涵已經出現,張騫也成為了與絲綢之路一起的代名詞,他用血與淚譜寫的絲綢之路的前奏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銘記與讚嘆。

二、 探源不同時期的「絲綢之路」

張騫的回歸,為絲綢之路的發展和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目前學術界對於絲綢之路的開始和絲綢之路存在著諸多的爭議,但是還是達成了一個普遍的共識,那就是絲綢之路的貿易依舊是以絲綢為主,因此得以命名。

但是在漢代之前的絲綢之路就早已初步規模了,那時就已經出現了我國與外國以絲綢為主的對外經濟交流。不僅僅如此,還有古書直接記載絲綢之路竟可以追溯到西周。在西周的周穆王在位期間,其就曾從陝西的西安開始出發將絲綢作為國禮一路向西,一直到達了現在中亞的吉爾吉斯,不僅僅與沿路各國進行了友好的交流,還促進了中西民族的友誼。以周穆王為先導,中原與西方的交流就已經開始了,到達漢代絲綢之路才更加的密切起來。

前者是陸地絲綢之路,另外還有一條草原絲綢之路。而這一絲綢之路的盡頭更遠,直接到達了古希臘。在公元前5世紀時,中國的商隊就帶著絲綢前往希臘,希臘人摸到了中國古絲綢絲滑的布料立馬就喜歡上了,開始頻繁的與我國進行貿易。在希臘語言中的「塞裡斯」就是絲綢的意思,其來源與中國「絲」字的諧音。草原絲綢之路不僅僅到達古希臘,而且它的東端的蒙古高原,展現出絲綢之路的繁榮與發達。雖然匈奴人嚴格的控制商人的貿易,但是這條路依舊十分的繁忙,來來往往的商人不斷。

絲綢備受喜愛,不僅僅成為了東西方喜愛的生活物品,還成為了文化交流的印記,其根本還在於漢代的養蠶業的發達,這樣才能夠為生產絲綢提供源源不斷的原材料。那麼漢代的養蠶業的發展狀況如何呢?

三、 漢代養蠶業與絲綢之路

說起養蠶,相信不少人對於蠶寶寶都有著童年的回憶,白白胖胖的十分可愛,但是古代的蠶繭有一個十分霸氣的名字,就拿鎏金銅蠶來說,其取名就可以看得出社會對於它的重視,將蠶寶寶的價值與金銀銅器直接掛鈎起來。

青銅器是西周文明的代表,而「鎏金銅蠶」則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象徵。通過這個名字以及對於文獻的的翻閱,我們便可以知道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大面積人工種植桑樹和養蠶的存在,並且通過考古學家的挖掘,已經能夠發現當時社會出現的一些育蠶工具。

在1984年的時候,有一位賞陝西的農民在河水淘金的時候,意外發現了一個金光閃閃的昆蟲,當時的農民十分的吃驚並不知道它是什麼,但是被光芒吸引住的他就將他抓了起來。後來經過專家對其材質和工藝進行分析的時候,最終確定這枚「鎏金銅蠶」就是漢代的產物,標誌著漢代養蠶業的繁榮,成為了漢代絲綢繁榮的見證。

漢代的養蠶業不僅僅繁榮,就連織造技術也可謂是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當時長安的大作坊之中從事於織造的工人就高達千人,生產的絲綢不僅僅做工精緻而且顏色鮮豔,因此備受國內外的好評。

國內掀起了養蠶熱門,國外也是如此。在絲綢之路的發展和繁榮中,沿線的許多城市也開始了養蠶熱,不僅僅如此還借各國商人之手,學習了一手好的養蠶技術。在公元六世紀的時候,坦丁堡國王還專門請求印度的僧人前往中國走私蠶種這也標誌著西方養蠶業的開始。

可見漢代的養蠶業不僅僅技術發達,而且發展前景就好。為什麼漢代的養蠶業能夠得到較大的發展呢?其他朝代就不行呢?

四、 為何養蠶業能夠在漢代得到較大發展

漢代的養蠶業能夠得到較大的發展,與中國的養蠶歷史有著密切的關係。正是因為養蠶歷史的流長,所以漢代才能夠在悠久的歷史經驗中吸取精華。相信許多人都有聽說過嫘祖「教民養蠶」的傳說。這一傳說的現實根據來源就來自遙遠古代的社會較早就存在著養蠶業。

除了歷史的積累之外,另一方面還與統治者有著密切的關係。到了漢代統治者大力推行養蠶業,不僅僅重視農桑,還積極地建立相關的國策。比如:會在歷史劇中看見皇后親蠶的畫面,又或者能夠在大量的史書典籍中發現漢代的歷代皇帝都有發布過勸課農桑的政令。這些都是漢代養蠶業能夠得到發展繁榮的原因,為什麼統治者對其如此重視呢?因為養蠶業能夠增加自己的經濟效益,不僅僅利於自己,而且在蠶桑貿易中能夠讓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如此整個社會的經濟就形成了有利的循環,自然就沒有人會想著造反。

除了政府的推動,還有一定的原因是來自於市場需求的刺激。漢代在長期以來的絲綢之路的開闢和對外交流中,漢代的絲綢成為了各國口中津津稱道的佳品,不僅僅色彩鮮豔而且非常的舒適,收到了來自國外各國的好評,各國的貴族甚至爭先恐後地搶買漢代的絲綢,這自然開拓出一個巨大的市場,於是對於絲綢的需求量也變得更大。有了需求自然需要源源不斷的供給,因此在漢代的土地上會看見遼闊的桑樹,會看見人們家家戶戶種桑養蠶的現象。

漢代的養蠶業和漢代的絲綢之路可謂是互相成就,如果沒有養蠶業的支持,絲綢之路源源不斷的訂單量沒有持續的供應,恐怕也無法形成絡繹不絕的商人團隊,同樣如果沒有絲綢之路的開通,也不會多出另外一個消費市場,自然也不能刺激漢代養蠶業的發展和變革,引起國內群眾的重視。

五、結語

絲綢之路與漢代的養蠶業形成了相互促進和相互成就的共生關係。這也間接地促進了漢代的創收,為漢代文化繁榮,漢代的經濟繁榮注入了無窮無盡的活力。不僅僅如此,絲綢之路的打開,也標誌著世界各國文明和文化交流的開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依舊效仿古人打開了海上陸地兩條絲綢之路,希望千百年之前和千百年之後的中國依舊能夠作為文化和文明繁榮的國家與世界各國交流,在展現東方文化的同時,也與沿線國家實現互惠互利的目標。

相關焦點

  • 我國人工飼料養蠶技術研發觀察(圖)
    柔軟光潔、色彩明麗的絲綢製品曾與陣陣駝鈴相伴,打通了「絲綢之路」,架起了東西方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橋梁。  物換星移、歲月更替,古老的蠶桑業至今依然風採不減,我國繭、絲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80%。然而,在農業現代化大步快進的今天,我國蠶桑業依然是「栽桑養蠶」的傳統手工養殖模式。如何讓蠶桑業實現生產機械化,轉型升級為現代產業?家蠶人工飼料研製,回應了這個時代新課題。
  • 羅馬帝國: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貿易線路,也是文化走向全球的開始
    甘英出使大秦,目的是尋求通往埃及亞歷山大裡亞的海路,但因甘英仍走絲綢之路在伊朗北部的幹線,所以儘管他到達了波斯灣頭安息西界的於羅(今沙烏地阿拉伯東部烏凱爾),然而安息海商不願中羅兩國直接通使,便婉言阻攔,使甘英無法繼續西航。166年,羅馬皇帝派使者自埃及經由印度洋,直抵漢朝統屬下的日南郡登岸,再北赴洛陽,完成了甘英未竟的事業,開創了兩個大帝國直接通使的記錄。
  • 大型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將播 中國夢世界夢
    首部講述21世紀   海上絲綢之路的紀錄片   海上絲綢之路已經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它連接兩大洋,溝通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中東與非洲諸國的交往,使中國從陸地走向海洋。   漢代時,張騫「鑿空」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但陸上交通易受匈奴部族影響,漢武帝於是下令開拓海上對外貿易通道。唐代中葉以後,陸上絲綢之路因戰亂頻繁而趨於衰頹,海上絲綢之路卻隨著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逐漸興起,到宋元時進入鼎盛期,形成了泉州、廣州、寧波等主要港口。
  • 不知道養蠶的時期和方法?養蠶老農教你什麼季節養該怎麼養
    就養蠶而言,只要有桑葉即可飼養,也就是說在江浙蠶區,從4月桑樹發芽開葉到11月桑葉發黃而脫落的8個月的時間之內都可以隨時養蠶,但從科學、經濟的角度,一般只養3~5次。在珠江流域蠶區每年試驗次數要多於江浙蠶區,而在黃河周邊的一些蠶區或北方蠶區則試驗次數要少一些。
  • 什麼人居然在貴州布政司衙門裡養蠶育繭?
    衙門儼然成了養蠶育繭的場所。 養蠶育繭 康熙、雍正年間,保定安州(今河北安新縣)有兄弟三人在科考中,先後脫穎而出,考取一個狀元,兩個進士,他們就是陳氏三兄弟陳德榮、陳德華、陳德正。在衙門裡親自指揮養蠶的布政使大人就是長兄陳德榮(1689—1747),字廷彥,號密山。
  • 四川邛窯考古 重現漢代高爐冶鐵
    日前於四川邛窯考古遺址公園,依據漢代冶鐵遺址原樣築成的煉鐵爐,泛著金光的鐵水自爐底緩緩流出,既順利完成對漢代冶鐵爐由形態至築爐工藝的復原,也讓漢代臨邛冶鐵技術與冶煉過程得以真實重現。依據漢代冶鐵遺址原樣複製的煉鐵爐,成功煉出生鐵。
  • 科學老師為什麼要我們養蠶
    一說到養蠶,人們通常會想起江南水鄉人家。雖然中國有26個省有養蠶的習慣,但就是江南的蠶和桑長得肥碩強壯質量好。  「蠶這個小東西,細究起來很有意思。」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特種經濟動物科學系副教授、博導王華兵老師說,把蠶放入科學課本,並且讓學生人人都飼養,其實是有講究的。
  • 桑樹結桑葚,桑葉好養蠶
    雖然它的美味也吸引了一部分人去種植,但是種植難度較大,種植技術較難,比較小眾的種植,收益比較可觀但是沒有系統的技術指導。批量種植桑樹的話,其葉子也不可浪費,眾所周知,它的葉子是養蠶的好食物,相信很多人在很小的時候都自己親手養過蠶,從一點點的小黑點的蠶卵,餵養桑樹葉子,讓它慢慢的長大,蠶的食量較大,長得很快,等到變成大蟲子時,就會慢慢的結出繭子,這就是我們需要的,那就是是蠶絲,高檔的布料的原料,價位也很可觀。因此,也有許多養殖戶不是為了桑葚去種植桑樹,而是為了養蠶而種植桑樹。
  • 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議程
    王子今(中國秦漢史研究顧問、中國人大國學院教授、中國巖畫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國史學科評議組成員): 漢代河西的蜀地織品——以「廣漢八稯布」為標本的絲綢之路史考察 3.李後強(四川社科院黨委書記):中國絲綢從天府之國出發走向世界 2. 阿來(四川作協):燭見文明更深處 3.
  • 厄瓜多的香蕉業
    那時厄瓜多的「可可繁榮時期」剛剛結束,一部分原來用於種植可可的土地轉向了香蕉的生產,使厄瓜多的香蕉種植在規模和產量上都有了較大的提高。   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起,厄瓜多的香蕉業進入了一個持續約十年時間的高速增長期:1948年,中美洲各香蕉生產國因受病蟲害影響,產量大幅降低,經營香蕉的跨國果品公司不得不尋找新的商品來源。
  • 李希霍芬的「絲綢之路」究竟有何深意?
    如何紀念近代絲綢之路研究的重要先行者,每一代人的紀念方法都發生著實質性的變化。各種政治因素、民族主義的討論、怪異多變的學術潮流以及對大眾口味的迎合,都會對之產生很大的影響。李希霍芬氣候變化影響人類定居地的觀點直接與我們今天想當然地稱為絲綢之路的所有歷史相關。
  • 孩子養蠶桑葉難覓 家長疑惑「為何不拿桑樹做綠化」
    在寧波,很多小學生會養蠶寶寶。對家長來說,上哪找桑葉可是件頭疼的事。也有不少家長疑惑,寧波地處江南,城區為啥少見桑樹呢?  小區桑樹被摘禿,有家長買桑葚只為送的桑葉  張先生住在白鶴小區,前陣子,女兒開始養起蠶寶寶。同學中,養蠶寶寶的人可不少。
  • 蘇門答臘與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篇)
    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首次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2014年10月,印尼新任總統佐科提出「全球海洋支點」發展戰略,兩國元首提出的重大而意義深遠的發展理念具有諸多契合點。
  • 作家朱鴻推散文新作 講述絲綢之路起點的秘密
    寫作初衷:  絲綢之路讓長安更具「世界性」   談到寫作初衷,朱鴻透露,早在十幾年前,他就意識到,散文創作的突破應從寫身邊生活轉向寫縱深的精神領域,他開始研究長安,李白說「長相思,在長安」,朱鴻也是。多年前他就曾寫過《關中是中國的院子》,「囿於長安縣這一行政概念的影響,我對長安的理解還非常淺薄,也頗為模糊,遂把目光投放在了關中」。
  • 為何和尚偏多,道士偏少?那基督信徒呢?
    為何和尚偏多,道士偏少?那基督信徒呢?文|飛魚講壇從古時候開始,我國就有三大宗教,分別為:儒教、道教和佛教。這三大宗教都對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和文化傳承,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要說起現如今,我國國內宗教發展狀況,那麼佛教無疑是最受追捧的,也是發展的最好的。相對於外來佛教,同樣是從古至今都在中國的本土道教,發展的就有點太不盡人意了。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能見到道士的身影,也很少聽到關於道教的事。這就奇怪了,同是中國從古至今的宗教,為何佛教的和尚偏多,道教的道士偏少?那在中國存在時間更少的基督信徒呢?
  • 魚粉:國外關注秘魯資源信息 國內關注颱風季影響
    魚粉:國外關注秘魯資源信息 國內關注颱風季影響2017-08-26 15:0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佛山奇美興        瀏覽量: 3521 次 我要評論 一、國外關注秘魯資源信息1、生產部部長Pedro&nbspOlaechea稱海洋研究院於8月22日開啟海洋資源調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