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
中國史學會、光明日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中國古都學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主辦
敦煌研究院、四川省歷史學會、成都博物館、四川省對外文化交流中心、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承辦
2017年4月8日上午
開幕式
主持人:中國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王建朗研究員
1. 四川社科院黨委書記李後強教授致辭
2. 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劉偉致辭
3.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社科院外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王巍致辭
4. 四川省領導講話
主旨演講
主持人:中國古都學會會長、陝西師範大學原副校長蕭正洪教授
1. 張海鵬(中國史學會原副會長、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
為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提供歷史根據
2. 王子今(中國秦漢史研究顧問、中國人大國學院教授、中國巖畫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國史學科評議組成員):
漢代河西的蜀地織品——以「廣漢八稯布」為標本的絲綢之路史考察
3. 宗性大師(中國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佛學院常務副院長兼教務長):
早期巴蜀佛教與絲綢之路
4. 譚繼和(四川社科院研究員、四川歷史學會會長):
古蜀文明與天府絲綢的起源
5. 霍巍(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四川大學博物館館長、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所長):
一帶一路視野下的成都與「高原絲路」
6. 施萬通(瑞典安全與發展政策研究所所長):
連接世界屋脊
7. 許傑(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
絲路研究的新視野:讀「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有感
下午分論壇討論
第一分論壇四川與絲綢之路
召集人:寧強(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何一民(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
1. 李後強(四川社科院黨委書記):中國絲綢從天府之國出發走向世界
2. 阿來(四川作協):燭見文明更深處
3. 陳世松(四川社科院):蒙元四川與絲綢之路
4. 狄伯傑(印度尼赫魯大學中國與東南亞研究中心):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性、利益共享衝突與反應
5. 彭邦本(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成都、蜀道與「一帶一路」關係初論
6. 薛克翹(中國社科院):天府之國與中印古代文化交流
7. 寧強(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漢魏畫像磚石裡的《採桑圖》與絲綢之路的早期形態
8. 王炳華(中國人大國學院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從新疆考古覓絲路文化精神
9. 劉弘(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館)、鄧海春(涼山彝族自治州奴隸社會博物館):南絲路釋疑—南絲路上山地民族的野外生存能力與南絲路的暢通
10. 黎芳花(越南國家社會科學院東南亞所):越南與海上絲綢之路
11. 祁和暉(西南民族大學):開闢絲綢之路的兩位「華陽國」奇男子——蜀郡司馬相如與漢中郡張騫史略
12. 陳佳楣(四川畫報社):漢風披被,絲路新語——南方絲綢之路四川雅安段田野調查
13. 葉茂林(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絲綢之路河南段的史前文化遺存
14. 何一民(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古代成都與絲綢之路
15. 塔帕(尼泊爾特裡布文大學國際關係與外交系):一帶一路:南亞安全動態布局
16. 張柏春、陳巍(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成都老官山漢墓提花機在機械史上的地位
17. 羅群(中國絲綢博物館):奇技精巧:老官山漢墓織機探究
18.普裡姆(尼泊爾學者有加德滿都大學衝突管理研究所):一帶一路:南亞地區的機遇與挑戰
19. 陳瑋(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唐五代成都外來文明研究
20. 黃達遠(陝西師範大學中亞研究中心):整體性視角:絲綢之路的區域關聯性與當代啟示
21. 袁鑫(天津外國語大學):「一帶一路」戰略下巴蜀文化的國際拓展
22. 張春嘉(四川社科院):有關「絲綢之路」的兩個問題
第二分論壇經濟、商貿、交通與絲綢之路
召集人:孫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彭邦本(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1. 西瓦格(斯裡蘭卡政策研究所):不斷變化的全球秩序大背景下的中國絲綢之路
2. 黃俊棚(四川社科院歷史研究所)、龔偉(上海大學歷史系):論南方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關係——以「邛人故地」為中心
3. 任振宇(四川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天府之國商業貿易與絲綢之路
4. 鄒一清(四川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南方絲綢之路對外貿易的研究及展望
5. 喇明英、徐學書(四川社科院民族與宗教研究所):「岷山道」在絲綢之路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當代價值探討
6. 卡德嘉(尼泊爾特裡布文大學國際關係與外交系):一帶一路與尼泊爾
7. 趙曉東、魏敏(南方絲綢之路研究中心):沱江道夜郎道牂牁道枸醬道及西南出海——南方絲綢之路東線前期考察綜述
8. 林開強(四川社科院民族與宗教研究所):略論古代蜀地絲織匠人的流傳遷徙活動在南方絲綢之路上的絲織技術傳播
9. 鍾周銘(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南方絲綢之路:古蜀對外交流的重要通道——以安陽王南遷為例
10. 阮輝煌(越南國家社會科學院東南亞所):東協與中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11. 塔拉、李豔陽(內蒙古博物院):從草原絲綢之路到草原茶馬古道、萬裡茶道的歷史變遷——兼談茶文化的傳播在北方交通貿易中的重大影響
12. 陳氏玉娟(越南河內外貿大學經濟與國際商務學院)阮氏芳(越南河內外貿大學中文系):中國對越南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情況及相關提議
13. 戴永紅(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緬甸研究中心主任):四川構建國家「一帶一路」南向開放合作的產業支撐借「滇」出境、經「桂」入海、雙「產」輸出
14. 楊柳(四川社科院金融財貿所):「一帶一路」下打造「國家名片」的優勢與思路
15. 劉立雲(陝西社科院):道與路:明清時期甘陝川藏商道對絲綢之路的貢獻研究
第三分論壇文化、藝術、宗教與絲綢之路
召集人:王仁湘(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藍勇(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1. 侯水平(四川社科院):從唐詩看蜀與海上絲綢之路
2. 謝桃坊(四川社科院):花蕊夫人宮詞與西域文明
3. 黃維敏(四川社科院文學藝術研究所)、王淼(成都大學):文明早期蜀地與南亞交通路線新探——基於「面具舞」的文化地理考察
4. 蹇莉(四川社科院新聞傳播研究所):文物展陳與絲綢之路
5. 唐林(四川社科院藝術研究中心):蜀錦與絲綢之路
6. 幸曉峰(四川社科院):「古道文化」與漢唐時期西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北進南傳
7. 周小林:蜀葵與絲綢之路——天府之國貢獻給世界最珍貴的禮物
8. 王仁湘(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美酒金樽:引領漢晉風尚的蜀郡成都造
9. 薩米達·馬那瓦社(斯裡蘭卡馬洛圖瓦大學):具有歷史意義的海上交通及其對佛教在斯裡蘭卡傳播的影響
10. 柳長華(中國中醫科學院):成都天回西漢醫簡與齊魯扁倉醫學
11. 韓東(四川政協):「蒙頂」出國門,「絲路」茶飄香
12. 杜莉(四川旅遊學院):絲綢之路上域外食材傳入及對川菜形成與發展的影響
13. 王晨(蘇州絲綢博物館):絲綢之路上的唐代織錦研究
14. 蘇寧(四川社科院文學所):唐詩中的絲綢之路與天府之國
15. 鄧聰(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東亞龍牙璋源流剖析
16. 譚繼和(四川社科院)、劉平中(四川社科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天府之國絲綢的起源與發展
17. 朱揚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東方部):託馬斯·阿羅姆版畫中的廣州臆想
18. 柳楊(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消失的尊神:色伽蘭鏡頭裡的綿陽西山道教造像
19. 魏學峰(四川博物院):論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的時代意義
20. 鮑志成(浙江文化藝術研究院):「參宿」及「三星崇拜」探賾
21. 藍勇(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西遊記》中的南北絲路文化原型——兼論中國傳統歷史敘事、文學敘事與景觀附會
22. 李永翹(四川社科院):論張大千對敦煌藝術與中國文化的偉大貢獻
23. 胡文和(四川社科院):從圖像學角度探討巴蜀早期佛教遺蹟源流與傳入路線
閉幕式
主持人:四川社科院院長侯水平研究員
第一分論壇總結寧強
第二分論壇總結彭邦本
第三分論壇總結王仁湘
大會總結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