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門答臘與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篇)

2020-11-27 環球網

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首次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2014年10月,印尼新任總統佐科提出「全球海洋支點」發展戰略,兩國元首提出的重大而意義深遠的發展理念具有諸多契合點。佐科總統在上任不到五個月內兩次訪華,習近平主席時隔一年半後再訪印尼,有力推動了中印尼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深入發展,促進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全球海洋支點」發展戰略對接。

古海上絲綢之路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中國秦漢時期,以15世紀初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遠洋航海為巔峰。古海上絲綢之路與扼守馬六甲海峽的蘇門答臘島息息相關。唐高僧義淨下南洋遠赴印度求學,曾在當時興盛的室利弗逝王國學習梵語,返程又在此生活兩年半傳道譯經,室利弗逝王國的中心就是今南蘇門答臘省巨港市。鄭和在近30年間七下西洋,多次到訪蘇門答臘島,與當地首領建立友好關係,並自此開闢了中國通往南亞、中東乃至非洲地區更為廣闊的貿易與文化交流通道。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延承並拓展古海上絲綢之路恢宏壯闊的路徑,傳承並發揚互通有無的友好精神,並契合巨大的現實合作需求,旨在通過加強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在共同發展中尋求互利共贏,打造更緊密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蘇門答臘島是世界第六、印尼第二大島,面積47萬平方公裡,人口5000餘萬。該島扼守馬六甲海峽起始點,是印尼通往南亞、西亞、歐洲和非洲的重要門戶,人口、面積、貿易和經濟總量均約佔印尼的四分之一,為印尼重點發展的六大經濟走廊之一。蘇門答臘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和必經要道。從義淨到鄭和跨越上下數百年,他們肩負使命走向更寬廣的世界,無不通過縱貫蘇門答臘島的馬六甲海峽。時至今日,每年有10萬艘以上的商船經過馬六甲海峽,約佔全球海上貿易量四分之一,蘇門答臘島戰略地位更加突顯,發展機遇更加廣闊。

蘇門答臘島有很豐富的礦產和種植資源。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動力煤出口國,年煤炭出口約佔全球30%,礦產收入85%來自煤炭業,蘇門答臘島的煤炭可開採儲量約佔印尼的70%,其中南蘇門答臘省、佔碑省和明古魯省居多。蘇門答臘島還有一定儲量的石油、鋁土礦、錫、鐵、鉛鋅和金等礦藏,其中中部的廖內省和北部的亞齊特區油氣資源較為豐富,邦加勿裡洞的錫和廖內群島省的鋁土礦儲量可觀。

印尼為世界最大棕油生產國,2013年棕油種植面積1059萬公頃,產量2602萬噸,約佔全球產量40%。蘇門答臘島為印尼棕油主產區,棕油種植面積約佔印尼63%,產量約佔69%。印尼為世界第二大橡膠生產國,蘇門答臘島橡膠種植面積約佔印尼72%,產量約佔73%。此外,蘇門答臘島的咖啡和可可分別佔印尼71%和19%。

關閉繭絲綢監測

商務部繭絲綢管理系統

關閉國家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

全國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管理信息平臺

汽車貿易管理與汽車市場

商務部酒類流通管理

藥品流通行業管理

生產資料流通

商貿流通行業統計

重點流通企業監測

中藥材流通分析

商務部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

相關焦點

  • 蘇門答臘與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下篇)
    目前,蘇門答臘島公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工業基礎薄弱,產業鏈不健全,投資動力不足,煤炭、錫、鋁土等礦產及棕油、橡膠、咖啡等種植產品下遊加工業不發達,產品出口附加值較低,亟待發展。鑑此,印尼上屆政府制訂《2011-2025加速與擴大經濟建設規劃》,將蘇門答臘島列為重點發展的第一大經濟走廊,著力發展棕油、橡膠、煤炭、鋼鐵和造船業等。
  • 海洋專家聚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人民網青島10月15日電(孫陽) 2014中國·青島海洋國際高峰論壇今天開幕,來自13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海洋專家和涉海部門負責人以「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與21世紀海上絲路」為主題進行交流探討。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自秦漢時期開通以來,一直是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重要橋梁。
  • 應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延伸至拉美地區
    此後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強調了包括「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內的「一帶一路」建設。2014年3月5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由此可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已經上升到中國對外開放的國家戰略。 中國自古就是對外貿易大國,存在東線、西線、南線等多條線路。
  • 「一帶一路」財經資訊:蘇門答臘對接海上新絲路
    1、蘇門答臘與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首次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2014年10月,印尼新任總統佐科提出「全球海洋支點」發展戰略,兩國元首提出的重大而意義深遠的發展理念具有諸多契合點。
  • 國家海洋局:海洋合作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領域
    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在開幕致辭中指出,海洋合作已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合作領域。  王宏表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傳承和發展了「和平友好、開放包容、互學互建、互利共贏」精神,為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為沿線國家創造更大的合作機遇,實現更多的共同利益。
  •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紀錄片《閩南望族》在京開機
    原標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紀錄片《閩南望族》在京開機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公益人文紀錄片《閩南望族》在北京舉行開機儀式。攝影/陳博淵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公益人文紀錄片《閩南望族》在北京舉行開機儀式。
  • 愛奇藝全網獨播《丹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原聲中國》 紀錄...
    近期,愛奇藝陸續上線《丹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原聲中國》等一系列聯合自製和全網獨播紀錄片,以創新的內容、精良的製作、深刻的立意,進一步開啟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化視野,紀錄中國與世界的多維溝通。由著名主持人朱丹發起、愛奇藝聯合出品的旅遊人文類IP《丹程》,以當代中國人的視角,拜訪和融入異域國家的普通人,記錄他們平凡而卓越的人生故事,以真善美的價值觀,引發觀眾情感共鳴。
  • 書寫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心港口發展紀實
    習近平總書記倡議共建「一帶一路」,為21世紀人類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寬廣路徑;這是一條貫通中外之路,「一帶一路」開闢了中國與世界各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前景。港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支點。2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先輩從福建泉州港、浙江寧波港、廣東廣州港、江蘇揚州港、山東蓬萊、廣西北海駕船出海,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
  • 海南氣象護航海上絲綢之路
    韋應物的詩作記載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海南漁民手中代代相傳的「南海天書」——《更路薄》作為漁民千百年來航行南海的「指南針」,記錄著南海多個島礁地名和重要的海洋氣象資訊。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推動著航海業的發展,航海氣象應運而生。而海南現代氣象工作者正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戰略保駕護航。
  • 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將申遺 已正式成立申遺工作小組
    去年年底開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被國家提上重要議程,廣州申遺工作也隨之進入「攻堅階段」。  以後,海上絲綢之路的史跡申遺會因為有了廣州而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由於「海上絲綢之路」是9個城市共同申報,每個城市的這五項基礎工作都必須做好。  即便如此,申遺工作小組仍然對「預備轉正」充滿希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國家領導人在出訪活動中也提到要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從經濟貿易、和平外交等角度考慮,海上絲綢之路均被提上重要議程。
  • 「2015重走海上絲綢之路」活動平潭啟航
    4月20日上午9點整,「2015重走海上絲綢之路」活動啟航儀式在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東澳碼頭舉行。「2015重走海上絲綢之路」傳播「一帶一路」「東南衛視號」船模將入駐米蘭世博會為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
  • 大型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將播 中國夢世界夢
    首部講述21世紀   海上絲綢之路的紀錄片   海上絲綢之路已經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它連接兩大洋,溝通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中東與非洲諸國的交往,使中國從陸地走向海洋。明代初期,大航海家鄭和奉永樂皇帝之命,率領浩大的船隊7次下西洋,與30多個國家進行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達到巔峰。   如今,中國正在和多個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此舉不僅有深厚的歷史淵源,也具有堅實的現實基礎,對促進全球化時代中國與沿線各國的經濟發展、人文交流,構築休戚與共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有著重要意義。
  • 21世紀海絲國際研討會上的國外「好聲音」
    人民網2月13日電 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辦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11至12日在福建泉州召開。海內外多國專家和學者紛紛表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代表了一種嶄新的國際合作思路,必將增進區域一體化,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研討會上也頻現各國好聲音,為21世紀海上絲路建設與合作出謀劃策。
  • 海上絲綢之路時間中心揭牌
    未來,海上絲綢之路時間中心將按照「一心四核」的戰略進行布局和規劃建設,著力打造大科學裝置、大數據中心、智能製造、文化教育等四大核心板塊,融入從科學研究、科技交流、運控管理到衍生產業的時空產業全鏈條,成為授時中心在國內布局建設、能夠覆蓋服務福建省、臺海兩岸以及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世界一流時間中心,也將使泉州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時空產業高地。
  • 除了「一帶一路」與海上絲綢之路外有望開通第三條絲綢之路?
    早在16世紀,人們就開始夢想航行穿過北冰洋,拉近東西方間的距離。 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不少探險家甘願頂著風雪嚴寒,深入極地,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面對歷史性機遇,中俄兩國倡議共建「冰上絲綢之路」,共築和繁榮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冰」就是北冰洋,「冰上」是指穿越北極圈連接北美、亞洲和歐洲三大經濟中心的北極航道。 「冰上絲綢之路」主要包括經過俄羅斯海域的東北航道、經過加拿大海域的西北航道和穿越北冰洋中心海域的中央航道等。
  • 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爭背後:商機無限
    參與互動()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海洋部分,舉足輕重,商機無限,為搶佔先機,各地競相出招,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爭由此濫觴。
  • 「冰上絲綢之路」「熱」了北極圈
    作為「一帶一路」在北極的延伸,「冰上絲綢之路」近年來在科學研究、航道利用、經貿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新進展,「冰上絲綢之路」正從倡議、理念逐漸變為現實。北極大部分海域常年被冰層覆蓋。早在16世紀,人們就開始夢想航行穿過北冰洋,拉近東西方間的距離。
  • 21世紀海絲路新視角將見證中國再成海洋強國
    原標題:以史為鑑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視角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提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倡議和構想。
  • 日本學者1968年就提出「海上絲綢之路」概念
    李慶新的《「南海I號」與海上絲綢之路》(五洲傳播出版社、2010年1月)一書就是其中之一。水下考古學發現沉沒在海底的船舶,從船舶與大量貨物的考古研究中,獲得更多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新知識。「南海I號」上裝載著6萬~8萬件貨物,其中的瓷器分別來自景德鎮窯、福建的德化窯、浙江的龍泉窯、福建泉州的磁灶窯、廣東省東北沿海的潮州窯、廣東省廣州西郊外的西村窯等等。
  •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攜手共建「數字絲綢之路」
    :葉攀   中新社福州4月23日電 題: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攜手共建「數字絲綢之路」  作者 閆旭  當「一帶一路」倡議遇見「數字中國」建設,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